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电压电流限制的伺服电机无纹波转矩控制
1
作者 董青青 李婷 彭朋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3-118,共6页
针对伺服系统无刷电机正弦电流转矩控制纹波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无刷伺服电机在任意反电动势波形下的无纹波转矩控制,实现了电机驱动器在有限电压、电流范围内的功率损耗最小。首先,建立了有限电压、电流范围内的电机模型,推导了电压... 针对伺服系统无刷电机正弦电流转矩控制纹波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无刷伺服电机在任意反电动势波形下的无纹波转矩控制,实现了电机驱动器在有限电压、电流范围内的功率损耗最小。首先,建立了有限电压、电流范围内的电机模型,推导了电压、电流范围边界的不等约束条件;其次,利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解等效二次规划问题,提出了最优转矩控制策略;最后,在三相18极同步电机的实验平台上进行了3种情况的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控制策略在相电压、电流饱和时,仍能实现转矩的精确控制,输出期望转矩;在发生单相故障时,可以隔离故障相,同时通过优化励磁电流使非故障相达到预期的转矩输出,减小了转矩纹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伺服系统 无刷电机 纹波 最优转矩控制 故障隔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_(1)Li_(3)Al_(2)-LDHs@OBAC的结构及其光催化CO_(2)还原特性 被引量:1
2
作者 凌洁 周安宁 +2 位作者 王文珍 李瑞琪 李纹龙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75-1286,共12页
采用尿素水热法制备了类水滑石(Ti_(1)Li_(3)Al_(2)-LDHs),将其负载于氧化椰壳活性炭(OBAC)表面制得Ti_(1)Li_(3)Al_(2)-LDHs@OBAC光催化剂,通过XRD、FT-IR、SEM、TEM、N_(2)吸附-脱附等温线、XPS、CO_(2)静态吸附等温线、CO_(2)-TPD、U... 采用尿素水热法制备了类水滑石(Ti_(1)Li_(3)Al_(2)-LDHs),将其负载于氧化椰壳活性炭(OBAC)表面制得Ti_(1)Li_(3)Al_(2)-LDHs@OBAC光催化剂,通过XRD、FT-IR、SEM、TEM、N_(2)吸附-脱附等温线、XPS、CO_(2)静态吸附等温线、CO_(2)-TPD、UV-Vis和EIS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基于Ti_(1)Li_(3)Al_(2)-LDHs构建Ti_(1)Li_(3)Al_(2)-LDHs@OBAC的结构模型,利用CO_(2)-水反应体系研究其光催化CO_(2)还原特性。结果表明:Ti_(1)Li_(3)Al_(2)-LDHs中Ti^(4+)、Li^(+)取代MgAl-LDHs中Mg^(2+)形成以Ti^(4+)、Li^(+)为中心的八面体结构,斜方堆积(3R)形成2D层片结构,层间阴离子为CO_(2)-3。Ti_(1)Li_(3)Al_(2)-LDHs@OBAC呈球状包覆结构,六边形层片Ti_(1)Li_(3)Al_(2)-LDHs垂直生长于OBAC表面;在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8 h条件下,Ti_(1)Li_(3)Al_(2)-LDHs@OBAC的光催化CO_(2)还原CO产率、CH 4产率和CO/CH 4产率比分别为42.62、1.18μmol/g和36。OBAC的碳缺陷增强了催化剂对CO_(2)的吸附活化能力,显著提高Ti_(1)Li_(3)Al_(2)-LDHs@OBAC光催化CO_(2)还原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水滑石 光催化 CO_(2)还原 活性炭 结构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C通信的矿山应急微电网控制策略 被引量:1
3
作者 韦钊 杨大山 梁林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94-199,共6页
