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研究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被引量:2
1
作者 黄馨 韩玲 +1 位作者 赵永华 黄晓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892-6905,共14页
耦合自然要素与人类活动的城市社会-生态系统正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研究主题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使得该领域研究仍面临较大挑战,理论基础、分析框架与研究范式尚不统一。在梳理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 耦合自然要素与人类活动的城市社会-生态系统正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研究主题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使得该领域研究仍面临较大挑战,理论基础、分析框架与研究范式尚不统一。在梳理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上,对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进行了系统总结,并从脆弱性、韧性和适应性整合视角提出了开展城市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研究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思路。能为我国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研究提供借鉴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服务 脆弱性 韧性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阈值识别 被引量:3
2
作者 荀斌 郑莹 +2 位作者 范蓉 郝蕊芳 刘宝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431-7444,共14页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的时空格局变化和关键阈值识别对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的建设和效益评价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已有研究主要关注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带来的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权衡/协同关系的变化,很少将生态恢复的阈值效应考虑...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的时空格局变化和关键阈值识别对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的建设和效益评价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已有研究主要关注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带来的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权衡/协同关系的变化,很少将生态恢复的阈值效应考虑其中。采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构建的生态获益指数,评价了陕西省2000年和2020年净初级生产力、土壤保持和产水服务的协同供给能力;利用地理探测器和约束线方法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协同供给能力的主导影响因素和阈值特征。结果表明:与2000年相比,2020年陕西省净初级生产力、土壤保持和产水服务均有所增加,两两生态系统服务之间总体表现为协同关系,但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协同供给能力明显增加,其中陕北中部和陕南西部提升最为明显。降水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生态系统服务协同供给能力的主导影响因素,他们对生态系统服务协同供给能力的影响具有非线性效应和阈值特征。当NDVI在0.6—0.7之间或年降水量为1100 mm左右时,生态系统服务协同供给能力达到最高,超过上述阈值后NDVI或降水对生态系统服务协同供给能力的促进作用减弱。研究能够为生态恢复效益评价提供参考方案,为陕西省生态保护和恢复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协同关系 生态阈值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协调性及障碍因素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张凯莉 冯荣荣 +3 位作者 刘潭 张志成 韩佳宁 刘康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54-1267,共14页
关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与城市化耦合协调互动关系,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大有裨益。文章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障碍度模型分析了城市化与ESV的耦合协调关系及主导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 关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与城市化耦合协调互动关系,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大有裨益。文章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障碍度模型分析了城市化与ESV的耦合协调关系及主导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1995—2018年,黄河流域ESV发生了很大的改善,整体增加了33.05×10^(9)元,且以调节服务为主导,草地、林地、耕地服务价值对总ESV贡献率较高。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PE)呈现南高北低、中游高上下游低的空间格局。