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棘鲷仔鱼饥饿实验及不可逆点的确定 被引量:7
1
作者 杨育凯 林黑着 +4 位作者 王志勇 谢仰杰 郭奕惠 黄小林 李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7-94,共8页
在水温18℃~19℃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对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仔鱼存活、生长发育及行为学特征的影响。通过测定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和饥饿不可逆点(PNR),确定了初次投喂的最佳时间。结果显示,黑棘鲷仔鱼3日龄... 在水温18℃~19℃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对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仔鱼存活、生长发育及行为学特征的影响。通过测定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和饥饿不可逆点(PNR),确定了初次投喂的最佳时间。结果显示,黑棘鲷仔鱼3日龄开口摄食,4日龄卵黄囊消失,6日龄油球消失,混合营养期仅3 d,属容易遭受饥饿胁迫的鱼类。仔鱼开口时初次摄食率仅为30%,之后迅速提高,至5日龄达到最高的90%,之后逐渐下降,7日龄降至45%,到达PNR。饥饿组仔鱼在6日龄后开始出现生理性萎缩,全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进入PNR后,仔鱼活动能力显著下降,身体出现扭曲、畸形,死亡率急剧升高,至10日龄全部死亡。黑棘鲷仔鱼耐受饥饿能力较弱,建议开始投饵的最适时机为仔鱼开口后的4 d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棘鲷 仔鱼 饥饿 不可逆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添加剂对大黄鱼幼鱼生长、免疫和肠道形态的影响
2
作者 黄柯云 杨红玲 +4 位作者 赵芸 蔡国鹤 汪攀 朱传忠 孙云章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49-54,共6页
试验旨在研究在大黄鱼幼鱼饲料中添加果寡糖(FOS)、短小芽孢杆菌SE5(SE5)和三丁酸甘油酯(Tb)对其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试验选取4500尾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0尾鱼。对照组(T1组)饲喂基础日粮,T2组... 试验旨在研究在大黄鱼幼鱼饲料中添加果寡糖(FOS)、短小芽孢杆菌SE5(SE5)和三丁酸甘油酯(Tb)对其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试验选取4500尾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0尾鱼。对照组(T1组)饲喂基础日粮,T2组、T3组在T1组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087%SE5+0.1%Tb+0.1%FOS、0.087%SE5+0.1%Tb+0.2%FOS。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与T1组相比,复合添加剂组末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提高(P<0.05)。与T1组相比,复合添加剂组肠道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T3组肠道脂肪酶活显著升高(P<0.05)。与T1组相比,T3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ZM)活性显著提高(P<0.05),T2组血清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提高(P<0.05),T2组和T3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提高(P<0.05)。此外,补充复合添加剂明显改善了大黄鱼肠道肠绒毛高度、数量和肌层厚度。研究表明,复合添加剂能够提高大黄鱼生长性能,增强免疫力,改善肠道形态,且以0.087%SE5+0.1%Tb+0.2%FOS的配伍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添加剂 大黄鱼 生长性能 免疫功能 肠道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鲈肠上皮细胞原代培养及鉴定方法的探讨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莎 刘紫严 +4 位作者 杨红玲 蔡国鹤 聂庆杰 张春晓 孙云章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1-389,共9页
为探究建立稳定可靠的花鲈肠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通过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培养花鲈肠上皮细胞,确定酶消化法的最佳消化液及消化时间,所得细胞悬液于L-15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利用形态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和碱性磷酸酶染色方法对细胞进... 为探究建立稳定可靠的花鲈肠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通过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培养花鲈肠上皮细胞,确定酶消化法的最佳消化液及消化时间,所得细胞悬液于L-15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利用形态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和碱性磷酸酶染色方法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组织块法细胞迁出情况不稳定,且迁出时间较长;酶消化法的最佳消化液为胶原酶Ⅰ、Ⅳ联合消化液,最佳消化时间为45 min;胶原酶Ⅰ、Ⅳ联合消化法获得的细胞连接紧密、排列整齐、呈上皮细胞典型的“铺路石”状,细胞相对独立、界限清晰。透射电镜观察和碱性磷酸酶染色进一步证实所培养的细胞为肠上皮细胞。总之,经胶原酶Ⅰ、Ⅳ联合消化液消化45 min、培养48 h可得到初始条件一致、生长旺盛的花鲈原代肠上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肠上皮细胞 原代培养 组织块法 酶消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拮抗哈维氏弧菌的黄姑鱼肠道原籍益生菌的体外筛选 被引量:2
