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饲料牛磺酸水平对不同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学习 周铭文 +2 位作者 黄岩 王琨 叶继丹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810-1820,共11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牛磺酸水平对不同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质源,配制牛磺酸水平分别为0(D1)、0.5%(D2)、1.0%(D3)和1.5%(D4)的试验饲料。将初始体重为(13.85±0.25)g斜带石斑鱼幼鱼...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牛磺酸水平对不同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质源,配制牛磺酸水平分别为0(D1)、0.5%(D2)、1.0%(D3)和1.5%(D4)的试验饲料。将初始体重为(13.85±0.25)g斜带石斑鱼幼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水族箱(体积为120 L),每箱放养25尾。试验鱼每天投喂饲料2次至表观饱食,养殖周期84d,分别在饲喂的第28、56和84天称重、取样。试验第1~28天为第1个生长阶段,第29~56天为第2个生长阶段,第57~84天为第3个生长阶段。结果表明:在每个生长阶段下,牛磺酸添加组(D2、D3和D4组)试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高于未添加牛磺酸组(D1组)(P<0.05),且D3组试验鱼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牛磺酸添加组(第3个生长阶段的D4组除外)(P<0.05)。在同一饲料牛磺酸水平下,第1个生长阶段试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高于第2个和第3个生长阶段(P<0.05)。在饲喂至第28、56和84天时,各牛磺酸添加组试验鱼的肝体比和脏体比均显著低于未添加牛磺酸组(P<0.05),肥满度则与未添加牛磺酸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同一饲料牛磺酸水平下,饲喂至第56和84天时的肝体比和脏体比均显著低于饲喂至第28天时(P<0.05)。饲喂至第84天时,各牛磺酸添加组鱼体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未添加牛磺酸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饲料中维持一定水平的牛磺酸有利于斜带石斑鱼幼鱼的生长,饲料牛磺酸不足或过多均不利于其生长。饲料中添加牛磺酸降低斜带石斑鱼幼鱼体脂沉积而增加体蛋白质沉积。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得到3个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幼鱼饲料的适宜牛磺酸水平分别为1.20%(第1个生长阶段)、1.08%(第2个生长阶段)、1.00%(第3个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幼鱼对牛磺酸的需要量随鱼龄的增长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幼鱼 饲料牛磺酸水平 生长阶段 生长性能 体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CGMCC No.3755)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玲 张春晓 +1 位作者 孙鸣 温俊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52,共6页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对虾初始平均体重为(2.03±0.01)g]为研究对象,探讨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GMCC No.3755,简称B.S.3755)对其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向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6...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对虾初始平均体重为(2.03±0.01)g]为研究对象,探讨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GMCC No.3755,简称B.S.3755)对其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向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6、00和1 200 mg/kg的B.S.3755,另外,以植物蛋白替代基础饲料中3.5%鱼粉蛋白配制低鱼粉饲料,并向低鱼粉饲料中分别添加600和1 200 mg/kg的B.S.3755,共配制成5种等氮、等能的饲料,投喂期为8周。实验结果表明:各实验组对虾成活率在90%以上,且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B.S.3755的高鱼粉饲料组,对虾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基础饲料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基础饲料组(P<0.05),其中600 mg/kg B.S.3755添加组的凡纳滨对虾增重率最高,饲料系数最低。