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埋高应力隧道软岩大变形开挖补偿控制研究
1
作者 陶志刚 许闯 +2 位作者 李勇 王祥 王欢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7,共12页
随着中国西部地区隧道工程建设的蓬勃发展,深埋、高应力、高海拔隧道的软岩大变形灾害愈发严重,已经成为隧道灾害控制领域的研究重点和难点。位于横断山脉的大亮山公路隧道因其埋深大、断层多、突涌水、围岩强度低、地应力高等特点,隧... 随着中国西部地区隧道工程建设的蓬勃发展,深埋、高应力、高海拔隧道的软岩大变形灾害愈发严重,已经成为隧道灾害控制领域的研究重点和难点。位于横断山脉的大亮山公路隧道因其埋深大、断层多、突涌水、围岩强度低、地应力高等特点,隧道围岩大变形现象十分严重。为了探索这种类型隧道围岩大变形控制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NPR材料的深埋隧道软岩大变形开挖补偿控制对策,为了验证其可行性和科学性,通过现场观测、室内物理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NPR锚索可承受的最大动力冲击荷载为284.811 kN,抗冲击性能最高约为Q235锚杆的2倍,非线性吸能效果显著;NPR锚索开挖补偿控制体系能够有效调节围岩应力分布特征,及时为受开挖扰动的围岩提供补偿支护力,约束围岩塑性区扩展并吸收围岩释放的变形能;在正常与超载条件下,分别将软岩隧道围岩变形量控制在3 mm与5.8 mm以内,且无明显应力集中区域;NPR锚索开挖补偿支护体系可有效约束隧道围岩位移,最大水平位移量控制在3.35 mm以内,最大竖向位移量控制在15.21 mm以内。NPR锚索补偿开挖支护体系能够有效控制深埋高应力隧道软岩大变形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R锚索 软岩隧道 大变形灾害 物理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地震作用下跨断层破碎带隧道地震响应动力学试验研究
2
作者 陶志刚 赵易 +3 位作者 丰于翔 张晓宇 何满潮 毛玉铤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7-650,共14页
通过开展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NPR锚索支护及跨断层破碎带隧道在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下的围岩、隧道结构、锚索的动力响应及破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破碎带对地震波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且围岩条件越差,地震响应越明显;在双向地震作用下,... 通过开展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NPR锚索支护及跨断层破碎带隧道在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下的围岩、隧道结构、锚索的动力响应及破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破碎带对地震波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且围岩条件越差,地震响应越明显;在双向地震作用下,模型围岩的加速度响应随埋深的增大而减小,在地基深处,Z向地震波响应显著,浅层X向地震波响应显著;在双向地震反复拉压作用下,隧道拱顶处主要受Z向地震作用影响、拱腰处主要受X向地震作用影响、拱肩处主要受XZ双向地震作用影响,因此,隧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表现出“拱肩—拱腰—拱顶”的破坏发展机制;地震作用后,隧道拱肩处产生大变形破坏,但并未发生坍塌,说明NPR锚索具有较大变形量及较强的对灾变围岩的保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响应 振动台试验 NPR锚索 双向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GA-PSO的双线隧道开挖地表沉降的智能反分析法 被引量:1
3
作者 申庆梦 杨玉坤 +3 位作者 李越 李涛 王晓龙 李峰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9-80,M0007,共13页
为解决随机介质理论在双线隧道沉降研究中ΔA_(1)、ΔA_(2)(先行隧道和后行隧道的断面收敛面积)和tanβ_(1)、tanβ_(2)(先行隧道和后行隧道的主要影响角的正切值)取值准确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GA-PSO)的智能... 为解决随机介质理论在双线隧道沉降研究中ΔA_(1)、ΔA_(2)(先行隧道和后行隧道的断面收敛面积)和tanβ_(1)、tanβ_(2)(先行隧道和后行隧道的主要影响角的正切值)取值准确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GA-PSO)的智能位移反分析方法。该方法利用拉丁超立方采样法在多维参数空间内获取初始样本,并采用实数编码和君主选择交叉策略对标准遗传算法(GA)进行改进,进而通过粒子群算法(PSO)对改进GA进化筛选出的优良个体进行进一步的全局搜索和局部搜索,保证高效地搜索最优参数。