4
作者 李燚灵 刘紫严 +4 位作者 魏成业 郭欣 杨红玲 蔡国鹤 孙云章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6-81,共6页
试验旨在筛选对哈维氏弧菌具有防治作用的益生菌。试验通过比较红头病和健康黄姑鱼肠道微生物差异,进一步通过体外抑菌试验、药敏试验、生物安全性试验,筛选出对红头病病原哈维氏弧菌B0003具有拮抗作用且对宿主安全的肠道益生菌候选菌... 试验旨在筛选对哈维氏弧菌具有防治作用的益生菌。试验通过比较红头病和健康黄姑鱼肠道微生物差异,进一步通过体外抑菌试验、药敏试验、生物安全性试验,筛选出对红头病病原哈维氏弧菌B0003具有拮抗作用且对宿主安全的肠道益生菌候选菌株。结果显示,红头病和健康黄姑鱼肠道微生物存在较大差异,选择12株候选菌株测试其对哈维氏弧菌B0003的拮抗作用。体外抑菌试验发现,5株候选菌对哈维氏弧菌B0003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抑菌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暹罗芽孢杆菌B0E14、贝莱斯芽孢杆菌DM5、巨大芽孢杆菌B1M2、枯草芽孢杆菌B0E9、粪肠球菌AT5。这5株拮抗菌均不具有溶血活性,且不会对黄姑鱼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对大多数抗菌药物敏感。研究表明,试验筛选的5株候选菌具有作为益生菌用于黄姑鱼红头病防治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头病 黄姑鱼 原籍益生菌 抑菌能力 哈维氏弧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穴青蟹Spfox-1基因及调控其表达的lncRNA的鉴定与分析
5
作者 王晋珺偲 钟照威 +1 位作者 张子平 王艺磊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2-362,共11页
为探究Spfox-1基因及存在靶向关系的lncRNA在拟穴青蟹性腺发育和幼体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从其成熟雌雄性腺转录组中得到开放阅读框全长为1410 bp的Spfox-1序列,该序列编码的蛋白包含1个RRM结构域,进一步预测获得1个可能与Spfox-1基因存在... 为探究Spfox-1基因及存在靶向关系的lncRNA在拟穴青蟹性腺发育和幼体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从其成熟雌雄性腺转录组中得到开放阅读框全长为1410 bp的Spfox-1序列,该序列编码的蛋白包含1个RRM结构域,进一步预测获得1个可能与Spfox-1基因存在靶向关系的lncRNA HX26820。多重比较和进化树分析表明,Spfox-1的RRM结构域高度保守且与其他节肢动物的fox-1亲缘关系较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pfox-1基因在成熟青蟹各组织器官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在卵巢和雄性脑神经节中表达量最高。在性腺不同发育阶段,Spfox-1基因在卵黄发生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卵巢其他发育阶段,而在精巢发育过程中,则表达量持续下降。在幼体不同发育过程中,Spfox-1基因的表达量从溞状幼体Ⅴ期到仔蟹Ⅰ期表达量呈逐渐上升趋势。lncRNA HX26820在卵巢发育过程中表达量持续下降,在幼体发育过程中只在溞状幼体Ⅴ期有较高的表达量。研究表明Spfox-1和lncRNA HX26820可能参与卵巢发育和幼体发育。过表达试验显示,lncRNA HX26820能够抑制Spfox-1基因的表达,推测其可能对Spfox-1在性腺及幼体发育中的功能具有负调控作用。本试验结果可为甲壳动物lncRNA调控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穴青蟹 Spfox-1 长链非编码RNA 性腺发育 幼体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穴青蟹DDX5基因的表达及功能初步分析
6
作者 赵逗裟 姚成杰 +1 位作者 张子平 王艺磊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5-235,共11页
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经济养殖蟹类之一。DDX5基因是DEAD-box解旋酶基因家族中的成员,已有研究表明其在生殖细胞的成熟分化及功能维持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我们从拟穴青蟹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获得了DDX5(Sp... 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经济养殖蟹类之一。DDX5基因是DEAD-box解旋酶基因家族中的成员,已有研究表明其在生殖细胞的成熟分化及功能维持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我们从拟穴青蟹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获得了DDX5(SpDDX5)基因序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其在成熟青蟹各组织、性腺各发育时期及胚胎各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此外,利用RNAi技术分析了SpDDX5在性腺发育中可能发挥的作用。