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五”人格、依恋与青少年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王明忠 付聪 周宗奎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36-441,共6页
采用大五人格简式量表、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简表以及青少年孤独感量表调查458名高中生,探索"大五"人格、依恋和青少年孤独感的关系。结果表明:"大五"人格与青少年孤独感关系紧密,神经质与青少年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 采用大五人格简式量表、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简表以及青少年孤独感量表调查458名高中生,探索"大五"人格、依恋和青少年孤独感的关系。结果表明:"大五"人格与青少年孤独感关系紧密,神经质与青少年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其它人格维度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是孤独感的有力预测变量;"大五"人格也是青少年依恋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责任性、神经质和宜人性是亲子依恋的有力预测因素,而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是同伴依恋的有力预测因素;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均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孤独感,且同伴依恋的预测效力更强;在不同人格维度与青少年孤独感之间,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的总体中介效应不同,而在同一人格维度与青少年孤独感之间,同伴依恋的中介效应显著高于亲子依恋的中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大五”人格 亲子依恋 同伴依恋 孤独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作如何影响元认知?——基于认知模型和神经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程晓荣 仇式明 +1 位作者 定险峰 范炤 《心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5-438,共14页
动作与元认知是认知加工的重要环节。元认知体现个体对认知过程的表征、监控与调控;动作则是输出内部认知加工,尤其是决策信息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动作的各个方面(如反应速度、反应强度、反应顺序、反应冲突及反应观察等)均影响元认... 动作与元认知是认知加工的重要环节。元认知体现个体对认知过程的表征、监控与调控;动作则是输出内部认知加工,尤其是决策信息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动作的各个方面(如反应速度、反应强度、反应顺序、反应冲突及反应观察等)均影响元认知。从认知模型角度,元认知的决策后模型较好地适用于解释动作影响元认知的相关实验证据。该类模型认为用于元认知评估的信息(元认知证据)与用于知觉判断的信息(知觉证据)不同但相关,并分别侧重于层级加工、贝叶斯计算、信心增效等方面。从神经机制角度,动作与知觉信息可能通过以额叶皮层为核心的脑网络整合,依托β振荡和α抑制等电生理机制,在注意调控下形成元认知。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动作改变元认知的边界条件、信心反映的真实含义,以及特殊人群的元认知表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作 元认知 知觉判断 信心评估 认知神经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表象产生中行为性别差异的神经基础 被引量:4
3
作者 赵庆柏 张小菲 +3 位作者 隋丹妮 周治金 陈其才 周宗奎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8-445,共8页
行为研究发现女性具有更好的局部表象产生能力,但其神经基础尚不清楚。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以及小世界网络分析方法,探索局部表象产生中性别差异的大脑信息加工基础。结果显示在局部表象产生中,女性行为反应较男性更快,表象产生诱... 行为研究发现女性具有更好的局部表象产生能力,但其神经基础尚不清楚。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以及小世界网络分析方法,探索局部表象产生中性别差异的大脑信息加工基础。结果显示在局部表象产生中,女性行为反应较男性更快,表象产生诱发的P300-650平均波幅更小,且大脑功能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更短。深入分析发现,反应时与脑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之间成正相关。该结果意味着低耗高效的大脑信息加工模式是女性具有更好的局部表象能力的神经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象产生 性别差异 事件相关电位 小世界网络 平均路径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负荷的评估:基于神经人因学的视角 被引量:8
4
作者 贾会宾 赵庆柏 周治金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390-1399,共10页
