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5-2019年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气象数据集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中琦 房凤如 +3 位作者 周玲 张万红 韩晓阳 朱元骏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104-114,共11页
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武站)所在区域代表了黄土高塬沟壑区的典型农田,在研究站内设置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对气象要素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对该区气候变化背景下农田生态系统水、土、气、生过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 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武站)所在区域代表了黄土高塬沟壑区的典型农田,在研究站内设置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对气象要素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对该区气候变化背景下农田生态系统水、土、气、生过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对2005–2019年长武站的原始气象数据进行处理、质量控制和评估,对大气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大气压、总辐射、反射辐射、紫外辐射、净辐射、光合有效辐射、日照时数和各土层土壤温度(0 cm、5 cm、10 cm、15 cm、20 cm、40 cm、60 cm和100 cm)18项气象观测指标,以180条月尺度和15条年尺度的格式进行信息公开,以期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农业生态研究、天气灾害预警和气候生产潜力模拟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塬沟壑区 农田生态系统 气候生产潜力 气象观测 长武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塬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对次降雨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赵意茹 高钰琪 +4 位作者 王中琦 房凤如 韩晓阳 刘文兆 朱元骏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2,共9页
[目的]探究土壤水分对次降雨响应过程,揭示该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分特征,进而为缺水地区降水利用和农业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观测依据。[方法]对2021年黄土塬区苜蓿草地、休闲地、高产农田(正常施肥)和低产农田(长期不施肥)4种... [目的]探究土壤水分对次降雨响应过程,揭示该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分特征,进而为缺水地区降水利用和农业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观测依据。[方法]对2021年黄土塬区苜蓿草地、休闲地、高产农田(正常施肥)和低产农田(长期不施肥)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分进行了定位监测,并分析其对大于30 mm的3次降雨事件响应过程。[结果]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苜蓿草地、休闲地、高产农田和低产农田的降雨入渗和水分再分布深度也呈增大趋势,最大水分入渗深度分别为300,500,500,500 cm。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含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月均土壤含水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小值分别出现在8月、1月、1月和6月,最大值均在10月。雨季后,土壤水分仍处于再分布过程,12月底苜蓿草地、休闲地、高产农田和低产农田水分再分布深度分别达到400,700,800,700 cm;土壤储水量变化滞后于降雨量,9—10月土壤储水量变化最强烈,苜蓿地、休闲地、高产农田和低产农田土壤储水量增幅分别为390.6,197.5,299.8,157.4 mm。[结论]4种土地利用方式中,亏缺严重的苜蓿草地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最为敏感,最大响应深度可达400 cm,土壤储水量变化幅度也最大,水分再分布过程导致其变化滞后于降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入渗深度 土地利用方式 次降雨 黄土塬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塬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10 m剖面土壤水分年际和季节动态特征
3
作者 王中琦 汤晓迪 +5 位作者 杜康 周玲 房凤如 韩晓阳 刘文兆 朱元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329-9341,共13页
为揭示黄土高原南部塬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2014—2022年间采用土壤温湿度自动观测系统对苜蓿地、休闲地、高产农田、低产农田0—10 m剖面21层的土壤含水量进行了定位监测,并探究了其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为揭示黄土高原南部塬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2014—2022年间采用土壤温湿度自动观测系统对苜蓿地、休闲地、高产农田、低产农田0—10 m剖面21层的土壤含水量进行了定位监测,并探究了其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方式中,由于多年生苜蓿地根系强吸水效应,其平均土壤含水量显著小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苜蓿地土壤含水量先减小后增大,其他3种利用方式土壤含水量大致呈增大趋势;在季节变化特征上,土壤水分季节性干湿交替层分别为0—2 m、0—1 m、0—3 m、0—1 m,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出现在1—2月和9—11月;年尺度上,苜蓿地土壤含水量变异最大,高产农田次之,低产农田和休闲地变异性最小;就长期动态而言,土壤干层厚度和储水量变化与降水年际分布密切相关,2014—2022年各土地利用方式年均土壤储水量呈现增大趋势,2019、2021两丰水年份苜蓿地储水量增幅明显,降水补给深度可达4 m;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土层深度和黏粒含量为影响土壤含水量的关键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深层剖面土壤水分观测和模拟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土地利用方式 深层剖面 土壤干燥化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