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亭南煤矿巨厚砂岩含水层顶板灾害协同防控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海宾 王云搏 +3 位作者 刘思旭 戚盛名 谢方鹏 李百宜 《矿业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7-758,共12页
针对彬长矿区亭南煤矿主采煤层顶板为典型巨厚砂岩含水层结构,冲击地压、水害、瓦斯为主的多元动力灾害突出问题,基于此现场实测数据分析得到了亭南煤矿“冲击地压-水害、冲击地压-瓦斯”两类典型灾害链,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灾害链的致... 针对彬长矿区亭南煤矿主采煤层顶板为典型巨厚砂岩含水层结构,冲击地压、水害、瓦斯为主的多元动力灾害突出问题,基于此现场实测数据分析得到了亭南煤矿“冲击地压-水害、冲击地压-瓦斯”两类典型灾害链,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灾害链的致灾机理并制定了灾害协同防控原则,设计了包含采前、采中两阶段以及源头断链整体防控、系统防控隔离断链两种思路的巨厚砂岩含水层顶板灾害协同防控方法,并在亭南煤矿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随冲击幅值增加,动态损伤煤岩体的极限承载能力减小,冲击导致顶板损伤和弱化,沟通巨厚砂岩含水层;强冲击后砂岩试样孔隙率达8.23%,较未冲击增长了34.48%,冲击地压的发生使得岩体裂隙增加,为瓦斯逸散提供了通道;通过巨厚砂岩含水层顶板灾害协同防控技术,实测得到支架平均阻力为35.03 MPa,无明显应力激增现象,工作面涌水稳定于250~280 m^(3)/h,甲烷涌出量在0.2%水平波动。研究结果可为彬长矿区煤矿多元动力灾害防治提供支持,助力实现煤矿灾害风险高效防范,推动多元灾害协同防控技术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厚砂岩含水层 顶板灾害 灾害链 协同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位长钻孔爆破防治冲击地压技术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顾倩悦 曹安业 +5 位作者 杨耀 边戈 赵卫卫 高红兵 李庚 刘彦强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31,共11页
针对陕西某矿赋存高位厚硬顶板,已有技术难以实现井下直接整层弱化导致冲击地压频发的难题,提出一种高位钻场长钻孔爆破厚硬顶板防治冲击地压技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分析了该技术卸压降载机制,确定了其布置参数与层位... 针对陕西某矿赋存高位厚硬顶板,已有技术难以实现井下直接整层弱化导致冲击地压频发的难题,提出一种高位钻场长钻孔爆破厚硬顶板防治冲击地压技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分析了该技术卸压降载机制,确定了其布置参数与层位,并在该矿2412工作面开展了工程实践。结果表明:长距离钻孔爆破技术是通过在高层位顶板布置钻场实现厚硬顶板整层预裂,达到卸压降载的目的;设计正交试验确定了长距离钻孔爆破卸压效果的主控影响因素为爆破层位;根据煤矿覆岩主控诱灾层位识别方法,判定2412工作面煤层上方52~67 m处为爆破层位,根据工作面开采期间周期来压步距及爆破围岩裂隙发育半径,确定炮孔间距为30 m。工程实践表明,施工长距离钻孔爆破后微震事件频次及能量均有所降低,巷道变形量减小,与传统顶板深孔爆破技术相比,长距离钻孔爆破技术的卸压范围更大,效果更显著。研究结论可为类似条件矿井在生产期间,从源头对高层位、难卸压的厚硬顶板进行降载卸压防治冲击地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硬顶板 冲击地压 长距离钻孔爆破 正交试验 防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彬长矿区亭南煤矿207工作面综合防治水技术 被引量:8
3
作者 谷占兴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75-80,共6页
陕西彬长矿区亭南煤矿207工作面为二盘区第五个回采工作面,采用综采放顶煤回采工艺。回采前工作面采用采前预疏放、回采过程中采用向相邻采空区打煤泥水,低位泄水和面后排清水以及仰采范围内采用阶梯式放水等综合措施,彻底解决工作面回... 陕西彬长矿区亭南煤矿207工作面为二盘区第五个回采工作面,采用综采放顶煤回采工艺。回采前工作面采用采前预疏放、回采过程中采用向相邻采空区打煤泥水,低位泄水和面后排清水以及仰采范围内采用阶梯式放水等综合措施,彻底解决工作面回采期间的水害问题。通过对亭南煤矿207工作面综合防治水技术应用研究,积累了复杂条件下工作面防治水技术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注水 低位泄水 面后排清水 阶梯式放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亭南煤矿综放开采矿山压力数值模拟 被引量:7
4
作者 李树刚 潘宏宇 +1 位作者 赵庆民 Steve Niu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2,共4页
