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铃薯新品种雪育10号的选育
1
作者 郭继云 牛丽娟 +3 位作者 郦海龙 姜小雨 柳艳茹 赵一博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13-117,共5页
为促进马铃薯新品种雪育10号的推广应用,对该品种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良种繁育和技术要点等方面进行简单介绍。雪育10号是雪川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以同薯20号为母本,宁薯15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适合鲜食、全粉... 为促进马铃薯新品种雪育10号的推广应用,对该品种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良种繁育和技术要点等方面进行简单介绍。雪育10号是雪川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以同薯20号为母本,宁薯15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适合鲜食、全粉、炸片、炸条加工的马铃薯新品种。2020-2021年参加不同生态区适应性试验平均产量3 015.72 kg·(667 m^(2))^(-1),比对照品种大西洋[2 085 kg·(667 m^(2))^(-1)]增产44.64%。2023年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号为GPD马铃薯(2023)130061。雪育10号属中熟品种,生育期90 d,该品种鲜薯块茎干物质含量21.00%,淀粉含量15.41%,还原糖含量0.23%,蛋白质含量0.79%,维生素C含量18.67 mg·(100 g)^(-1),可溶性糖含量0.32%。抗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感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中抗马铃薯晚疫病,易感马铃薯卷叶病毒病。雪育10号适宜在北方一季作区内蒙古自治区及河北省张家口市春季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雪育10号 中熟品种 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新品种雪育19号的选育
2
作者 赵一博 牛丽娟 +5 位作者 郦海龙 郭继云 姜小雨 柳艳茹 段丽 张凯 《耕作与栽培》 2025年第2期155-156,共2页
雪育19号是以科琳(Colleen)为母本,费乌瑞它(Favorita)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多年系统选育方式得到的马铃薯新品种。该品种中早熟,生育期78 d左右;株型开展,生长势强,平均株高54.9 cm,花冠白色;薯块卵圆形,薯皮黄色,表皮光滑,薯肉中等黄... 雪育19号是以科琳(Colleen)为母本,费乌瑞它(Favorita)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多年系统选育方式得到的马铃薯新品种。该品种中早熟,生育期78 d左右;株型开展,生长势强,平均株高54.9 cm,花冠白色;薯块卵圆形,薯皮黄色,表皮光滑,薯肉中等黄色,芽眼浅;其块茎干物质含量为23.35%,淀粉含量为16.35%,维生素C含量为11.52 mg/100 g;粗蛋白含量为0.69%,还原糖含量为0.22%,感马铃薯Y病毒(PVY)、抗马铃薯X病毒(PVX);结薯集中,薯块大且整齐性好,块茎商品薯(≥100g)率为60.20%,产量为2607.1 kg/667 m^(2)。适宜在内蒙古自治区及河北省张家口市一季作区内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雪育19号 有性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新品种‘雪育23号’的选育
3
作者 郦海龙 牛丽娟 +1 位作者 郭继云 赵一博 《中国马铃薯》 2024年第2期118-120,共3页
‘雪育23号’是雪川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阿克瑞亚’(Agria)为母本,‘中薯4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中晚熟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2023年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号为GPD马铃薯(2023)130012。生育期91 d。块茎卵圆形,薯皮黄色,... ‘雪育23号’是雪川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阿克瑞亚’(Agria)为母本,‘中薯4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中晚熟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2023年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号为GPD马铃薯(2023)130012。生育期91 d。块茎卵圆形,薯皮黄色,薯肉中等黄色,芽眼深浅中等。2020—2021年不同生态区适应性试验平均产量2875 kg/667m^(2),较对照‘大西洋’2085 kg/667m^(2)增产37.89%。块茎干物质含量25.00%,淀粉含量18.37%,蛋白质含量1.03%,维生素C含量10.50 mg/100 g,还原糖含量0.22%。高抗晚疫病、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和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易感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roll virus,PLRV)病。适宜在北方一季作区内蒙古自治区及河北省张家口市春季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雪育23号 中晚熟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黑土区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4
作者 王籽懿 韩伟 +4 位作者 金鸿飚 黄修梅 杨忠仁 李濛池 张凤兰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1-198,共8页
