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6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艺术中心作品展示系列之10
1
作者 徐智明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I0001-I0001,共1页
杨青 高级工艺美术师 1967年生于景德镇,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陶瓷设计专业。高级工艺美术师。现就职于轻工业陶瓷研究所艺术中心。
关键词 工业陶瓷 艺术中心 研究所 作品展示 景德镇陶瓷 中国 工艺美术 设计专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艺术中心作品展示系统之8
2
作者 曾军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I0001-I0001,共1页
曾军,一九六八年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画室名:“平山草堂”,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一九九二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美术系,并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就职于中国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艺术室(现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艺术中心),... 曾军,一九六八年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画室名:“平山草堂”,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一九九二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美术系,并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就职于中国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艺术室(现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艺术中心),工作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研究所 艺术中心 工业陶瓷 作品展示 中国 江西师范大学 工艺美术 景德镇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艺术中心作品展示系列之5
3
作者 辛婷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I0001-I0001,共1页
辛婷,江西临川人,1966年生,现就职于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艺术中心,高级工艺美术师。
关键词 艺术中心 工业陶瓷 研究所 作品展示 中国 工艺美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婷陶瓷艺术作品选登/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艺术中心
4
作者 辛婷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I0001-I0001,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艺术中心作品展示系列之3
5
作者 辛婷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I0001-I0001,共1页
张慧高级工艺美术师1969年12月生于景德镇,自幼在父亲(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母亲(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徐亚凤)的膝下耳濡目染陶瓷装饰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升机特定结构先进陶瓷材料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
6
作者 谌广昌 段小明 +12 位作者 朱金荣 龚情 蔡德龙 李宇航 杨东雷 陈彪 李新民 邓旭东 余瑾 刘博雅 何培刚 贾德昌 周玉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5-244,共20页
