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难选褐铁矿磁化焙烧空气冷却技术研究
1
作者 曹一斐 祝昕冉 +1 位作者 孙永升 韩跃新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0-248,共9页
悬浮磁化焙烧作为一种处理复杂难选铁矿的技术手段,对于难选褐铁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大意义。为探究褐铁矿磁化焙烧空气冷却技术的可行性,本文以昆钢包子铺褐铁矿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磁化焙烧及空气冷却试验研究。通过系统的条件试验,... 悬浮磁化焙烧作为一种处理复杂难选铁矿的技术手段,对于难选褐铁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大意义。为探究褐铁矿磁化焙烧空气冷却技术的可行性,本文以昆钢包子铺褐铁矿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磁化焙烧及空气冷却试验研究。通过系统的条件试验,确定了褐铁矿在还原温度580℃、焙烧时间5 min、H_(2)浓度30%条件下可以得到较好的磁化效果,焙烧矿经N_(2)保护冷却后的磁选精矿铁品位57.92%,回收率87.94%。对焙烧矿进行了空气冷却技术研究,探究了空气气氛下氧化时间、氧化温度对磁铁矿氧化过程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氧化温度300℃、氧化时间3 min时磁铁矿基本全部被氧化,冷却样品以强磁性的磁赤铁矿为主,含有少量的弱磁性的赤铁矿,此后,随着氧化时间与氧化温度的增加,赤铁矿含量开始增加,磁赤铁矿的含量降低,但仍以强磁性的磁赤铁矿为主,通过对氧化条件的合理控制可以维持空气氧化产品的磁赤铁矿的主导地位,确保冷却产品的磁性。本研究为复杂难选褐铁矿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案,对促进低品位的铁矿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铁矿 磁化焙烧 空气冷却 磁铁矿 赤铁矿 磁赤铁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土镍矿开发利用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
2
作者 余建文 郭壹泽 +3 位作者 王家奇 韩跃新 李艳军 高鹏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150,162,共10页
概述了镍资源概况,梳理了红土镍矿的资源特征,总结了传统湿法工艺(高压酸浸、常压酸浸、还原焙烧-氨浸、硫酸化焙烧-水浸等)和火法工艺(回转窑预还原-电炉熔炼、高炉熔炼镍铁、回转窑直接还原-磁选等)的技术特征与应用情况,特别介绍了... 概述了镍资源概况,梳理了红土镍矿的资源特征,总结了传统湿法工艺(高压酸浸、常压酸浸、还原焙烧-氨浸、硫酸化焙烧-水浸等)和火法工艺(回转窑预还原-电炉熔炼、高炉熔炼镍铁、回转窑直接还原-磁选等)的技术特征与应用情况,特别介绍了悬浮焙烧预还原-电炉熔炼新工艺,并对红土镍矿的高效开发与清洁提取技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镍矿 湿法提取 火法冶炼 酸浸 还原焙烧 悬浮焙烧 电炉熔炼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铁矿石选矿技术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37
3
作者 韩跃新 张小龙 +2 位作者 高鹏 李艳军 孙永升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共24页
铁矿石作为钢铁工业最为重要的原材料,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之一。我国铁矿资源储量丰富,但97%以上属于贫矿,需要经过选矿富集后才能供给高炉炼铁。多年来,在我国选矿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铁矿选矿技术得到长足进步和发展。通... 铁矿石作为钢铁工业最为重要的原材料,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之一。我国铁矿资源储量丰富,但97%以上属于贫矿,需要经过选矿富集后才能供给高炉炼铁。多年来,在我国选矿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铁矿选矿技术得到长足进步和发展。