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铁路类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研究
1
作者 朱帅 陈永峰 徐立青 《造纸装备及材料》 2025年第2期193-195,共3页
文章探讨在当前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铁路类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并提出铁路类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数字化转型升级路径,旨在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与高技能专业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高职教育 机电一体化技术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程液压快速抢装井口装置设计及应用
2
作者 王静 张建兵 +2 位作者 雷宽成 李勇 肖世国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25年第2期54-58,共5页
为解决油田发生井喷、着火等危急情况,研制了一种远程液压快速抢装井口装置。采用油田现有的远程机械手切割套管本体部位后,在仅剩光套管的情况下,将该装置插入光套管中,利用防喷器远程控制台提供动力,启动双向活塞,带动锥形拉杆上移,... 为解决油田发生井喷、着火等危急情况,研制了一种远程液压快速抢装井口装置。采用油田现有的远程机械手切割套管本体部位后,在仅剩光套管的情况下,将该装置插入光套管中,利用防喷器远程控制台提供动力,启动双向活塞,带动锥形拉杆上移,锥形拉杆外锥面向外推动卡瓦,使卡瓦牙卡紧到套管内壁上;在拉杆上移过程中,小活塞下移并轴向压紧密封胶筒,胶筒外胀,实现了卡紧并密封抢装井口装置中心管外壁与套管环空。关闭上部的防喷器闸板,实现对井口的封闭。抢装井口装置的液压控制腔承压21 MPa,卡紧密封承压70 MPa,壳体承压105 MPa。对抢装井口装置的关键部件胶筒进行仿真分析,密封长度维持在稳定水平,密封性能良好。该装置在大庆油田应用实施且起到良好的抢险密封作用,满足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套管 防喷器 卡紧密封 套管环空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TTS封隔器外中心管疲劳寿命分析
3
作者 王智勇 朱帅 +2 位作者 曹银萍 万志国 窦益华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102,共7页
RTTS封隔器是封隔高温高压井油套环空压力的关键工具,其外中心管的失效会导致油套环空窜通,引发严重事故。为完善外中心管的失效评估体系,基于静强度、疲劳强度理论,采用有限元仿真方法溯源外中心管失效原因;建立外中心管全尺寸三维模型... RTTS封隔器是封隔高温高压井油套环空压力的关键工具,其外中心管的失效会导致油套环空窜通,引发严重事故。为完善外中心管的失效评估体系,基于静强度、疲劳强度理论,采用有限元仿真方法溯源外中心管失效原因;建立外中心管全尺寸三维模型,简化出有限元模型,拟合外中心管材料42CrMo的材料本构模型和S-N寿命曲线;考虑坐封、射孔2种典型工况极限载荷作用下外中心管的静强度分析,将分析结果传递到NCode疲劳仿真平台,依据疲劳强度理论,进行不同平均应力载荷、不同循环特性载荷作用下的外中心管疲劳强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150 kN轴向坐封载荷作用下外中心管发生高周疲劳破坏,在300 kN轴向射孔载荷作用下外中心管发生低周疲劳破坏;不同循环特性载荷对中心管寿命影响差异较大,对称循环载荷对外中心管疲劳寿命缩短最为明显。所得结论可为外中心管甚至封隔器的性能评估、优化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TTS封隔器 外中心管 疲劳寿命 循环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gn-Harrison反应扩散系统的分支分析
4
作者 刘晓慧 薛旭东 李兵方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8-66,共9页
在齐次Neumann边界条件下研究了一类Degn-Harrison反应扩散系统的分支问题。首先,利用中心流形定理和规范型理论确定了Hopf分支的稳定性和方向。其次,以扩散系数d 1为讨论参数,利用分支理论建立了扩散系统在单特征值处和双特征值处的分... 在齐次Neumann边界条件下研究了一类Degn-Harrison反应扩散系统的分支问题。首先,利用中心流形定理和规范型理论确定了Hopf分支的稳定性和方向。其次,以扩散系数d 1为讨论参数,利用分支理论建立了扩散系统在单特征值处和双特征值处的分支结构。结果表明:扩散效应会影响反应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如果氧气扩散较快或者营养物扩散较慢,系统可能会出现周期振荡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gn-Harrison反应扩散系统 HOPF分支 稳态分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控制理论的机械臂PID控制算法优化设计 被引量:8
5
作者 郑美茹 《工业加热》 CAS 2021年第9期41-44,共4页
基于模糊控制理论设计了机械臂PID控制算法,并通过Simulink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就连杆1而言,在采用机械臂PID模糊控制算法时,响应时间缩短到了0.30 s,达到稳态的时间具体为2.30 s;就连杆2而言,在采用机械臂PID模糊控制算法时,响... 基于模糊控制理论设计了机械臂PID控制算法,并通过Simulink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就连杆1而言,在采用机械臂PID模糊控制算法时,响应时间缩短到了0.30 s,达到稳态的时间具体为2.30 s;就连杆2而言,在采用机械臂PID模糊控制算法时,响应时间缩短到了0.33 s,达到稳态的时间具体为0.95 s;相对于既有PID算法,响应时间与达到稳态的时间都实现了显著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控制理论 机械臂 PID 控制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用防爆辅运车辆自动驾驶线控转向系统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永峰 韦建龙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74-179,共6页