在北京地铁12号线西坝河站-三元桥站区间断面实例反分析中,比较计算值和实测值,获取合适参数取值,并对后续开挖的隧道沉降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双线隧道多参数更符合工程实际情况,通过对比计算沉降值和实测沉降值,发现其相对误差为1.36%~12.28%。同时,改进GA-PSO混合算法相较于单一改进GA、PSO算法精度有所提高。该研究结果扩大了随机介质理论的适用范围,丰富了双线隧道随机介质理论参数取值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线隧道 智能算法 随机介质理论 位移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工程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4
作者 张麟 盛振华 +3 位作者 谌睿彦 庞元凯 胡正 杨仲轩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23-35,共13页
对近年来我国隧道工程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对数字孪生技术的概念、要素、优势进行系统阐述,再针对我国隧道工程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数据获取及处理、数字孪生建模和连接交互技术作为隧道工程... 对近年来我国隧道工程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对数字孪生技术的概念、要素、优势进行系统阐述,再针对我国隧道工程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数据获取及处理、数字孪生建模和连接交互技术作为隧道工程数字孪生关键技术被详细介绍。总结了数字孪生技术在隧道工程设计、施工和运维三阶段中的一些应用场景,并结合近年来一些智慧隧道工程应用数字孪生技术的案例进行了归纳,如深中通道隧道,江苏省太湖隧道、贵州大娄山隧道等。此外,还对隧道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模型的数据特征与数字孪生模型的标准提出了一些见解。目前,隧道行业数字孪生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隧道工程数字孪生关键技术体系日趋完善,全生命周期应用范围不断扩展,但还面临着数据获取及融合难度大、模型构建及演化复杂、仿真分析与决策支持能力有待提高、缺乏统一应用规范等挑战。针对这些挑战,新型感知与计算技术、智能化技术融合等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隧道工程 全生命周期 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石高光谱图像迁移学习的岩性智能识别
5
作者 李珊 林鹏 +2 位作者 许振浩 向航 李千纪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289-2301,共13页
岩性快速识别具有重要的基础地质研究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传统岩性识别主要依赖于岩石图像特征,但在识别外观相似的岩石时易出现混淆。为此,相关研究进一步利用光谱特征以反映岩石组成信息,但光谱测试通常需要制样,且属于有损测试。为... 岩性快速识别具有重要的基础地质研究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传统岩性识别主要依赖于岩石图像特征,但在识别外观相似的岩石时易出现混淆。为此,相关研究进一步利用光谱特征以反映岩石组成信息,但光谱测试通常需要制样,且属于有损测试。为此,凭借成像高光谱技术图谱合一、无损非接触的优势,提出了一种基于岩石高光谱图像迁移学习的岩性智能识别方法。首先,对岩石感兴趣区域的高光谱数据进行归一化和降维处理,降低光谱数据的冗余度。然后,结合三维残差网络(3D-ResNet)构建岩石高光谱图像迁移学习模型,利用残差网络提取三维信息。再利用迁移学习的方法,通过加载预训练权重对模型进行训练,从而实现岩性智能识别。采用混淆矩阵、准确率(ACC)、精确率(P)、召回率(R)、F_(1)值(F_(1))作为模型准确率的评价指标,针对基于ResNet-101和ResNet-18/34/50的模型开展对比分析。结果表明,ResNet-101迁移模型在测试集的准确率最高,可达98.29%。P最高可达98.32%,R最高可达98.29%,F_(1)最高可达98.31%。ResNet-101对岩石光谱数据识别的准确率基本达到90%以上(除了绿泥石片岩),大部分结果甚至可以达到100%。相较于ResNet-18/34/50,ResNet-101识别精度更高且对每类岩石识别的稳定性更好。此外,利用本方法对隧道现场采样岩石进行了逐个像素点的岩性预测,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岩性智能识别方法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泛化性,可用于地质、测井、交通、水利等工程中的岩性快速智能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成像 岩性识别 迁移学习 三维残差神经网络 光谱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软岩大变形隧道交叉口段主被动支护技术应用
6
