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儿童青少年腰围和BMI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尹小俭 季成叶 +1 位作者 季浏 郭强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64-70,共7页
目的: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腰围正常值分布,为建立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腰围超重与肥胖筛查标准提供依据。方法:以2008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15省市区146 306名7-18岁汉族中小学生为参照人群,以LMS法建立腰围界值点分布,并运用ROC曲线法分... 目的: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腰围正常值分布,为建立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腰围超重与肥胖筛查标准提供依据。方法:以2008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15省市区146 306名7-18岁汉族中小学生为参照人群,以LMS法建立腰围界值点分布,并运用ROC曲线法分析和判断腰围的超重和肥胖界值点。结果:BMI与腰围间相关系数,男生普遍在0.8以上,女生除7岁外均在0.7以上;在超重层面上腰围界值点,男孩7-12岁主要集中P70(腰围:58.1.0-68.3cm),13-18岁主要集中在P75(腰围:71.5-76.0cm),女孩7-8岁主要集中在P75(腰围:56.3-58.1cm),9-18岁主要集中在P80(腰围:61.3-72.9cm),在肥胖层面上腰围界值点,男孩7-12岁主要集中在P85(腰围:62.4-73.8cm),13-18岁主要集中在P90(腰围:78.8-82.1cm),女孩7-10岁主要集中在P85(腰围:59.1-65.3cm),11-18岁主要集中在P90(腰围:70.1-76.4cm)。结论:研究提供了中国儿童青少年腰围界值点分布,建议在超重层面上,腰围界值点,男性为P75,女性为P80;在肥胖层面上,腰围界值点青春期前为P85,青春期后期为P90(中国男女生青春期分别大约为13岁和11岁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青少年 腰围 ROC曲线 超重 肥胖 BM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优秀竞技健美操男运动员体能评价体系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世昌 秦晓燕 +3 位作者 陈祥和 杨念恩 周燕 孙朋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13,共5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优秀竞技健美操男运动员体能评价体系,为优秀竞技健美操男运动员选材、体能评价、科学训练等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利用调查研究法、指标测量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国家竞技健美操训练基地(华东师范大学)17名... 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优秀竞技健美操男运动员体能评价体系,为优秀竞技健美操男运动员选材、体能评价、科学训练等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利用调查研究法、指标测量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国家竞技健美操训练基地(华东师范大学)17名优秀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进行研究。分别从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特征入手,对专家、教练员和健将级运动员本人所筛选出的18项身体形态指标、10项身体机能指标、8项一般素质和7项专项素质指标进行测试并进行因子分析,将能代表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的典型因子作为体能评价指标,以期建立我国优秀竞技健美操男运动员的体能评价体系。结果:体重、下肢长、腰臀比、踝围和头高可作为评价优秀竞技健美操男运动员身体形态的典型指标;红细胞压积、血小板和淋巴细胞可作为评价优秀竞技健美操男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典型指标;2min 10m往返跑、反肩实验和坐位体前屈分腿可作为评价优秀竞技健美操男运动员身体素质的一般指标,而曲臂撑、依柳辛和立转可作为评价优秀竞技健美操男运动员身体素质的专项素质指标。结论:优秀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体能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三方面具有专项特点,在优秀竞技健美操男运动员选材、体能水平评价和科学运动训练应参考上述这些典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秀男运动员 健美操 评价体系 形态 身体机能 运动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式跑台运动对去卵巢小鼠破骨细胞分化及相关调节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李世昌 季浏 +3 位作者 马涛 罗剑 李珍惜 郑庆云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4-140,共7页
目的:以去卵巢小鼠模拟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状,对比研究上、下坡跑台运动对去卵巢小鼠破骨细胞分化及相关调节因子的影响。方法:64只8周龄C57 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安静组(SHAM),去卵巢安静组(OVX),去卵巢上坡跑组(OVX+UP),... 目的:以去卵巢小鼠模拟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状,对比研究上、下坡跑台运动对去卵巢小鼠破骨细胞分化及相关调节因子的影响。方法:64只8周龄C57 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安静组(SHAM),去卵巢安静组(OVX),去卵巢上坡跑组(OVX+UP),去卵巢下坡跑组(OVX+DOWN)。结果:与SHAM组相比,OVX组小鼠干细胞向巨噬细胞分化的能力、巨噬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的能力均显著增强;骨组织RANKL、M-CSF和RANK的基因表达显著增加,而OPG的基因表达显著降低。与OVX组相比,两运动组小鼠破骨细胞的分化得到了较好的抑制。结论:跑台运动可有效抑制小鼠去卵巢后破骨细胞的大量分化,从而有利于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且下坡跑运动比上坡跑运动更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跑台运动 去卵巢小鼠 破骨细胞 分化 OPG-RANKL-RANK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骼肌卫星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及运动对其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海燕 陈涛 丁树哲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32-736,共5页
