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菌种人工接种渥堆发酵金花藏茶品质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徐文萍 王丹 +3 位作者 余鳗游 施刘刚 刘刚 夏陈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108,共7页
选取冠突曲霉、泡盛曲霉、米曲霉作为发酵菌种,对金花藏茶进行人工接种渥堆发酵,并对其品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冠突曲霉发酵茶在发酵21 d时的感官总分、儿茶素单体含量及茶褐素含量优于其他菌种;泡盛曲霉发酵表现出对茶叶的高效利... 选取冠突曲霉、泡盛曲霉、米曲霉作为发酵菌种,对金花藏茶进行人工接种渥堆发酵,并对其品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冠突曲霉发酵茶在发酵21 d时的感官总分、儿茶素单体含量及茶褐素含量优于其他菌种;泡盛曲霉发酵表现出对茶叶的高效利用,但在增强茶叶的功能性成分和抗氧化能力方面表现不佳;米曲霉发酵的茶叶在感官品质方面评分较低,但其抗氧化能力强。综合比较,冠突曲霉发酵金花藏茶品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花藏茶 人工接种渥堆发酵 冠突曲霉 发酵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贮藏时间对雅安藏茶中活性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向卓亚 夏陈 +4 位作者 朱永清 罗棵濒 邓俊琳 陈建 施刘刚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7-72,共6页
为研究贮藏过程中雅安藏茶中茶色素、多酚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变化情况,对不同贮藏时间藏茶中茶色素、总多酚、总黄酮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从4年递增到10年的过程中,藏茶中茶褐素含量从5.95 g/100 g显著提升到8.5... 为研究贮藏过程中雅安藏茶中茶色素、多酚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变化情况,对不同贮藏时间藏茶中茶色素、总多酚、总黄酮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从4年递增到10年的过程中,藏茶中茶褐素含量从5.95 g/100 g显著提升到8.54 g/100 g(P<0.05),而茶黄素、茶红素、总多酚、总黄酮、咖啡碱、儿茶素以及儿茶素单体(EGC、CG、ECG、EGCG、EC)含量显著降低(P<0.05)。此外,藏茶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从6759.54μg/g显著减弱到4086.43μg/g(P<0.05),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同样从43.50μg/g显著减弱到21.02μg/g(P<0.05),且与总多酚、总黄酮、儿茶素、咖啡碱、EGC、EC、EGCG、ECG、茶红素、茶黄素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茶褐素与总多酚、总黄酮、儿茶素、咖啡碱、CG、EGC、EC、EGCG、ECG、茶黄素以及茶红素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贮藏时间越长,藏茶中多酚类物质降低而茶褐素含量越高,使得陈化藏茶具有降脂减肥等保健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安藏茶 贮藏时间 茶色素 多酚类化合物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花藏茶渥堆加工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分析及感官评定 被引量:6
3
作者 夏陈 何扬航 +7 位作者 邓俊琳 向卓亚 谢庆玲 朱永清 陈建 朱柏雨 刘刚 施刘刚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305-310,共6页
为阐明金花藏茶渥堆加工过程中香气品质的形成规律,本实验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感官评定对以金花藏茶为代表的雅安藏茶在渥堆加工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以及风味变化进行探究。结果表明,金花藏茶加工各阶段的样品中共鉴定出80种挥... 为阐明金花藏茶渥堆加工过程中香气品质的形成规律,本实验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感官评定对以金花藏茶为代表的雅安藏茶在渥堆加工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以及风味变化进行探究。结果表明,金花藏茶加工各阶段的样品中共鉴定出80种挥发性化合物。在黑毛茶中,香气含量占比依次为醇类、酸类、碳氢类和氧杂环类,在金花藏茶成品中,香气含量占比依次为醇类、酮类、碳氢类和其他类。2,3-丁二醇、2,5-二甲基环己醇、2-癸烯-1-醇、1,2,3-丁三醇等主要醇类物质随着发酵进行而消失,发酵S2阶段柠檬烯是最主要的香气成分(占85.4%)。随着渥堆加工过程的进行,与花香气味相关的芳樟醇及其氧化物与α-松油醇显著减少,与藏茶陈香、菌香风味相关的1,2,3-甲氧基苯以及烯醛类化合物总含量明显增加。研究结果为揭示金花藏茶挥发性物质的构成和转化,探究其陈香风味的形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也为藏茶加工和质量把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花藏茶 挥发性化合物 渥堆 气质联用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藏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邓俊琳 何扬航 +7 位作者 陈建 朱永清 向卓亚 张文会 阎莹莹 夏陈 刘刚 施刘刚 《茶叶通讯》 2023年第1期104-113,共10页
应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藏茶毛茶(MC)、发酵阶段(S1~S5)及成品茶(S6)中的微生物的多样性与群落结构,并从成品茶(S7)中分离纯化出三株优势曲霉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S1~S5阶段,真菌丰度和多样性先降低后增加,而细菌丰度... 应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藏茶毛茶(MC)、发酵阶段(S1~S5)及成品茶(S6)中的微生物的多样性与群落结构,并从成品茶(S7)中分离纯化出三株优势曲霉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S1~S5阶段,真菌丰度和多样性先降低后增加,而细菌丰度和多样性先增加后减少;β多样性分析表明,S1~S5阶段藏茶中微生物组成趋于相近,而毛茶与成品茶均与S1~S5阶段有明显区分。优势真菌为子囊菌门曲霉属,经分离纯化鉴定为冠突曲霉、泡盛曲霉和米曲霉;细菌以变形杆菌、厚壁菌、放线菌和拟杆菌为优势菌,发酵全过程无稳定的优势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茶 渥堆发酵 Illumina MiSeq技术 微生物多样性 曲霉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