作者 皮圣 范晓锋 +1 位作者 王明年 梁禹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1-234,共14页
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措施主要包含以大刚度钢架、复合式衬砌主导的被动支护技术,以高强预应力锚杆(索)为代表的主动支护技术,主被动支护结合的多层支护变形控制技术,以及让压支护技术等。然而实际工程中支护模式的选择仍是一个难题... 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措施主要包含以大刚度钢架、复合式衬砌主导的被动支护技术,以高强预应力锚杆(索)为代表的主动支护技术,主被动支护结合的多层支护变形控制技术,以及让压支护技术等。然而实际工程中支护模式的选择仍是一个难题。本文依托中国西南地区铁路某隧道工程,研究运用主、被动综合支护技术解决极软岩大变形隧道交叉口段挑顶期间突发的支护结构持续变形失稳难题,并对施工期间的初支与二衬间接触压力、钢管立柱压力、初支结构变形收敛、二衬混凝土应力等进行监测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交叉口段采用“双层初支+Φ325钢管立柱支撑”的被动支护,可遏制初支结构拱部前期快速下沉;拱部采用20m长Φ76自进式长锚管主动加固地层,实现以锚代撑;采用大刚度I25b单层初支快速封闭成环,尽早提供支护抗力限制围岩持续变形;按照“分区施工、分段封闭”原则,快速施作3m/6m短二衬锁口以控制围岩长期蠕变。历时275d最终完成了交叉口段二衬施工,解除了交叉口段支护结构持续变形失稳风险。该项综合支护技术的成功应用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极软岩大变形 交叉口 钢管立柱支撑 以锚代撑 主被动支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土层侧向力和变异性的隧道下穿引起既有隧道纵向沉降分析与控制 被引量:1
7
作者 阚绍德 黄旭民 梁禹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23-1734,共12页
在城市密集交通网络建设中,新建隧道通常会不可避免下穿既有隧道,引起既有隧道的沉降变形,甚至会引发工程结构的病害。因此需对既有隧道变形进行预测和评估,以采取对应的加固控制措施。综合考虑新建隧道下穿过程中土层侧向力和空间变异... 在城市密集交通网络建设中,新建隧道通常会不可避免下穿既有隧道,引起既有隧道的沉降变形,甚至会引发工程结构的病害。因此需对既有隧道变形进行预测和评估,以采取对应的加固控制措施。综合考虑新建隧道下穿过程中土层侧向力和空间变异性对既有隧道沉降变形的影响,基于随机场理论和双参数弹性地基梁理论,引入最小势能原理建立不确定性有限元力学分析模型,并通过2个典型算例,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适用性。之后依托实际工程,对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隧道的变形进行分析和预测,并提出了“地中水平定向钻孔注浆+洞内近接区域横纵向交叉注浆”的软土地层定向立体注浆加固技术。结果表明,考虑地层侧向力时,本文提出的方法求解得到的既有隧道变形更加接近实测数据;考虑地层空间变异性时,相比确定性方法更能准确反映地层变形的不安全状态。实际工程中应综合考虑这两者的影响。实际工程中,模型预测既有线的最大沉降变形区间为13.3~15.4 mm,可能处于不安全的状态。基于预测结果针对性地提出了定向立体注浆加固控制措施,分别为地中水平定向钻孔注浆、洞内径向孔超前注浆以及洞内纵向超前水平注浆。加固后地表最大沉降变形为6 mm,低于工程沉降控制值。本文研究工作可为类似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隧道工况的变形预测及控制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下穿施工 最小势能原理 沉降控制 加固控制 变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局部差异沉降下顶管法电缆隧道力学损伤分析
8
作者 朱晶晶 王小龙 +2 位作者 李欣睿 伍浩良 覃小纲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9-287,共9页
以软土地层局部差异沉降对顶管法承插式电缆隧道结构响应的影响为研究对象,提出位移-响应法理论分析模型,并通过与梁-弹簧有限元模型对比验证其有效性。考虑差异沉降剪切带穿过隧道接头(奇型)和跨中(偶型)2种分布模式,通过参数敏感性分... 以软土地层局部差异沉降对顶管法承插式电缆隧道结构响应的影响为研究对象,提出位移-响应法理论分析模型,并通过与梁-弹簧有限元模型对比验证其有效性。考虑差异沉降剪切带穿过隧道接头(奇型)和跨中(偶型)2种分布模式,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获取差异沉降量、下沉及抬升土阻力对隧道的影响。结果表明:偶型分布下的隧道纵向弯矩及接头剪力明显大于奇型分布下的。随着差异沉降量的增大,隧道内力呈线性增长趋势,主要破坏模式为接头剪切破坏,而非隧道纵向弯曲破坏。下沉地层破坏模式主要影响偶型分布下的内力计算结果,而抬升地层破坏模式则主要影响奇型分布下的内力计算结果。本研究可为软土地区电缆隧道的变形损伤评估及运维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地层 电缆隧道 变形损伤 局部差异沉降 接头剪切破坏 位移-响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asternak地基的浅埋偏压隧道管棚超前支护理论模型研究