为进一步拓展先进陶瓷材料在直升机结构领域的应用,本文对国内外直升机结构用先进陶瓷材料进行了审视和回顾,重点关注直升机能量冲击防护部位、能量转换部件及腐蚀防护区域等特定结构部位用各类先进陶瓷材料,对比分析国内外先进陶瓷材... 为进一步拓展先进陶瓷材料在直升机结构领域的应用,本文对国内外直升机结构用先进陶瓷材料进行了审视和回顾,重点关注直升机能量冲击防护部位、能量转换部件及腐蚀防护区域等特定结构部位用各类先进陶瓷材料,对比分析国内外先进陶瓷材料在直升机上述特定结构部位的应用差距,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高速动态冲击能量防护部位应发展反应烧结曲面一体化成型的非透明装甲陶瓷材料和多晶透明装甲陶瓷材料,低能量冲击防护部位应发展与环氧树脂基基材兼容的金属陶瓷复合涂层,热能冲击防护部位应发展陶瓷基/树脂基混杂复合材料(Hybrid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Polymer Matrix Composite, HCMC-PMC),机械能与电能转换部件应发展以高性能微型压电陶瓷薄膜功能器件及柔性混合电子结构复合材料为代表的多功能复合材料,电磁能与热能转换部件应发展与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兼容的纤维增强吸波陶瓷基复合材料,腐蚀防护区域应发展高性能耐磨腐蚀防护用溶胶-凝胶涂层。同时,应大力构建直升机装备高速动态能量冲击防护机理及防护材料抗弹击性能优化机制,并发展垂直起降飞行器多功能复合材料数字试验验证技术,以显著缩短先进陶瓷材料的研发及装机应用周期并降低验证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升机 特定结构 先进陶瓷 微型压电陶瓷 多功能复合材料 数字化试验验证技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泡陶瓷中原位生长莫来石提高耐火极限的研究
7
作者 李媛媛 王贞 +6 位作者 王飞舟 张国涛 戴永刚 童磊 赵翀 王逸龙 胡飞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9,共9页
通过向原料中添加不同增强物(ZrO_(2)、莫来石、高铝土),研究发泡陶瓷耐火极限性能与增强物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外加增强物均可提高发泡陶瓷的耐火极限,其中高铝土的效果最为显著。随高铝土添加量增加,发泡陶瓷中原位生长的莫来石... 通过向原料中添加不同增强物(ZrO_(2)、莫来石、高铝土),研究发泡陶瓷耐火极限性能与增强物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外加增强物均可提高发泡陶瓷的耐火极限,其中高铝土的效果最为显著。随高铝土添加量增加,发泡陶瓷中原位生长的莫来石含量增多,同时其气孔形态产生较大变化,细小、均匀、厚壁的孔结构有利于热应力均匀扩展。因此,当高铝土添加量为25%时,发泡陶瓷的平均孔径降低至0.66±0.24 mm,耐火极限时间高达3.1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泡陶瓷 闭气孔 高铝土 莫来石 耐火极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石膏模型的氧化铝陶瓷凝胶注模成型工艺技术研究
8
作者 董皓天 张优 石棋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34,共5页
将MAM/MBAM胶凝性氧化铝陶瓷浆料注入石膏模型中完成凝胶注模成型,研究了该凝胶注模成型工艺的关键技术与坯体性能,结果表明:在TEMED用量少时,该成型机制以石膏模毛细管孔过滤脱水成坯为主,和传统注浆成型基本相同,但脱水成坯速度较传... 将MAM/MBAM胶凝性氧化铝陶瓷浆料注入石膏模型中完成凝胶注模成型,研究了该凝胶注模成型工艺的关键技术与坯体性能,结果表明:在TEMED用量少时,该成型机制以石膏模毛细管孔过滤脱水成坯为主,和传统注浆成型基本相同,但脱水成坯速度较传统注浆成型要慢,成型生坯强度比注浆坯体强度稍大。增加养护工序可以明显提高坯体的强度,且干坯密度的均匀性好,与注浆坯体相当。TEMED达到一定数量后,其凝胶注模成型由过滤脱水与高分子聚合交联双重机制控制,且随着催化剂用量增多,高分子聚合交联机制的主导作用逐渐明显,成型的生坯强度达到最大值,但干坯密度均匀性随之变差。浆料在TEMED用量为0.8 vol%时,该凝胶注模成型氧化铝陶瓷坯体强度达到6.55 MPa,在TEMED用量为0.2 vol%时,该凝胶注模成型经养护的氧化铝陶瓷坯体强度达到5.53 MPa,分别是注浆成型氧化铝坯体强度的1.83倍和1.5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膏模型 凝胶注模 氧化铝陶瓷坯体 养护 注浆成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膨胀紫砂陶瓷的研究
9
作者 何梦真 李月明 +3 位作者 张小娜 王宇晖 李恺 黄圆圆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0-75,共6页
以山西平定紫砂泥、锂辉石、煅烧滑石、龙岩高岭土等为原料,采用正交实验法优化配方组成,调节热膨胀系数,制备低膨胀耐热紫砂陶瓷。研究结果表明:当紫砂泥含量为38.1 wt%,锂辉石为38.1 wt%,煅烧滑石为9.5 wt%,龙岩高岭土为14.3 wt%时所... 以山西平定紫砂泥、锂辉石、煅烧滑石、龙岩高岭土等为原料,采用正交实验法优化配方组成,调节热膨胀系数,制备低膨胀耐热紫砂陶瓷。研究结果表明:当紫砂泥含量为38.1 wt%,锂辉石为38.1 wt%,煅烧滑石为9.5 wt%,龙岩高岭土为14.3 wt%时所制得紫砂陶瓷样品具有最低的热膨胀系数,其热膨胀系数α20~600℃=2.21×10^(-6)/℃,吸水率为0.16%,抗热震性达到600~20℃水中热交换1次不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砂陶瓷 低膨胀 抗热震性 锂辉石 正交实验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介质陶瓷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苗洋 杨凯 +5 位作者 赵鹏 杨治华 俞雪勇 段小明 贾德昌 周玉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41,共8页