(2)PE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CCD)逐渐改善,轻度耦合协调增加了27.12%,严重失调类型减少了45.46%,耦合亚型从城市化滞后型转变为ESV滞后型;从空间上看,CCD呈现南高北低、中游优于上游和下游的空间格局,协调度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存在明显的高-高和低-低集聚特征,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ESV高且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中游和下游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ESV较低的上游地区。(3)1995—2018年主导障碍因素未发生明显改变,ESV系统以调节服务为主,而城市化系统以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为主。基于此,应厘清ESV和城市化耦合协调关系,关注城市化进程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和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实现流域整体优质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城市化 耦合协调 障碍度模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不同绿地类型三维绿量及生态效益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李红梅 李思敏 +5 位作者 张锋 尚钇君 邱雨荷 荀斌 王俊 王森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7,共9页
为深入探究不同类型城市绿地植被提供的三维绿量及生态效益价值的不同,本文以西安市主城区作为研究区域,实地调研15个公园绿地、28个社区绿地和26个街头绿地共90个样方,对调查区内主要树种及不同城市绿地类型的三维绿量以及生态效益等... 为深入探究不同类型城市绿地植被提供的三维绿量及生态效益价值的不同,本文以西安市主城区作为研究区域,实地调研15个公园绿地、28个社区绿地和26个街头绿地共90个样方,对调查区内主要树种及不同城市绿地类型的三维绿量以及生态效益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主要树种中三球悬铃木(Platanus orientalis)产生的三维绿量和生态效益最高。②常绿乔木三维绿量贡献率显著低于落叶乔木(P<0.05)。③3种不同类型的绿地单位面积三维绿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街头绿地(31835.50 m^(3))、公园绿地(30351.50 m^(3))、社区绿地(24956.75 m^(3))。④3种绿地的单位面积年生态效益价值以吸收CO_(2)量最高,其次是释放O_(2)量、夏季蒸腾量和滞尘量,吸收SO_(2)量最低。研究显示,基于西安市常绿树种较落叶树种种植面积偏低,在该区域的城市绿化应适度增加常绿树种的种植比例;此外,落叶树种多采用三球悬铃木、槐(Styphnolobium japonicum)等高大宽阔的树种,可有效提高西安市城市绿地三维绿量和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市 城市绿地 三维绿量 生态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西安都市圈城市热岛效应时空分布特征及AOD对热岛强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梁秀娟 王旭红 +3 位作者 牛林芝 韩海青 郑玉蓉 张秀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566-1580,共15页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以及城市气溶胶污染的加重,城市热岛效应(UHI)日益明显。以大西安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利用2003—2018年MODIS LST数据提取了大西安近16 a的地表温度信息,基于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Pearson相关分析和R/...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以及城市气溶胶污染的加重,城市热岛效应(UHI)日益明显。以大西安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利用2003—2018年MODIS LST数据提取了大西安近16 a的地表温度信息,基于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Pearson相关分析和R/S分析法等方法研究分析了大西安城市热岛效应时空分布特征,剖析了城市热岛强度与其影响因子的相关性,以及定量评估了气溶胶对城市热岛效应的贡献。结果表明,(1)大西安都市圈在2003—2018年间白天平均地表温度为21.68℃,夜晚为7.28℃,年均和季均地表温度均呈现上升趋势,整个研究区地表温度在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2)全年昼夜平均地表温度变化率分别为0.123℃·a^−1和0.051℃·a^−1。从四季地表温度趋势检验结果来看,夏季白天(P<0.01)和冬季白天(P<0.05)均呈现上升趋势;夏季、秋季和冬季在夜晚也呈现上升趋势,并且分别通过了0.05、0.05和0.01的显著性检验。(3)影响全年白天城市热岛强度的主要因素是NL、EVI、人口密度和不透水表面,在夜间影响因素主要为NL、AOD和不透水表面,其中,不透水表面是影响城市热岛的最直接因素。(4)估算得到气溶胶对稳定城市区域夜间UHI的贡献为(1.64±0.16)℃,对城市区域夜间UHI的贡献为(1.92±0.14)℃,由于城市区域周边工业工厂较多,因此气溶胶污染相比稳定城区较高。然而,通过治理气溶胶污染可以有效地缓解夜间城市热岛现象和热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效应 地表温度 城市热岛强度 气溶胶 大西安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形态演变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以西安市主城区为例 被引量:13
6
作者 黄晓军 宋涛 +2 位作者 王博 郑殿元 祁明月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26-937,共12页