9
作者 杨宏伟 徐郑皓 +1 位作者 黄林冲 林存刚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48-3159,共12页
管棚超前支护是控制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变形与地表沉降的有效手段,常用于浅埋偏压隧道。目前针对管棚支护设计的理论模型普遍基于无偏压工况,无法准确描述浅埋偏压工况下管棚的力学响应。针对隧道开挖过程中的浅埋偏压工况,基于Pasterna... 管棚超前支护是控制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变形与地表沉降的有效手段,常用于浅埋偏压隧道。目前针对管棚支护设计的理论模型普遍基于无偏压工况,无法准确描述浅埋偏压工况下管棚的力学响应。针对隧道开挖过程中的浅埋偏压工况,基于Pasternak双参数地基模型,通过修正浅埋偏压工况下的隧道上覆围岩压力,建立管棚纵向内力和变形计算方程,进而提出考虑浅埋偏压工况的管棚超前支护理论模型。考虑2种不同计算隧道上覆围岩压力的方法,即“规范修正法”与“经验公式法”,相较于前者,基于后者的管棚内力和变形的理论预测值放大了地形偏压特性对管棚力学行为的影响。相比传统管棚计算模型,所提模型可进一步探究地形偏压角、隧道开挖宽度、岩土内摩擦角等参数对管棚变形和内力的影响。采用文献中有限的实际工程监测进行对比,理论模型计算结果的最大值与监测结果最大值较为一致,验证了所提模型的合理性。利用参数分析探究偏压角、管棚布设间距和管径大小对管棚内力和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管棚内力和变形与偏压角正相关,考虑偏压工况所计算的管棚内力和变形量更大,即偏压工况对基于无偏压工况的管棚支护设计具有不利影响。如果采用基于无偏压工况所提出的设计方法设计偏压工况下管棚支护参数,需要适当增大安全系数。研究结果可为优化浅埋偏压隧道管棚支护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浅埋偏压 管棚超前支护 Pasternak地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断层破碎带隧道围岩大变形控制双梯度注浆机制 被引量:6
10
作者 陶志刚 孙吉浩 +3 位作者 曹振生 胡才 郭隆基 何满潮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94-1213,I0023-I0042,共40页
近些年,中国西部大量深埋隧道工程因关键线路控制无法避让一些活动性断裂,常常在跨越断裂带范围内出现围岩大变形破坏现象,例如侵限、偏压、塌方、底鼓等灾害,严重影响隧道工程施工和运营的安全可持续发展。为了控制断层破碎带隧道围岩... 近些年,中国西部大量深埋隧道工程因关键线路控制无法避让一些活动性断裂,常常在跨越断裂带范围内出现围岩大变形破坏现象,例如侵限、偏压、塌方、底鼓等灾害,严重影响隧道工程施工和运营的安全可持续发展。为了控制断层破碎带隧道围岩大变形,隧道工程设计者和建设者采用了多种控制方案,例如超前注浆、多层钢拱架被动支护、锚杆索主动支护等,但是都因断层破碎带围岩强度过低而出现超前注浆诱发围岩拉裂破碎、主动支护锚杆锚固力不足等现象。为解决上述难题,首先,提出一种增强穿断层破碎带隧道围岩强度的双梯度注浆技术,建立双梯度注浆概念模型,构建3种双梯度注浆模式;然后,确定特定工况下注浆材料粒径梯度与注浆压力梯度的适配条件;最后,通过理论分析、物理模型试验和现场试验,探索双梯度注浆机制及其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开挖步序的增加,穿断层破碎带隧道拱肩变形最大,构造应力对围岩稳定性影响较大。2)在双梯度注浆作用下,浆液扩散效果良好,围岩未出现大面积脱落破坏,隧道周围岩体应力分布均匀。3)双梯度注浆形成了坚硬交叉浆脉骨架,达到了应力补偿效果,将围岩变形量从原来的3 100 mm控制到278 mm以内,实现了“零换拱、零侵限、零突涌”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断层破碎带 围岩大变形 双梯度注浆 开挖补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护温度对赤泥基路用胶凝材料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瑞凯 陈宇鑫 +2 位作者 张健 李召峰 王衍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23-30,共8页
赤泥基路用胶凝材料可代替水泥应用于道路半刚性基层建设。山东省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全年气温波动大。在半刚性基层施工期间,不同月份导致赤泥基路用胶凝材料养护温度不同。基于2006—2023年山东(济南)温度变化特征确定养护温度为1℃、... 赤泥基路用胶凝材料可代替水泥应用于道路半刚性基层建设。山东省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全年气温波动大。在半刚性基层施工期间,不同月份导致赤泥基路用胶凝材料养护温度不同。