为了分析综放工作面顶板断裂、垮落形式,以及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及影响区域范围,对亭南煤矿101综放面,分别应用UDEC与FLAC3D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工作面的推进,直接顶出现离层、破断,并在采空区前后煤壁上方基岩出现... 为了分析综放工作面顶板断裂、垮落形式,以及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及影响区域范围,对亭南煤矿101综放面,分别应用UDEC与FLAC3D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工作面的推进,直接顶出现离层、破断,并在采空区前后煤壁上方基岩出现拉裂缝。当工作面推进到60 m左右,老顶出现初次破断,形成初次来压,之后工作面每推进30 m,老顶出现周期来压。模拟结果再现了顶板冒落、离层、破断,综放面初次、周期来压及围岩应力集中、重新分布等现象,这些结果与现场矿山压力观测结果基本吻合,为矿压观测提供了直观、准确的数值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承压力 UDEC FLAC3D 数值模拟 周期来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亭南煤矿101综放面瓦斯运移及顶煤活动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树刚 潘宏宇 +1 位作者 张天军 赵庆民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06-409,464,共5页
含瓦斯煤层开采使工作面煤壁前方煤体及顶煤乃至顶板的原生结构遭到破坏,顶煤从煤壁前方始动点开始运移至放煤口经历了复杂的过程,煤岩体中的孔隙率也随之发生变化,致使煤岩体中瓦斯的赋存状态和运移形态亦相应发生变化,分析其变形特征... 含瓦斯煤层开采使工作面煤壁前方煤体及顶煤乃至顶板的原生结构遭到破坏,顶煤从煤壁前方始动点开始运移至放煤口经历了复杂的过程,煤岩体中的孔隙率也随之发生变化,致使煤岩体中瓦斯的赋存状态和运移形态亦相应发生变化,分析其变形特征可更好的认识放煤规律及煤体瓦斯运移特性。本文根据亭南煤矿101综放面的矿压观测和瓦斯监测结果,得出了综放面围岩移动影响下的采场瓦斯涌出特征,为有效地指导含瓦斯特厚煤层的综放开采,防治瓦斯事故以及合理抽取利用瓦斯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压观测 瓦斯监测 综放开采 瓦斯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直径顶板定向钻孔在亭南煤矿上隅角瓦斯治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33
6
作者 魏宏超 杨慧琳 +1 位作者 王洪涛 李浩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4-67,共4页
文章在大功率定向钻进装备研制成功的基础上,在亭南煤矿施工完成了4个顶板高位定向钻孔,并扩孔至153mm。通过对成孔后的瓦斯抽采流量与浓度的分析,发现钻孔抽采流量与回采线和钻孔的相对水平距离有关,虽然抽采率与同一矿区高抽巷相比还... 文章在大功率定向钻进装备研制成功的基础上,在亭南煤矿施工完成了4个顶板高位定向钻孔,并扩孔至153mm。通过对成孔后的瓦斯抽采流量与浓度的分析,发现钻孔抽采流量与回采线和钻孔的相对水平距离有关,虽然抽采率与同一矿区高抽巷相比还存在差距,但其在单位面积瓦斯涌出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为上隅角瓦斯治理工作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隅角瓦斯 顶板高位孔 定向孔 涌出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亭南煤矿综放工作面巷道超前影响范围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张连良 张玉军 +2 位作者 王洪涛 陈方明 谢方鹏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1-63,共3页
为掌握亭南煤矿302综放工作面开采对两巷的超前影响范围和强度,对超前支护方式的合理性进行评价,通过超前支护支架立柱的工作压力监测分析以及工作面巷道变形量观测分析,确定了302综放工作面超前影响范围约为25m,工作面开采对两巷距工作... 为掌握亭南煤矿302综放工作面开采对两巷的超前影响范围和强度,对超前支护方式的合理性进行评价,通过超前支护支架立柱的工作压力监测分析以及工作面巷道变形量观测分析,确定了302综放工作面超前影响范围约为25m,工作面开采对两巷距工作面10m内的巷道影响较大。现场观测巷道整体变形量比较小,最终确认302综放工作面超前支护方式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放工作面 超前影响范围 采动影响 超前支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亭南煤矿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 被引量:2
8
作者 吕强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21,共5页