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热环境关系紧密。以西安市为例,采用遥感影像数据,从规模−结构−形态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西安市热环境变化特征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对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和形态变化与热环境变化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热环境关系紧密。以西安市为例,采用遥感影像数据,从规模−结构−形态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西安市热环境变化特征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对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和形态变化与热环境变化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结果如下:①2000—2016年,随着建设用地的增长,西安市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耕地与建设用地面积占比变化与地表温度变化呈正相关性,林草地与水域面积占比变化与地表温度变化呈负相关性;②林草地、水域的斑块优势度越大,形状越复杂,集聚度越高,越有利于改善热环境,而耕地和建设用地的斑块景观优势度大、集聚度高,则会导致地表温度升高和热环境恶化;③集聚度和连通度高的大斑块林草地和水域具有更突出的降温效果,相反,高度集聚的建设用地形成的不透水面具有更强的升温效果。可为从土地利用视角改善城市热环境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热环境 地表温度 西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地区高温脆弱性评估及其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包微 黄晓军 纪王迪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63-1875,共13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高温事件频发,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综合利用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建立“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高温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量化高温脆弱性指数,揭示2005—2020年关中地区高温脆弱性时...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高温事件频发,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综合利用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建立“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高温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量化高温脆弱性指数,揭示2005—2020年关中地区高温脆弱性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5—2020年关中地区夏季地表温度高温区面积增加,地表温度空间格局大致相似,次高温区和高温区呈片状分布在中部区域,次低温区和低温区集中分布在南部秦岭山区。(2)关中地区高温脆弱性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分布格局与地表温度类似,较高和高等级脆弱性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平原,低和较低等级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秦岭山区。(3)2005—2020年关中地区高温脆弱性指数呈降低趋势,较高和高等级脆弱性面积占比由2005年的48.20%降低至2020年的37.49%。(4)2005—2010年,高温脆弱性等级发生变化的范围较小,2010—2020年,各高温脆弱性等级发生变化的范围明显增加,大部分区域脆弱性等级降低,主要表现为中脆弱性降为较低脆弱性、较高脆弱性降为中脆弱性、高脆弱性降为较高脆弱性。研究结果可为高温适应能力的提高和高温脆弱性的减缓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高温脆弱性 时空变化 关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建成环境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及其空间关系
8
作者 郑殿元 黄晓军 祁明月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5-114,共10页
城市内部地表温度的空间异质性受建成环境的深刻影响。为了深入揭示微观尺度下城市建成环境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及其空间作用关系,以西安市碑林区为例,在30 m×30 m格网尺度下采用多源空间数据,以及多元Logistic回归和空间统计模型等... 城市内部地表温度的空间异质性受建成环境的深刻影响。为了深入揭示微观尺度下城市建成环境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及其空间作用关系,以西安市碑林区为例,在30 m×30 m格网尺度下采用多源空间数据,以及多元Logistic回归和空间统计模型等方法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碑林区地表温度空间集聚特征主要为“高-高”和“低-低”两种类型,在北部形成热岛区,东部形成冷岛区;(2)城市地表温度的增温因子为归一化不透水面指数(NDISI)和建筑密度(BD),降温因子为路网密度(RD)、建筑高度差(BHS)和水体比例(PW),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在有水体的低温区降温效果较差,在无水体的高温区较好;(3)城市路网密度和建筑高度差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性,在高温区更为显著;(4)城市地表温度在空间上存在实质性空间依赖性,在建成环境影响下局部与邻近地表温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扩散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成环境 城市热岛 地表温度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沣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遥感评价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8
9