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和饲料系数在添加600和1 200 mg/kg B.S.3755的低鱼粉饲料组与基础饲料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饲料中添加B.S.3755可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血清酸性磷酸酶(ACP)和酚氧化物酶(PO)活力(P<0.05),而对凡纳滨对虾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力没有显著影响(P>0.05)。以上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600 mg/kg B.S.3755可提高凡纳滨对虾生长率和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饲料系数,并可在不影响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情况下,以植物蛋白替代对虾饲料中3.5%的鱼粉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枯草芽孢杆菌 生长 非特异性免疫力 替代鱼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添加剂对大黄鱼幼鱼生长、免疫和肠道形态的影响
3
作者 黄柯云 杨红玲 +4 位作者 赵芸 蔡国鹤 汪攀 朱传忠 孙云章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49-54,共6页
试验旨在研究在大黄鱼幼鱼饲料中添加果寡糖(FOS)、短小芽孢杆菌SE5(SE5)和三丁酸甘油酯(Tb)对其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试验选取4500尾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0尾鱼。对照组(T1组)饲喂基础日粮,T2组... 试验旨在研究在大黄鱼幼鱼饲料中添加果寡糖(FOS)、短小芽孢杆菌SE5(SE5)和三丁酸甘油酯(Tb)对其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试验选取4500尾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0尾鱼。对照组(T1组)饲喂基础日粮,T2组、T3组在T1组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087%SE5+0.1%Tb+0.1%FOS、0.087%SE5+0.1%Tb+0.2%FOS。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与T1组相比,复合添加剂组末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提高(P<0.05)。与T1组相比,复合添加剂组肠道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T3组肠道脂肪酶活显著升高(P<0.05)。与T1组相比,T3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ZM)活性显著提高(P<0.05),T2组血清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提高(P<0.05),T2组和T3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提高(P<0.05)。此外,补充复合添加剂明显改善了大黄鱼肠道肠绒毛高度、数量和肌层厚度。研究表明,复合添加剂能够提高大黄鱼生长性能,增强免疫力,改善肠道形态,且以0.087%SE5+0.1%Tb+0.2%FOS的配伍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添加剂 大黄鱼 生长性能 免疫功能 肠道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组织游离氨基酸含量对饲料中牛磺酸含量的响应 被引量:6
4
作者 周铭文 王和伟 叶继丹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85-794,共10页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中牛磺酸含量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及组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质源配制低牛磺酸含量的基础饲料,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0.4%、0.8%、1.2%、1.6%的牛磺酸,配制成5种试验饲料。...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中牛磺酸含量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及组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质源配制低牛磺酸含量的基础饲料,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0.4%、0.8%、1.2%、1.6%的牛磺酸,配制成5种试验饲料。将300尾平均体重为(19.14±0.06)g斜带石斑鱼幼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每组投喂1种试验饲料,饲养周期为56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牛磺酸添加组试验鱼的增重率、摄食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增加(P<0.05),内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肝脏指数、肥满度无显著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牛磺酸添加组试验鱼全鱼粗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全鱼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则无显著变化(P>0.05)。