通过对陕西彬长矿区亭南煤矿特厚煤层首采的101综放工作面的系统全面地矿压观测和分析,在该工作面的上下平巷及工作面机道内部设观测站点,采用KG金属测杆及ZY-40测力计进行观测,初步掌握了较大埋深“双硬”条件下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矿... 通过对陕西彬长矿区亭南煤矿特厚煤层首采的101综放工作面的系统全面地矿压观测和分析,在该工作面的上下平巷及工作面机道内部设观测站点,采用KG金属测杆及ZY-40测力计进行观测,初步掌握了较大埋深“双硬”条件下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从而选择合理的综放开采工艺有关参数,保证矿井安全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煤层 综放工作面 矿压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倾斜煤层高位定向长钻孔抽采卸压瓦斯技术研究
9
作者 双海清 刘子嘉 +3 位作者 林海飞 周斌 张文琦 罗永刚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02-108,共7页
为探究缓斜煤层覆岩采动裂隙时空演化及卸压瓦斯富集区的变化特征,采用物理相似模拟和现场监测方法,分析采动覆岩裂隙演化和裂隙分布特征;研究卸压瓦斯富集区演化特征,确定高位定向钻孔的合理布置参数方案,并进行效果检验。结果表明:试... 为探究缓斜煤层覆岩采动裂隙时空演化及卸压瓦斯富集区的变化特征,采用物理相似模拟和现场监测方法,分析采动覆岩裂隙演化和裂隙分布特征;研究卸压瓦斯富集区演化特征,确定高位定向钻孔的合理布置参数方案,并进行效果检验。结果表明:试验工作面沿煤层走向垮落带高度13 m,裂隙带高度68.5 m,沿工作面倾向裂隙网络受煤层倾角影响,工作面断裂角为54°~59°,裂隙发育的开度自工作面向上逐渐增大,瓦斯运移通道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特征;高位定向钻孔全生命周期瓦斯抽采过程依据其抽采体积分数可分为抽采初期、抽采中期和抽采末期3个阶段,其中抽采初期抽采体积分数偏低,抽采中期为钻孔抽采生命周期内的高效抽采阶段,进入抽采末期抽采体积分数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高位定向长钻孔抽采技术实施后,工作面上隅角、回风巷瓦斯体积分数均小于0.8%,瓦斯抽采效果良好,高位钻孔的布置方式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倾斜煤层 高位定向长钻孔 瓦斯抽采 卸压瓦斯 采动裂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彬长矿区煤层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探测及计算 被引量:21
10
作者 郭小铭 刘英锋 谷占兴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7-96,共10页
针对彬长矿区煤层开采顶板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复杂,导致矿井水害影响评价难度大的问题,通过分析典型工作面的涌水情况,对比不同开采参数下工作面涌水差异特征,初步得出不同工作面长度对导水裂隙带的差异性影响;以现场实践为指导,提出“... 针对彬长矿区煤层开采顶板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复杂,导致矿井水害影响评价难度大的问题,通过分析典型工作面的涌水情况,对比不同开采参数下工作面涌水差异特征,初步得出不同工作面长度对导水裂隙带的差异性影响;以现场实践为指导,提出“采前背景条件探查、采中水位动态监测、采后综合测试”的煤层开采全过程导水裂隙带高度综合实测方法;基于矿区内大量导水裂隙带高度实测结果,分析得出彬长矿区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呈现明显的工作面长度控制效应,采长175~240m时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较大,采长80~151m时导水裂隙带高度相对较小,在同一工作面长度控制下,导水裂隙带高度随采高呈非线性增长的规律;根据导水裂隙带高度变化规律,采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别拟合出2种开采参数下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经验公式,并分析了公式的适用范围;采用推导的经验公式对区域内新开采工作面影响白垩系洛河组含水层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得经验公式可以较好地评价工作面受洛河组含水层充水的影响程度,与《煤矿防治水手册》推荐的经验公式相比其计算精度明显增加。研究成果可对彬长矿区和周边相似条件矿井导水裂隙带高度的确定提供较好的参考,同时丰富了我国西部侏罗纪煤田煤层顶板导水裂隙带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水裂隙带 经验公式 现场测试 多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多种模态特征的井下供水管网流量预测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安新 刘鼎 +2 位作者 郭仕林 战仕发 陈志刚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30,共7页
