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智主义”笔谈 被引量:7
1
作者 贺昌盛 孙玲玲 +2 位作者 黄云霞 郑雪 王琴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25,102,共9页
"反智主义"现象在中国并不是集中出现于某个时期或某个区域的单一话题,有着"反智"倾向的文学创作在现代中国文学中其实一直都或隐或现地存在着,人们对此现象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这里的一组笔谈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出... "反智主义"现象在中国并不是集中出现于某个时期或某个区域的单一话题,有着"反智"倾向的文学创作在现代中国文学中其实一直都或隐或现地存在着,人们对此现象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这里的一组笔谈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围绕"反智主义"展开讨论。其中既有对这一概念在美国的出现及其历史渊源的梳理、从宏观视野上概括分析当代中国文学中"反智主义"叙事的基本形态与理论基础,又有以个案分析的形式从正、反两方面对"反智主义"的价值取向给予的具体探讨。"反智主义"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这里的讨论主要是为了能引起中国作家及批评家们对这一问题的广泛关注,以便能将这个问题的探索进一步引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查德·霍夫斯塔特 反智主义 反智叙事 王朔 沈从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生六记》百年研究述评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人恩 谢志煌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6-144,共9页
《浮生六记》被发现并受到学人的研究,迄今已过百年。百年来,《浮生六记》的研究虽然走过了曲折的路程,但也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即是对《浮生六记》百年研究历程的客观描述。
关键词 沈复 《浮生六记》 百年 研究 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塑造的“他者”--近代中国的美国形象 被引量:8
3
作者 贺昌盛 黄云霞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6-42,共7页
近代中国对于"美国"形象的想象性塑造,历经一系列微妙的变化。从"恭顺"的"夷族",到"花旗大国";从人们对于"华盛顿"的无限景仰,到美国式政治"乌托邦"蓝本的构建;从林译《... 近代中国对于"美国"形象的想象性塑造,历经一系列微妙的变化。从"恭顺"的"夷族",到"花旗大国";从人们对于"华盛顿"的无限景仰,到美国式政治"乌托邦"蓝本的构建;从林译《黑奴吁天录》透露出的种族摩擦,到旅美华工的惨痛遭遇所激发的对于美国的愤怒与厌弃,中国人眼中的"美国"一直未能获得清晰而明确的定位。也正由于此,才构成了中美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诸多错位与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美国形象 “他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小说叙事之流变 被引量:26
4
作者 郑波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6-62,共7页
20世纪中国小说有"国家叙事"与"日常叙事"两大叙事法则。"国家叙事"为主流,表现"人生飞扬",其共性强。30-40年代,国家叙事原创性强,有茅盾社会分析模式、丁玲意识形态模式、路翎现代心理模式;5... 20世纪中国小说有"国家叙事"与"日常叙事"两大叙事法则。"国家叙事"为主流,表现"人生飞扬",其共性强。30-40年代,国家叙事原创性强,有茅盾社会分析模式、丁玲意识形态模式、路翎现代心理模式;50-70年代,原创性弱,基本上是茅盾与丁玲二式整合为"史诗"模式;80-90年代,出现超越史诗,悲剧、象征、隐喻多样模式。"日常叙事",从苏曼殊、张爱玲到池莉、余华,表现"人生安稳",个性化强。两种叙事法则共同成就中国百年小说的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小说 叙事法则 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汉语通感的范围及其心理机制 被引量:6
5
作者 郭焰坤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14-119,共6页
自钱钟书先生指出通感修辞现象以来 ,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 ,廓清了通感的范围 :认为通感只能严格限制在感觉相通的范围内 ,且表达感官感觉的词只能使用原义不能使用转义。本文在确定的范围内 ,通过对古... 自钱钟书先生指出通感修辞现象以来 ,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 ,廓清了通感的范围 :认为通感只能严格限制在感觉相通的范围内 ,且表达感官感觉的词只能使用原义不能使用转义。本文在确定的范围内 ,通过对古今大量语言材料的归纳整理 ,认为按心理机制分类 ,通感可分四类 :一 .由心理共感与形象夸张形成的通感。二 .由直接相似联想产生的通感。三 .由间接相似联想产生的通感。四 .由对自身生理反应的内省产生的通感。本文对四类通感的心理机制进行了细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想 通感 心理机制 汉语 定义 修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当代文学史事件的“莫言现象” 被引量:6
6
作者 黄云霞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18,共3页
莫言的获奖已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而由此所形成的"莫言现象"必将被载入当代中国文学的史册。本篇主要从诺贝尔文学奖的核心宗旨、诺贝尔文学奖对于个人创造力的肯定,以及如何看待"汉语文学"等方面着眼,力求在理论... 莫言的获奖已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而由此所形成的"莫言现象"必将被载入当代中国文学的史册。本篇主要从诺贝尔文学奖的核心宗旨、诺贝尔文学奖对于个人创造力的肯定,以及如何看待"汉语文学"等方面着眼,力求在理论层面上澄清诸多争论背后的根由之所在,以便为莫言创作的文学史定位确立起某种较为可靠的学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音比而成声文:《文心雕龙》语音修辞探析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毓红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0-74,共5页