各牛磺酸添加组试验鱼肝脏和肌肉中总非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游离丝氨酸含量以及肝脏游离蛋氨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鱼血清、肝脏、肌肉和全鱼中牛磺酸含量随饲料中牛磺酸含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且与饲料中牛磺酸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907,P<0.05)。随饲料中牛磺酸含量的增加,肝脏牛磺酸保留率呈上升趋势,而肌肉中牛磺酸保留率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此外,各组试验鱼肌肉牛磺酸保留率均高于肝脏。由此得出,饲料中一定含量的牛磺酸能促进斜带石斑鱼生长和摄食,降低全鱼脂肪沉积,增加全鱼蛋白质沉积,降低组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增重率为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斜带石斑鱼饲料中牛磺酸的适宜含量为1.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牛磺酸 生长性能 体成分 游离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肠上皮细胞原代培养及鉴定方法的研究
5
作者 徐健铭 杨红玲 +1 位作者 蔡国鹤 孙云章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291-6301,共11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斜带石斑鱼肠上皮细胞原代培养及鉴定方法。以斜带石斑鱼肠道组织为试验材料,选用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分别对细胞进行培养,对比2种培养方法的效果;分别用胰蛋白酶、胶原酶Ⅰ以及胶原酶Ⅰ+胶原酶Ⅳ对斜带石斑肠道组织进行消... 本研究旨在探究斜带石斑鱼肠上皮细胞原代培养及鉴定方法。以斜带石斑鱼肠道组织为试验材料,选用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分别对细胞进行培养,对比2种培养方法的效果;分别用胰蛋白酶、胶原酶Ⅰ以及胶原酶Ⅰ+胶原酶Ⅳ对斜带石斑肠道组织进行消化,比较不同消化酶对细胞的分离效果;选择3种培养基(DMEM、DMEM/F12和L15培养基)以及不同胎牛血清(FBS)浓度[5%、12%、20%],比较不同培养基与FBS浓度对细胞生长的影响;利用形态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碱性磷酸酶染色、18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及肠道细胞标志性基因表达检测等手段,对培养的原代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显示:酶消化法与组织块法均能获得贴壁生长的细胞,但酶消化法培养12 d后可见细胞铺满瓶底,而组织块法则在培养28 d后才可见细胞铺满瓶底;0.25 mg/mL胰蛋白酶[含0.91 mmol/L乙二胺四乙酸(EDTA)]消化肠道组织15 min为最佳消化时间,在此条件下既能获得足够的细胞,又能够保持细胞的完整性和活性;细胞在含20%FBS的L15培养基中的增殖率较高。透射电镜观察、碱性磷酸酶染色和肠道细胞标志性基因表达检测结果证实所培养的细胞为肠上皮细胞,18S rRNA基因序列比对证明细胞来源于石斑鱼。由此可见,使用0.25 mg/mL的胰蛋白酶(含0.91 mmo/L EDTA)处理斜带石斑鱼肠道组织15 min后,将获得的细胞置于含20%FBS的L15培养基内培养,此法能有效获得稳定贴壁生长的斜带石斑鱼原代肠上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肠上皮细胞 原代培养 组织块法 酶消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不同半胱胺添加水平对牙鲆生长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叶继丹 王子甲 王琨 《水产学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19-22,共4页
以牙鲆实用饲料为基础试验料,分别按0、300、600、900、1200、1500mg/kg的剂量添加半胱胺,制备6组不同半胱胺含量的试验料,对牙鲆幼鱼进行为期60d的饲养试验。以饱食方式饲喂牙鲆,日投喂饲料3次,采用自然光照,持续充气。结果表明,饲料... 以牙鲆实用饲料为基础试验料,分别按0、300、600、900、1200、1500mg/kg的剂量添加半胱胺,制备6组不同半胱胺含量的试验料,对牙鲆幼鱼进行为期60d的饲养试验。以饱食方式饲喂牙鲆,日投喂饲料3次,采用自然光照,持续充气。结果表明,饲料添加半胱胺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牙鲆的生长性能,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在0~900mg/kg范围内牙鲆血清GH呈逐渐升高趋势,在1200~1500mg/kg范围内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牙鲆血清T3水平各剂量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1500mg/kg组牙鲆血清T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血清GLU变化趋势与GH类似(P>0.05)。血清BUN水平和GOT活力各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除300mg/kg组牙鲆血清GPT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外(P<0.05),其余各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分析认为牙鲆饲料中半胱胺的适宜剂量为600~900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半胱胺 生长 激素 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牛蛙生长性能、体组成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被引量:26