微波介质陶瓷作为微波电路中的电介质,是现代通信技术中的关键基础材料,广泛应用于通信、导航、雷达、卫星等领域。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微波介质陶瓷及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当前我国微波介质陶瓷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涵盖发展目标... 微波介质陶瓷作为微波电路中的电介质,是现代通信技术中的关键基础材料,广泛应用于通信、导航、雷达、卫星等领域。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微波介质陶瓷及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当前我国微波介质陶瓷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涵盖发展目标、发展思路、重点发展方向以及发展路线图的微波介质陶瓷产业体系自立自强发展战略。为促进微波介质陶瓷的发展,实现我国微波介质陶瓷产品由中低端为主向高端型升级转变,突破高性能微波介质陶瓷制备技术及上游高纯原材料的自主化生产技术,建议加强微波介质陶瓷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强化重点微波通信领域的创新研发、积极布局第六代移动通信用介质陶瓷和加强产业生态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介质 微波介质陶瓷 微波元件 新型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湿法纺丝技术的SiBCN-rGO陶瓷纤维的组织结构、力学和吸波性能
11
作者 高晨光 孙晓亮 +4 位作者 陈君 李达鑫 陈庆庆 贾德昌 周玉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0-296,共7页
随着我国新型空天飞行器的快速发展,对热端部件的结构可靠性和宽频微波隐身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SiBCN系亚稳陶瓷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抗热震、耐烧蚀、抗长时氧化、抗蠕变等特性,在高温吸波结构领域极具应用潜力,但是该系亚稳陶瓷较低... 随着我国新型空天飞行器的快速发展,对热端部件的结构可靠性和宽频微波隐身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SiBCN系亚稳陶瓷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抗热震、耐烧蚀、抗长时氧化、抗蠕变等特性,在高温吸波结构领域极具应用潜力,但是该系亚稳陶瓷较低的介电损耗限制了其电磁波吸收能力。本研究基于湿法纺丝技术制备了具有良好力学和吸波性能的SiBCN-rGO陶瓷纤维。结果表明,制备的SiBCN-rGO陶瓷纤维具有多孔结构,且纤维的孔隙率随着氧化还原石墨烯(Reduced Graphene Oxide, rGO)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此外,高含量rGO和高纤维比表面积促进了非晶基体中SiC的结晶析出。引入rGO显著提高了陶瓷纤维的拉伸性能,随着rGO质量分数从0提高至4%,纤维的断裂伸长率从8.05%增加到18.05%,拉伸强度从1.62 cN/dtex(0.324 GPa)提高到2.32 cN/dtex(0.464 GPa)。rGO含量增加降低了纤维的电阻率,且纤维的复介电常数实部与虚部均下降,但损耗角正切值逐渐提高。SiBCN-rGO陶瓷纤维表现出良好的吸波性能,其中含质量分数6%rGO的陶瓷纤维在9.20GHz处具有最小反射系数-50.90dB,有效吸收带宽达2.3 GHz,在吸波陶瓷基复合材料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BCN纤维 氧化还原石墨烯 吸波性能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导热氮化硅陶瓷基板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允瑞 贺云鹏 +6 位作者 杨鑑 周国相 林坤鹏 张砚召 杨治华 贾德昌 周玉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49-2660,共12页
电子电力技术的高度集成化对承载电子元器件的脆性陶瓷基板提出了更高的散热和强度要求。氮化硅陶瓷兼备优异的本征热导率和力学性能,在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封装领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目前商业及实验中可实现的氮化硅热导率远低于其... 电子电力技术的高度集成化对承载电子元器件的脆性陶瓷基板提出了更高的散热和强度要求。氮化硅陶瓷兼备优异的本征热导率和力学性能,在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封装领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目前商业及实验中可实现的氮化硅热导率远低于其本征热导率,如何在保证氮化硅优异力学性能的基础上提高热导率仍然是一个难题。本文概述了高热导氮化硅的发展近况,着重论述氮化硅实际热导率的影响因素和提高方法。同时对比了几种氮化硅烧结工艺的优劣情况,并简要介绍目前主流商业化的氮化硅陶瓷基板成型工艺,最后对氮化硅陶瓷基板发展方向作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硅 高导热 陶瓷基板 晶格氧 致密度 晶粒生长驱动力 晶粒生长形貌 烧结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下氮化硅陶瓷摩擦磨损性能的演变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文进 周国相 +1 位作者 杨治华 贾德昌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2-311,共10页