基于2006—2023年山东(济南)温度变化特征确定养护温度为1℃、4℃、10℃、16℃、20℃、25℃、28℃,通过万能试验机和^(1)H低场核磁共振分析仪研究养护温度对赤泥基路用胶凝材料抗压强度及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并利用X射线衍射、热重测试分析、ICP-OES揭示养护温度对赤泥基路用胶凝材料性能演化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养护温度升高会促进赤泥基路用胶凝材料抗压强度发展,养护温度为28℃时7 d抗压强度达到21.15 MPa,相较于养护温度为1℃时提升67.41%,且当养护温度不低于20℃时,在整个养护阶段强度发展率大于1 MPa/d。养护温度的提升会优化结石体孔结构分布,养护7 d后,随温度升高结石体的凝胶孔、过渡孔占比从37.82%提升到80%以上,毛细孔占比从62.18%下降到15%左右。赤泥基路用胶凝材料水化产物主要为(C,N)-A-S-H凝胶,其对强度发展起重要作用,养护温度的提升会促进赤泥Si/Al元素溶出,从而提高(C,N)-A-S-H凝胶的生成量。月均温度低于10℃时不宜进行道路施工,月均温度在10~20℃时可延长赤泥基胶凝材料养护时间促进其强度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基路用胶凝材料 养护温度 抗压强度 孔结构 水化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沿空留巷开采工艺比选研究及工程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奚守仲 刘宇轩 +3 位作者 金宏宇 崔建博 赵俊鹏 唐家瑞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7,共10页
沿空留巷工艺决定着煤矿的回采效率及经济收益,以沙曲煤矿4303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对充填沿空留巷、切顶沿空留巷和充填体外切顶沿空留巷三种留巷工艺进行比选研究。首先,采用位移变分法对比分析了三种不同沿空留巷方式的顶板下沉量。其次... 沿空留巷工艺决定着煤矿的回采效率及经济收益,以沙曲煤矿4303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对充填沿空留巷、切顶沿空留巷和充填体外切顶沿空留巷三种留巷工艺进行比选研究。首先,采用位移变分法对比分析了三种不同沿空留巷方式的顶板下沉量。其次,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不同沿空留巷方式计算模型,分析了三种留巷方式下煤帮侧向支承应力及围岩变形规律。结果表明:(1)对于侧向支承应力:充填体外切顶沿空留巷<切顶沿空留巷<充填沿空留巷;(2)与充填沿空留巷相比,切顶沿空留巷的顶板下沉量与底鼓量分别降低了14.3%、16%,充填体外切顶沿空留巷的顶板下沉量与底鼓量分别降低了23.8%、12%;(3)对于留巷成本:充填沿空留巷和切顶沿空留巷相近,充填体外切顶沿空留巷成本最高。最后,将切顶沿空留巷在沙曲煤矿4303工作面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顶卸压 沿空留巷 柔模充填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山168窟顶板加固工程及施工过程跟踪监测分析
13
作者 刘珂源 蒋思维 +3 位作者 冯太彬 陈卉丽 文加松 陶志刚 《重庆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1-85,共25页
大足石刻北山168窟在1000多年的卸荷作用下,洞窟内顶部裂隙纵横交错,存在着严重的结构稳定性问题。加固工程实施前洞窟顶板使用钢板、钢管等材料临时支撑以维护文物安全。但裂隙仍有延伸发展的趋势,且临时支撑钢板未做好防护措施,表面... 大足石刻北山168窟在1000多年的卸荷作用下,洞窟内顶部裂隙纵横交错,存在着严重的结构稳定性问题。加固工程实施前洞窟顶板使用钢板、钢管等材料临时支撑以维护文物安全。但裂隙仍有延伸发展的趋势,且临时支撑钢板未做好防护措施,表面锈蚀严重,168窟仍时刻面临失稳坍塌的危险,急需进行抢险加固治理保护。由于该工程属于文保类项目,要求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够对本体造成较大扰动,所以需要对其整个施工过程进行跟踪监测。基于此,本文首先利用数值模拟的手段对在现有钢板支护下石窟的变形机理进行分析,根据其分析结果对监测点位进行布设,并根据监测数据对整个施工过程石窟的稳定性进行监测,进行工程治理评价,该监测结果可为类似大型平顶石窟破碎顶板的监测及保护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顶石窟 监测 数值模拟 加固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横穿高烈度地震区滑坡衬砌减震效果评估方法试验研究
14
作者 马至刚 吴红刚 衣忠强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4-1096,共13页