骨骼肌卫星细胞位于骨骼肌基膜和细胞膜之间,是具有增殖分化潜能的肌源性干细胞,也是出生后骨骼肌生长、修复和维持的肌源性成体干细胞。骨骼肌的再生、修复能力随年龄增长显著下降,提示卫星细胞机能出现损伤或缺失。然而,衰老进程中卫... 骨骼肌卫星细胞位于骨骼肌基膜和细胞膜之间,是具有增殖分化潜能的肌源性干细胞,也是出生后骨骼肌生长、修复和维持的肌源性成体干细胞。骨骼肌的再生、修复能力随年龄增长显著下降,提示卫星细胞机能出现损伤或缺失。然而,衰老进程中卫星细胞机能损伤或缺失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卫星细胞"衰老"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近期研究证实运动诱导的骨骼肌质量增加和肌细胞核增多伴随着卫星细胞数量与活性的增加。本文就骨骼肌卫星细胞"衰老"分子机制及运动对其的影响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老 卫星细胞 卫星细胞niche 细胞内因子 肌肉衰减 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对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神经发生的促进作用及其与学习记忆能力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黄涛 徐波 +1 位作者 赵永才 夏志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91-596,共6页
传统观点认为,成年哺乳动物脑内不再产生新的神经元,即不存在由神经干细胞介导的神经发生。当神经元受到损伤或发生退行性病变时,只能由神经胶质细胞填充。尽管20世纪中期有研究报道成年哺乳动物神经发生的可能性,但未引起足够重视。直... 传统观点认为,成年哺乳动物脑内不再产生新的神经元,即不存在由神经干细胞介导的神经发生。当神经元受到损伤或发生退行性病变时,只能由神经胶质细胞填充。尽管20世纪中期有研究报道成年哺乳动物神经发生的可能性,但未引起足够重视。直至20世纪90年代,成年哺乳动物神经发生现象逐渐在啮齿类、灵长类动物及人类中得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发生 齿状回颗粒细胞 学习记忆能力 成年哺乳动物 海马 运动 神经胶质细胞 退行性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s在骨形成中的作用--运动调控骨代谢的新机制
6
作者 陈祥和 李世昌 孙朋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28-1135,共8页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具有组织或发育阶段特异性的小分子、非编码单链RNA,通过转录后与靶基因特定序列结合来发挥其调控作用.作为骨中的最重要的两种重要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其代谢平衡与骨形成密切相关.研究发现,miRNAs在...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具有组织或发育阶段特异性的小分子、非编码单链RNA,通过转录后与靶基因特定序列结合来发挥其调控作用.作为骨中的最重要的两种重要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其代谢平衡与骨形成密切相关.研究发现,miRNAs在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化及功能发挥上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运动训练可通过调节miRNAs进而调控骨细胞分化.一般来说,适宜强度运动训练可上调某些miRNAs表达来促进成骨细胞或破骨细胞分化及功能;当失重或过量运动时,则会产生抑制作用.本文就miRNAs调控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化及功能发挥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以及运动训练调节与骨代谢相关miRNAs表达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S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骨形成 运动训练 新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色脂肪分化的信号调节及其运动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史珺 漆正堂 丁树哲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52-357,369,共7页
哺乳动物体内存在棕色脂肪组织。与白色脂肪储存能量的功能不同,棕色脂肪以释放能量为主。近年来对于棕色脂肪分化的研究有了很多新进展,对棕色脂肪的来源有了新的认识,即白色脂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分化为棕色脂肪组织,因此棕色脂肪分... 哺乳动物体内存在棕色脂肪组织。与白色脂肪储存能量的功能不同,棕色脂肪以释放能量为主。近年来对于棕色脂肪分化的研究有了很多新进展,对棕色脂肪的来源有了新的认识,即白色脂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分化为棕色脂肪组织,因此棕色脂肪分化对肥胖的发生有重要影响。目前研究发现,棕色脂肪分化的抑制因子主要有pRB、P107、RIP140等,棕色脂肪分化的诱导因子有PRDM16、PPARα、PPARγ、PGC-1α、Insulin/IGF-1、CREB等。此外,microRNA对棕色脂肪分化有调节作用。运动对肥胖的干预可以通过Irisin、Sirt1信号途径诱导白色脂肪棕色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脂肪 分化路径 抑制因子 诱导因子 信号调节 运动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人腰围与血压、血糖及血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尹小俭 林延敏 +2 位作者 季成叶 郭强 季浏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6-72,共7页