结果如下:SpDDX5的开放阅读框长1 893 bp,编码630个氨基酸,具有DEXDc和HELICc两个结构域。SpDDX5在拟穴青蟹的各组织中广泛表达,且在精巢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织(P<0.05);在精巢发育过程中,SpDDX5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在胚胎发育过程中,SpDDX5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干扰SpDDX5后,生殖细胞分子标记基因Vasa和Nanos表达上调,性腺发育相关基因foxl-2表达下调,Dmrt家族基因Dsx表达上调,Dmrt-like和idmrt-2表达下调。根据以上结果,我们推测SpDDX5基因可能在拟穴青蟹生殖细胞发育和精巢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DDX5基因 DEAD-box解旋酶 RNAI 生殖细胞发育 精巢发育 拟穴青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线粒体COI PCR-RFLP单酶切快速鉴定4种巨蛎属牡蛎的方法
7
作者 崔中望 于诗奇 +1 位作者 缪雄平 阙华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8-73,共6页
本文报道了一种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mt COI)基因序列PCR-RFLP单酶切的牡蛎物种鉴定方法。本方法可快速鉴定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和近江牡蛎... 本文报道了一种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mt COI)基因序列PCR-RFLP单酶切的牡蛎物种鉴定方法。本方法可快速鉴定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和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等中国沿海常见的4种巨蛎属(Crassostrea)牡蛎。该方法以甲基转移酶(Msp I)作为限制性内切酶,对4种巨蛎属牡蛎的线粒体DNA COI扩增序列进行酶切,以得到的特异性条带为依据进行物种鉴定。本方法的鉴定结果与COI测序方法的鉴定结果一致,并且筛选出的单一的限制性内切酶Msp I在4种牡蛎的COI序列中不存在酶切位点的突变,准确率达到100%,能够为巨蛎属牡蛎的物种鉴别提供简便可靠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蛎属(Crassostrea)牡蛎 线粒体COI PCR-RF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微卫星标记筛选及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翁朝红 谢仰杰 +1 位作者 肖志群 王志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45-353,共9页
采用FIASCO方法构建了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CA)_n微卫星富集文库,对214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筛选获得60条含有微卫星的序列,其中可设计引物的序列共38条。38对微卫星引物在37个中国鲎个体中PCR检测发现,只有9个位点具有多态性... 采用FIASCO方法构建了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CA)_n微卫星富集文库,对214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筛选获得60条含有微卫星的序列,其中可设计引物的序列共38条。38对微卫星引物在37个中国鲎个体中PCR检测发现,只有9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其等位基因数为5-14个,每个位点平均具有8.1个等位基因。9个位点之间不存在连锁。利用该9个具有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分析了中国沿海9个中国鲎地理群体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表明:中国沿海的中国鲎种群遗传多态性水平仍较高,9个地方群体间无遗传差异,它们之间未见显著分化,且有着较高的基因流;推测人为的迁移是造成遗传无分化的主要原因。我们建议中国鲎已绝迹的海域可从其他海域引入中国鲎个体来恢复地方群体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鲎 微卫星标记 FIASCO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色鲍caspase-3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发育、弧菌感染、高温和缺氧应激中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卢锡琴 张丽莉 +3 位作者 黄世玉 王国栋 王艺磊 和四梅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11-419,共9页