为研究高寒黑土区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质量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对比分析当地6种传统种植模式[2年轮作处理:马铃薯—小麦—甜菜—马铃薯(St—Ta—Bv—St),马铃薯—水飞蓟—小麦—马铃薯(St—Smt—Ta—St);3年轮作处理:... 为研究高寒黑土区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质量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对比分析当地6种传统种植模式[2年轮作处理:马铃薯—小麦—甜菜—马铃薯(St—Ta—Bv—St),马铃薯—水飞蓟—小麦—马铃薯(St—Smt—Ta—St);3年轮作处理:小麦—甜菜—小麦—马铃薯(Ta—Bv—Ta—St),油菜—小麦—甜菜—马铃薯(Bn—Ta—Bv—St),小麦—油菜—大麦—马铃薯(Ta—Bn—Hv—St);马铃薯2年连作处理:油菜—小麦—马铃薯—马铃薯(CK)],探讨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容重、孔隙度、团聚体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不同轮作模式有利于降低0~20、20~40cm土层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轮作对土壤团聚体具有正向作用,提高了0.50~1.00mm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降低了<0.25mm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5种轮作模式均增加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其中,0~20cm土层中,与CK相比,Ta—Bv—Ta—St处理土壤容重显著降低10.53%,孔隙度和R_(0.25)分别显著提高18.01%和36.07%。Ta—Bv—Ta—St处理>2.00mm粒径团聚体比例最高,较St—Ta—Bv—St、St—Sm—Ta—St、Bn—Ta—Bv—St、Ta—Bn—Hv—St和CK分别提高了12.47%、30.55%、3.62%、104.43%和105.88%。20~40cm土层中,与CK相比,Ta—Bv—Ta—St处理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平均重量直径(MWD)和>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R_(0.25))提高。Ta—Bv—Ta—St处理0.50~1.00mm粒径团聚体比例最高,较St—Ta—Bv—St、St—Sm—Ta—St、Bn—Ta—Bv—St、Ta—Bn—Hv—St和CK分别增加了13.92%、37.03%、38.89%、42.07%和193.33%。不同轮作模式间马铃薯产量差异显著,较CK提高35.6%~75.5%,其中Ta—Bv—Ta—St处理更有利于马铃块茎产量的提高。综上,Ta—Bv—Ta—St轮作模式较其他处理更能改善土壤结构,对提高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效果更为显著,适宜在高寒黑土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黑土区 轮作模式 土壤团聚体 马铃薯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黑土区不同轮作模式对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王籽懿 韩伟 +2 位作者 金鸿飚 黄修梅 李明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6-295,共10页
为明确不同轮作模式对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本研究以马铃薯-小麦-甜菜-马铃薯(A处理)、马铃薯-水飞蓟-小麦-马铃薯(B处理)、小麦-甜菜-小麦-马铃薯(C处理),油菜-小麦-甜菜-马铃薯(D处理),小麦-油菜-大麦-马铃薯(E处理)和油菜-... 为明确不同轮作模式对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本研究以马铃薯-小麦-甜菜-马铃薯(A处理)、马铃薯-水飞蓟-小麦-马铃薯(B处理)、小麦-甜菜-小麦-马铃薯(C处理),油菜-小麦-甜菜-马铃薯(D处理),小麦-油菜-大麦-马铃薯(E处理)和油菜-小麦-马铃薯-马铃薯(CK,对照)6种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细菌16S区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分析当地6种种植模式对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轮作模式的土壤样本共获得36420个扩增子序列变异(ASV),划分为45门、119纲、298目、451科、790属和357种。不同轮作模式马铃薯根际土壤主要优势菌群同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拟杆菌门、芽单胞菌门、放线菌门、浮霉菌门、疣微菌门、绿弯菌门、黏球菌门、髌骨菌门,但主要优势菌群的相对丰度在不同轮作模式中存在差异。与CK相比,轮作明显提高了细菌中酸杆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细菌的相对丰度,而放线菌门细菌相对丰度明显降低,溶杆菌属细菌以及与碳、氮相关的功能菌相对丰度升高。组间群落差异分析(LEfSe)结果表明,在细菌群落中共鉴定出38个差异物种。通过基因功能预测发现,一级功能中新陈代谢的相对丰度最大(62.04%~62.46%),相对丰度大于1.0%的二级功能代谢通路有19类,其中碳水化合物代谢的相对丰度最高(12.93%~13.29%)。综上所述,轮作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提高了土壤细菌中的优势功能菌,其中以小麦-甜菜-小麦-马铃薯轮作模式效果最好,更适宜高寒黑土区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黑土区 轮作模式 马铃薯 根际土壤 细菌群落结构 细菌群落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轮作模式对高寒黑土区土壤养分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6