针对《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及的2025年大型煤矿要基本实现智能化,井下重点岗位机器人作业,实现智能无人化辅助运输的指导意见,结合智能控制技术、路感信息形成及反馈技术、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开发了一套煤矿辅运... 针对《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及的2025年大型煤矿要基本实现智能化,井下重点岗位机器人作业,实现智能无人化辅助运输的指导意见,结合智能控制技术、路感信息形成及反馈技术、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开发了一套煤矿辅运车辆自动驾驶线控转向系统。详细分析了基于转角偏差PI控制技术线控转向系统的组成和实现方法,以目标转角和实际转角的偏差为信号,通过PI闭环控制技术精确控制转向轮偏转方向和角度,使得系统输出能够平稳、精准、快速地跟随指令目标转角,进而实现车辆自动驾驶精准转向控制。通过搭建辅运车辆自动驾驶线控转向平台进行了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基于转角偏差PI闭环控制技术的线控转向系统响应快速,转向误差约2°,超调较小,能够实现辅运车辆自动驾驶转向精准控制和自动纠偏,为实现互联网+科学开采的未来少人(无人)采矿提供了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辅助运输 自动驾驶 线控转向 转角偏差 PI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带抽油机机架机械性能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郑美茹 《内燃机与配件》 2020年第12期46-47,共2页
结合抽油机的工作原理,通过对皮带抽油机的运动规律和悬点载荷等动力学参数进行了分析计算,为后续的皮带抽油机的运动规律分析和悬点载荷的动力学仿真及其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阐述结构模态分析的理论基础,对抽油机的机架进行... 结合抽油机的工作原理,通过对皮带抽油机的运动规律和悬点载荷等动力学参数进行了分析计算,为后续的皮带抽油机的运动规律分析和悬点载荷的动力学仿真及其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阐述结构模态分析的理论基础,对抽油机的机架进行性能分析,对其机械结构进行研究,分析机架的结构参数变化及工况变化对模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分析 机械性能 抽油机 机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振镗杆系统非线性动态特性与吸振能量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杏 韩威 石建飞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5-92,共8页
内置式减振镗杆系统的振动与噪声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为研究减振镗杆系统非线性振动与内部减振块吸振能量变化特性,引入考虑镗杆内部阻尼液和橡胶圈耦合作用的非线性阻尼和时变刚度,建立两自由度减振镗杆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内置式减振镗杆系统的振动与噪声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为研究减振镗杆系统非线性振动与内部减振块吸振能量变化特性,引入考虑镗杆内部阻尼液和橡胶圈耦合作用的非线性阻尼和时变刚度,建立两自由度减振镗杆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基于减振块与镗杆杆体之间的相对运动分析,构建减振块吸振能量模型。研究减振块质量和外激励频率对系统动力学响应以及减振块最大吸振能量的影响特性,探讨非线性振动特征如分岔、准周期运动和混沌等与吸振能量变化之间的内在规律。考虑减振块质量与外激励频率关联作用或匹配关系的影响,分析参数平面上系统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和减振块最大吸振能量的分布特性,研究结果可为减振镗杆系统结构优化设计和动态性能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减振镗杆 非线性动力学 双参数特性 吸振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制备(Ni_(x)Si+C)/Cu复合材料的冶金工艺优化研究
9
作者 秦岚 贾磊 +2 位作者 杨明芳 王文杰 姜丽萍 《材料保护》 CAS CSCD 2023年第2期77-86,共10页
为优化制备(Ni_(x)Si+C)/Cu复合材料粉末冶金的工艺参数,设计正交试验,分别研究了混料方式、烧结温度及烧结时间对(Ni_(x)Si+C)/Cu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过低的混粉能量导致SiC不能均匀分散,反应后制备的复合材... 为优化制备(Ni_(x)Si+C)/Cu复合材料粉末冶金的工艺参数,设计正交试验,分别研究了混料方式、烧结温度及烧结时间对(Ni_(x)Si+C)/Cu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过低的混粉能量导致SiC不能均匀分散,反应后制备的复合材料中粉末边界处存在未反应完全的SiC颗粒;过高的混粉能量导致粉末发生严重变形,加大烧结过程中元素的扩散能力,反应后制备的复合材料中粉末边界处Ni_(3)Si和C的混合物呈完整的网状结构;烧结温度的提高和烧结时间的增长,均造成所制备的复合材料粉末边界处析出的Ni_(3)Si数量增加和材料的致密度提高。除此之外,导电率和硬度均呈上升趋势。获得具有最佳导电率和硬度的(Ni_(x)Si+C)/Cu复合材料的冶金制备工艺参数组合为:振动混粉,球料比为1∶5的混料工艺,烧结温度950℃,烧结时间120 min。在该工艺条件下,验证了试样的致密度、导电率和维氏硬度,验证结果均大于正交试验所有的试样,为后续制备性能优异的(Ni_(x)Si+C)/Cu复合材料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_(x)Si+C)/Cu复合材料 热压烧结 正交试验 冶金工艺 性能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