作者 冯荣荣 张凯莉 +3 位作者 韩佳宁 李颖辉 刘琪琪 刘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60-871,共12页
通过遥感数据准确评估生态环境质量,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决策指导具有重大意义。以沣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指标并耦合成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析沣河流域近20年生态环境时空变化... 通过遥感数据准确评估生态环境质量,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决策指导具有重大意义。以沣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指标并耦合成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析沣河流域近20年生态环境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空间聚类分布模式,同时采用地理探测器对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主导因子和交互因子展开探究。结果表明:(1)2001、2005、2011、2015和2021年沣河流域RSEI均值分别为0.543、0.600、0.634、0.668和0.649,说明研究区生态环境在2001—2015年有所改善,在2015—2021年发生轻微退化。(2)全局莫兰指数(global Moran′s I)值范围为0.767~0.887,表明沣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布呈现显著正相关性,且高-高(H-H)聚集区分布在滦镇街道等研究区南部地区,低-低(L-L)聚集区主要分布在王寺街道等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北部地区,近20年L-L聚集区面积呈先明显减少后轻微增加趋势。(3)沣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并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交互后增强的结果,其中,2015年干度指标与其他因子交互后,其协同作用明显加强,说明地表裸土和建筑面积对沣河流域生态环境影响最大。在未来发展中,沣河流域应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方式,实现流域经济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 地理探测器 影响因子 沣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雪和降水中黑碳的分布特征与来源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智浦 牛振川 +1 位作者 马皓 王森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605-2612,共8页
黑碳(black carbon,BC)影响着全球辐射平衡、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而降水是大气中黑碳的主要去除方式.简述了降水中黑碳的分析方法,重点论述了国内外降水中黑碳的分布特征和对黑碳的去除效率,以及模型和碳同位素示踪技术在识别黑碳来源... 黑碳(black carbon,BC)影响着全球辐射平衡、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而降水是大气中黑碳的主要去除方式.简述了降水中黑碳的分析方法,重点论述了国内外降水中黑碳的分布特征和对黑碳的去除效率,以及模型和碳同位素示踪技术在识别黑碳来源的应用.结果表明:①单颗粒黑碳光度计因其检测限低、分析速度较快等优点在分析液相介质黑碳中应用较多.②降水中黑碳含量在空间上呈现较大差异,中国降水中黑碳含量较两极地区高2~3个数量级,越靠近两极地区,降水中黑碳含量越低,且工业革命后冰芯中黑碳含量有所增加.由于不同地区工业类型和化石燃料燃烧效率的差异,中国降水中黑碳含量大于东亚其他地区及欧洲地区.长时间(>8 h)降水对黑碳的去除效果较好.③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积分轨迹模型、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和碳同位素示踪技术相结合能更好地分析降水中黑碳的来源.研究显示,我国降水中黑碳含量较高、污染较重,但对城市降水中黑碳污染的关注还不足,未来应加强对不同地区城市降水中黑碳的观测,充分利用分析模型和碳同位素示踪技术解析降水中黑碳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降水 去除效率 分布特征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大气PM_(2.5)中元素的污染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邱雨荷 王森 +4 位作者 刘婉玉 钱亚利 丁柳屹 李娇 马皓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1-170,共10页
近年来,西安市大气PM_(2.5)污染问题时有发生,PM_(2.5)中附着的有毒有害元素会危害人体健康。为探究西安市大气PM_(2.5)中元素的污染特征和来源,于2018年6月-2019年4月采集45个PM_(2.5)样品,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测定了西安市大气PM... 近年来,西安市大气PM_(2.5)污染问题时有发生,PM_(2.5)中附着的有毒有害元素会危害人体健康。为探究西安市大气PM_(2.5)中元素的污染特征和来源,于2018年6月-2019年4月采集45个PM_(2.5)样品,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测定了西安市大气PM_(2.5)中18种主要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观测期间西安市PM_(2.5)年平均浓度为(79.89±76.12)μg/m^(3);所测的18种元素年平均总浓度为(4806.09±960.48)ng/m^(3),并呈现冬春季高于夏秋季的分布特征。西安市大气PM_(2.5)中18种元素的年均值高低依次为Ca>Mg>Al>Fe>K>S>Zn>P>Cl>Ti>Pb>Br>Cu>Mn>Sr>As>Ni>Se,冬季As、Pb、Br元素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5),这是由于冬季西安集中供暖,燃煤量增加。整体来看,污染天元素的质量浓度较清洁天有所增加,其中Cl、As、Pb、Se、Br、S、Sr元素质量浓度增加了1倍以上,这些元素主要源于燃煤、机动车和工业排放。富集因子和正定矩阵因子模型(PMF)结果表明,西安市PM_(2.5)的4种主要污染源为混合源(扬尘源、工业冶金源和生物质燃烧源)(53.3%)、工业燃油源(18.2%)、交通源(15.8%)、燃煤源(13.7%)。各污染源在不同季节贡献率有所不同,其中混合源(扬尘源、工业冶金源和生物质燃烧源)春夏季贡献率大于秋冬贡献率;燃煤源冬季贡献率最大,夏季贡献率最小。西安市大气PM_(2.5)中元素冬季污染较严重,且大多数元素污染天质量浓度均有所升高,人为源对其有重要贡献,应重点控制燃煤、机动车、工业排放、建筑施工这几类污染源,以期改善大气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市 PM_(2.5) 元素 富集因子 正定矩阵因子模型(PM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高温胁迫下中国城市脆弱性格局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12