7
作者 胡田恩 王玲 +2 位作者 张春晓 宋凯 李金宝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77-685,共9页
试验研究了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牛蛙[Rana(Lithobates)catesbeiana]生长性能、体成分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基础饲料以鱼粉、豆粕为主要蛋白源,棕榈油为主要脂肪源,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00、200和300 mg/kg的胆汁酸(含量99.1%... 试验研究了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牛蛙[Rana(Lithobates)catesbeiana]生长性能、体成分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基础饲料以鱼粉、豆粕为主要蛋白源,棕榈油为主要脂肪源,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00、200和300 mg/kg的胆汁酸(含量99.1%)制作4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试验将144只牛蛙[初始体重(75.01±4.23)g]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牛蛙,进行为期8周的生长试验。结果显示:各试验组牛蛙成活率和摄食率差异不显著(P>0.05)。200 mg/kg胆汁酸添加组牛蛙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氮保留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饲料中添加胆汁酸显著降低了牛蛙脏体指数和全体的脂肪含量(P<0.05),但不影响肌肉粗脂肪以及全体和肌肉水分、粗蛋白、粗灰分含量(P>0.05)。各处理组间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均无显著变化(P>0.05),血清尿素氮含量随着饲料中胆汁酸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添加300 mg/kg胆汁酸组牛蛙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糖水平则随着胆汁酸添加量的增加而先降低后升高,其中100 mg/kg胆汁酸添加组牛蛙血糖水平最低(P<0.05)。100 mg/kg胆汁酸添加组牛蛙肠道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和300 mg/kg胆汁酸添加组(P<0.05),与200 mg/kg胆汁酸添加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蛋白酶活力与脂肪酶活力有相似的变化趋势,而淀粉酶活力未受胆汁酸添加水平影响。各处理组饲料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随饲料中胆汁酸添加量的增加而先升高后降低,其中饲料添加200 mg/kg胆汁酸显著增加了牛蛙对饲料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P<0.05)。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胆汁酸能提高牛蛙对饲料的消化率,提高饲料效率,从而促进牛蛙的生长,同时可促进蛙体脂肪代谢,降低机体脂肪沉积,提高牛蛙可食部分比例。根据本试验结果,建议牛蛙饲料中胆汁酸添加水平为200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蛙 胆汁酸 体组成 消化酶 表观消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牛磺酸含量对不同生长阶段尼罗罗非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何凌云 周铭文 +2 位作者 孙云章 宋凯 叶继丹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14-20,共7页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生长阶段下饲料牛磺酸含量对尼罗罗非鱼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以酪蛋白和明胶(不含牛磺酸)作为蛋白源,配制成4种不同牛磺酸含量(0、400、800、1 200 mg/kg)的试验料,分别用来饲喂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饲...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生长阶段下饲料牛磺酸含量对尼罗罗非鱼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以酪蛋白和明胶(不含牛磺酸)作为蛋白源,配制成4种不同牛磺酸含量(0、400、800、1 200 mg/kg)的试验料,分别用来饲喂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饲喂期为84 d。整个饲喂期分三个生长阶段:第1个生长阶段(1~28 d)、第2个生长阶段(29~56 d)和第3个生长阶段(57~84 d)。结果表明,在每个生长阶段,以800 mg/kg牛磺酸饲料组试验鱼的增重率为最大且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以对照组的增重率为最低且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但饲料效率不受牛磺酸含量的影响。