通过回顾我国铁矿选矿技术的发展历程,综述单一弱磁选、单一浮选、重选—磁选—反浮选、磁化焙烧—磁选等主要选矿技术在我国铁矿选矿厂的应用,总结我国典型多金属共生型铁矿石如伴生稀土/萤石型铁矿石、伴生钛铁矿型铁矿石、伴生多金属硫化物型铁矿石和伴生硼铁矿型铁矿石的选矿现状,介绍影响我国铁矿选矿技术进步的关键设备如圆锥破碎机、高压辊磨机、半自磨机、立环脉动高梯度磁选机、高频振动细筛、搅拌磨机等,指出我国铁矿选矿未来要以“高效节能、低碳减排”为原则,以“优质优用、劣质能用”为战略,开发选冶联合工艺,研发大型高效设备,研制低温环保药剂,提高智能控制水平,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石 选矿技术 高效利用 低碳环保 智能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石碌铁矿石氢基矿相转化——磁选试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郭风芳 韩跃新 +2 位作者 张琦 高鹏 何佳昊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156,共5页
海南石碌铁矿石铁品位为52.45%,铁主要以赤(褐)铁矿形式存在,分布率达86.18%,少量以磁铁矿形式存在。为高效回收利用该矿石,采用氢基矿相转化(HMPT)—磁选工艺流程开展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并对适宜条件下的产品进行了化学成分、XRD和VSM... 海南石碌铁矿石铁品位为52.45%,铁主要以赤(褐)铁矿形式存在,分布率达86.18%,少量以磁铁矿形式存在。为高效回收利用该矿石,采用氢基矿相转化(HMPT)—磁选工艺流程开展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并对适宜条件下的产品进行了化学成分、XRD和VSM分析。结果表明:试样在给矿粒度-0.074mm占89.41%、HMPT温度525℃、HMPT时间10min、总气体流量500m L/min、H_(2)浓度20%、HMPT产品磨矿细度-0.045mm占69.68%的适宜条件下,经磁选获得铁品位65.26%、铁回收率95.39%的铁精矿。试验所获铁精矿较原重磁联合工艺铁精矿品位提高了2.7个百分点,铁回收率增加了30个百分点。研究不仅为海南石碌铁矿氢基矿相转化—高效分选工业应用提供技术支撑,还为其他复杂难选铁矿资源的绿色高效分选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石 氢基矿相转化 磁选 H_(2)与CO摩尔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选铁矿石流态化磁化焙烧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3
5
作者 李艳军 余建文 +1 位作者 韩跃新 高鹏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9,共8页
我国有大量的铁矿石资源无法通过常规选矿方法进行开发利用,流态化磁化焙烧是处理该类矿石最有效的方法,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综述了铁矿石磁化焙烧机理研究进展,总结了流态化磁化焙烧技术与装备发展历史和研发现状,重点介绍了沸腾炉... 我国有大量的铁矿石资源无法通过常规选矿方法进行开发利用,流态化磁化焙烧是处理该类矿石最有效的方法,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综述了铁矿石磁化焙烧机理研究进展,总结了流态化磁化焙烧技术与装备发展历史和研发现状,重点介绍了沸腾炉磁化焙烧、闪速磁化焙烧、流化床磁化焙烧及悬浮磁化焙烧技术装备特点和应用示范,并分析了流态化磁化焙烧技术在菱铁矿、褐铁矿、赤铁矿等难选弱磁性铁矿资源及铁尾矿二次资源利用方面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选铁矿石 流态化 磁化焙烧 技术装备 发展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某难处理金精矿生物氧化产品工艺矿物学研究及悬浮焙烧工艺论证
6
作者 吴为荣 赵前飞 +3 位作者 高鹏 靳建平 李艳军 唐志东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85-1798,共14页