Si_(3)N_(4)陶瓷因具有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高硬度等特点,在高温耐磨损领域的应用备受关注。本文研究了高温下Si_(3)N_(4)陶瓷与C/SiC陶瓷或GH214合金摩擦时的平面摩擦磨损性能及磨损机理。结果表明:Si_(3)N_(4)陶瓷和C/SiC陶瓷对... Si_(3)N_(4)陶瓷因具有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高硬度等特点,在高温耐磨损领域的应用备受关注。本文研究了高温下Si_(3)N_(4)陶瓷与C/SiC陶瓷或GH214合金摩擦时的平面摩擦磨损性能及磨损机理。结果表明:Si_(3)N_(4)陶瓷和C/SiC陶瓷对磨时,随着温度升高,摩擦系数先增大后减小;当温度为1200℃时,Si_(3)N_(4)陶瓷平均摩擦系数低于0.4,且其磨损表面出现磨痕、磨粒和SiO_(2)氧化膜,磨损形式主要为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Si_(3)N_(4)陶瓷与GH214合金对磨时,随着温度升高,摩擦系数增大,陶瓷样品表面出现明显的金属氧化物层,其磨损形式主要为粘着磨损和氧化磨损。Si_(3)N_(4)陶瓷与两种对磨材料摩擦时,氧化磨损均产生氧化膜并对Si_(3)N_(4)陶瓷均有保护和润滑作用,可有效减少Si_(3)N_(4)陶瓷基体的磨损,提高Si_(3)N_(4)陶瓷的磨损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_(3)N_(4)陶瓷 摩擦系数 平面摩擦磨损 磨损机制 高温摩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_(3)N_(4)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传感性能研究
14
作者 于巧玲 刘成宝 +4 位作者 郑磊之 陈丰 邱永斌 孟宪荣 陈志刚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42,共11页
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是一种新型的半导体纳米材料,较高的比表面积、良好的稳定性赋予了其强吸附性和易于修饰等特点,有望用于解决电化学传感器所要求的低成本、快速检测、良好的灵敏度和优异的选择性等难题。本文对g-C_(3)N_(4)... 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是一种新型的半导体纳米材料,较高的比表面积、良好的稳定性赋予了其强吸附性和易于修饰等特点,有望用于解决电化学传感器所要求的低成本、快速检测、良好的灵敏度和优异的选择性等难题。本文对g-C_(3)N_(4)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方法及电化学传感性能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基于g-C_(3)N_(4)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传感器在食品、环境、生物医药检测等领域中的应用,并展望了开发复合材料传感器的重要性,以期为g-C_(3)N_(4)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应用拓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_(3)N_(4) 复合材料 电化学传感 食品安全检测 环境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谱技术的建窑宋代黑釉瓷物化组成及制备工艺研究
15
作者 王甜 杨少雄 +7 位作者 夏森伟 王芬 王莹 孙建兴 孙莉 李强 罗宏杰 朱建锋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8-455,共8页
建窑,位于今福建省南平市,是宋时烧造黑釉茶盏的著名窑场之一。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历经宋、元、明、清代,烧瓷历史近千年。建窑黑釉瓷品种丰富,釉色多变,主要为黑釉、兔毫釉和柿红釉色居多。建窑黑釉瓷在中国陶瓷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建窑,位于今福建省南平市,是宋时烧造黑釉茶盏的著名窑场之一。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历经宋、元、明、清代,烧瓷历史近千年。建窑黑釉瓷品种丰富,釉色多变,主要为黑釉、兔毫釉和柿红釉色居多。建窑黑釉瓷在中国陶瓷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并深刻影响了亚洲陶瓷历史,尤其是日本陶瓷。对于建窑黑釉瓷的科学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致力于分析建盏胎釉的化学组成、微观结构,揭示建窑釉瓷的成瓷机理及制备工艺。