为评价高烈度地震区滑坡隧道减震结构的减震效果,利用振动台模型试验测试,得到不同强度地震波作用下试验模型的加速度和动应变等数据信息;结合试验模型宏观灾变变形特征,采用多指标评估方法,揭示隧道减震结构区域性空间动力响应特征;基... 为评价高烈度地震区滑坡隧道减震结构的减震效果,利用振动台模型试验测试,得到不同强度地震波作用下试验模型的加速度和动应变等数据信息;结合试验模型宏观灾变变形特征,采用多指标评估方法,揭示隧道减震结构区域性空间动力响应特征;基于弹塑性效应定义隧道结构塑性减震系数(PDC),阐明隧道结构的损伤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滑坡体破坏表现出区域性损伤破坏的连续性,隧道结构的损伤部位存在区域性差异;(2)隧道结构不同位置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到达峰值的次数和时间存在差异,隧道结构局部及整体的动态响应受不同频段地震波的影响;(3)海绵橡胶材料作为隧道衬砌减震层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但不会改变隧道结构受损变化的形式和频谱响应特性;(4)隧道结构的损伤破坏具有明显的累积效应,整个过程可分为弹性变形阶段、弹塑性变形阶段和塑性变形阶段,实际隧道工程抗减震设计应防止隧道结构过早进入塑性变形阶段。研究成果可为高烈度地震区隧道穿越滑坡区的变形机理及防控措施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台试验 高烈度地震区 隧道结构减震 多属性地震数据 塑性减震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矿井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与新设计构想
15
作者 王汉鹏 武允昊 +5 位作者 张冰 范建国 李梦天 隋建才 王伟 孙德康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44,共16页
压缩空气储能(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CAES)可广泛应用于电网削峰填谷和大规模新能源消纳,具有装机容量大、使用寿命长、清洁环保等优点,被视为最有前途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之一。目前国内外主要依托层状盐穴或盐丘来建设CAES储气... 压缩空气储能(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CAES)可广泛应用于电网削峰填谷和大规模新能源消纳,具有装机容量大、使用寿命长、清洁环保等优点,被视为最有前途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之一。目前国内外主要依托层状盐穴或盐丘来建设CAES储气库,但由于选址条件苛刻等原因,CAES产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限制。近年来,随着国内矿井的大量关闭,许多地下空间资源被浪费,因此利用废弃矿井建设CAES电站就具有了巨大的生态经济效益与广袤的发展前景。因此,系统梳理了CAES各类储气库建设现状与优缺点,总结了废弃矿井CAES储气库的建设与选址要求,分析了当前废弃矿井CAES储气库面临的安全风险与限制瓶颈。为避免CAES储气库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提出了新的储气库建设方案——管道布设型废弃矿井储气库(利用大直径无缝钢管作为储气空间,缝隙内填充松散充填体进行承压),与传统储气库建设方案相比,该方案具有以下优势:极大降低了储气库对矿区地质构造、围岩渗透性、围岩稳定性等条件的选址要求,增加了选址范围;可利用现有管道施工工艺与技术装备,降低储气库建设难度;提高了储气库的密封性能,保障无气体泄漏风险;改善了围岩应力环境,提高了储气库稳定性;避免储气库受腐蚀影响,增加了储气库的耐久性能。最后以鄂庄废弃煤矿为例,给出了管道布设型储气库改造建设方案,储气库改造建设完成后,总容积可达4.5×105 m3,发电功率可达400 MW,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管道布设型废弃矿井储气库设计构想为废弃矿井CAES技术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具有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井 地下空间利用 压缩空气储能 储气库 管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场方法的致密砂砾岩重力辅助气驱油微观机理
16
作者 杨柳 蔡嘉伟 +3 位作者 孔垂显 刘岩 姜晓宇 公飞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42,共13页
重力辅助气驱(GAGD)是一种能够显著提升采收率的注气开采方式,但对于具有强非均质特征的砂砾岩储层微观重力辅助气驱机理尚不清楚。基于追踪两相界面动态变化相场方法建立砂砾岩2D渗流模型,开展了超临界CO_(2)-油两相流动数值模拟研究,... 重力辅助气驱(GAGD)是一种能够显著提升采收率的注气开采方式,但对于具有强非均质特征的砂砾岩储层微观重力辅助气驱机理尚不清楚。基于追踪两相界面动态变化相场方法建立砂砾岩2D渗流模型,开展了超临界CO_(2)-油两相流动数值模拟研究,对比分析了重力作用、非均质性、润湿性作用下的饱和度变化规律,建立了考虑非均质性的砂砾岩GAGD采收率预测经验公式。结果表明:重力的存在可以提高油气界面的稳定性,但在经过不同尺寸孔喉时会出现不稳定的压力波动,并在较小孔喉中出现前缘后移现象。砂砾岩非均质性会加剧GAGD指进现象,降低注入速度有利于增大波及范围。油湿性砾石的增加会有助于原油克服毛细管力参与流动,使得更多狭窄孔隙中的残余油得以排出。基于重力数、Bond数、黏度比、非均质系数与GAGD采收率相关关系,构建了适用于预测致密砂砾岩孔隙尺度GAGD采收率的新无量纲数N_(G),为更大尺度的致密砂砾岩油藏的开发及CO_(2)地质封存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 非均质性 GAGD CO_(2) 相场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橡胶颗粒混合土加筋路堤稳定性研究