目的:了解腰围与血压、血糖及血脂指标间的相关性,界定预测高血压、高血糖及高脂血症等的适宜腰围切点,为腹部肥胖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测取上海E大学的925名成年人的腰围、血压、血糖及血脂等指标,分析探讨腰围与血压、血糖及血脂... 目的:了解腰围与血压、血糖及血脂指标间的相关性,界定预测高血压、高血糖及高脂血症等的适宜腰围切点,为腹部肥胖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测取上海E大学的925名成年人的腰围、血压、血糖及血脂等指标,分析探讨腰围与血压、血糖及血脂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非腹部肥胖组的血压、血糖、血脂状况优于腹部肥胖组,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ROC曲线法得出,男性腹部肥胖筛选点为89~90 cm(P72.5~P77.5),女性腹部肥胖筛选点为76~77 cm(P65~P75)。结论:WHO建议的亚洲人腹部肥胖标准较适合本研究对象;即使对于成年人,年龄仍是影响腰围的一个重要因素,建议将年龄因素考虑到腹部肥胖标准的制定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人 腰围 血压 血糖 血脂 腹部肥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坡跑对生长期去卵巢小鼠骨BMP-2、Smad1/5和Runx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陈祥和 李世昌 +2 位作者 孙朋 马涛 杨念恩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09-614,共6页
目的:研究下坡跑对生长期去卵巢后骨质疏松小鼠骨形成蛋白BMP-2及其信号转导蛋白Smad1/5和靶基因Runx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4周龄雌性C57BL/6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安静去卵巢组(C+OVX组)、运动去卵巢组(D+OVX组)和安静假... 目的:研究下坡跑对生长期去卵巢后骨质疏松小鼠骨形成蛋白BMP-2及其信号转导蛋白Smad1/5和靶基因Runx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4周龄雌性C57BL/6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安静去卵巢组(C+OVX组)、运动去卵巢组(D+OVX组)和安静假手术组(C+SHAM组)3组。D+OVX组进行8周下坡跑,训练结束后C+OVX组和D+OVX组行去卵巢手术,C+SHAM组行假手术。术后正常喂养6周处死小鼠,采用RT-PCR检测骨BMP-2、Smad1/5和Runx2 mRNA表达;采用比色法检测血液生化指标;使用Hologic Discovery A骨密度仪检测前肢骨BMD。结果:与C+OVX组相比,D+OVX组BMP-2(P<0.01)、Smad1(P<0.05)、Smad5(P<0.01)和Runx2(P<0.01)mRNA表达显著上调,磷离子浓度和BMD显著升高(P<0.05),钙离子浓度显著降低(P<0.05)。与C+SHAM组相比,D+OVX组Runx2和Smad1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5),ALP活性显著降低(P<0.05),磷离子浓度显著升高(P<0.05)。与C+SHAM组相比,C+OVX组BMP-2(P<0.05)、Runx2(P<0.01)和Smad5(P<0.01)mRNA表达显著下调,ALP活性(P<0.05)和BMD(P<0.01)显著降低,磷离子浓度显著升高(P<0.01)。结论:BMP-2及其信号转导蛋白Smad1/5、靶基因Runx2基因表达水平较高可能是促进骨形成的生物学机制,下坡跑上调生长期去卵巢后小鼠BMP-2、Smad1/5和Runx2基因表达,可能与早期运动训练防治骨质疏松的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期 下坡跑 去卵巢小鼠 BMP-2 SMAD1 5 骨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榈酸急性、慢性刺激对小鼠骨骼肌细胞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婧瑜 周萍 丁树哲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40-445,共6页
目的:探讨棕榈酸急性、慢性刺激对小鼠骨骼肌细胞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活性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并诱导分化成熟的C2C12小鼠骨骼肌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棕榈酸急性(5-30 mins)或慢性(16 h)刺激对AMP... 目的:探讨棕榈酸急性、慢性刺激对小鼠骨骼肌细胞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活性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并诱导分化成熟的C2C12小鼠骨骼肌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棕榈酸急性(5-30 mins)或慢性(16 h)刺激对AMPK蛋白活性的影响。小鼠骨骼肌细胞AMPK蛋白磷酸化水平的测定采用免疫印迹法。结果:(1)棕榈酸急性刺激下,C2C12细胞AMPK蛋白活性水平成时间-浓度依赖性增加。其中当300μM棕榈酸刺激15分钟时,与对照组相比,AMPK蛋白活性水平显著增加(P<0.05);(2)与对照组相比,16 h棕榈酸慢性刺激可诱导C2C12细胞AMPK蛋白活性水平显著增加(P<0.05)。结论:棕榈酸急性、慢性刺激均能诱导骨骼肌细胞AMPK活性增加,可以为一次性或持续性高脂膳食引起的血浆游离饱和脂肪酸过多造成的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在体研究,提供简便实用的骨骼肌细胞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酸 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C2C1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牵拉诱导骨骼肌卫星细胞激活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11
作者 陈涛 王海燕 +1 位作者 陈彩珍 卢健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68-971,共4页
了解卫星细胞激活过程中的控制因素,有利于设计出更好的促进骨骼肌发育和修复方案,以应用到运动科学(提高运动员机能表现)和健康科学(特别是肌肉萎缩和Sarcopenia的治疗方法)领域。
关键词 骨骼肌发育 卫星细胞 分子机制 细胞激活 机械牵拉 运动科学 控制因素 激活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