云南某含砷、含碳难处理金精矿经生物氧化后,其提金率仅为30.17%。采用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及工艺矿物学自动定量分析系统等技术,对该金精矿生物氧化产品进行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显示:生物氧化... 云南某含砷、含碳难处理金精矿经生物氧化后,其提金率仅为30.17%。采用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及工艺矿物学自动定量分析系统等技术,对该金精矿生物氧化产品进行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显示:生物氧化产品中Au品位为34.90 g/t,主要以自然金(56.56%)、碳酸盐包裹金(14.90%)、硫化物包裹金(15.13%)、石英和硅酸盐包裹金(11.03%)及赤铁矿或褐铁矿包裹金(2.38%)的形式存在。As、S和C的含量分别为0.435%、4.46%和4.55%(质量分数),其中As和S的生物氧化分解率分别为73.60%和80.28%;而未被氧化的碳会引发“劫金”效应,影响金的回收。金矿物粒度较细,微粒金(<0.010 mm)占比96.50%,部分粗粒金矿物表面被铁矾类包裹。基于此,进一步采用悬浮焙烧工艺强化提金,最终实现脱硫率61.43%、脱碳率94.29%、金浸出率82.33%的指标,显著提高了金的回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矿物学 含碳金矿 劫金效应 包裹金 生物氧化 悬浮焙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铁矿氢基矿相转化过程脱水行为动力学研究
7
作者 郭晨阳 高鹏 +3 位作者 唐志东 刘全坤 韩跃新 李艳军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0-65,共6页
氢基矿相转化技术是处理难选铁矿资源的有效手段,对我国难选铁矿石开发有重要意义。在矿相转化过程的加热阶段,褐铁矿会发生脱羟基行为,物相由褐铁矿转变为赤铁矿,对后续的还原与磨选过程影响较大,但其对应的机理研究较少。针对典型包... 氢基矿相转化技术是处理难选铁矿资源的有效手段,对我国难选铁矿石开发有重要意义。在矿相转化过程的加热阶段,褐铁矿会发生脱羟基行为,物相由褐铁矿转变为赤铁矿,对后续的还原与磨选过程影响较大,但其对应的机理研究较少。针对典型包子铺褐铁矿石,考察了加热温度、时间对其氢基矿相转化过程脱水行为的影响,并采用TG-DSC进行热失重分析及非等温动力学计算。试验结果表明:在加热温度700℃,空气流通过5 min的条件下,褐铁矿脱水失重率为5.22%。非等温动力学计算得出:褐铁矿脱水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197.62 k J/mol,最概然机理函数为D5扩散模型,积分形式为[(1-α)^(-1/3)-1]^(2),主要限制环节为气体扩散环节。研究明确了包子铺褐铁矿石在氢基矿相转化加热阶段脱水行为的关键参数及机理,为深入理解褐铁矿的氢基矿相转化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铁矿 脱水反应 热重分析 非等温动力学 机理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碳铈矿对赤铁矿磁化还原的影响规律研究
8
作者 吴李娜 孙永升 +1 位作者 高鹏 张强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2-238,共7页
磁化焙烧工艺是处理复杂难选铁矿石最有效的手段。为了深入探究氟碳铈矿对赤铁矿磁化还原的影响规律,对赤铁矿纯矿物体系及氟碳铈矿-赤铁矿二元体系进行了相同条件的磁化焙烧—磁选试验,并对焙烧产物进行了磁性、物相及微观形貌演变规... 磁化焙烧工艺是处理复杂难选铁矿石最有效的手段。为了深入探究氟碳铈矿对赤铁矿磁化还原的影响规律,对赤铁矿纯矿物体系及氟碳铈矿-赤铁矿二元体系进行了相同条件的磁化焙烧—磁选试验,并对焙烧产物进行了磁性、物相及微观形貌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还原条件下,氟碳铈矿-赤铁矿二元体系中赤铁矿的转化率始终高于赤铁矿纯矿物体系;振动样品磁强计分析显示,较低温度下二元体系的比饱和磁化强度更高;XRD分析表明,在相同温度下,二元体系中磁铁矿的衍射峰数量更多、强度更强,说明磁铁矿的结晶度更高,且产物中的磁铁矿含量更高;扫描电镜分析结果显示,焙烧温度为550℃时,赤铁矿纯矿物体系基本还原为磁铁矿,而氟碳铈矿-赤铁矿二元体系已呈现过还原状态。以上分析表明,氟碳铈矿对赤铁矿的还原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铁矿 氟碳铈矿 磁化焙烧 还原 磁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鄂博浮选铌精矿工艺矿物学研究及分离方法论证
9