然而,作为建窑黑釉瓷的代表品种,黑釉、兔毫釉和柿红釉,三者的原料组成、制备工艺及呈色机理的异同仍然不明晰。因此,采用超景深光学显微镜(OM)、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仪(μ-RS)、X射线衍射仪(XRD)和分光光度计等多种光谱技术,通过对建窑大路后门和芦花坪窑址出土的宋代黑釉、兔毫釉以及柿红釉的微观形貌、化学组成、物相组成以及釉外观呈色进行比较研究,解析黑釉、兔毫釉和柿红釉在原料组成、烧成工艺及呈色机理方面的异同。结果表明:黑釉、兔毫与柿红釉瓷胎中大部分主量元素含量无明显差异。三者着色元素均为Fe_(2)O_(3),黑釉与兔毫釉的Fe_(2)O_(3)含量接近(6.0~7.0 wt%),而柿红釉铁含量最高(~10.5 wt%)。较高的Fe_(2)O_(3)含量使得柿红釉面呈现红棕色。在所有样品的断面釉中、兔毫釉表面的毫纹中以及柿红釉面均发现有微米级枝状亚稳相ε-Fe_(2)O_(3)晶体。且ε-Fe_(2)O_(3)晶体的分布与兔毫釉面毫纹分布及柿红整体釉色一致。同时,在兔毫毫纹中及柿红釉面均发现赤铁矿晶体(α-Fe_(2)O_(3))。由此可知,棕色兔毫与柿红釉呈色均来自于ε-Fe_(2)O_(3)与赤铁矿的共同着色。此外,在釉中发现石英、锆英石、铁板钛矿及金红石晶体。而三者胎的化学元素组成相似,物相主要为石英、方石英与莫来石,部分样品中发现少量赤铁矿。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μ-RS)、X射线衍射仪(XRD)、分光光度计等多种光谱技术结合超景深光学显微镜(OM),能够高效精准解析建窑黑釉瓷的微观结构与物相组成,为揭示黑釉、兔毫釉和柿红釉的原料及制备工艺异同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类似古瓷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窑 黑釉瓷 XRF XRD 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 制备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沟遗址出土青白瓷与湖田窑青白瓷的对比研究
16
作者 马草原 王芬 +5 位作者 朱建锋 罗宏杰 王德义 李川 王甜 罗晨琛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0-60,共11页
银沟遗址,地处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近年在其区域,出土了一大批种类各异的瓷器标本、素胎和窑具等。其中的青白瓷残片,釉面细腻晶莹,釉色青白洁净,胎体致密,堪比美玉,吸引了古陶瓷研究者与考古学家的高度关注,尤其对其来源问题引起了激... 银沟遗址,地处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近年在其区域,出土了一大批种类各异的瓷器标本、素胎和窑具等。其中的青白瓷残片,釉面细腻晶莹,釉色青白洁净,胎体致密,堪比美玉,吸引了古陶瓷研究者与考古学家的高度关注,尤其对其来源问题引起了激烈争议。为进一步探寻银沟遗址青白瓷的来源,本课题组与陕西省文物勘探公司、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合作,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超景深光学显微镜(OM)、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X射线衍射仪(XRD)和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仪(Raman)等技术,对银沟遗址出土青白瓷和湖田窑青白瓷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了银沟遗址青白瓷和湖田窑青白瓷的胎釉组成与结构特征,分析了胎与原料样品中稀土元素分布和具有地球化学作用的元素比值,初步得出银沟出土青白瓷有可能为景德镇所产的结论;而银沟遗址和湖田窑青白瓷外观质量上的差别,则可能是由于烧成工艺变化或主量组成上的一些差别所致。研究结果揭示出,景德镇青白瓷的烧制与成熟年代可能上溯北宋甚至五代时期,而堪与银沟青白瓷比肩的景德镇青白瓷遗迹遗物,以及银沟遗址的属性问题,还有待考古工作的继续探索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沟遗址 景德镇湖田窑 青白瓷 组成与结构 地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烈山窑窑变釉瓷的工艺特征及呈色机理研究
17
作者 王静云 许雅健 +2 位作者 陈超 方涛 李其江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3,共9页
烈山窑址发掘是陶瓷考古中一次重要的考古新发现,出土瓷器以白瓷、青釉瓷、黄釉瓷和酱釉瓷为主,少量三彩器,其中部分青釉瓷、深色釉瓷上出现窑变现象。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扫描电镜、偏光显微镜、热膨胀仪等测试设备,对烈山... 烈山窑址发掘是陶瓷考古中一次重要的考古新发现,出土瓷器以白瓷、青釉瓷、黄釉瓷和酱釉瓷为主,少量三彩器,其中部分青釉瓷、深色釉瓷上出现窑变现象。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扫描电镜、偏光显微镜、热膨胀仪等测试设备,对烈山窑出土的北宋、金代窑变釉标本进行了胎釉化学元素组成、物相组成、显微结构、物理性能等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烈山窑窑变釉标本采用沉积性黏土为制胎原料;釉主要属于钙釉,其原料为初级阶段的釉灰(烧炼淘洗的石灰石)和不同于制胎原料的高铁低钛沉积性黏土。釉中SiO_(2)/Al_(2)O_(3)高摩尔比,以及P_(2)O_5、Fe_(2)O_(3)和SiO_(2)强烈不混溶是积釉或流釉处分相结构形成的原因;分相结构不仅形成了非晶结构色,也影响了化学色,因此烈山窑窑变区域的呈色是结构色和化学色相耦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烈山窑 一元配方 窑变釉 分相 呈色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花鸟瓷画艺术光影表现研究——以2021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作品为例