刘勰非常注重语音修辞。《文心雕龙》是由协调声调而结构成的"声文"。其各篇的声调以整齐匀称为主,低昂曲折为辅。刘勰从不同中求协调,多样中求整齐,使文章里的声调在错综变化中,高妙自然,摇曳多姿。《文心雕龙》中声调的结... 刘勰非常注重语音修辞。《文心雕龙》是由协调声调而结构成的"声文"。其各篇的声调以整齐匀称为主,低昂曲折为辅。刘勰从不同中求协调,多样中求整齐,使文章里的声调在错综变化中,高妙自然,摇曳多姿。《文心雕龙》中声调的结构模式及其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齐梁时期骈文创作的典范,是此时声律理论的完美实践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声调 齐梁声律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幻想中的艺术书写——苏珊·桑塔格艺术理论评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王予霞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3-97,131,共6页
本文以桑塔格的"营地"旨趣为核心,深入阐发她对艺术的情色呼唤以及对法西斯主义美学的迷恋,进而指出,她以性幻想为驱动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思想。作者认为,桑塔格对雌雄同体的倡导,在艺术实践中刻意营造"三人组"... 本文以桑塔格的"营地"旨趣为核心,深入阐发她对艺术的情色呼唤以及对法西斯主义美学的迷恋,进而指出,她以性幻想为驱动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思想。作者认为,桑塔格对雌雄同体的倡导,在艺术实践中刻意营造"三人组"形象,旨在展现人类焦虑而紧张的性妄想,这既是艺术的书写,同时也是政治的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地” 雌雄同体 “三人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学视角下的民族文化观照——莫言乡土小说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3
9
作者 罗关德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62-167,共6页
在二十世纪的乡土小说创作中,莫言可谓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莫言的乡土小说,从人类学的角度透视了中华民族的种性、族性和文化性,以小说的方式抒写了中华民族百年的历史沧桑,并建构了“现代的我”和“原始的他”之间的文化血缘关系。从而... 在二十世纪的乡土小说创作中,莫言可谓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莫言的乡土小说,从人类学的角度透视了中华民族的种性、族性和文化性,以小说的方式抒写了中华民族百年的历史沧桑,并建构了“现代的我”和“原始的他”之间的文化血缘关系。从而给人以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深厚的体悟和认知,亦表现了其乡土小说的独特审美视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乡土小说 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的学习思想综述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桂平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77-80,共4页
孔子首先是一个好学者,一个成功的学习者,而后才是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孔子的学习思想可以用“好学”来概括。孔子“好学”的精义在“求道”。孔子是渊博的学者、仁爱的教者和真诚的长者,是伟大的老师,善于将知识转化为魅力,善于引导人... 孔子首先是一个好学者,一个成功的学习者,而后才是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孔子的学习思想可以用“好学”来概括。孔子“好学”的精义在“求道”。孔子是渊博的学者、仁爱的教者和真诚的长者,是伟大的老师,善于将知识转化为魅力,善于引导人通过学习知识健康地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好学 求道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传佛教世俗化与藏族民歌 被引量:2
11
作者 夏敏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7-82,共6页
关键词 藏传佛教 世俗化 藏族民族 民族个性 宗教仪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观园的原型究竟在哪里——对红学史的一个检讨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人恩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1-168,共8页
大观园是《红楼梦》所创造的一个典型环境,它是作者凭空创造的,还是有生活原型?这一争论的历史已有二百多年,或主“南京随园说”,或主“北京恭王府说”,或主“江宁织造署西花园说”,或主“大观园在《红楼梦》里说”。文章对上述诸说的... 大观园是《红楼梦》所创造的一个典型环境,它是作者凭空创造的,还是有生活原型?这一争论的历史已有二百多年,或主“南京随园说”,或主“北京恭王府说”,或主“江宁织造署西花园说”,或主“大观园在《红楼梦》里说”。文章对上述诸说的依据和得失进行了梳理,认为“大观园在《红楼梦》里”一说符合作品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观园 原型 素材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墙”在古代戏曲中的文化聚合与审美演变——古代戏曲文学兴衰管窥 被引量:2
13
作者 苏涵 《东南学术》 2004年第1期163-168,共6页
从古代戏曲中“墙”意象的文化聚合与审美演变可以看出 ,除少数杰出戏曲作家之外 ,大多古代戏曲作家只是偏重于对既成文化的接受 ,却绌于对文化的独立反思与自觉批判 ;古代戏曲在营构戏剧情境的过程中 ,形成了追求戏剧性与诗意性的民族... 从古代戏曲中“墙”意象的文化聚合与审美演变可以看出 ,除少数杰出戏曲作家之外 ,大多古代戏曲作家只是偏重于对既成文化的接受 ,却绌于对文化的独立反思与自觉批判 ;古代戏曲在营构戏剧情境的过程中 ,形成了追求戏剧性与诗意性的民族特色 ,但是 ,又往往将一种戏剧情境定型化 ,这样 ,就会出现审美的新鲜感与生命力的衰微 ;古代戏曲叙事模式的相互沿袭 ,即使有越来越圆熟的技巧 ,却弱化了真正的创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墙意象 文化聚合 审美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和谐社会与危机传播管理 被引量:1
14
作者 庄莉红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12,共2页