作者 刘全坤 高鹏 +3 位作者 刘杰 何佳昊 王子航 徐梦婷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6-93,共8页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白云鄂博铌矿资源,采用化学成分分析、SEM、MLA等检测方法对白云鄂博稀土尾矿的铌浮选精矿进行工艺矿物学研究,并对该样品进行了分离回收探索试验。结果表明,白云鄂博稀土浮选尾矿的铌浮选精矿Nb_(2)O_(5)含量为1.92%...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白云鄂博铌矿资源,采用化学成分分析、SEM、MLA等检测方法对白云鄂博稀土尾矿的铌浮选精矿进行工艺矿物学研究,并对该样品进行了分离回收探索试验。结果表明,白云鄂博稀土浮选尾矿的铌浮选精矿Nb_(2)O_(5)含量为1.92%,TFe含量为47.80%;SiO_(2)和TiO_(2)含量较高,分别为9.13%和3.89%;S、P和Zn元素含量较低,分别为0.22%、0.09%和0.01%。铌元素主要分布在易解石、烧绿石、铌铁锰矿和铌金红石中,少量Nb存在于硅钛铈铁矿中,铌矿物的单体解离度较低。铁元素则主要存在于磁/赤铁矿和霓石中,铁矿物的单体解离度较高。主要有用矿物易解石主要与铌金红石和磁/赤铁矿连生,铌金红石和磁/赤铁矿与易解石接触的边长占易解石总边长的比值分别为8.28%和6.00%,磁/赤铁矿主要与霓石连生,霓石与磁/赤铁矿接触的边长占磁/赤铁矿的比值为3.30%。由于铁矿物含量较高,铌铁嵌布关系较复杂,采用传统的选矿方法难以实现二者的有效分离。推荐采用“矿相转化—磁选”工艺,Nb进入磁选尾矿,Nb_(2)O_(5)含量为3.72%;大部分Fe进入磁选精矿中,TFe含量为65.56%,可以实现铁、铌矿物的有效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相转化 工艺矿物学 铌矿物 磁选分离 铁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矿混合浮选-氢基矿相转化-磁选回收铌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10
作者 王子航 陈宏超 +4 位作者 何佳昊 刘文丽 彭海平 高鹏 唐志东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24-2138,共15页
我国白云鄂博尾矿中含有大量的铁、铌等战略性矿产资源,但现有工艺难以实现铌资源的高效回收利用。为提高白云鄂博铌资源利用率,以工艺矿物学为指导,针对白云鄂博稀土尾矿中铌矿选别困难、铌铁分离难等问题,进行了浮磁烧联合选别的试验... 我国白云鄂博尾矿中含有大量的铁、铌等战略性矿产资源,但现有工艺难以实现铌资源的高效回收利用。为提高白云鄂博铌资源利用率,以工艺矿物学为指导,针对白云鄂博稀土尾矿中铌矿选别困难、铌铁分离难等问题,进行了浮磁烧联合选别的试验研究,逐段实现除杂、拋尾,以达到有效富集铌的目的。结果表明:在稀土尾矿磨矿细度-0.047mm颗粒含量为90%的条件下,采用混合浮选预富集-氢基矿相转化-磁选的工艺流程,可获得Nb_(2)O_(5)含量为17.55%的铌产品,富集比高达5.3,实现了铌矿选别工艺的重大突破。提高含铌矿物的单体解离度,并将含铌矿物与含铁硅酸盐矿物、钛铁矿等脉石矿物分离,是后续进一步提高产品中铌品位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鄂博尾矿 混合浮选 氢基矿相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高硫砷难处理金矿石选矿试验研究
11
作者 潘彦岑 靳建平 +1 位作者 李艳军 董再蒸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0-225,共6页
某高硫砷金矿石金、银品位分别为2.90 g/t和59.00 g/t,As含量为6.06%、S含量为5.20%。矿石中金矿物粒度较细,均为显微金与细粒金,其与黄铜矿、磁黄铁矿等硫化矿连生于毒砂中,单体解离困难。为进一步实现高硫砷难处理金矿的高效利用,在... 某高硫砷金矿石金、银品位分别为2.90 g/t和59.00 g/t,As含量为6.06%、S含量为5.20%。矿石中金矿物粒度较细,均为显微金与细粒金,其与黄铜矿、磁黄铁矿等硫化矿连生于毒砂中,单体解离困难。为进一步实现高硫砷难处理金矿的高效利用,在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浮选和氰化浸出试验研究,确定采用浮选—氰化浸出的联合工艺流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适宜药剂制度下,原矿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75%时,进行1次粗选试验,粗精矿再磨至-0.038 mm占99%时,进行2粗2精浮选—1次硫砷分离流程试验。