应急微电网在主电网停电情况下为关键设备提供后备电源,对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在现有的配电设施基础上设计了一种交流微电网系统架构,为保障在1个或多个分布式发电机(DG)发生故障或输出功率不足情况下电网供电的可靠性,提出... 应急微电网在主电网停电情况下为关键设备提供后备电源,对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在现有的配电设施基础上设计了一种交流微电网系统架构,为保障在1个或多个分布式发电机(DG)发生故障或输出功率不足情况下电网供电的可靠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固定频率电力线载波通信(PLC)的孤岛微电网控制策略,实现在DG之间提供自动和公平的负载共享,从而显著增加微电网供电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分布式微电网所有DG和电池存储系统(BSS)均通过逆变器连接到公共交流母线,所有负载在公共点处连接。除了电池充电外,所有DG电流为单向电流。PLC采用高频信号进行通信,该信号通过与电源电流相同的介质(电力线)传输。分析了PLC的注入、检测和抑制方法,以及总体通信逻辑。仿真结果验证了基于PLC的DG功率动态调整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配电 交流微电网 应急供电 控制策略 电力线通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烷基化装置对C_(4)烯烃组成变化适应性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黄风林 曹潘 +4 位作者 侯二林 凌洁 刘菊荣 李阔 黎小辉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4-59,共6页
针对C_(4)烷基化原料中异丁烯摩尔分数增加,产品分布、质量变化的现象,采用格度为3的单纯形格点类型创建混料设计,借助热力学方法分析丁烯组成、温度对烷基化反应焓变、绝热温升的影响,探究烷烯比(I/O)、酸烃比(A/O)调整对控制反应温度... 针对C_(4)烷基化原料中异丁烯摩尔分数增加,产品分布、质量变化的现象,采用格度为3的单纯形格点类型创建混料设计,借助热力学方法分析丁烯组成、温度对烷基化反应焓变、绝热温升的影响,探究烷烯比(I/O)、酸烃比(A/O)调整对控制反应温度的作用。结果表明:随异丁烯增加,热效应最大可降低16 kJ/mol左右;随反应温度升高,体系热效应略增,体系热容增大,稳温能力增强;提高烷烯比、酸烃比可有效转移反应热,稳定反应温度。异丁烯烷基化热效应小,低温下便于通过增加烷烯比、酸烃比获得更低的烷基化反应温度,以减小主、副反应热力学优势差异,改善三甲基戊烷选择性,弥补异丁烯烷基化产物辛烷值低的不足,提高烷基化装置适应C_(4)烯烃组成变化的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基化 C_(4)烯烃 热效应 绝热温升 烷烯比 酸烃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型半胱氨酸保护合成纳米金簇及检测水中Cu^(2+)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凌洁 李瑞琪 +1 位作者 吴晗 曹潘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38-242,共5页
以氯金酸(HAuCl4)为金原子前驱体、半胱氨酸(L-Cys)为还原剂和保护剂,在60℃、8 h下采用"一步法"合成荧光性强、分散性好的金纳米簇(L-Cys-Au NCs),考察了金纳米簇的稳定性及对水中Cu^(2+)的荧光响应规律。实验表明,L-Cys-Au ... 以氯金酸(HAuCl4)为金原子前驱体、半胱氨酸(L-Cys)为还原剂和保护剂,在60℃、8 h下采用"一步法"合成荧光性强、分散性好的金纳米簇(L-Cys-Au NCs),考察了金纳米簇的稳定性及对水中Cu^(2+)的荧光响应规律。实验表明,L-Cys-Au NCs置于80 mmol/L NaCl溶液中25 d内不老化,化学稳定性好;L-Cys-Au NCs探针对Cu^(2+)的选择性好,不受水体中常见阳离子的干扰,与Cu^(2+)的荧光响应快,稳定时间短;L-Cys-AuNCs探针荧光强度与Cu^(2+)浓度在5~200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Cu^(2+)回收率在95.2%~105.3%,检测限为0.48μmol/L。L-Cys-AuNCs作为Cu^(2+)探针应用,方法简单、测试快捷、选择性高、稳定性好,有望用于水体中Cu^(2+)的定性、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簇 L型半胱氨酸 Cu^(2+)检测 荧光猝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4烯烃组成变化对烷基化反应热力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凌洁 曹潘 +4 位作者 李阔 温立宪 仵嘉玲 孟凡 黎小辉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50-154,共5页