为探讨Caspase细胞凋亡通路在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早期发育、免疫及应激过程中的作用,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克隆出caspase-3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用定量PCR分析了caspase-3基因在各组织、早期发育及经感染副溶血弧菌、高温... 为探讨Caspase细胞凋亡通路在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早期发育、免疫及应激过程中的作用,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克隆出caspase-3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用定量PCR分析了caspase-3基因在各组织、早期发育及经感染副溶血弧菌、高温应激和缺氧应激处理后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caspase-3基因的cDNA全长为1192 bp,共编码252个氨基酸,该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保守的P20和P10活性位点;caspase-3基因在杂色鲍成体的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血淋巴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在早期发育阶段中受精卵和2细胞期的表达量最高(P<0.05);经副溶血弧菌感染后,血淋巴中caspase-3的表达量在12 h时显著上调(P<0.05);经高温应激处理后,血淋巴和肝胰腺中caspase-3基因的表达量在24 h时显著上调(P<0.05);经缺氧处理后,鳃组织中caspase-3基因的表达量在96 h时出现显著上调(P<0.05),而血淋巴中的表达量在4 h时显著上调(P<0.05)。研究表明,caspase-3基因在杂色鲍早期发育、免疫和应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色鲍 CASPASE-3基因 发育 免疫 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寡糖对斜带石斑鱼免疫功能和肠道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胡凌豪 杨红玲 +3 位作者 赵芸 叶继丹 鲁康乐 孙云章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89-594,共6页
以初始体质量(18.13±0.02)g的斜带石斑鱼为试验对象,探讨果寡糖对石斑鱼免疫功能和肠道形态的影响。试验分为4组:基础饲料组(对照组),及3个分别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质量分数为0.05%、0.10%以及0.20%果寡糖的试验组。每组3个平行,每... 以初始体质量(18.13±0.02)g的斜带石斑鱼为试验对象,探讨果寡糖对石斑鱼免疫功能和肠道形态的影响。试验分为4组:基础饲料组(对照组),及3个分别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质量分数为0.05%、0.10%以及0.20%果寡糖的试验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25尾鱼,试验周期56 d。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果寡糖能够改善石斑鱼免疫功能,饲养28 d时,0.10%试验组和0.20%试验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0.05%试验组溶菌酶活性、3个试验组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试验组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饲养56 d时,0.10%试验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0.20%试验组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果寡糖能够改善幼鱼肠道形态,28 d时,0.05%试验组和0.20%试验组绒毛高度、0.10%试验组肌层厚度、3个试验组绒毛宽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6 d时,0.05%试验组绒毛高度、0.10%试验组肌层厚度、3个试验组绒毛宽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0.05%~0.20%果寡糖能改善斜带石斑鱼的免疫功能和肠道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寡糖 斜带石斑鱼 免疫功能 肠道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生态冰温保活技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蔡晓芳 张晓林 +2 位作者 周建频 张东玲 刘贤德 《渔业现代化》 CSCD 2019年第4期69-72,80,共5页
为优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活体运输的条件,对大黄鱼的生态冰温进行探索。分析鱼水质量比和暂养时间2个因素对大黄鱼保活时间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以期找到大黄鱼保活的适合条件。研究结果显示:大黄鱼的... 为优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活体运输的条件,对大黄鱼的生态冰温进行探索。分析鱼水质量比和暂养时间2个因素对大黄鱼保活时间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以期找到大黄鱼保活的适合条件。研究结果显示:大黄鱼的生态冰温为-2℃~7℃;鱼水质量比及暂养时间对大黄鱼保活时间均有显著影响(P<0.05);在温度为5℃~7℃、鱼水质量比为1∶4、暂养时间为48 h的条件下进行保活,保活时间可超过19 h。本研究结果可为大黄鱼活体运输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生态冰温 鱼水质量比 活体运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香油、MS-222和异丙酚对大黄鱼的麻醉效果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杨乐 张晓林 刘贤德 《渔业现代化》 CSCD 2021年第2期91-96,共6页