煤矿井下供水系统是煤矿安全生产的生命线,供水管网水流量的预测是供水系统优化调度的基础,预测的重要性对供水调度有重要影响。文章提出了一种融合多模态数据特征的煤矿井下供水管网流量预测方法,该方法通过图深度学习的方法实现了对... 煤矿井下供水系统是煤矿安全生产的生命线,供水管网水流量的预测是供水系统优化调度的基础,预测的重要性对供水调度有重要影响。文章提出了一种融合多模态数据特征的煤矿井下供水管网流量预测方法,该方法通过图深度学习的方法实现了对井下管网空间拓扑结构、历史时间依赖、井下实际生产工况、周期相关等多种数据模态特征的融合,具体的,使用添加空间注意机制的图卷积神经网络获取井下管网监测点的空间拓扑关系,然后利用循环神经网络中的门控循环单元获取监测点的时间依赖,并融合煤矿生产规律与不同周期的流量数据形成最终预测结果,通过陕西亭南煤矿实际数据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预测方法相较于SVM、LSTM、STGCN等方法能更准确地预测井下流量未来的趋势,预测偏差分别降低了9.3%、6.84%和3.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井下 供水管网 图神经网络 深度学习 流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井下供水管网智能调控策略方法研究
12
作者 赵安新 刘鼎 程华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5-111,共7页
煤矿井下供水管网系统是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针对煤矿井下供水管网系统能耗高、管网漏损率高以及调控复杂度增加等问题,以陕西亭南煤矿井下实际供水系统工况展开智能调控策开研究。综合管网影响调控因素建立两级优化调度模型,... 煤矿井下供水管网系统是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针对煤矿井下供水管网系统能耗高、管网漏损率高以及调控复杂度增加等问题,以陕西亭南煤矿井下实际供水系统工况展开智能调控策开研究。综合管网影响调控因素建立两级优化调度模型,通过一级优化调度确定每个水泵房的最佳供水压力与供水量,然后以泵组的运行费用为目标函数,建立二级优化模型寻求水泵的最佳运行方案。求解模型中针对传统遗传算法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问题,采用了组合变异算子进行改进。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优化调度后,煤矿井下供水系统的能耗明显降低,节能效果显著,在保障供水系统的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平均日节能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井下 供水管网 节能减耗 遗传算法 调控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分层微震活动度指标的冲击地压风险评价和预警
13
作者 边戈 牛一凡 +6 位作者 高歆于 刘彦强 李航 李一涵 褚夫乐 郝宪杰 高红兵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6-54,共9页
冲击风险的预警和评价是冲击地压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以陕西长武亭南煤业有限责任公司307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利用微震监测、矿压监测相结合的技术手段,研究了不同地质层位微震活动度指标特征,通过对上覆岩层各地质层位微震进行精细... 冲击风险的预警和评价是冲击地压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以陕西长武亭南煤业有限责任公司307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利用微震监测、矿压监测相结合的技术手段,研究了不同地质层位微震活动度指标特征,通过对上覆岩层各地质层位微震进行精细分析,揭示了厚煤层综放开采工作面过见方影响区时各层位岩层的微震活动度指标变化特征及规律,提出了基于微震活动度指标的冲击风险分层差异化评价方法,建立了基于高位微震活动度的冲击地压综合预警指标,现场应用证明了该综合指标用于煤矿冲击地压风险预警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分层 冲击地压 冲击风险评价 微震监测 微震活动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水情监测与水害风险预警平台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8
14
作者 连会青 徐斌 +4 位作者 田振焘 刘德民 杨艺 潘光义 王瑞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8-207,共10页
任何矿井水害事故均会显现不同的预兆,为夯实水害智能预警基础,明晰了感知、辨识、评估、预测及相互逻辑关系的系统建设内涵,针对不同水害类型,根据其突水机理不同,设计三大类多模式水害典型场景,建立相应突水判据,提出了确定性理论精... 任何矿井水害事故均会显现不同的预兆,为夯实水害智能预警基础,明晰了感知、辨识、评估、预测及相互逻辑关系的系统建设内涵,针对不同水害类型,根据其突水机理不同,设计三大类多模式水害典型场景,建立相应突水判据,提出了确定性理论精确预测与包括大数据及深度学习在内的非确定性趋势推测两类预测方法,为智能预警系统的预测预报、预警准则及阈值设置奠定理论基础。以陕西省彬长矿区亭南矿为例,建立了动态信息、静态信息及关联信息的指标体系,将地面水文动态监测单元、井下水情环境监测单元以及采掘工作面采动动态监测单元集成,构建原位采集和突水要素预兆感知系统,实施基于关键层电性参数动态监测、关键部位单点或多点多参数监测联合布置的突水前兆信息精准获取方案,采用确定性模拟模型和非确定性智能模型,实现水害预测预警功能,基于多源数据融合和空间联动分析技术,预警系统实现了井上下全空间水害风险预警“一张图”的可视化展示。实践表明,监测预警平台理论基础扎实,预测预警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水害 水情监测 预测预警 一张图 预警系统 亭南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波和电磁波CT联合探测的采掘巷道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 被引量:24