针对丁烯资源中异丁烯体积分数增加、烷基化C4原料组成变化引起生产波动的现状,借助热力学方法对1-丁烯、2-丁烯、异丁烯与异丁烷在-10~50℃内液相烷基化反应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烷基化反应为不可逆放热反应,放热量随温度升高略增大... 针对丁烯资源中异丁烯体积分数增加、烷基化C4原料组成变化引起生产波动的现状,借助热力学方法对1-丁烯、2-丁烯、异丁烯与异丁烷在-10~50℃内液相烷基化反应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烷基化反应为不可逆放热反应,放热量随温度升高略增大,生成目的产物放热量略大于生成副产物放热量,异丁烯烷基化反应放热量最小;不同丁烯烷基化反应平衡转化率均在99.9%以上,异丁烯烷基化平衡转化率略低于其他2种烯烃,主、副反应平衡转化率均随温度升高略降低;辛烷值较高的TMP的选择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而副产物DMH、MH选择性增加。随着C4原料中异丁烯体积分数的增加,烷基化目的产物的选择性略降,且随着温度的升高降低趋势增强,温度对烷基化产物辛烷值影响敏感,有效控制并稳定反应温度可弥补烷基化产品质量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基化 热力学 C4烯烃 异丁烯 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斯特林机动力活塞间隙密封动态特性仿真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宫晶 张君安 +2 位作者 王亚娟 卢志伟 刘波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4-111,共8页
在自由活塞斯特林机动力活塞间隙密封中,间隙内的气体泄漏会引起工作腔内压力和气体质量的变化,进而影响斯特林机的工作效率。为研究在压缩循环过程中气体泄漏量对压力的动态影响,建立间隙密封长度不变、间隙密封长度单侧变化和间隙密... 在自由活塞斯特林机动力活塞间隙密封中,间隙内的气体泄漏会引起工作腔内压力和气体质量的变化,进而影响斯特林机的工作效率。为研究在压缩循环过程中气体泄漏量对压力的动态影响,建立间隙密封长度不变、间隙密封长度单侧变化和间隙密封长度双侧变化3种不同的间隙密封物理模型,采用时间推进法,分析求解不同形式的密封对泄漏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隙密封在启动阶段时单向泄漏量最大,随着时间的推进,泄漏量逐渐减小后达到稳定,间隙密封长度不变的模型相较于其他2种模型的单向泄漏量最少。基于间隙密封长度不变的模型,分析气膜厚度、背压、密封长度对泄漏量的影响,对气膜间隙和背压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气体质量的泄漏随气膜厚度和背压的增加而增加,随活塞长度的增加而减小;当气膜间隙为20~30μm,活塞长度为10~15cm,背压在3~5 MPa时,间隙密封泄漏量在3%以内,符合动力活塞间隙密封的设计要求。分析结果为自由活塞斯特林机动力活塞间隙密封提供了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密封 动态特性 斯特林机 动力活塞 密封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Mg比对Cu/Mg-MOF-74的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凌洁 周安宁 +2 位作者 王文珍 贾忻宇 马梦丹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79-1386,I0001,I0002,共10页
Cu/Mg-MOF-74具有比表面积高、微孔结构和碱金属活性位点可调、CO_(2)吸附性能及光催化活性优良等优点,但其Cu与Mg物质的量比(简称:Cu/Mg比)对烟气中CO_(2)吸附选择性影响机制尚不清晰。本研究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不同Cu/Mg比的Cu/Mg-MOF... Cu/Mg-MOF-74具有比表面积高、微孔结构和碱金属活性位点可调、CO_(2)吸附性能及光催化活性优良等优点,但其Cu与Mg物质的量比(简称:Cu/Mg比)对烟气中CO_(2)吸附选择性影响机制尚不清晰。本研究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不同Cu/Mg比的Cu/Mg-MOF-74,表征了其CO_(2)光催化性能、CO_(2)和N_(2)吸附量及孔结构,计算了Cu/Mg-MOF-74的CO_(2)吸附选择性,并分析了Cu/Mg比对吸附量、选择性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随着Cu/Mg比减小,Cu/Mg-MOF-74光催化CO_(2)还原为CO和H_(2)的活性先增后减,当Cu/Mg比为0.6/0.4时,其光催化还原CO和H_(2)产率最大,分别为10.65和5.41μmol·h^(-1)·g^(-1)cat(1 MPa,150℃);随着Cu/Mg比减小,CO_(2)、N_(2)在Cu/Mg-MOF-74上的吸附量增加,且CO_(2)吸附量增加显著,当Cu/Mg比为0.1/0.9时,其CO_(2)、N_(2)吸附量最大,分别为9.21、1.49 mmol·g^(-1)(273.15 K,100 kPa);随着Cu/Mg比减小,Cu/Mg-MOF-74的微孔(d1≥0.7 nm)、超微孔(d2<0.7 nm)的面积、体积均增加,当Cu/Mg比为0.22/0.78时,其微孔、超微孔的面积、体积均大于Mg-MOF-74;其选择性随Cu/Mg比减小和CO_(2)浓度增大而改善。