各牛磺酸添加组的摄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牛磺酸添加组之间差异不明显。在饲喂的第84 d,牛磺酸添加组尼罗罗非鱼体成分中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以增重率为指标,用二次曲线回归拟合的方程得出三个生长阶段下尼罗罗非鱼幼鱼对牛磺酸的需要量分别为0.72%、0.68%和0.64%。该试验结果显示尼罗罗非鱼幼鱼对牛磺酸的需要量是随着年龄增加而下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牛磺酸 生长阶段 营养需要 生长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产功能性发酵豆粕用乳酸菌菌株的筛选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聂庆杰 杨红玲 +3 位作者 张姣锦 汪攀 朱传忠 孙云章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74-77,共4页
研究旨在筛选具有良好发酵效果的乳酸菌,开发水产功能性发酵豆粕。研究利用实验室菌种库中的9株乳酸菌菌株,检测其生长曲线和培养液中乳酸含量,探究其对豆粕的发酵效果,分析发酵豆粕中抗营养因子的含量。结果显示:乳酸乳球菌17在培养12 ... 研究旨在筛选具有良好发酵效果的乳酸菌,开发水产功能性发酵豆粕。研究利用实验室菌种库中的9株乳酸菌菌株,检测其生长曲线和培养液中乳酸含量,探究其对豆粕的发酵效果,分析发酵豆粕中抗营养因子的含量。结果显示:乳酸乳球菌17在培养12 h左右进入对数生长期,培养24 h后乳酸含量达15.28 mmol/L,发酵豆粕感官品质优良,大豆球蛋白降解率为37.29%,β-伴大豆球蛋白降解率为24.49%。研究发现,乳酸乳球菌17对豆粕具有良好的发酵效果,可以作为生产水产功能性发酵豆粕的候选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豆粕 乳酸 乳酸乳球菌 生长曲线 抗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产功能性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袁泽珲 杨红玲 +1 位作者 张姣锦 孙云章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16,共7页
拟利用前期筛选的分离于斜带石斑鱼肠道的短小芽孢杆菌SE5、分离于小丑鱼肠道的乳酸乳球菌17和分离于酒曲的酿酒酵母菌Sa,开发一种水产专用发酵豆粕。先通过控制因素,确定复合菌株的配伍比例、接种顺序、最适接种量、温度、料液比和发... 拟利用前期筛选的分离于斜带石斑鱼肠道的短小芽孢杆菌SE5、分离于小丑鱼肠道的乳酸乳球菌17和分离于酒曲的酿酒酵母菌Sa,开发一种水产专用发酵豆粕。先通过控制因素,确定复合菌株的配伍比例、接种顺序、最适接种量、温度、料液比和发酵时间,然后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工艺。结果显示:以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含量为指标,最佳发酵工艺为:短小芽孢杆菌SE5:酿酒酵母菌Sa:乳酸乳球菌17比例为2:2:1;分别在0 h接入短小芽孢杆菌SE5,12 h接入酿酒酵母菌Sa,24 h接入乳酸乳球菌17;发酵温度30℃,总接种量10%,发酵时间为48 h,料液比1:1。在最优工艺下,发酵豆粕中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降解率分别为71.48%和73.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豆粕 复合菌 发酵条件 抗营养因子 营养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肉粉替代鱼粉饲料添加明胶、淀粉包被的氨基酸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易魁 陈庭 +2 位作者 孙云章 宋凯 叶继丹 《养殖与饲料》 2018年第3期5-10,共6页
将凡纳滨对虾(初重为0.3±0.01 g)随机分配到24个水族箱(150 L)中,每箱30尾,3个水族箱为1个试验处理。配制8组试验饲料,即鱼粉组(Diet1)、鸡肉粉组(Diet2)、鸡肉粉+EAA组(Diet3)、鸡肉粉+NEAA+EAA组(Diet4)、鸡肉粉+明胶包被EAA组(D... 将凡纳滨对虾(初重为0.3±0.01 g)随机分配到24个水族箱(150 L)中,每箱30尾,3个水族箱为1个试验处理。配制8组试验饲料,即鱼粉组(Diet1)、鸡肉粉组(Diet2)、鸡肉粉+EAA组(Diet3)、鸡肉粉+NEAA+EAA组(Diet4)、鸡肉粉+明胶包被EAA组(Diet5)、鸡肉粉+明胶包被NEAA+EAA组(Diet6)、鸡肉粉+淀粉包被EAA组(Diet7)、鸡肉粉+淀粉包被NEAA+EAA组(Diet8)。每个处理组对虾饲喂1组试验料,每天投喂3次,每次至饱食,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与鸡肉粉组相比,饲料添加CAA显著提高了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和饲料效率;添加包被氨基酸饲料组的生长性能高于添加未包被氨基酸饲料组;与明胶包被EAA组相比,淀粉包被EAA组提高了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添加包被EAA比添加包被EAA+NEAA对凡纳滨对虾有更好的生长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鱼粉替代 包被氨基酸 生长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黄连素对花鲈生长及脂肪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魏宇 鲁康乐 +2 位作者 王玲 宋凯 张春晓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193-5202,共10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黄连素对花鲈生长及脂肪代谢的影响,探讨其能否作为添加剂缓解脂肪沉积。