作者 郭禹慧 黄晓军 +1 位作者 郑殿元 李艳雨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96-608,共13页
以中国280个城市市辖区为研究对象,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3个维度构建城市高温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气象观测数据、人口普查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量化城市高温脆弱性指数,揭示1990、2000和2010年中国城市高温脆弱性格局,... 以中国280个城市市辖区为研究对象,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3个维度构建城市高温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气象观测数据、人口普查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量化城市高温脆弱性指数,揭示1990、2000和2010年中国城市高温脆弱性格局,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在时间维度上,1990-2010年中国城市高温暴露度呈升高趋势,敏感性先升高后降低,而适应能力呈缓慢降低趋势;空间维度上,暴露度整体呈南高北低的集聚态势,敏感性与适应能力分布则较分散。2)1990-2000年,中国城市高温脆弱性格局变化较小,2010年中国城市高温暴露度和敏感度均升高,适应能力却有所下降,导致高脆弱性城市数量骤增,分布范围呈由南向北扩大趋势,1990、2000、2010年高脆弱性城市占比依次为24%、28%、62%。3)区域气候条件、自然环境和城市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影响城市高温脆弱性的重要因素,夏季月平均气温、热岛强度对城市高温脆弱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夏季月平均降水量、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高程、最大风速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对城市高温脆弱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气温对于城市高温脆弱性正向效应远大于城市社会经济条件的负向效应,城市高温脆弱性主要受区域温度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胁迫 脆弱性 暴露度 敏感性 适应能力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老城区暴雨内涝模拟及其灾害风险评估 被引量:12
13
作者 赵凯旭 王建明 +1 位作者 闫茜 黄晓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2,共12页
城市内涝灾害严重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其灾害风险不仅受内涝积水影响,更与城市地形、人口分布和建成环境紧密相关。通过SWMM模型与GIS工具对西安市老城区10、20、50、100 a这4个重现期下2 h降雨进行暴雨内涝模拟,同时从危险性、暴露性... 城市内涝灾害严重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其灾害风险不仅受内涝积水影响,更与城市地形、人口分布和建成环境紧密相关。通过SWMM模型与GIS工具对西安市老城区10、20、50、100 a这4个重现期下2 h降雨进行暴雨内涝模拟,同时从危险性、暴露性和脆弱性出发构建内涝灾害风险评价体系,叠加运用传统数据与新兴多源数据计算内涝灾害指数。研究表明:西安市老城区在4个重现期下都出现较为严重的积水,排水管网系统尚不足以抵御10 a一遇的暴雨。积水严重区域主要集中在道路交叉口和城墙下穿区域、大面积城市广场和停车场、地势低洼处三类区域,主要原因是这些区域管线交汇且地势低洼,或存在大面积铺装且缺乏快速排水系统,或场地低洼且管网设计标准较低。西安市老城区内涝中、高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积水严重的道路交叉口、城墙下穿区域、城市广场和地势低洼处,主要原因是这些区域本身易积水,再加上周边的城市道路、人流车流、敏感设施相对密集,暴雨内涝影响严重。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知城市内涝灾害风险,也有助于政府和相关人员准确绘制内涝风险地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内涝 风险评估 SWMM模型 GIS 西安市老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溶胶光学厚度和不透水地表覆盖度对城市热岛强度的影响——以关中地区为例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秀 王旭红 +3 位作者 郑玉蓉 崔思颖 杨霞 蒋子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8965-8976,共12页