15
作者 刘少虹 潘俊锋 +5 位作者 王洪涛 齐庆新 唐忠义 冯美华 娄金福 张豫龙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980-2991,共12页
电磁波CT能够探测掘进工作面,但无法探测掘进工作面后方的大面积区域;地震波CT能够探测回采工作面内部,但是探测不了两侧的煤柱,即基于单一CT探测手段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在矿井采掘巷道存在评价盲区。针对上述实际问题,建立了一种基... 电磁波CT能够探测掘进工作面,但无法探测掘进工作面后方的大面积区域;地震波CT能够探测回采工作面内部,但是探测不了两侧的煤柱,即基于单一CT探测手段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在矿井采掘巷道存在评价盲区。针对上述实际问题,建立了一种基于地震波和电磁波CT联合探测的采掘巷道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将2种现场实测手段电磁波CT和地震波CT2相结合,研究了基于2种CT探测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的数学表达;以时间和地点为状态变量,以现场动力显现情况及CT探测结果为驱动变量,确定了评价方法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实施流程。通过分析基于地震波和电磁波CT探测的冲击危险性评价的力学基础,建立了冲击危险性评价模型;在2种CT探测的基础上,实现了采掘巷道冲击危险等级的确定及危险区域的划分;将该评价方法进行工程实践表明,通过将2种CT探测方式联合起来,实现了掘进工作面及其后方大面积区域,回采工作面及区段煤柱区的冲击危险性评价,验证了评价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克服了基于单一CT探测手段的评价方法在探测尺度上的局限,几乎覆盖了矿井采掘巷道所有潜在冲击危险区域,为冲击地压治理提供了较为准确的依据,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在时间上,该方法将CT探测与矿井的采掘接续相结合,初步确定探测顺序,并根据实际的动力显现情况和之前CT探测的结果加以调整。从空间来说,覆盖了掘进面、回采工作面和煤柱等矿井采掘巷道几乎所有潜在冲击危险区域,基本保证了无评价盲区。并且,该方法充分发挥了震动波与电磁波CT探测操作过程的便捷性,能够较好的适应井下现场动力显现的突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CT 电磁波CT 冲击危险性评价 采掘巷道 煤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冲击启动过程的近场围岩冲击危险性电磁波CT评估方法 被引量:15
16
作者 刘少虹 潘俊锋 +4 位作者 王洪涛 唐忠义 夏永学 曹延福 张晨阳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84-396,共13页
近年来,随着开采深度和强度的逐渐增大,冲击地压灾害发生频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矿井的安全生产。针对目前基于现场实测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仅从能量聚集角度进行危险性判别,导致评价结果不能反映现场全部冲击危险情况的问题,考虑了冲... 近年来,随着开采深度和强度的逐渐增大,冲击地压灾害发生频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矿井的安全生产。针对目前基于现场实测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仅从能量聚集角度进行危险性判别,导致评价结果不能反映现场全部冲击危险情况的问题,考虑了冲击启动过程经历的"能量释放→能量传递→冲击显现"3个阶段,分析了基于冲击启动过程的冲击危险性评估原理,通过理论研究,构建了包括能量集中指数、屈服接近指数、能量传递衰减指数和支护损伤指数等4个指标,设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包括根据各指标量值差异程度设定的属性权重,以及根据各指标危险等级设定的等级权重;由此,以电磁波CT探测系统为平台,建立了能够划分近场围岩冲击危险区域及危险等级的电磁波CT评估方法,并将该方法编程实现。应用此方法对亭南煤矿207工作面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处理,发现区段煤柱内布置巷道大幅升高了相邻煤柱区的应力集中程度及支护损伤程度,进而增大了相邻煤柱区的冲击危险性。通过钻屑法验证了基于冲击启动过程的冲击危险性评估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依据冲击启动过程将评估体系细化,能够有效提升对冲击危险区域及危险等级的辨识度,为巷道冲击地压治理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依据,尤其能为煤柱区冲击地压防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启动过程 近场围岩 电磁波CT 冲击危险性评估 煤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板导水裂隙高度随采厚的台阶式发育特征 被引量:40