试验配制4种试验饲料,分别为低脂饲料(LFD组)、低脂饲料+100 mg/kg黄连素(LFD+BBR组)、高脂饲料(HFD组)和高脂饲料+100 mg/kg黄连素(HFD+BBR组)。挑... 本试验旨在研究黄连素对花鲈生长及脂肪代谢的影响,探讨其能否作为添加剂缓解脂肪沉积。试验配制4种试验饲料,分别为低脂饲料(LFD组)、低脂饲料+100 mg/kg黄连素(LFD+BBR组)、高脂饲料(HFD组)和高脂饲料+100 mg/kg黄连素(HFD+BBR组)。挑选360尾体质健壮、规格均一的花鲈[初始体重为(2.18±0.01)g],随机分到12个循环水养殖缸中,每缸30尾。用4种试验饲料分别投喂花鲈8周,每种饲料投喂3缸试验鱼。养殖试验结束后,测定末体重,并采集血清、肝脏等样品进行生化和基因表达的分析。结果表明:高脂饲料和低脂饲料相比显著提高了花鲈的增重率、腹脂率、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P<0.05);而饲料添加黄连素之后显著降低腹脂率(P<0.05),且血清甘油三酯的含量也有降低的趋势;但饲料添加黄连素显著降低了鱼体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P<0.05),也显著提高了饲料系数(P<0.05)。对肝细胞的基因表达分析发现,高脂饲料显著上调了肝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表达(P<0.05),显著下调了肝细胞脂肪分解相关基因的表达(P<0.05);饲料添加黄连素后可恢复高脂饲料对这些基因的影响;此外,饲料中添加黄连素可显著上调脂肪细胞的凋亡和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P<0.05)。综上所述,高脂饲料会导致花鲈的脂肪过度沉积并损伤肝细胞,添加黄连素通过促进脂肪细胞的凋亡与自噬而缓解脂肪沉积,且黄连素还可以上调肝脏脂肪分解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脂肪分解;但黄连素会降低花鲈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黄连素 脂肪沉积 脂肪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鲈肠上皮细胞原代培养及鉴定方法的探讨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莎 刘紫严 +4 位作者 杨红玲 蔡国鹤 聂庆杰 张春晓 孙云章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1-389,共9页
为探究建立稳定可靠的花鲈肠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通过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培养花鲈肠上皮细胞,确定酶消化法的最佳消化液及消化时间,所得细胞悬液于L-15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利用形态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和碱性磷酸酶染色方法对细胞进... 为探究建立稳定可靠的花鲈肠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通过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培养花鲈肠上皮细胞,确定酶消化法的最佳消化液及消化时间,所得细胞悬液于L-15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利用形态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和碱性磷酸酶染色方法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组织块法细胞迁出情况不稳定,且迁出时间较长;酶消化法的最佳消化液为胶原酶Ⅰ、Ⅳ联合消化液,最佳消化时间为45 min;胶原酶Ⅰ、Ⅳ联合消化法获得的细胞连接紧密、排列整齐、呈上皮细胞典型的“铺路石”状,细胞相对独立、界限清晰。透射电镜观察和碱性磷酸酶染色进一步证实所培养的细胞为肠上皮细胞。总之,经胶原酶Ⅰ、Ⅳ联合消化液消化45 min、培养48 h可得到初始条件一致、生长旺盛的花鲈原代肠上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肠上皮细胞 原代培养 组织块法 酶消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株肠道原籍菌在美洲鳗鲡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魏成业 杨红玲 +3 位作者 夏孟婷 聂庆杰 翟少伟 孙云章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9-198,共10页
为评价3株鳗鲡肠道原籍菌——拟蕈状芽孢杆菌MYα、变异不动杆菌MYAⅡ和高地芽孢杆菌MY5的益生效果,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将3株菌以5.0×10^(7) cfu/g添加量添加至基础饲料中,投喂初始体质量(10.00±0.09)g的美洲鳗鲡63 d,探究... 为评价3株鳗鲡肠道原籍菌——拟蕈状芽孢杆菌MYα、变异不动杆菌MYAⅡ和高地芽孢杆菌MY5的益生效果,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将3株菌以5.0×10^(7) cfu/g添加量添加至基础饲料中,投喂初始体质量(10.00±0.09)g的美洲鳗鲡63 d,探究其对美洲鳗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拟蕈状芽孢杆菌MYα和变异不动杆菌MYAⅡ提高了美洲鳗鲡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高地芽孢杆菌MY5组与对照组相比脏体指数和肝体指数显著降低(P<0.05)。