心理负荷的评估正经历着从传统工效学向神经人因学的变革。EEG、ERPs、fMRI、fNIRS和TCD等神经科学研究技术为这场变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研究发现:在单任务情境下,随着操作者心理负荷的增加,脑电α波活动减弱,θ波活动增强,并且前额皮... 心理负荷的评估正经历着从传统工效学向神经人因学的变革。EEG、ERPs、fMRI、fNIRS和TCD等神经科学研究技术为这场变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研究发现:在单任务情境下,随着操作者心理负荷的增加,脑电α波活动减弱,θ波活动增强,并且前额皮层血流、左侧额下回血液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变化均增加,大脑动脉血流速度也增快;在双任务情境下,随着操作者主任务心理负荷的增加,次任务的N1、新异P3和P3b等ERPs成分波幅降低。依据这些研究成果,学者们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模式分类算法实现了对心理负荷的实时在线评估。但是,各种研究技术在敏感性、诊断力、主任务干扰、实施需求、可接受性和信度等方面各有优势与不足。在未来研究中,要注意促进相关技术的融合、提高其可接受性,并充分利用模式识别算法提高其诊断力和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负荷 神经人因学 脑电活动 血液动力学 光学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动态神经加工模式 被引量:8
5
作者 赵庆柏 李松清 +2 位作者 陈石 周治金 成良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5-384,共10页
先前研究基于功能特化的思想,基本完成了创造性问题解决相关的各个关键脑区的功能定位,但并未揭示这些关键脑区在创造活动中的动态神经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研究拟从动态的功能整合的思想出发,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和有效连... 先前研究基于功能特化的思想,基本完成了创造性问题解决相关的各个关键脑区的功能定位,但并未揭示这些关键脑区在创造活动中的动态神经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研究拟从动态的功能整合的思想出发,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和有效连通性分析方法,对语义类问题的创造性解决中的信息选择和新颖联结形成等关键子过程的大脑动态加工模式进行研究。本研究不仅能丰富并发展创造性问题解决神经基础的研究方法,而且能够从系统的层面,从动态信息加工的角度加深对创造性问题解决脑机制的认识,推动其神经理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 神经机制 功能核磁共振 信息选择 新颖联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创造性的脑机制:状态与特质的EEGα波活动特点 被引量:6
6
作者 谷传华 王亚丽 +6 位作者 吴财付 谢祥龙 崔承珠 王亚娴 王婉贞 胡碧颖 周宗奎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65-773,共9页
采用社会问题情境,通过记录38名高、低特质社会创造性被试在社会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脑电活动,考查不同特质社会创造性的被试在表现不同状态社会创造性时的脑电激活模式。结果表明:无论高频还是低频α波同步化都存在状态创造性的主效应。同... 采用社会问题情境,通过记录38名高、低特质社会创造性被试在社会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脑电活动,考查不同特质社会创造性的被试在表现不同状态社会创造性时的脑电激活模式。结果表明:无论高频还是低频α波同步化都存在状态创造性的主效应。同时,高、低频段的α波同步化还存在特质创造性与状态创造性之间显著的交互作用,在表现高状态社会创造性时,高特质的被试比低特质的被试出现更高的α波同步化水平。此外,对于高频α波同步化,状态创造性、特质创造性以及大脑半球的三重交互作用达到显著性水平,低特质社会创造性的被试在表现高状态社会创造性时,右脑半球比左脑半球出现更强烈的α波同步化,在其他情况下均无显著差异。未来的研究可以采用时间进程分析、纵向研究设计、脑功能成像技术探查社会创造性的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状态社会创造性 特质社会创造性 α波同步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线索促进在线学习的认知神经机制 被引量:14
7
作者 田媛 亓栀 +2 位作者 黄湘琳 向虹钰 汪颖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3-69,共7页
社会线索的呈现是教师在在线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教师使用不同的社会线索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以及学习测验,考查学生在不同社会线索(手势引导、眼神引导、眼神—手势引导)... 社会线索的呈现是教师在在线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教师使用不同的社会线索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以及学习测验,考查学生在不同社会线索(手势引导、眼神引导、眼神—手势引导)条件下,大脑皮层的激活范围、前额叶(PFC)与右侧颞顶联合区(rTPJ)氧合血红蛋白浓度(HbO)的变化及学习成绩的差异。结果发现:(1)在眼神—手势引导条件下,学生的保留测验成绩显著高于单独呈现某一引导条件;(2)fNIRS结果证明,被试在眼神—手势引导条件下右前额和右颞叶的HbO要显著高于眼神引导条件下的HbO,在眼神—手势引导条件下学生有更深的认知加工水平并且感知到了更强的社会性。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在线学习的效果,教师应发挥眼神引导和眼神接触的重要作用,注重教学中社会线索的使用,并将更多的社会线索(眼神、手势)结合起来开展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教学 在线学习 社会线索 学习表现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五人格背后的高级人格因素:社会关系模型 被引量:4
8
作者 黄飞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14年第3期236-242,共7页