最终获得金品位为17.19g/t、金回收率为79.06%,银品位为269.00 g/t、银回收率为68.73%的金精矿。将浮选尾矿磨至-0.010 mm占86%时,采用氰化浸出工艺处理,金浸出率为22.22%,银浸出率为57.78%。选冶综合金回收率达到83.71%,银回收率达到了86.80%,实现了金、银的有效回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处理金矿石 浮选 高硫高砷 氰化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某难选铁矿石工艺矿物学基因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勋 韩跃新 +1 位作者 李艳军 余建文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8-182,共5页
为缓解国内铁矿石资源短缺与需求急剧攀升的矛盾,推行矿产资源全球化发展战略,开发国外铁矿资源已势在必行。通过光学显微镜、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对国外某难选铁矿石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元素赋存状态及矿物间... 为缓解国内铁矿石资源短缺与需求急剧攀升的矛盾,推行矿产资源全球化发展战略,开发国外铁矿资源已势在必行。通过光学显微镜、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对国外某难选铁矿石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元素赋存状态及矿物间的嵌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显示:矿石TFe品位为55.88%,矿物组成相对简单,主要有用矿物为赤铁矿和褐铁矿,主要脉石矿物为三水铝石;赤铁矿主要呈他形粒状或他形—半自形粒状与其他矿物紧密连生,褐铁矿主要以他形粒或胶状结构分布于赤铁矿周围,三水铝石主要呈粒状或碎屑状包裹于铁矿物中,矿物间嵌布关系复杂,结晶粒度微细,单体解离困难;主要矿物面扫描结果显示,铁、铝元素在铁矿物和三水铝石中分布均匀、共生关系密切,部分铝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存在于赤铁矿和褐铁矿中,物理选矿方法无法实现铝、铁的有效分离,建议采用选冶联合流程处理该矿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石 工艺矿物学 矿物组成 嵌布特征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鞍山弱磁性铁矿桥联团聚—强磁选技术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程绍凯 李文博 +2 位作者 周立波 杨峰 韩跃新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0-95,共6页
东鞍山烧结厂弱磁尾矿TFe品位为29.57%,主要以赤铁矿的形式存在,分布率高达82.21%。矿样粒度较细,小于38μm的含量为77.46%,其中铁的分布率达87.19%,有用铁矿物主要分布在细粒级颗粒中。为强化回收矿样中的微细粒铁矿物,采用桥联团聚—... 东鞍山烧结厂弱磁尾矿TFe品位为29.57%,主要以赤铁矿的形式存在,分布率高达82.21%。矿样粒度较细,小于38μm的含量为77.46%,其中铁的分布率达87.19%,有用铁矿物主要分布在细粒级颗粒中。为强化回收矿样中的微细粒铁矿物,采用桥联团聚—强磁选工艺开展试验研究,以交联玉米淀粉为聚团药剂、水玻璃为分散剂,考察了药剂用量、矿浆pH值、搅拌强度、背景磁感应强度等因素对分选效果的影响。通过生物光学显微镜和激光粒度仪探究了矿物颗粒形态及粒度特性。结果表明:在交联玉米淀粉用量250 g/t、水玻璃用量1 500 g/t、矿浆pH值11、搅拌强度950 r/min、背景磁感应强度0.8 T、脉冲次数170次/min的条件下,获得了精矿铁品位46.70%、铁回收率72.66%的良好指标。与直接磁选结果相比,铁品位降低了0.93个百分点,铁回收率升高了7.59个百分点。添加药剂调浆产生了铁矿物的絮团,颗粒表观尺寸增加,能够有效回收矿样中的微细粒赤铁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联团聚 分散 强磁选 赤铁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钢铁矿石悬浮焙烧磁选精矿提质降杂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洪硕 高泽宾 +3 位作者 韩跃新 王建雄 祁生亮 梁金鹏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2-87,共6页