研究了丁香油、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MS-222)和异丙酚对养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麻醉效果,以期为下一步活体运输麻醉剂的选择提供参考。首先在(20±0.5)℃水温下,对3种麻醉剂的适宜质量浓度进行了探索,初步得出适宜... 研究了丁香油、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MS-222)和异丙酚对养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麻醉效果,以期为下一步活体运输麻醉剂的选择提供参考。首先在(20±0.5)℃水温下,对3种麻醉剂的适宜质量浓度进行了探索,初步得出适宜的质量浓度分别为:丁香油10 mg/L、MS-22240 mg/L、异丙酚0.2 mg/L。在此质量浓度下,进一步优化了大黄鱼的适宜麻醉水温。结果显示:丁香油在20℃、MS-222在15℃、异丙酚在25℃水温下的麻醉效果较好。根据优化的质量浓度和水温,分别对3种麻醉剂麻醉后的大黄鱼进行模拟运输,发现随着模拟运输时间的延长,3种麻醉剂麻醉后的大黄鱼复苏率均逐渐降低,模拟运输24 h后丁香油和MS-222麻醉的复苏率可达90%,而异丙酚麻醉的复苏率为70%,说明丁香油和MS-222的麻醉效果较好。对丁香油和MS-222经济成本分析表明,丁香油的成本相对较低,更适合作为大黄鱼活体运输的麻醉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活鱼运输 麻醉剂 丁香油 MS-222 异丙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织锦巴非蛤提取总类胡萝卜素的两种前处理方法效果比较 被引量:5
13
作者 赵虹博 邓素贞 +2 位作者 张静 蔡明夷 刘贤德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2-67,共6页
以织锦巴非蛤(Paphia textile)为研究对象,分别用湿法与干法(冷冻干燥法)两种前处理方法提取织锦巴非蛤斧足、外套膜、闭壳肌及鳃4种组织的总类胡萝卜素,并比较两种前处理方法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用两种前处理方法提取各组织中总类胡... 以织锦巴非蛤(Paphia textile)为研究对象,分别用湿法与干法(冷冻干燥法)两种前处理方法提取织锦巴非蛤斧足、外套膜、闭壳肌及鳃4种组织的总类胡萝卜素,并比较两种前处理方法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用两种前处理方法提取各组织中总类胡萝卜素的变异系数均较小,干法的变异系数普遍小于湿法(P<0.05)。湿法处理后提取总类胡萝卜素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斧足、鳃、外套膜、闭壳肌,干法处理后提取总类胡萝卜素的排序结果与湿法处理后提取的结果一致,但干法的得率要显著高于湿法(P<0.05),建议以后在对贝类中总类胡萝卜素进行提取时,宜选用冷冻干燥法作为前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锦巴非蛤(Paphia textile) 总类胡萝卜素 冷冻干燥法 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黑鳃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林嘉铭 葛辉 +7 位作者 林克冰 杨章武 周宸 吴建绍 王国栋 张哲 杨求华 王艺磊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0-128,共9页
旨在鉴定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越冬亲虾出现黑鳃病的病原并对该病原进行耐药性分析。采用平板分离法从濒死的病虾病灶(鳃丝)分离到一株优势菌株,综合菌体的形态学鉴定以及真菌ITS-rDN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优势菌株... 旨在鉴定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越冬亲虾出现黑鳃病的病原并对该病原进行耐药性分析。采用平板分离法从濒死的病虾病灶(鳃丝)分离到一株优势菌株,综合菌体的形态学鉴定以及真菌ITS-rDN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优势菌株与腐皮镰刀真菌(Fusarium solani)的序列同源性达99%以上,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与腐皮镰刀真菌聚为一类,最终确定分离的优势菌株为腐皮镰刀真菌。进一步根据柯赫氏法则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为病原菌且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病虾出现黑鳃,以5.0×10^5 CFU/mL浓度感染的对虾(25μL/尾)7 d致死率为53.33%。选取11种常见药物,采用琼脂稀释法和参照美国国家临床试验标准委员会(NCCLS)的M38-A2方案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初步筛选后发现该菌株对克霉唑、益康唑、特比萘芬、制霉菌素、那他霉素、酮康唑等6种药物敏感,且益康唑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1μg/mL,特比萘芬MIC为4μg/mL,对克霉唑、那他霉素的MIC为8μg/mL,对咪康唑、伊曲康唑的MIC为16μg/mL。本研究确定了分离到的优势菌株的致病性、耐药性和分类地位,为凡纳滨对虾越冬亲虾黑鳃病的防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病原分离鉴定 腐皮镰刀真菌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皮质醇无创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蔡晓芳 李庆昌 +2 位作者 张晓林 历俊帆 刘贤德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69-573,共5页