17
作者 李涛 李越 +2 位作者 舒佳军 张瑞海 刘波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4-135,共12页
为了减少废旧橡胶轮胎带来的环境污染,将其加工成衍生集料应用于工程加固已成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措施。当前,土工格栅加筋技术在路堤、边坡工程中应用广泛,但受土资源限制,大多采用当地的细集料进行回填夯实,导致土工格栅无法充分发挥加... 为了减少废旧橡胶轮胎带来的环境污染,将其加工成衍生集料应用于工程加固已成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措施。当前,土工格栅加筋技术在路堤、边坡工程中应用广泛,但受土资源限制,大多采用当地的细集料进行回填夯实,导致土工格栅无法充分发挥加筋效果。因此,提出废旧轮胎橡胶颗粒与土工格栅复合加筋路堤的方法解决以上问题。通过三轴剪切试验,研究了橡胶颗粒含量(质量分数)(0%(纯砂)、5%、10%、15%和20%)对混合土剪切特性的影响,并开展土工格栅拉拔试验,分析了橡胶颗粒含量对单向、双向和三向土工格栅拉拔特性的影响及其机理,进而通过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橡胶颗粒混合土加筋路堤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当橡胶颗粒含量增加时,混合土的弹性模量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同时,抗剪强度指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在含量15%时达到最大值;3种土工格栅在混合土中的峰值拉拔力随着橡胶含量的增加也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在含量为15%时达到最大值;在双向和三向土工格栅加筋路堤中分别掺加含量为15%的橡胶颗粒可以减小路堤约19%和23%的沉降量,以及约18%和23%的土压力;复合加筋层的存在明显限制了路堤边坡破坏滑裂面的发展深度,提高了路堤抵抗变形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轮胎橡胶颗粒 混合土 加筋路堤 剪切特性 拉拔特性 变形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纳米划痕的陆相页岩纹层界面过渡区分布范围定量研究
18
作者 杨柳 杨铎 何满潮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3-367,共15页
陆相页岩普遍发育黏土质、长英质及方解石质等不同组分的纹层,在水力压裂刺激页岩裂隙网格结构过程中,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transitionzone,简称ITZ)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裂纹的扩展方向和形态。然而,目前缺乏针对页岩纹层ITZ分布范围... 陆相页岩普遍发育黏土质、长英质及方解石质等不同组分的纹层,在水力压裂刺激页岩裂隙网格结构过程中,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transitionzone,简称ITZ)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裂纹的扩展方向和形态。然而,目前缺乏针对页岩纹层ITZ分布范围的有效量化方法。针对页岩微观力学参数曲线的离散特征,通过置信椭圆标定ITZ范围内的离散数据,使用线性拟合与置信椭圆交点的投影长度作为定量页岩纹层ITZ的新方法。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与矿物定量评价系统,获得页岩表面形貌和矿物分布情况,对划痕试验后矿物破坏形式进行分析。基于纳米划痕试验结果,通过断裂韧性确定了不同岩性矿物的分布长度,并将其与扫描电子显微镜识别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伊利石等塑性矿物在划痕试验过程中呈现出碎屑在两侧堆积的破坏模式,而钠长石和石英等脆性矿物则呈现出锯齿状的破坏或点状的崩裂。由于ITZ的存在,扫描电子显微镜识别出的塑性矿物分布长度大于断裂韧性曲线的定量结果。摩擦系数法受到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拟合置信度较低,定量结果偏大。与摩擦系数法相比,断裂韧性法具有更高的数据连续性和拟合置信度,但是考虑因素较为单一。无量纲参数法综合考虑了断裂韧性、硬度、摩擦系数和划痕深度的影响,曲线离散度较低,拟合误差较小。相比于传统单个力学参数的识别手段,基于无量纲参数对ITZ分布范围的量化准确度有较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 纳米划痕试验 破坏模式 量纲分析 界面过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置CO_(2)压裂后砂砾岩CO_(2)驱油的三维孔隙尺度模拟
19