以酒钢镜铁山粉矿的悬浮焙烧产品通过单一磁选获得的产品难以满足钢铁冶炼的生产要求,因此,在对铁品位为55.00%的磁选精矿进行工艺矿物学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反浮选工艺进行提质降杂试验。磁选精矿中铁主要以磁铁矿形式存在,分布率为95.38... 以酒钢镜铁山粉矿的悬浮焙烧产品通过单一磁选获得的产品难以满足钢铁冶炼的生产要求,因此,在对铁品位为55.00%的磁选精矿进行工艺矿物学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反浮选工艺进行提质降杂试验。磁选精矿中铁主要以磁铁矿形式存在,分布率为95.38%。磁铁矿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单体占有率为84.34%,而且其连生体主要为富连生体。在浮选矿浆温度为30℃,粗选捕收剂YG-328B用量为300 g/t、抑制剂苛性淀粉用量为400 g/t、矿浆p H值为7.5条件下,经1粗1精3扫反浮选闭路试验,获得了铁品位为58.02%、铁回收率为98.39%的浮选精矿。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抑制剂苛性淀粉以化学吸附和氢键吸附2种方式吸附于磁铁矿表面,捕收剂YG-328B以静电吸附方式吸附于石英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石 提质降杂 反浮选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铁基合金废料工艺矿物学及磁选回收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健 韩跃新 +3 位作者 刘杰 张淑敏 魏鸿全 袁帅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7-141,共5页
国内某合金磨屑废料中富含金属铁和铁氧化物,为实现其资源化利用,采用化学多元素、铁物相、MLA和SEM-EDS等手段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原料主要物质组成为金属铁,含量为77.52%;其次为铁氧化物和铝氧化物,含量分别为11.13%和8.9... 国内某合金磨屑废料中富含金属铁和铁氧化物,为实现其资源化利用,采用化学多元素、铁物相、MLA和SEM-EDS等手段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原料主要物质组成为金属铁,含量为77.52%;其次为铁氧化物和铝氧化物,含量分别为11.13%和8.97%;原料中主要物质的粒度较细,铁氧化物和金属铁-38μm粒级产率分别为72.53%和63.66%;原料中金属铁和铝氧化物的单体解离度较高,金属铁、铁氧化物以及铝氧化物之间的连生体可通过磨矿实现单体解离。原料磁选获得了铁品位84.92%、铁回收率92.37%的精矿产品,其脱铝效果良好,但无法实现硅的有效脱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金废料 工艺矿物学 解离 磁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捕收剂DYN-3在铁矿石浮选脱硅中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杨晓峰 马玉宁 +4 位作者 陈宇 谷晓恬 朱一民 刘杰 李慧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3-109,共7页
以组合药剂DYN-3为研究对象,将醚胺(DYN-1)与十二烷基磺酸钠(SDS)进行组合(简称DYN-3),针对石英、赤铁矿、磁铁矿开展单矿物和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考察DYN-3用量、矿浆pH值、温度、淀粉用量对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DYN-3对石英... 以组合药剂DYN-3为研究对象,将醚胺(DYN-1)与十二烷基磺酸钠(SDS)进行组合(简称DYN-3),针对石英、赤铁矿、磁铁矿开展单矿物和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考察DYN-3用量、矿浆pH值、温度、淀粉用量对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DYN-3对石英捕收能力很强,在矿浆pH值为8.0时,石英回收率为99.57%,且该药剂对温度适应能力强,经人工混合矿试验可得到精矿铁品位为68.29%、回收率为95.62%的选别指标。