皮质醇是衡量鱼类应激状况的重要参考指标,从血液中检测皮质醇的常规方法会对鱼造成严重伤害甚至致其死亡。本实验室开发了一种从水中检测皮质醇的技术,应用该技术比较了大黄鱼高温处理组(28℃)和对照组(20℃)血清与水样中皮质醇含量的... 皮质醇是衡量鱼类应激状况的重要参考指标,从血液中检测皮质醇的常规方法会对鱼造成严重伤害甚至致其死亡。本实验室开发了一种从水中检测皮质醇的技术,应用该技术比较了大黄鱼高温处理组(28℃)和对照组(20℃)血清与水样中皮质醇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血清与水样皮质醇的检测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且相关性显著(P<0.05),说明通过测定水样中的皮质醇来代替血清中的皮质醇是可行的。为进一步验证该方法的效果,我们又比较了机械应激前后水样中皮质醇含量变化,结果显示机械胁迫也导致了皮质醇含量的显著升高(P<0.01)。本技术的建立可为大黄鱼养殖过程中应激状态的无创检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无创检测 皮质醇 高温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头鲂cdc20基因的序列特征和表达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庞连慧 罗双双 +3 位作者 石林林 陈天圣 刘红 王焕岭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26-232,共7页
为研究鱼类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0基因(cell division cycle 20 homolog,c dc20)的功能,以团头鲂为试验对象,经PCR扩增获得了团头鲂cdc20基因的CDS,基于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该基因的结构和不同物种间的进化关系,采用半定量PCR(semi-... 为研究鱼类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0基因(cell division cycle 20 homolog,c dc20)的功能,以团头鲂为试验对象,经PCR扩增获得了团头鲂cdc20基因的CDS,基于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该基因的结构和不同物种间的进化关系,采用半定量PCR(semi-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sqRT-PCR)、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和切片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了该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结果显示,该基因编码区所包含的序列长度为1482 bp,编码493 aa。团头鲂Cdc20氨基酸序列在进化上十分保守,具有7个WD40基序形成的稳定7叶β螺旋桨状结构,与鲤和斑马鱼的相似性最高。qRT-PCR结果显示团头鲂cdc20基因在早期胚胎中的表达量最高,随后呈下降趋势。sqRT-PCR检测发现cdc20基因主要在性腺中表达。性腺切片原位杂交结果显示cdc20在团头鲂各时期卵母细胞中均有表达,主要集中在Ⅱ期卵母细胞的胞质和Ⅲ、Ⅵ期卵母细胞的卵黄颗粒中;另外也发现该基因在精巢的精原细胞和生精小管的生殖上皮中表达量最高,在精子中的表达较低。以上结果表明团头鲂cdc20基因是一个母源基因,可能参与生殖细胞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cdc20基因 减数分裂 母源基因 表达模式 性腺成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鳉抗病毒感染过程的负调控因子jun的鉴定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志 潘启华 +6 位作者 陆可 罗君志 夏必琳 姜正正 申萍 刘红 陈天圣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2-160,共9页
Jun(Jun proto-oncogene,AP-1 transcription factor subunit)为组成转录因子AP-1的亚单位或亚家族成员,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为了进一步了解jun基因在鱼类抗病毒天然免疫方面的功能,以日本青鳉为研究对象,采用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编... Jun(Jun proto-oncogene,AP-1 transcription factor subunit)为组成转录因子AP-1的亚单位或亚家族成员,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为了进一步了解jun基因在鱼类抗病毒天然免疫方面的功能,以日本青鳉为研究对象,采用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获得jun缺失的纯合子突变体品系,并对其在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感染过程中的特征展开研究。基因克隆结果显示,野生型日本青鳉的jun基因编码区全长921 bp,共编码306个氨基酸,含有N端的Jun超家族结构域和C端的bZIP超家族结构域,并在眼、脑、鳃、心脏、头肾、卵巢、精巢、肝脏、脾脏9个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较高的表达。突变体jun-/-在基因组减少了124 bp,而蛋白只剩下59个氨基酸的N端序列,缺失了Jun超家族结构域和bZIP结构域。病毒感染实验结果显示,jun-/-仔鱼对于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的耐受能力相对野生型仔鱼有所提升;jun-/-成鱼眼、脑、鳃和肌肉组织内的病毒相对含量都显著低于野生型。进一步的qRT-PCR结果显示,在jun-/-青鳉中,fosl1的表达极显著下调,tbk1的表达降低,而irf3的表达极显著上调。以上结果表明,jun缺失能增强青鳉耐受NNV病毒的能力,jun基因可能是一个青鳉抗病毒信号通路的负调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免疫 JUN 基因编辑 日本青鳉 抗病毒 负调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TRAF6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英 王艺磊 邹鹏飞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33-243,共11页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associated factor 6,TRAF6)是TRAF家族的重要成员,参与调控模式识别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在宿主的固有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为实验...