17
作者 王晓振 许家林 +2 位作者 韩红凯 鞠金峰 邢延团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740-3749,共10页
传统导水裂隙发育高度预计方法对顶板岩性进行均化,忽略了具体条件关键层结构差异所造成的影响,认为导水裂隙的发育高度随采厚是呈近线性增大的,有时会导致较大的判别误差。针对该问题,采用理论分析、现场探测等方法,研究了关键层结构... 传统导水裂隙发育高度预计方法对顶板岩性进行均化,忽略了具体条件关键层结构差异所造成的影响,认为导水裂隙的发育高度随采厚是呈近线性增大的,有时会导致较大的判别误差。针对该问题,采用理论分析、现场探测等方法,研究了关键层结构影响下顶板导水裂隙发育高度随采厚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导水裂隙的发育高度同时受到采厚和覆岩关键层结构的影响。在覆岩关键层结构的控制作用下,导水裂隙的发育高度随采厚呈现台阶式突变而非连续的近线性变化。关键层厚度及其所控制的岩层厚度越大,导水裂隙高度随采厚变化时的台阶落差越大,突变越明显。一定关键层结构条件下,如果采高变化范围没有超出导水裂隙高度产生台阶的范围,则采高变化并不导致导水裂隙高度的变化,也就是说此时降低采高并不能减少导水裂隙高度,增加采高也并不会增大导水裂隙高度。研究结果得到了亭南煤矿导水裂隙高度实际探测结果的验证,在二盘区206工作面开采条件下,采厚7.5和9.0 m时对应的导水裂隙高度分别为140.2和148.3 m,均发育至宜君组底界,采厚在一定范围增加并未引起导水裂隙高度的明显变化,该工作面在保证导水裂隙高度不明显增大的前提下,最大采厚理论上可以达到14 m。基于研究成果形成了考虑关键层结构的洛河组砂岩含水层下合理采厚确定方法,指导了亭南煤矿二盘区综放工作面洛河组砂岩水防治实践。根据亭南煤矿207工作面附近钻孔柱状的关键层结构,以导水裂隙高度不直接沟通洛河组为限,提出207工作面在设计采厚7.5 m基础上,可以将顶煤全部放出的方案。工作面实际总采厚平均达9.0 m,多放顶煤1.5 m,多回收煤炭资源约71万t,有效提高了采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板导水裂隙 关键层 台阶式发育 保水采煤 绿色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膨胀性泥岩巷道底鼓治理技术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洪涛 吕强 +2 位作者 韩国安 陈方明 杜林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4-56,93,共4页
为了解决亭南矿井西翼轨道大巷底板揭露铝质泥岩、底鼓变形严重、巷道底板难以控制的问题,通过对巷道围岩位移量观测分析变化规律,结合矿井生产实际,经过反复论证采用底角锚杆、反底拱控制技术进行底板加固,使底鼓量由500mm降低到10mm... 为了解决亭南矿井西翼轨道大巷底板揭露铝质泥岩、底鼓变形严重、巷道底板难以控制的问题,通过对巷道围岩位移量观测分析变化规律,结合矿井生产实际,经过反复论证采用底角锚杆、反底拱控制技术进行底板加固,使底鼓量由500mm降低到10mm。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膨胀性泥岩底鼓治理技术能够有效控制巷道两帮收敛和底板鼓起、封闭水源,提高了巷道围岩整体稳定性,使巷道底板变形量得到了有效控制,为矿井进一步研究无底煤开采技术提供了基础技术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性泥岩 底鼓 底角锚杆 反底拱 巷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线法留设保护煤柱的改进 被引量:12
19
作者 刘海青 张华兴 +1 位作者 李凤明 杨树荣 《煤矿开采》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16,59,共3页
分析了垂线法留设保护煤柱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垂线长度公式的改变,改进了留设保护煤柱的垂线法,使操作程序更为简化,更适于在数字化图上作业。
关键词 垂线法 保护煤柱 移动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压滤水磁化降尘装置的研制与应用技术 被引量:1
20
作者 韩国安 董曰喜 +2 位作者 马兵范 唐忠义 刘涛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0-71,76,共3页
分析了传统的防尘设施存在的问题,介绍了风压滤水磁化降尘装置的主要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在亭南煤业公司的使用效果。
关键词 风压滤水磁化降尘装置 传统防尘设备 主要结构 工作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