通过红外光谱、Zeta电位等表征药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DYN-3在石英表面为化学吸附,DYN-3内部的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与DYN-1在吸附过程中存在正协同作用,因此增强了DYN-3在石英表面的吸附强度,从而改善石英表面可浮性。综上所述,DYN-3是一种可应用于铁矿石反浮选的新型高效低温捕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捕收剂 磁铁矿 浮选脱硅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鞍山式铁矿重选精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琦 唐学飞 +1 位作者 刘杰 秦永红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3-187,共5页
随着辽宁某选厂重选精矿的铁品位变低,其已不能作为精矿产品汇入总精矿,为给该选厂工艺流程改善提供指导,从化学组成、元素赋存状态、矿物组成、矿物间的嵌布关系及连生关系等方面,对重选精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重选精矿... 随着辽宁某选厂重选精矿的铁品位变低,其已不能作为精矿产品汇入总精矿,为给该选厂工艺流程改善提供指导,从化学组成、元素赋存状态、矿物组成、矿物间的嵌布关系及连生关系等方面,对重选精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重选精矿铁品位为60.62%,铁主要赋存于赤铁矿和磁铁矿中,主要的脉石矿物为石英;铁主要分布在-0.074 mm粒级,铁在该粒级分布率高达84.47%,TFe品位64.52%,只有通过细磨才能实现铁矿物与脉石的较好解离;在有用矿物与脉石的连生体中,以赤铁矿与脉石结合形成的连生体为主,其次为磁铁矿、赤铁矿与脉石矿物结合形成的连生体;随着粒度变细,试样中赤铁矿和磁铁矿的单体解离度快速提高,尤其在-0.045 mm粒级产品中,绝大多数赤铁矿和磁铁矿颗粒完成了单体解离;赤铁矿和磁铁矿的浸染粒度以中粒、细粒嵌布为主,中粒级试样中脉石含量仍较高,细粒赤铁矿和磁铁矿含量较高,铁主要赋存在-0.074 mm粒级中。建议采用细筛分级—载体浮选工艺进行试验研究,即重选精矿筛上返回再磨,筛下产品进入浮选,背负细粒磁选精矿完成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选精矿 矿物学 矿物组成 嵌布特征 解离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鞍山铁矿强化细粒铁矿物回收新技术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光 周立波 +4 位作者 李文博 张东 袁立宾 韦智 杨峰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2-109,共8页
针对东鞍山烧结厂强磁选作业尾矿铁品位偏高,现有的强磁设备不能有效回收细粒铁矿物的问题,在强磁给矿样品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上,基于聚团分选理论,通过聚团强磁选试验详细考察了分散剂及淀粉用量、强磁分选参数等因素对微细粒铁矿强磁... 针对东鞍山烧结厂强磁选作业尾矿铁品位偏高,现有的强磁设备不能有效回收细粒铁矿物的问题,在强磁给矿样品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上,基于聚团分选理论,通过聚团强磁选试验详细考察了分散剂及淀粉用量、强磁分选参数等因素对微细粒铁矿强磁分选效果的影响,通过混磁精矿反浮选试验考察了选择性聚团预处理对反浮选分选指标的影响。聚团强磁选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玻璃用量为500 g/t、DLA用量为250 g/t,搅拌转速为900 r/min、搅拌时间为5 min、矿浆pH值为10.0、冲次为170次/min、矿浆流速为120 mL/s、磁选背景磁感应强度为1.0 T的条件下,可获得铁品位为47.65%、铁回收率为71.54%的磁选指标,与不添加药剂调浆相比,磁选作业铁回收率提高了4.58个百分点,选矿效率提高了2.42个百分点。混磁精矿反浮选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高梯度强磁选—反浮选工艺相比,采用选择性聚团—高梯度强磁选—反浮选工艺最终获得的精矿品位变化不大,而混磁精矿铁回收率提高了2.05个百分点,最终浮选精矿铁回收率提高了4.37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粒铁矿 聚团 高梯度强磁选 聚团分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铁精矿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潜力