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associated factor 6,TRAF6)是TRAF家族的重要成员,参与调控模式识别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在宿主的固有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为实验对象,对大黄鱼TRAF6基因进行了克隆与鉴定。克隆获得的大黄鱼TRAF6基因ORF全长1725 bp,编码574 aa,其基因结构由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构成。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大黄鱼TRAF6定位于细胞的胞浆,并在细胞核周围存在点状聚集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显示TRAF6广泛表达于健康大黄鱼不同组织/器官中,在血液中表达水平最高,在脑中表达水平最低;且在Poly I:C、LPS、PGN和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刺激下,大黄鱼鳃、脾、头肾、肠与血液组织中TRAF6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上述研究结果揭示了大黄鱼TRAF6的序列与时空表达特征,为深入解析大黄鱼TRAF6在宿主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 固有免疫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slitrk3基因启动子克隆及转录调控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锐涛 岳珠峰 +4 位作者 纪焦军 温靖 姜丹 王志勇 方铭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8-76,共9页
神经突触相关蛋白Slitrk3具有调节抑制性突触发育的作用。研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神经突触黏附分子slitrk3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可为解决大黄鱼养殖面临的生长、应激及抗逆等问题提供新思路。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大黄鱼及其他... 神经突触相关蛋白Slitrk3具有调节抑制性突触发育的作用。研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神经突触黏附分子slitrk3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可为解决大黄鱼养殖面临的生长、应激及抗逆等问题提供新思路。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大黄鱼及其他物种的Slitrk3氨基酸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并预测大黄鱼slitrk3基因启动子区域相关的调控元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大黄鱼slitrk3基因启动子区域的转录活性。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Slitrk3氨基酸序列在鱼类中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大黄鱼slitrk3基因启动子区域预测存在2个潜在的转录起始位点、2个CpG岛以及Sp1、GR、C/EBPα和C/EBPβ等多种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结果显示,大黄鱼slitrk3基因启动子区域的−1970—−1614 bp、−1210—−667 bp存在正调控元件,−1614—−1210 bp、−667—−376 bp、−376—−147 bp存在负调控元件,推测−147—+16 bp为核心启动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slitrk3基因 启动子 转录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鳍棘鲷全长遗传力估计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虹博 谭宇婷 +2 位作者 杨乐 游淞元 刘贤德 《渔业研究》 2023年第1期23-29,共7页
黄鳍棘鲷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是目前尚没有通过国家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新品种。为做好黄鳍棘鲷新品种选育工作,培育出生长速度快的新品种,需估计生长性状的遗传力。本研究以黄鳍棘鲷为研究对象,采用巢式设计和人工授... 黄鳍棘鲷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是目前尚没有通过国家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新品种。为做好黄鳍棘鲷新品种选育工作,培育出生长速度快的新品种,需估计生长性状的遗传力。本研究以黄鳍棘鲷为研究对象,采用巢式设计和人工授精方法,构建了19个黄鳍棘鲷全同胞家系(包括7个半同胞家系),测量35日龄黄鳍棘鲷的生长数据,并使用MTDFREML软件对其全长进行遗传力估计。结果表明,35日龄黄鳍棘鲷全长的遗传力为(0.234±0.047),属于中等水平遗传力。研究结果可为黄鳍棘鲷的良种选育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棘鲷 家系 全长 遗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