18
作者 彭刘赟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78,共4页
花鸟瓷画艺术的光影表现早在清代即已得到发展,而在当代花鸟瓷画中,光影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多样。文章以2021景德镇国际陶瓷双年展作品为例,探索当代花鸟瓷画艺术光影表现形式与作用。当代花鸟瓷画光影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虚实相生、散点式... 花鸟瓷画艺术的光影表现早在清代即已得到发展,而在当代花鸟瓷画中,光影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多样。文章以2021景德镇国际陶瓷双年展作品为例,探索当代花鸟瓷画艺术光影表现形式与作用。当代花鸟瓷画光影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虚实相生、散点式、因材而生等表现形式,具有体现意象之美、创造精神与人文情怀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 花鸟瓷画 光影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b掺杂对Ca_(0.94)Ce_(0.06)Bi_(4)Ti_(4)O_(15)铋层状高温压电陶瓷电学性能影响研究
19
作者 李恺 伍子成 +2 位作者 沈宗洋 骆雯琴 宋福生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1,共6页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Ca_(0.94)Ce_(0.06)Bi_(4)Ti_(4-x)Nb_(x)O_(15)(CCBTN)铋层状高温压电陶瓷,研究了B位Nb掺杂对陶瓷晶体结构、微观形貌、介电、压电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制备的CCBTN陶瓷均具有单一的铋层状结构相,少量Nb掺杂...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Ca_(0.94)Ce_(0.06)Bi_(4)Ti_(4-x)Nb_(x)O_(15)(CCBTN)铋层状高温压电陶瓷,研究了B位Nb掺杂对陶瓷晶体结构、微观形貌、介电、压电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制备的CCBTN陶瓷均具有单一的铋层状结构相,少量Nb掺杂有利于陶瓷压电常数及热稳定性能的提升。当Nb掺杂量x=0.06时,陶瓷具有最高的压电常数(d33=19.2pC·N^(-1)),是纯CBT陶瓷压电常数(d33=8 p C·N^(-1))的2.4倍,且退火至500℃时其压电常数仍保持室温值的90%以上,表现出较优异的热稳定性。同时,该陶瓷具有高的居里温度(Tc=769℃)、低的介电损耗(tanδ=0.65%)及高的电阻率(ρdc=2.0×10^(7)Ω·cm@500℃),是高温压电传感器制作的优异候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压电陶瓷 铋层状结构 CaBi_(4)Ti_(4)O_(15) Nb掺杂 压电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像学分析的清代粉彩团花纹研究
20
作者 刘惠之 郭帆 张小萍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8-92,共5页
图像学是20世纪西方主要的艺术研究方法之一,它以内容分析为出发点,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等,揭示图像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与美学价值。运用图像学分析的方法,揭示了清代粉彩纹样中的重要类型之一粉彩团花纹的外在表征和内在象征... 图像学是20世纪西方主要的艺术研究方法之一,它以内容分析为出发点,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等,揭示图像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与美学价值。运用图像学分析的方法,揭示了清代粉彩纹样中的重要类型之一粉彩团花纹的外在表征和内在象征意义,以及与社会时代发展之间的关系。清代粉彩团花纹在题材、构图、色彩和工艺技法上具有独特形式特征,以及吉祥寓意、图腾意味和文人雅趣等象征意义,同时体现了传统的延续与发展、多民族文化融合、中西方艺术交流与互鉴的时代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花纹 粉彩 清代 图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