饲料中添加变异不动杆菌MYAⅡ和高地芽孢杆菌MY5显著提高了血清溶菌酶活性(P<0.05),同时变异不动杆菌MYAⅡ组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变异不动杆菌MYAⅡ组和高地芽孢杆菌MY5组肝脏丙二醛含量较对照组略有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拟蕈状芽孢杆菌MYα和变异不动杆菌MYAⅡ组乳杆菌属丰度有所升高,短螺旋菌属丰度下降,同时拟蕈状芽孢杆菌MYα组埃希氏菌属丰度升高;高地芽孢杆菌MY5组支原体丰度显著升高(P<0.05),乳杆菌属丰度下降。综上,变异不动杆菌MYAⅡ的综合益生效果最为明显,能提高美洲鳗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具有作为鳗鲡益生菌的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鳗鲡 肠道原籍菌 生长性能 免疫功能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拮抗哈维氏弧菌的黄姑鱼肠道原籍益生菌的体外筛选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燚灵 刘紫严 +4 位作者 魏成业 郭欣 杨红玲 蔡国鹤 孙云章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6-81,共6页
试验旨在筛选对哈维氏弧菌具有防治作用的益生菌。试验通过比较红头病和健康黄姑鱼肠道微生物差异,进一步通过体外抑菌试验、药敏试验、生物安全性试验,筛选出对红头病病原哈维氏弧菌B0003具有拮抗作用且对宿主安全的肠道益生菌候选菌... 试验旨在筛选对哈维氏弧菌具有防治作用的益生菌。试验通过比较红头病和健康黄姑鱼肠道微生物差异,进一步通过体外抑菌试验、药敏试验、生物安全性试验,筛选出对红头病病原哈维氏弧菌B0003具有拮抗作用且对宿主安全的肠道益生菌候选菌株。结果显示,红头病和健康黄姑鱼肠道微生物存在较大差异,选择12株候选菌株测试其对哈维氏弧菌B0003的拮抗作用。体外抑菌试验发现,5株候选菌对哈维氏弧菌B0003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抑菌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暹罗芽孢杆菌B0E14、贝莱斯芽孢杆菌DM5、巨大芽孢杆菌B1M2、枯草芽孢杆菌B0E9、粪肠球菌AT5。这5株拮抗菌均不具有溶血活性,且不会对黄姑鱼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对大多数抗菌药物敏感。研究表明,试验筛选的5株候选菌具有作为益生菌用于黄姑鱼红头病防治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头病 黄姑鱼 原籍益生菌 抑菌能力 哈维氏弧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小芽孢杆菌SE5肽聚糖和脂磷壁酸联合添加对斜带石斑鱼免疫、抗氧化和肠道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奇桢 于海霞 +5 位作者 李杰 杨红玲 吴卫强 吴子烨 靳婷 孙云章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62-66,共5页
试验旨在探究短小芽孢杆菌SE5提取的肽聚糖、脂磷壁酸联合添加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免疫、抗氧化和肠道形态的影响。试验挑选初始体重(14.69±0.04)g的健康石斑鱼54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对照... 试验旨在探究短小芽孢杆菌SE5提取的肽聚糖、脂磷壁酸联合添加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免疫、抗氧化和肠道形态的影响。试验挑选初始体重(14.69±0.04)g的健康石斑鱼54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对照组(CG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灭活短小芽孢杆菌SE5(1.0×10^(8) CFU/g,HIB组)、肽聚糖(52.86 mg/kg,PGN组)、脂磷壁酸(6.60 mg/kg,LTA组),联合添加肽聚糖和脂磷壁酸(26.43 mg/kg+3.30 mg/kg,PLA01组;52.86 mg/kg+6.60 mg/kg,PLA02组)。试验期8 w。结果显示,HIB组和PLA01组斜带石斑鱼肝脏的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高于CG组和LTA组(P<0.05)。HIB组肠道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CG组(P<0.05)。各试验组肠道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低于CG组(P<0.05)。除HIB组和LTA组外,各试验组肠道的绒毛高度均显著高于CG组(P<0.05),PLA01组最长;PLA02组肌层厚度最厚,PGN组和PLA02组的肌层厚度均显著高于CG组(P<0.05)。研究表明,联合添加短小芽孢杆菌SE5脂磷壁酸与肽聚糖对斜带石斑鱼免疫功能、肠道抗氧化能力及肠道形态的促进作用优于单独添加,且以PLA01组添加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短小芽孢杆菌SE5 肽聚糖 脂磷壁酸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小麦日粮对肉仔鸡肉质、脂肪酸合成酶mRNA与脂蛋白脂肪酶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宋凯 单安山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9-74,共6页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小麦日粮对肉仔鸡生长、肉质及脂肪酸合成酶(FAS)mRNA与脂蛋白脂肪酶(LPL)mRNA表达的影响。