19
作者 杨飞雪 赵冰 +2 位作者 肖汉驰 刘杰 李艳军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41,共11页
超级铁精矿是以普通铁精矿为原料,通过物理、化学等提纯技术对普通铁精矿进行深加工制得的高附加值矿物产品。其超低杂质特性可满足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对超纯铁基材料的严苛需求。随着全球制造业升级与技术创新加速,超级铁精矿作为战略基... 超级铁精矿是以普通铁精矿为原料,通过物理、化学等提纯技术对普通铁精矿进行深加工制得的高附加值矿物产品。其超低杂质特性可满足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对超纯铁基材料的严苛需求。随着全球制造业升级与技术创新加速,超级铁精矿作为战略基础材料的需求急剧增加。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与实验数据验证,系统整合了2000年以来国内相关研究成果,重点开展以下研究:(1)通过对比“单一分选工艺”(磁选/重选)与“联合分选工艺”(磁-浮/磁-重-浮等)的技术特征,揭示了多阶段协同提纯在矿物解离度提升及杂质深度脱除方面的技术优势;(2)解析了我国超级铁精矿反浮选工艺中阳离子型与阴离子型捕收剂的作用机理差异,证实了阳离子捕收剂在石英与硅酸盐选择性分离中具有更优的选择性,且无需高价金属离子活化;(3)总结了不同行业对超级铁精矿杂质含量的要求,论证了杂质含量超标对产品性能的劣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磁-浮联合工艺因其对微细粒嵌布铁矿的高效分选适应性,已成为当前工业化应用最广的提纯方案;阳离子反浮选体系通过静电吸附主导的界面作用,可实现硅铝酸盐杂质的选择性脱除。超级铁精矿在磁性材料、粉末冶金及洁净钢等领域的成功应用,标志着铁矿资源高值化利用取得实质性突破,但受限于国内高品位磁铁矿资源禀赋不足及原料进口依存度较高等因素,其规模化发展仍面临供应链风险。本文为超级铁精矿生产建立了一个“杂质控制-界面调控-产业升级”的理论框架,同时提出了包括微波辅助解离和生物浮选技术在内的前沿方向。这些成果为铁资源价值化和加强战略性矿产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铁精矿 制备工艺 机理分析 研究进展 应用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石膏悬浮煅烧制备高品质Ⅱ型无水石膏试验研究
20
作者 黄昊 李艳军 +1 位作者 袁帅 高鹏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93-298,共6页
针对传统磷石膏煅烧工艺传热效率低、能耗偏高的问题,探究高效低耗的磷石膏资源化利用技术,制备高品质Ⅱ型无水石膏。采用煅烧工艺,系统考察煅烧温度、时间及煅烧方式对产物性能的影响,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扫... 针对传统磷石膏煅烧工艺传热效率低、能耗偏高的问题,探究高效低耗的磷石膏资源化利用技术,制备高品质Ⅱ型无水石膏。采用煅烧工艺,系统考察煅烧温度、时间及煅烧方式对产物性能的影响,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表征产物特性。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700℃悬浮煅烧60 min,此时产物中Ⅱ型无水石膏含量达90.49%,结晶水残留量0.48%,白度值91.8%,各项指标均符合《磷石膏处理处置规范》(GB/T 32124—2024);相较于静态煅烧,悬浮煅烧可显著提升产物纯度与白度,降低结晶水含量,且明确了磷石膏向Ⅱ型无水石膏的转化机制。悬浮煅烧工艺为磷石膏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高效可行的技术路径,相关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石膏 Ⅱ型无水石膏 悬浮煅烧 结晶水 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