城市热岛效应(UHI)是人们最为关注的城市生态环境热点问题之一,城市热岛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对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城市热岛足迹(UHI FP)、局部G^(∗)指数、Pearson相关系数以及气溶胶定量归因分析法研究了气溶胶光学厚度(AOD... 城市热岛效应(UHI)是人们最为关注的城市生态环境热点问题之一,城市热岛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对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城市热岛足迹(UHI FP)、局部G^(∗)指数、Pearson相关系数以及气溶胶定量归因分析法研究了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和不透水地表覆盖度(ISP)对城市热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2000—2018年间,关中地区西安及咸阳(西咸)城区的白天/夜晚城市热岛足迹均有显著增加,城市热岛效应逐年增强。西咸白天/夜晚城市热岛足迹范围比宝鸡市大,城市热岛现象更为明显。西咸城区夜晚热岛足迹范围内被地表温度(LST)高值所占据,夜晚城市热岛效应比白天更明显。宝鸡市虽然热岛足迹范围增减幅度不大,但足迹内白天/夜晚LST次热区面积逐渐增大,城市热岛效应日趋增强。西咸、宝鸡市城区的夜晚城市热岛强度(ΔT)与不透水地表覆盖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城乡气溶胶光学厚度之差(ΔAOD)呈明显负相关性。西咸城乡ΔAOD为负,对城市热岛强度的平均贡献度为(0.41±0.14)℃;宝鸡市城乡ΔAOD为正,其平均贡献度为(-0.26±0.25)℃。综上所述,城市不透水地表面积的扩张会使城市热岛效应进一步加剧,西咸与宝鸡市城区气溶胶浓度的增加会抑制城市热岛的形成,但综合其他因子的影响作用,西咸与宝鸡市城市热岛强度仍在逐年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足迹 不透水地表 局部G^(∗)指数 Pearson相关系数 AOD归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博 黄晓军 刘萌萌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35-1647,共13页
区域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是揭示土地利用效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土空间开发状态的重要指标,对其变化进行监测与管治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构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量化模型,以陕西省为例,计算2000—2015... 区域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是揭示土地利用效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土空间开发状态的重要指标,对其变化进行监测与管治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构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量化模型,以陕西省为例,计算2000—2015年县域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指数,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揭示其空间格局和演化特征,并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识别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5年陕西省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总体呈现增长态势,内部空间分异显著,高强度区集中在榆林、延安、西安、安康等地,低强度区集中在咸阳、宝鸡、铜川、商洛、渭南、汉中等地。(2)陕西省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状态,热点区稳定分布在西安市辖区及周边区县,冷点区分布在延安南部、咸阳、铜川、渭南和汉中等部分区域;县域建设用地开发强度逐步提升的同时,区域开发不平衡现象日益突显。(3)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水平、财政投入力度、耕地资源和地形条件是影响陕西省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但在不同县域其影响程度大小具有显著差异,且个别因素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开发强度 格局 影响因素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和小麦对城市污泥施用土壤中多氯联苯的吸收和传输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婉玉 李珺 +1 位作者 王森 袁琪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578-2587,共10页
城市污泥施用农田能够改善土壤性状及促进作物生长,但也会使农田存在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污染风险.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作为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被作物吸收、累积后经食物链传递,潜在威胁着人体健康.为探究城... 城市污泥施用农田能够改善土壤性状及促进作物生长,但也会使农田存在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污染风险.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作为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被作物吸收、累积后经食物链传递,潜在威胁着人体健康.为探究城市污泥施用农田后PCBs在土壤和作物(玉米和小麦)中的分布特征,解析玉米和小麦对土壤PCBs的吸收和传输规律与差异,以关中地区城市污泥施用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植物种属、污泥施用量和污泥类型的土壤盆栽培养试验.结果表明:①城市污泥施用后造成土壤、玉米和小麦的PCBs污染,土壤、植物根和地上部分以低氯代PCBs〔一氯代PCBs(mono-PCBs)~五氯代PCBs(penta-PCBs)〕为主,且百分含量呈依次增加趋势.②与种植前相比,种植植物后土壤中更低氯代的PCBs占主导;且土壤∑PCBs消减了20.00%~79.30%,各处理对∑PCBs的消减差异表现为玉米高于小麦、单倍污泥施用量高于双倍污泥施用量、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污泥施用处理∑PCBs的消减率最高.③植物根可以吸收土壤PCBs并向地上部分传输,且吸收和传输能力与植物种属、污泥施用量和污泥类型有关,小麦对污染土壤∑PCBs及各PCBs同系物的吸收能力均强于玉米,而传输能力较弱;双倍污泥量施用下植物根对∑PCBs、一氯代PCBs(mono-PCBs)~四氯代PCBs(tetra-PCBs)和六氯代PCBs(hexa-PCBs)的吸收减弱;有机质含量最低的污泥施用下植物根对∑PCBs的吸收能力最强.研究显示,城市污泥施用会引起土壤和作物PCBs污染,种植作物能消减污染土壤PCBs,而小麦和玉米对土壤∑PCBs及各PCBs同系物的消减和吸收传输存在种属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土壤 多氯联苯(PCBs) 吸收 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地区人类活动强度与地表温度的时空关联特征及其驱动作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纪王迪 黄晓军 +1 位作者 包微 马耀壮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7-979,共13页