作者 王籽懿 韩伟 +5 位作者 齐贝 黄修梅 杨忠仁 李濛池 赵玉平 王洪军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49-153,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轮作模式对高寒黑土区土壤养分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方法]设置6个种植模式进行田间定位试验,分别为2年轮作的马铃薯-小麦-甜菜-马铃薯(St-Ta-Bv-St)和马铃薯-水飞蓟-小麦-马铃薯(St-Sm-Ta-St);3年轮作的小麦-甜菜-小麦-... [目的]研究不同轮作模式对高寒黑土区土壤养分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方法]设置6个种植模式进行田间定位试验,分别为2年轮作的马铃薯-小麦-甜菜-马铃薯(St-Ta-Bv-St)和马铃薯-水飞蓟-小麦-马铃薯(St-Sm-Ta-St);3年轮作的小麦-甜菜-小麦-马铃薯(Ta-Bv-Ta-St),油菜-小麦-甜菜-马铃薯(Bn-Ta-Bv-St)和小麦-油菜-大麦-马铃薯(Ta-Bn-Hv-St);马铃薯2年连作的油菜-小麦-马铃薯-马铃薯(CK)。[结果]与CK相比,不同轮作模式对0~20 cm土层有机质、总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有促进作用,Ta-Bv-Ta-St土壤有机质、全钾、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CK显著提高82.22%、123.89%、140.08%和20.06%;Bn-Ta-Bv-St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较CK显著提高72.78%和37.95%。不同轮作模式均提高了马铃薯产量,其中Ta-Bv-Ta-St产量最高(58.02 t/hm^(2))。不同轮作处理马铃薯商品薯率均极显著高于CK,其中,Ta-Bn-Hv-St商品薯率最高,为88.76%。马铃薯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和全钾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Ta-Bv-Ta-St、St-Sm-Ta-St与Ta-Bn-Hv-St轮作模式较其他处理更能改善土壤环境,提高马铃薯产量,适宜在高寒黑土区推广,其中Ta-Bv-Ta-St对提高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效果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黑土区 轮作 土壤养分 马铃薯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黑土区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马铃薯营养成分及产量的影响
7
作者 李濛池 韩伟 +4 位作者 刘雅萍 李学敏 黄修梅 惠霖 赵玉平 《南方农业》 2024年第19期8-12,共5页
为寻找在高寒黑土区,对马铃薯营养成分与产量适宜的耕作方式,以费乌瑞它为研究对象,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深翻+秸秆还田(PS)、深松+秸秆还田(SS)、旋耕+秸秆还田(RS)、常规耕作(CK),分析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的马铃薯淀粉、蛋白质... 为寻找在高寒黑土区,对马铃薯营养成分与产量适宜的耕作方式,以费乌瑞它为研究对象,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深翻+秸秆还田(PS)、深松+秸秆还田(SS)、旋耕+秸秆还田(RS)、常规耕作(CK),分析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的马铃薯淀粉、蛋白质、维生素C、干物质、还原糖含量。结果表明:1)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的马铃薯淀粉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SS淀粉含量最高,为16.87%,其次是PS淀粉含量,为15.99%,两个处理都极显著高于RS和CK,与CK相比,SS与PS显著增加了27.7%与21.04%,不同耕作措施马铃薯淀粉含量为:SS>PS>RS>CK;SS处理的马铃薯维生素C含量最高,为17.07 mg·(100 g)^(-1),与CK相比增加了30.21%,维生素C含量为:SS>PS>RS>CK;PS处理的马铃薯蛋白质与干物质含量最高,其中蛋白质含量为1.02%,与CK相比增加了7.58%;干物质含量达到20.63 mg·(100 g)^(-1),较CK增加了13.91 mg·(100 g)^(-1),不同耕作措施的干物质含量为:PS>SS>RS>CK;马铃薯还原糖含量以SS、PS处理最高,都达到了0.27%,较CK增加了12.5%。2)与CK处理相比,SS、PS、RS处理下的马铃薯产量与商品薯率均高于CK,其中产量较CK分别显著提高了25.79%、19.79%、16.56%。综上,在高寒黑土区深翻+秸秆还田、深松+秸秆还田两种耕作措施使马铃薯营养成分含量表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营养成分 产量 高寒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药时间对马铃薯早疫病防治效果及产量和干物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清 张雪艳 +4 位作者 郦海龙 于梦瀛 宋惠敏 牛丽娟 马欣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37-742,共6页
为研究施药时间对马铃薯早疫病防治效果及产量和干物质含量的影响,以雪川农业种植园区选育的雪育1号马铃薯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药的对照组和早疫病发病前(7月18日)开始施药的常规方案(每隔7 d施一次,共施5次)、早疫病发病初期(7月25日)... 为研究施药时间对马铃薯早疫病防治效果及产量和干物质含量的影响,以雪川农业种植园区选育的雪育1号马铃薯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药的对照组和早疫病发病前(7月18日)开始施药的常规方案(每隔7 d施一次,共施5次)、早疫病发病初期(7月25日)开始施药的优化方案(每隔7 d施一次,共施5次)等3种处理,测定马铃薯早疫病的病情指数和病叶率、块茎数和块茎质量及干物质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常规方案和优化方案的马铃薯早疫病病情指数和病叶率均显著降低;优化方案的马铃薯干物质含量达到(21.00±0.39)%,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5.21%,满足薯条和薯片的加工标准(干物质含量≥2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种植 加工 早疫病 防治方案 干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