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与冠心病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秦忠心 刘奇志 +3 位作者 蒋守涛 姚维 刘浩 邓颖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6-499,共4页
目的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H)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149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89例和冠心病组60例,进一步把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病变组25例和多支病变组35例。检测游离三碘甲... 目的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H)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149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89例和冠心病组60例,进一步把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病变组25例和多支病变组35例。检测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超敏促甲状腺素(sTSH)、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和纤维蛋白原(Fbg)水平,计算体质指数(BMI),记录一般临床资料。结果 (1)冠心病组SH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TSH水平比较,冠心病组高于对照组,冠心病组中多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冠心病组中SH者的血脂代谢异常率及TC、ApoB水平均高于甲状腺功能正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SH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是甲状腺功能正常者的2.41倍〔OR=2.41,95%CI(0.91,6.38)〕,SH者冠心病发生多支病变的危险性是甲状腺功能正常者的2.93倍〔OR=2.93,95%CI(0.72,12.04)〕。结论 SH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冠心病 多支病变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PCI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评估模型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刘莹 张山 刘娟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20-922,共3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因素。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住院并进行PCI术,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326例患者为血栓组。同期进行PCI术,术后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1524例患者... 目的探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因素。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住院并进行PCI术,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326例患者为血栓组。同期进行PCI术,术后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1524例患者为对照组。将临床资料中的有关项目设为观察变量,进行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变量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中,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深静脉血栓病史、Caprini评分高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术后使用抗血栓泵、术后进行下肢主动或被动运动、口服三联抗凝药物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保护性因素。结论PCI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可应用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对血栓形成的风险等级进行预测,术后合理应用抗血栓泵及抗凝药物,配合适当运动,可降低血栓形成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深静脉血栓 风险评估模型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2例主动脉夹层临床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姚维 钱进 +3 位作者 蒋从清 张振建 操传斌 蒋守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89-390,共2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8年5月在随州市中心医院确诊为主动脉夹层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患者确诊后其中20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行...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8年5月在随州市中心医院确诊为主动脉夹层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患者确诊后其中20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行覆膜支架植入均取得成功,6例行外科主动脉置换术,16例内科保守治疗。住院存活39例,死亡3例。结论主动脉夹层以突发剧烈疼痛为主要症状,CT对本病的诊断意义重大。控制血压、心率是治疗的关键,进行介入或外科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对StanfordB型夹层应用覆膜支架行腔内隔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诊断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动脉栓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晨峰血压与颈动脉溃疡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程伟 包艳娥 +3 位作者 聂莉 李婉秋 乔向亮 程晓玲 《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第8期603-607,共5页
目的在动脉-动脉栓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探讨晨峰高血压与颈动脉溃疡斑块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组120例经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 CISS)分型诊断为动脉-动脉栓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利用24h动态... 目的在动脉-动脉栓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探讨晨峰高血压与颈动脉溃疡斑块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组120例经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 CISS)分型诊断为动脉-动脉栓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利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以及颈动脉彩超分别监测晨峰血压及颈动脉溃疡斑块。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晨峰血压与颈动脉溃疡斑块的相关性。结果 12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2.6±12.8)岁,女性占36.8%。晨峰高血压组(n=48)溃疡斑块的检出率与无晨峰高血压组(n=72)相比,差异无显著性(31.3%vs30.6%,P=0.84)。进一步将溃疡斑块按照检出部位(出现在卒中病灶同侧颈动脉或对侧颈动脉)进行分类发现,晨峰高血压组病灶同侧溃疡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无晨峰高血压组(27.1%vs19.4%,P=0.008)。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之后,晨峰高血压与病灶同侧溃疡斑块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优势比(oddsratio,OR):1.4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1.09~4.22)];进一步校正其他危险因素之后,两者相关性仍存在(OR1.23;95%CI1.02~3.46)。结论在动脉-动脉栓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晨峰高血压与卒中病灶同侧颈动脉溃疡斑块的检出率具有相关性,提示过高的晨峰血压可能是颈动脉溃疡斑块脱落导致动脉-动脉栓塞型缺血性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晨峰血压 颈动脉溃疡斑块 缺血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