人类活动对全球温度升高的促进作用愈加明显,如何科学衡量人类活动强度并探究其与地表温度的时空关联性成为当前研究热题。以关中地区为例,整合人口密度、地区生产总值、夜间灯光强度、建设用地面积比例、电量消耗5个指标表征人类活动强... 人类活动对全球温度升高的促进作用愈加明显,如何科学衡量人类活动强度并探究其与地表温度的时空关联性成为当前研究热题。以关中地区为例,整合人口密度、地区生产总值、夜间灯光强度、建设用地面积比例、电量消耗5个指标表征人类活动强度,分析关中地区人类活动强度与地表温度时空变化规律,探究人类活动强度与地表温度关联性及其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2001—2020年关中地区平均地表高温、低温区域分别呈现总体增大、减少的趋势,地表高温区域范围不断扩大。(2)2000—2020年关中地区的人类活动强度逐渐增加,特别是在各地级市的市辖区和主要居民点,高强度区域范围不断扩大,而低强度区域主要位于秦岭山区。(3)2000—2020年关中地区人类活动强度与地表温度呈显著正相关性和空间上的集聚性,正相关区域面积呈现增大趋势,主要由不显著及负相关转化为正相关区域,高-高类型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各城市主城区,低-低类型集聚区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区。(4)影响地表温度的人类活动强度指标中,夜间灯光强度、人口密度、建设用地面积比例对地表温度的驱动作用最为显著;且夜间灯光强度与建设用地面积比例、人口密度与建设用地面积比例交互作用对地表温度的解释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强度 地表温度 时空关联性 关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地区典型土壤和污泥中多氯联苯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婉玉 袁琪 王森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3-42,共10页
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是一类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全球性有机污染物。该文以关中地区固体废弃物处置区土壤和污水处理厂污泥为研究对象,探究典型污染土壤和污泥中PCBs同系物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固体废弃物处置区土壤(... 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是一类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全球性有机污染物。该文以关中地区固体废弃物处置区土壤和污水处理厂污泥为研究对象,探究典型污染土壤和污泥中PCBs同系物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固体废弃物处置区土壤(4.26~57.77 ng/g(avg,15.31 ng/g))和污泥中(9.64~213.85 ng/g(avg,53.65 ng/g))∑PCBs在国内外均处于中等偏低水平,76.47%的土壤样品中∑PCBs低于荷兰农业土壤容许标准值(20 ng/g),94.12%的污泥样品中∑PCBs低于我国城市污泥农用控制标准(200 ng/g dw)。土壤和污泥中分别检测到36和33种PCBs单体,其中三氯代和四氯代PCBs所占比例最高。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地区污泥中PCBs可能源于国产变压器油或进口PCBs商品。研究结论以期为土壤和污泥中PCBs的污染与控制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土壤 污泥 多氯联苯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县域经济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9
作者 黄晓军 刘萌萌 王博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69-579,共11页
以黄土高原地区277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及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揭示其2000-2015年经济发展的格局分异特征,通过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呈快速增长态... 以黄土高原地区277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及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揭示其2000-2015年经济发展的格局分异特征,通过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呈快速增长态势,整体上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其冷热点分布呈现典型的"中心-外围"空间结构,冷点区变化的波动性较为明显.地区经济空间分异中随机性占比不断减小,全方向上的空间差异程度渐趋加深,经济发展空间非均质性愈发显著,各方向上的经济发展差异经历了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资本投入与工业化发展始终是影响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居民消费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对县域经济发展也存在较大影响,各影响因素与地区经济热点区、冷点区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耦合性,但其影响程度和作用敏感性的区域差异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格局 影响因素 地理加权回归 黄土高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