作者 杨柳 姜晓宇 +4 位作者 董广涛 公飞 朱凯 裴奕杰 蔡嘉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0-684,共15页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具有巨大的油气开发潜力,但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强、产量递减快。目前前置CO_(2)压裂-气驱-封存协同技术(PCFS)是砂砾岩储层强化开采的常用方法。为了研究前置压裂过程中CO_(2)-水-岩相互作用对孔隙结构的影响以及气驱...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具有巨大的油气开发潜力,但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强、产量递减快。目前前置CO_(2)压裂-气驱-封存协同技术(PCFS)是砂砾岩储层强化开采的常用方法。为了研究前置压裂过程中CO_(2)-水-岩相互作用对孔隙结构的影响以及气驱过程中CO_(2)的运移规律,选取了玛湖凹陷砂砾岩岩心,开展了CO_(2)浸泡实验、高精度Mirco-CT扫描以及基于流体体积法(VOF)的3D数字岩心两相流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①CO_(2)-水-岩相互作用会导致砂砾岩孔隙结构发生溶蚀扩展,原本孤立的孔隙通道逐渐汇聚成为片状,从而扩大了CO_(2)团簇的波及范围。该过程也引发了二次矿物沉淀和膨胀,进而导致流动通道的堵塞或重组,改变流体在孔隙结构内的流动路径和速度,阻碍优势流道的形成。②CO_(2)浸泡导致孔隙空间溶蚀扩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要大于二次矿物沉淀和膨胀所引起的消极作用,增加渗透率,孔隙结构的渗流能力呈现出增强趋势。在不同流道中,CO_(2)团簇具有凸形和凹形等不同的驱替前缘形态。浸泡前、后代表性单元体(REV)模型无因次数(C_(a),θ,M)对驱替效率的影响程度不同。在浸泡后孔隙发育程度相对较高的REV模型中,驱替效率对无因次数(C_(a),θ,M)变化的敏感性较强,表明PCFS技术在孔隙发育程度较高的储层中具有更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浸泡实验 VOF方法 两相流 数字岩心 PCFS技术 CO_(2)地质封存 油气开发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盐水-砂砾岩作用机理与矿物成分、流体赋存及孔隙变化特征——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为例
20
作者 杨柳 公飞 +3 位作者 姜晓宇 刘朝阳 董广涛 蔡嘉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7-982,共16页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的致密砂砾岩储层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CO_(2)驱后封存效果的矿场试验预测面临较大困难。CO_(2)-水-砂砾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对揭示CO_(2)在砂砾岩储层开发后的封存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基于CO_(2)盐水饱和实验,...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的致密砂砾岩储层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CO_(2)驱后封存效果的矿场试验预测面临较大困难。CO_(2)-水-砂砾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对揭示CO_(2)在砂砾岩储层开发后的封存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基于CO_(2)盐水饱和实验,综合运用QEMSCAN,Micro-CT,SEM和NMR测试等实验分析数据,研究了CO_(2)-盐水-砂砾岩作用机理与矿物成分、流体赋存及孔隙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CO_(2)-水-砂砾岩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岩石矿物发生溶蚀作用。矿物的溶解和迁移使得岩心的孔喉平均尺寸增大,连通性也随之增强。XRD分析结果表明,CO_(2)-水-岩石相互作用下,钠长石和伊利石的含量分别增加了3.20%和2.32%,CO_(2)对石英的影响非常小。SEM分析结果表明,CO_(2)作用后粒缘缝的数量和宽度增加,产生了新的侧向裂缝。碳酸盐和长石的溶蚀作用形成了大量微小粒内孔隙和微裂缝,且裂缝沿着解理方向扩展。核磁共振测试结果显示饱和水主要以黏土矿物束缚水、毛细管束缚水和可动水的形式赋存于岩心内部。经过CO_(2)浸泡后,孔隙中饱和水的赋存含量和范围均有所增加,其中大孔中可动水变化最为明显。研究结果强调了砂砾岩储层中CO_(2)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对于指导玛湖凹陷砂砾岩储层CO_(2)驱后封存的矿场试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分形维数 孔隙结构 二氧化碳封存 砂砾岩 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