选用300只艾维因肉仔鸡公雏,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5组分别饲喂玉米日粮和4种水溶性阿拉伯木聚糖(WSAX)含...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小麦日粮对肉仔鸡生长、肉质及脂肪酸合成酶(FAS)mRNA与脂蛋白脂肪酶(LPL)mRNA表达的影响。选用300只艾维因肉仔鸡公雏,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5组分别饲喂玉米日粮和4种水溶性阿拉伯木聚糖(WSAX)含量不同的小麦日粮,试验期为6周。结果表明:①随着小麦日粮中WSAX含量的增加,肉仔鸡的生长明显降低;②小麦日粮显著增加了肌肉持水力,并随小麦WSAX含量增加而升高的趋势显著(P<0.01),剪切力也随之增加(P<0.05)。饲喂小麦日粮的肉仔鸡其肉色显著低于玉米日粮组(P<0.01),各小麦日粮组间差异不显著。当小麦WSAX含量较高时,小麦日粮可以显著降低肉仔鸡肌肉脂肪和胆固醇含量(P<0.05)。各处理间胸肌、腿肌含水量无差异(P>0.05);③小麦日粮显著降低FASmRNA在肉仔鸡肝中的表达量(P<0.01),并且随日粮WSAX含量增加而表达水平降低的趋势明显。各处理间LPLmRNA表达量的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表明:①当小麦中WSAX含量较低时,对肉仔鸡增重和肉质的影响较小,是玉米理想的替代品;②当小麦中WASX含量较高,则会严重影响肉仔鸡的增重、肉质及FASmRNA在肝脏中的表达,不宜在肉仔鸡日粮中大量添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日粮 肉仔鸡 肉质 FASMRNA LPLm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补偿生长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陈建春 叶继丹 王和伟 《水产学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56-63,共8页
本文综述了鱼类补偿生长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生理机制,以通过其理论探讨建立科学的饲养模式,为水产养殖生产提供新的投喂途径。
关键词 补偿生长 饥饿 限食 恢复投喂 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壳聚糖对鲫鱼生长及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翟少伟 王敦 黄沧海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66-569,共4页
将平均体重为(25.2±1.7)g/尾的225尾鲫鱼(Carasslius auratus)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不同处理组的鲫鱼随机饲喂昆虫壳聚糖水平为0,0.25%,0.50%,0.75%和1.00%的饲料,研究昆虫壳聚糖对鲫鱼部分生长性能... 将平均体重为(25.2±1.7)g/尾的225尾鲫鱼(Carasslius auratus)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不同处理组的鲫鱼随机饲喂昆虫壳聚糖水平为0,0.25%,0.50%,0.75%和1.00%的饲料,研究昆虫壳聚糖对鲫鱼部分生长性能指标及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昆虫壳聚糖的添加显著提高了鲫鱼的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P<0.05),鲫鱼的生长性能未随昆虫壳聚糖水平的升高而不断增加,以0.50%壳聚糖水平组最佳;昆虫壳聚糖的添加显著提高了鲫鱼肠道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P<0.05),对肠道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各个处理组中,以0.50%壳聚糖水平组肠道消化酶活性最高。综合分析上述结果后,认为昆虫壳聚糖在鲫鱼饲料中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鲫鱼 昆虫壳聚糖 肠道消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微生态制剂对海月水母生存与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席峰 张春晓 鲁康乐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20,共6页
采用对比试验法,研究不同微生态制剂对海月水母生存与生长的影响。生存试验分为5组: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水母配合饲料;Ⅱ组、Ⅲ组、Ⅳ组和Ⅴ组依次添加屎肠球菌、胶红酵母、沼泽红假单胞菌和EM10,结果显示:屎肠球菌和胶红酵母能在24 ... 采用对比试验法,研究不同微生态制剂对海月水母生存与生长的影响。生存试验分为5组: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水母配合饲料;Ⅱ组、Ⅲ组、Ⅳ组和Ⅴ组依次添加屎肠球菌、胶红酵母、沼泽红假单胞菌和EM10,结果显示:屎肠球菌和胶红酵母能在24 h内使海月水母严重受损,其余3组至72 h完好无损。生长试验分为4组,A组为对照组,B组~D组分别添加沼泽红假单胞菌、EM10和沼泽红假单胞菌与EM10的混合微生态制剂。每周测量水母伞径、收缩频率和pH值,NH_3-N、NO_2-N水平等指标。试验结果表明,沼泽红假单胞菌能促进海月水母的生长(P<0.05);EM10会抑制海月水母的生长(P<0.05);其与沼泽红假单胞菌的混合组水母生长性能介于两者之间(P>0.05),光合细菌是水母适宜的微生态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月水母 微生态制剂 生存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