CO_(2)在Cu/Mg-MOF-74上的吸附作用包括微孔填充和Mg^(2+)化学吸附,微孔体积是影响其吸附性能的关键。调整Cu/Mg比可调控Cu/Mg-MOF-74的孔结构、CO_(2)吸附量和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Mg-MOF-74 CO_(2) 吸附 选择性 孔结构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孔爆破切顶卸压在厚硬顶板沿空留巷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曹其嘉 陈勇 韦钊 《中国矿业》 2023年第7期146-151,共6页
针对厚硬顶板沿空留巷大面积悬顶、巷旁充填体大变形等问题,浅孔爆破切顶卸压是优化沿空留巷围岩结构的有效途径之一。以三河尖煤矿厚硬顶板为工程背景,采用LSDYNA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方法分析了浅孔爆破切顶卸压机理,确定了合理的沿空... 针对厚硬顶板沿空留巷大面积悬顶、巷旁充填体大变形等问题,浅孔爆破切顶卸压是优化沿空留巷围岩结构的有效途径之一。以三河尖煤矿厚硬顶板为工程背景,采用LSDYNA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方法分析了浅孔爆破切顶卸压机理,确定了合理的沿空留巷切顶卸压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相邻炮孔可以起应力导向和叠加效应,裂隙产生以拉伸断裂破坏为主,破碎区和裂隙区为厚硬顶板断裂提供了弱面,厚硬顶板及时垮落,消除大面积顶板突然垮落产生急增压和冲击破坏的危险。采用浅孔爆破切顶卸压+巷旁充填体相结合的留巷围岩控制技术,建立了浅孔爆破切顶卸压沿空留巷力学模型,确定了炮孔深度为5000 mm、孔径为42 mm、装药不耦合系数为1.3、炮孔间距为900 mm、炮孔向采空区侧倾角为80°、充填体支护阻力为7.73 MN/m的切顶参数。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三河尖煤矿72207工作面沿空留巷切顶卸压工程实践,留巷围岩保持完整,维护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硬顶板 沿空留巷 浅孔爆破 巷旁充填 切顶卸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早二叠世凝灰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佳 钱涛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0-300,共11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是否存在早二叠世沉积记录依旧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现有区域地质资料普遍认为二叠系并未沉积或已完全被剥蚀。这分歧起源于对现有的古生物化石形成年代认识的不同。此次研究对柴达木盆地北缘东段旺尕秀地区的石炭...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是否存在早二叠世沉积记录依旧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现有区域地质资料普遍认为二叠系并未沉积或已完全被剥蚀。这分歧起源于对现有的古生物化石形成年代认识的不同。此次研究对柴达木盆地北缘东段旺尕秀地区的石炭系克鲁克组和扎布萨尕秀组开展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剖面实测工作,在东大沟剖面扎布萨尕秀组底部鉴别出数层凝灰岩,并采集锆石U-Pb年代学样品。通过锆石LA-ICP-MS U-Pb测年,首次获得295±2 Ma(MSWD=0.035)的高质量年代学数据。此次发表的数据,明确了柴达木盆地北缘早二叠世沉积地层的存在。该研究成果为后续柴达木二叠系含油气系统勘探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支撑,并为今后开展石炭纪—二叠纪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二叠世 扎布萨尕秀组 锆石定年 柴达木盆地北缘 凝灰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