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大洋人为二氧化碳的吸收、分布、储存与输运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双 祁第 +2 位作者 吴瀛旭 汪冰冰 陈立奇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1-405,共15页
海洋吸收了工业化以来大约30%人为二氧化碳(简称人为碳,Anthropogenic carbon dioxide,Cant)而显著地影响了全球海洋碳源汇格局。据估计,南大洋35°S以南区域吸碳潜力占全球大洋高达40%左右,但该估计也被认为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海洋吸收了工业化以来大约30%人为二氧化碳(简称人为碳,Anthropogenic carbon dioxide,Cant)而显著地影响了全球海洋碳源汇格局。据估计,南大洋35°S以南区域吸碳潜力占全球大洋高达40%左右,但该估计也被认为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主要是因为缺乏对Cant在南大洋吸收、分布、储存和输运方面的系统性认知。本文基于国内外有关南大洋碳吸收和储存及输送等数据库和研究,分别从海-气界面CO_(2)通量角度和海洋内部Cant的分布、储存和输送等方面,综述归纳了南大洋开阔大洋区及近岸区碳源汇格局的研究进展;探究目前在南大洋碳汇模型与实测数据存在明显差距原因,以及季节性冰区碳源汇强度估算不确定性较大的问题;讨论了相关方法在人为碳计算中的优点与不足以及影响人为碳储量的主要输送机制。本文将有助于对南大洋海-气CO_(2)通量、源汇格局变异以及输出过程的进一步了解,以及更准确估算南大洋乃至全球海洋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碳 碳汇 碳吸收和分布 输运与储存 南大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数和变化积雪密度方案诊断计算积雪厚度的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慧敏 金梅兵 祁第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7-57,共11页
海冰上积雪的分布是影响海冰与大气能量交换以及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当前的CMIP6气候模式(如CESM2和NESM3)采用定常的积雪密度,而专注于模拟雪厚度和密度变化的模式(如SnowModelLG)则采用经验的变化雪密度公式。对比CryoSat-2卫星观测... 海冰上积雪的分布是影响海冰与大气能量交换以及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当前的CMIP6气候模式(如CESM2和NESM3)采用定常的积雪密度,而专注于模拟雪厚度和密度变化的模式(如SnowModelLG)则采用经验的变化雪密度公式。对比CryoSat-2卫星观测的积雪厚度发现,从积雪厚度的空间分布与平均值难以判断出变化雪密度对北冰洋积雪厚度模拟产生何种影响,对于变化雪密度模拟积雪厚度的改进及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采用随气温、风速等因子变化的雪密度经验公式模型,并利用SNOTEL单站的长时间序列观测资料,对不同影响因子设计如下敏感性实验:A.考虑所有气象因子的变化雪密度模型;B.常数雪密度模型;C.在A中不考虑风对密实化的影响;D.在A中不考虑气温对密实化的影响。实验A、B、C和D诊断计算的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5月10日积雪厚度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4.2 cm、4.8 cm、25.9 cm和4.2 cm。结果表明,变化雪密度方案A模拟的积雪密度、厚度在平均值上与常数雪密度的结果接近,但其模拟的积雪厚度均方根误差最小,并且能够模拟出积雪厚度在几天到十几天时间尺度上的高频变化,同时减小了这种高频变化对应时段雪厚模拟结果的相对误差,二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还发现气温变化对积雪密实化的影响远小于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模式 北极 积雪厚度 积雪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季节性海冰区-融池系统的碳酸盐体系及其碳汇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曹君乾 祁第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2-366,共15页
北极海冰-融池系统是地球系统关键组成部分。融池是极地海冰区域春夏季存在的季节性特征,面积可以占海冰表面积的30%以上。海冰和融池的碳酸盐体系对于高纬度地区CO_(2)的源汇平衡十分重要。当前对于融池碳酸盐体系的了解极其缺乏,为了... 北极海冰-融池系统是地球系统关键组成部分。融池是极地海冰区域春夏季存在的季节性特征,面积可以占海冰表面积的30%以上。海冰和融池的碳酸盐体系对于高纬度地区CO_(2)的源汇平衡十分重要。当前对于融池碳酸盐体系的了解极其缺乏,为了促进今后的相关研究,对海冰和融池的碳酸盐体系及其碳汇情况进行了概述。一年生海冰和融池每年都遵循类似的季节演化。对于融池,在形成初期初级生产增强以及碳酸钙(CaCO_(3))晶体的溶解促进了海冰和融水中总碱度(TA)、总溶解无机碳(DIC)和CO_(2)分压(pCO_(2))的强烈下降,同时盐卤水的碳酸盐系统主要受到融池水渗透的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融池水的pCO_(2)在海-气交换作用下逐渐增加至趋近大气平衡。融水的持续供应使得融池水的pCO_(2)波动并低于大气值,直至季节性海冰完全衰退。另外,研究者基于有限的数据估算出海融池系统在一年内可以提供约10.4 Tg C的碳吸收。最后,展望了海冰-融池体系碳酸盐系统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 海冰 融池 CO_(2) 碳酸盐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冰洋太平洋扇区碳循环过程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4
作者 魏皓 罗晓凡 +2 位作者 祁第 郑字佳 赵伟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24-639,共16页