人格结构研究中的一种观点认为人格特质具有层级结构,其中大五人格结构是一种流行的人格结构模型,近年来有研究关注大五人格背后是否存在更高等级的人格.采用全循环设计,用等级评定和团队内排序方法,在80个4~6人小团队中收集成员及成... 人格结构研究中的一种观点认为人格特质具有层级结构,其中大五人格结构是一种流行的人格结构模型,近年来有研究关注大五人格背后是否存在更高等级的人格.采用全循环设计,用等级评定和团队内排序方法,在80个4~6人小团队中收集成员及成员之间在五个人格特质上的自我人格知觉和对成员的人格知觉,共获得四种来源的大五人格数据,根据社会关系模型分解出目标效应.对每一种来源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跨来源联合因素分析,将四种来源数据视为四个指标进行结构方程建模,结果显示,两高级因素相关模型对数据有较高的拟合程度,两个高级人格因素对关系质量有显著且不同效应量的预测作用.结果支持大五人格背后存在更高级的人格因素.最后,讨论高级人格因素模型对理解人格结构、进行人格评估的意义;未来研究可从发展角度采用多评定者、多方法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二人格 大五人格 高级人格因素 结构方程建模 社会关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媒体学习中图文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 被引量:9
9
作者 李松清 赵庆柏 +1 位作者 周治金 张依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361-1370,共10页
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和图文理解整合模型指出,多媒体学习中图片和文字在早期阶段的加工遵循双通道假设,在晚期不同表征的信息进行整合完成知识建构。理论上的探讨得到了神经科学实证研究的支持。脑成像研究发现,图、文加工在早期的前... 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和图文理解整合模型指出,多媒体学习中图片和文字在早期阶段的加工遵循双通道假设,在晚期不同表征的信息进行整合完成知识建构。理论上的探讨得到了神经科学实证研究的支持。脑成像研究发现,图、文加工在早期的前语义阶段存在差异,但晚期的信息整合阶段共享了同一语义系统。事件相关电位研究也发现在早期图片诱发了独特的N300成分,而晚期图、文均诱发了N400效应。尽管现有研究已经明确了图、文共享同一语义系统,但是信息是如何在这一系统中进行整合的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媒体学习 语义加工 图文整合 脑成像 事件相关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众与个人审美品位的认知与神经机制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佳宝 雷扬 +2 位作者 定险峰 程晓荣 范炤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54-364,共11页
大众与个人的审美品位分别代表了审美活动在个体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将大众品位和个人品位相结合的新趋势正在挑战传统的"普遍性"审美法则,并日益凸显审美反应的个体差异。存在诸多因素可以调节大众和个人审美品位的相对比例... 大众与个人的审美品位分别代表了审美活动在个体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将大众品位和个人品位相结合的新趋势正在挑战传统的"普遍性"审美法则,并日益凸显审美反应的个体差异。存在诸多因素可以调节大众和个人审美品位的相对比例,包括刺激类型、专业性、文化背景、先前经验和年龄等。大众与个人审美品位的神经机制中,奖赏系统和默认模式网络扮演重要角色。目前,审美品位与审美加工模型的理论关系有待进一步厘清和验证。未来相关研究可以在拓展审美对象领域、完善大众与个人审美品位与不同审美加工阶段的对应关系等方向上继续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品位 大众品位 个人品位 审美原则 认知与神经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列依赖效应--一种全新的“历史效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柳王娟 定险峰 +1 位作者 程晓荣 范炤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228-2239,共12页
自2014年来,研究者在视觉加工中发现一种全新的历史效应——序列依赖效应(当前刺激加工向先前刺激方向偏移的吸引性加工偏差)。近期研究发现:该效应广泛存在于视觉加工的各个层面(既包括朝向、空间位置、数量等低级特征,也包括身份、吸... 自2014年来,研究者在视觉加工中发现一种全新的历史效应——序列依赖效应(当前刺激加工向先前刺激方向偏移的吸引性加工偏差)。近期研究发现:该效应广泛存在于视觉加工的各个层面(既包括朝向、空间位置、数量等低级特征,也包括身份、吸引力、美感等高级属性);其来源极为复杂(包括感觉编码、高级皮层的反馈调节、工作记忆、决策模板、感知与决策的级联等),反映出不同层次的过往加工痕迹向当前认知的投射。针对该效应的典型特征、影响因素、认知与神经机制,已涌现大量研究,同时也存在严重争论,亟待研究者深入探讨和厘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列依赖效应 认知与神经机制 感知觉 记忆 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识的层级性和丰富性:解读意识的两条路径
12
作者 曹晋菁 仇式明 +2 位作者 定险峰 程晓荣 范炤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72-1185,共14页
意识的层级性指意识加工模式究竟是遵循“全或无”还是“渐变”机制;意识的丰富性指意识的表征内容究竟是“丰富的”还是“贫乏的”。层级性和丰富性分别从加工质量和加工范围两个角度对意识体验加以探索。它们是解读意识这一人类基本... 意识的层级性指意识加工模式究竟是遵循“全或无”还是“渐变”机制;意识的丰富性指意识的表征内容究竟是“丰富的”还是“贫乏的”。层级性和丰富性分别从加工质量和加工范围两个角度对意识体验加以探索。它们是解读意识这一人类基本科学问题的两条重要路径——任何有关意识形成机制的理论,都必须对这两个问题做出全面、准确、合理的解释。全面梳理和分析这两个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有助于厘清相关研究问题中不同观点的争论,并能够揭示出两个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即二者都涉及意识的形成是否必须依赖认知取用的争论。未来相关研究可以通过改进实验范式及方法,积极探索新的理论假说,为不同情景中意识层级性和丰富性的复杂性表现提供统合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 层级性 丰富性 认知神经机制 意识形成机制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