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粤港澳大湾区PBL SO2的遥感监测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肖钟湧 陈颖锋 +4 位作者 陈坰烽 施益强 刘珊红 谢静晗 谢先全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4-81,共8页
利用Aura卫星搭载的臭氧观测仪反演的大气边界层SO2(PBL SO2)柱含量数据,分析了自2005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PBL SO2柱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其影响的原因。结果显示了粤港澳大湾区PBL SO2柱含量2005-2018年呈减少的趋势,2005年... 利用Aura卫星搭载的臭氧观测仪反演的大气边界层SO2(PBL SO2)柱含量数据,分析了自2005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PBL SO2柱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其影响的原因。结果显示了粤港澳大湾区PBL SO2柱含量2005-2018年呈减少的趋势,2005年年平均PBL SO2柱含量为0.551 DU,2018年为0.431 DU,减少了0.12 DU,约为21.8%。最小值出现在2013年4月,区域月平均PBL SO2柱含量为(0.316±0.135)DU。在高值秋冬季节PBL SO2呈现较大的下降趋势;在低值春夏季节PBL SO2保持着相近的水平,大约在0.380DU处上下波动。小波系数显示了PBL SO2的变化在10个月的尺度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周期变化。粤港澳大湾区PBL SO2月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出现在3月和10月,多年平均值大约分别为(0.404±0.053)DU和(0.565±0.089)DU,10月份整个区域的PBL SO2保持在最高的水平。波动最大出现在7月,变异系数为0.19;而在2月波动最小,变异系数约为0.10。粤港澳大湾区SO2污染严重的地区出现在中部,多年平均PBL SO2柱含量值可达0.600 DU,同时年际间的波动较大;PBL SO2较低的区域主要在东部的惠州市和北部的肇庆,2005-2018年平均的PBL SO2约为0.400 DU,年际间的波动较小。2005-2018年PBL SO2的变化趋势在不同空间上呈现明显差异,变化范围为-0.450~0.290 DU,百分比范围为-55%~65%。PBL SO2出现增长的地区主要是在低值区;在高值区,PBL SO2表现出较大的减少,减少最多的是中山市、广州市和佛山市的交界处,减少了约0.450 DU,约为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观测仪 PBL SO2 变异系数 卫星遥感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LM-FvCB模型光合能力关键参数季节性参数化方案及模拟效果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林晓凤 陈报章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60-1271,共12页
选取包含9种植被功能型的15个通量塔观测数据(60站点年),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在月尺度和年尺度上对25℃时最大羧化速率(V_(cmax25))进行优化,并利用未参与参数反演的站点年数据集定量评估这2种参数化方案的模拟效果。研究发现:①在参数... 选取包含9种植被功能型的15个通量塔观测数据(60站点年),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在月尺度和年尺度上对25℃时最大羧化速率(V_(cmax25))进行优化,并利用未参与参数反演的站点年数据集定量评估这2种参数化方案的模拟效果。研究发现:①在参数的季节变异方面:9种植被功能型的V_(cmax25)均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V_(cmax25)的波动幅度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不同植被类型季节变化幅度相差不大,而寒带植被V_(cmax25)季节变化幅度接近温带植被的2倍;②对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GPP)估算的影响方面:V_(cmax25)季节性参数化方案显著提高了GPP的模拟能力和模拟精度,其中森林和灌木冬季提升最显著(R2提高了35.7%,RMSE降低了23.24%),春秋季次之,夏季最小。然而,对于C3草地,DLM无论采取V_(cmax25)季节性参数化方案还是年尺度参数化方案,均为系统低估GP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初级生产力 陆面过程模式 最大羧化速率 FLUXNET 季节性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19年中国CH_(4)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肖钟湧 林晓凤 +6 位作者 高翔 陈颖锋 王翠平 施益强 陈坰烽 刘珊红 谢静晗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7-155,共9页
该研究利用温室气体观测卫星上的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反演的CH_(4)产品,结合瓦里关地面站点观测的CH_(4)浓度数据对遥感产品进行验证和校正,并基于校正后的数据分析了2010-2019年中国CH_(4)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区域CH_... 该研究利用温室气体观测卫星上的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反演的CH_(4)产品,结合瓦里关地面站点观测的CH_(4)浓度数据对遥感产品进行验证和校正,并基于校正后的数据分析了2010-2019年中国CH_(4)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区域CH_(4)柱浓度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2010和2019年CH_(4)柱浓度年均值分别为5.43和5.71 mg/m^(3),10年间增长了0.28 mg/m^(3),年均增长率为0.51%。同时,CH_(4)柱浓度呈现12个月的周期变化,且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月均最小和最大值分别出现在2月和9月,多年平均值分别约为(5.50±0.10)和(5.62±0.11)mg/m^(3),差值约为0.12 mg/m^(3),其中2019年2月和9月分别为5.64和5.78 mg/m^(3)。多年平均CH_(4)柱浓度值在5.47~5.68 mg/m^(3)之间变化,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的亚热带地区,2019年年平均最大CH_(4)柱浓度可达5.84 mg/m^(3);最低值区域出现在青海、西藏和新疆交界处,2019年年平均CH_(4)柱浓度约为5.63 mg/m^(3)。从省级行政区尺度来看,江西CH_(4)柱浓度均值最高,2019年约为5.84 mg/m^(3),这主要是水稻种植排放引起的;青海CH_(4)柱浓度均值最低,2019年约为5.64 mg/m^(3)。广西CH_(4)柱浓度的增长量最大,约为0.31 mg/m^(3),增长率为5.6%;黑龙江CH_(4)柱浓度的增长量最小,约为0.27 mg/m^(3),增长率为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观测卫星 CH_(4)柱浓度 卫星遥感 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