全球碳增汇需求高涨,海冰消退后的北冰洋被期待是一个主要的潜在碳增汇区。北冰洋太平洋扇区因受控于楚科奇海及其邻近海域较高的海洋固碳效率和碳深海封存量,在整个北冰洋碳循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展该海域碳循环过程对环境快速... 全球碳增汇需求高涨,海冰消退后的北冰洋被期待是一个主要的潜在碳增汇区。北冰洋太平洋扇区因受控于楚科奇海及其邻近海域较高的海洋固碳效率和碳深海封存量,在整个北冰洋碳循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展该海域碳循环过程对环境快速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是实现北冰洋碳汇精准预测的基础。本文重点阐述了楚科奇海及其邻近海域碳循环过程(即海洋对大气二氧化碳的吸收、生物固碳、太平洋入流携带碳经陆架生物地化过程后向深海输出封存的陆架泵)对北冰洋环境快速变化的响应,并提出未来研究需要聚焦的关键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过程 太平洋入流水 环境快速变化 北冰洋太平洋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放射性核素的沉积物源识别技术探索与优化——以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系统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林武辉 杜陨峰 +5 位作者 余克服 杜金秋 莫珍妮 李英花 何贤文 莫敏婷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8-66,共9页
物质来源是沉积学研究的关键问题。沉积地球化学是沉积学的重要研究手段,放射性核素在沉积地球化学中的应用探索仍较为匮乏。本研究利用高纯锗γ谱仪同时测量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三大典型生态系统的沉积物中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 物质来源是沉积学研究的关键问题。沉积地球化学是沉积学的重要研究手段,放射性核素在沉积地球化学中的应用探索仍较为匮乏。本研究利用高纯锗γ谱仪同时测量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三大典型生态系统的沉积物中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26)Ra、^(228)Ra、^(40)K),分析3种生态系统的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分布特征,探索基于放射性核素的一维视角下活度特征、二维视角下核素对与活度比值、三维视角下三角图解的指纹表征技术,识别沉积物中不同物质的来源,并尝试推广至中国不同海域。本研究强调三维指纹表征技术—基于核素活度的^(238)U-^(232)Th(^(228)Ra)-^(40)K/10三角图解可以综合展示3种放射性核素的活度大小、组成比例、空间分布等信息,指出^(238)U-^(232)Th(^(228)Ra)-^(40)K/10三角图解可能是沉积物中物源识别的一种优化方法,可为沉积地球化学研究中的现有代用指标工具库提供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核素 地球化学指标 沉积物源 红树林 珊瑚礁 海草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洪水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颗粒有机碳分布与来源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罗颖 金海燕 +8 位作者 李德望 季仲强 王斌 杨志 张扬 庄燕培 李杨杰 陈建芳 郑侦明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3-81,共9页
基于2020年7月洪水期间采集的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温度、盐度、总悬浮物(Total Suspended Matter,TSM)质量浓度、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质量浓度和颗粒有机碳稳定同位素(δ^(13)C_(POC))等数据,分析了洪水事件对该... 基于2020年7月洪水期间采集的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温度、盐度、总悬浮物(Total Suspended Matter,TSM)质量浓度、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质量浓度和颗粒有机碳稳定同位素(δ^(13)C_(POC))等数据,分析了洪水事件对该区域POC分布与来源的影响。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POC和盐度呈显著负相关(r^(2)=0.41,p<0.01),与TSM呈显著正相关(r^(2)=0.92,p<0.01),表明咸淡水的混合是影响POC分布的重要因素。研究区域东北部表层海水POC质量浓度局部升高,并且δ^(13)C_(POC)值显示为海源信号,表明浮游植物生产是影响该海域POC分布的另一重要因素。此外,由于高径流量形成的稀释效应,洪水事件会降低陆源输入的POC质量浓度,研究区域东南侧偏轻的δ^(13)C_(POC)也表明,洪水事件会扩大陆源POC在东海的影响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颗粒有机碳 δ^(13)C_(POC) 洪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冰洋二氧化碳分压变异与海冰变化的关系
7
作者 赵雨 杨威 +2 位作者 吴瀛旭 金梅兵 祁第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99-507,共9页
北极海冰消退造成了开阔水域面积的增加,进而促进表层海水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CO_(2)),导致表层CO_(2)分压(pCO_(2))呈上升趋势。然而,目前还缺少对于海冰消退过程中pCO_(2)的显著变化及其与海冰联系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基于2008年中国... 北极海冰消退造成了开阔水域面积的增加,进而促进表层海水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CO_(2)),导致表层CO_(2)分压(pCO_(2))呈上升趋势。然而,目前还缺少对于海冰消退过程中pCO_(2)的显著变化及其与海冰联系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基于2008年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数据,发现西北冰洋夏季海表pCO_(2)的分布呈现出陆架区低海盆区高的特征,整个海区总体上为大气CO_(2)的汇,其中陆架区碳汇通量为13.8 mmol·m^(-2)·d^(-1),而广阔的加拿大海盆区仅为3.7 mmol·m^(-2)·d^(-1)。本研究重点分析了海盆区高pCO_(2)和低碳汇的驱动机制,根据质量平衡模型模拟了加拿大海盆区在整个海冰融化过程以及随开阔海域时间延长的情景下,海表pCO_(2)的响应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在融冰过程中,海-气CO_(2)交换驱动pCO_(2)呈缓慢增加趋势;(2)在海冰完全融化后,伴随着海面暴露在空气中时间的延长,海-气CO_(2)交换与升温共同作用使pCO_(2)迅速增加,且增加速率高于融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冰洋 pCO_(2) 海表温度 海-气交换 净初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