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正确处理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降低其危害,并致力于减少其发生的频率。而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关键是传播,本文论述了政府对危机传播的三大管理要点:1、传播渠道管理;2、传播内容管理;3、谣言的传播管理。
关键词 公共危机 政府管理 传播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竹山词的多元风格 被引量:1
15
作者 许文君 《湖北社会科学》 2006年第9期126-127,共2页
蒋捷一生处于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自己流落江湖的艰难困苦的处境和坚贞不屈的节操,同时也曲折地表达了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他的词作风格多异,雄放悲慨,纤柔含蓄又幽默风趣,在当时文坛上可谓独树一帜。
关键词 竹山词 雄放悲慨 纤柔含蓄 幽默风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进程的另一面——近代以来中日“文化反哺”现象的反思
16
作者 黄云霞 贺昌盛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5-79,共5页
近代以来,中国大量输入西方文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通过以日本为"中介"这样一种极其特殊的方式来完成的,这就使得以日语"外来语"为主体的诸多"现代"观念直接成为了构建现代中国思想与学术话语体系... 近代以来,中国大量输入西方文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通过以日本为"中介"这样一种极其特殊的方式来完成的,这就使得以日语"外来语"为主体的诸多"现代"观念直接成为了构建现代中国思想与学术话语体系的核心内容,这一现象既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同时也成为了某种潜在的阻碍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外来语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文化特性中的创作异同——论王安忆、李昂小说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1
17
作者 曾丽华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7期111-113,共3页
王安忆、李昂小说在关注女性命运、肯定女性自主的独立人格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但由于置身于两岸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两人的小说在关注侧重点方面明显相异,体现了上海、台湾两地不同的文化特性。
关键词 当代小说 王安忆 李昂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元模式里的歌谣变迁——西藏歌谣的宗教性分类
18
作者 夏敏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04-108,共5页
文章从歌谣与宗教的关系入手,依据结构人类学倡导的二元对立原则,将西藏歌谣分为“主/客调适“”神/人一体“”圣/俗合璧”三个时段性类型,认为每一类型的歌谣都是该时段雪域口承文学的创造性成果,区别仅在于歌谣唱诵的文化关注不同而已... 文章从歌谣与宗教的关系入手,依据结构人类学倡导的二元对立原则,将西藏歌谣分为“主/客调适“”神/人一体“”圣/俗合璧”三个时段性类型,认为每一类型的歌谣都是该时段雪域口承文学的创造性成果,区别仅在于歌谣唱诵的文化关注不同而已;文章借此梳理了诗在民间社会发生、发展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对立 时段性分类 歌谣 仪式 宗教世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戏曲文章学价值重估
19
作者 苏涵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7-20,42,共5页
由于戏曲场上演出的逐渐式微 ,也由于清理和研究传统文艺思想以及对当今电视文化进行清醒审视的需要 ,应该对古代戏曲文章学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戏曲的文章化写作与文章学批评是戏曲史上的客观存在 ,亦与戏曲的兴衰密切相关。今天进行... 由于戏曲场上演出的逐渐式微 ,也由于清理和研究传统文艺思想以及对当今电视文化进行清醒审视的需要 ,应该对古代戏曲文章学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戏曲的文章化写作与文章学批评是戏曲史上的客观存在 ,亦与戏曲的兴衰密切相关。今天进行戏曲文章学的研究 ,除了清理前人已有成果之外 ,还特别应该关注三方面的问题 :一、剧作家的文章观念、文学意识 ;二 ,戏曲剧本文体特征的源流演变 ;三 ,戏曲叙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文章 戏曲文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写怨杂剧的艺术特色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惠玲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7-53,共7页
明清两代,一批不满现实的文人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诗文的写怨传统,寓愤于曲,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写怨杂剧。这些作品突破“文以载道”、“温柔敦厚”等传统文艺观念的束缚,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以奇特的想象、巧妙... 明清两代,一批不满现实的文人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诗文的写怨传统,寓愤于曲,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写怨杂剧。这些作品突破“文以载道”、“温柔敦厚”等传统文艺观念的束缚,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构思、犀利的笔锋和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抒发感情,讽刺现实,在题材内容、情感抒发、自我色彩、美学风格等方面表现出了鲜明而丰富的个性。可以说,写怨杂剧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剧 温柔敦厚 文以载道 文艺观念 表现手法 现实 美学风格 笔锋 多样 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