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场信息融合的采动覆岩宏-细观损伤演化及“两带”发育位置判识 被引量:2
1
作者 魏江波 王双明 +6 位作者 刘浪 蔚保宁 种德雨 刘智振 李东奎 庄登登 周静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8-140,共13页
【目的】黄河中游煤炭开采区采动覆岩破坏特征与“两带”空间结构演化是采空区注浆充填开采领域亟需破解的关键难题。【方法】为准确判识采动覆岩“两带”发育位置,以陕北凉水井煤矿42205工作面为地质原型,根据现场钻孔资料,采用颗粒流... 【目的】黄河中游煤炭开采区采动覆岩破坏特征与“两带”空间结构演化是采空区注浆充填开采领域亟需破解的关键难题。【方法】为准确判识采动覆岩“两带”发育位置,以陕北凉水井煤矿42205工作面为地质原型,根据现场钻孔资料,采用颗粒流离散元方法构建采煤数值模型,模拟分析采动覆岩微裂隙发育、破断岩块分布、垂向位移变化、力链结构演化和空隙率演化等采动覆岩损伤特征和规律,综合判识采动覆岩“两带”发育位置和形态,结合现场实测对比验证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出基于宏-细观多场信息融合的采动覆岩“两带”发育位置精准判识方法。【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1)采动覆岩微裂隙发育数量随着工作面推进呈正相关关系,且表现为先幂指数增长后线形增长的两阶段特征;在基载比接近1.0且采动覆岩“上三带”完整条件下,采动覆岩破断岩块平均长度随岩层高度的增大呈非线性对数增长特征。(2)采动覆岩强力链拱随工作面的不断推进,其高度先增大后趋于稳定,而跨度同步工作面推进速度;受覆岩载荷不断增大,强力链拱的破坏是岩层破断致使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增大的内在原因;强力链拱内强力链结构自下而上表现出垂向密集分布和近水平稀疏分布的双区段特征。(3)采动覆岩空隙率与岩层高度呈负相关关系,垮落带沿两侧松散区向中部压实区,采动覆岩空隙率平均由30%逐渐非线性减小至10%左右;融合多源信息综合判识采动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平均为69.00 m,裂采比平均为19.71,垮落带发育高度平均为19.63 m,垮采比平均5.61;采动覆岩导水裂隙带形态呈“正梯形”特征。该研究结果相较于传统单因素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其在工程应用方面可为黄河中游采空区垮落带矸石浆体高效充填空间精准计算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损伤 多场信息融合 力链 空隙率 “两带”发育位置 数值模拟 黄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废生态修复材料种植实验研究
2
作者 张新福 潘浩 +5 位作者 苟科学 敬毅 李明 付世雄 杨军军 王若帆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7-198,共12页
煤矸石等大宗固废占用大量土地并引起环境破坏,规模化处置需求迫切,将煤矸石用于贫瘠土壤改良及矿区土壤修复,可以实现以“废”治“荒”的资源化利用。因此,研究了4种固废结构性质、酸碱性及种植效果,明确了各固废对植被生长影响规律,... 煤矸石等大宗固废占用大量土地并引起环境破坏,规模化处置需求迫切,将煤矸石用于贫瘠土壤改良及矿区土壤修复,可以实现以“废”治“荒”的资源化利用。因此,研究了4种固废结构性质、酸碱性及种植效果,明确了各固废对植被生长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加工后的煤矸石与黄土密度比重接近,孔隙结构满足植被生长需求,对植被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可作为土壤改良基本材料;粉煤灰、脱硫石膏、污泥依据其毛管孔隙丰富保水性的特性以及植被生长影响规律,可作为低掺量添加剂调控土壤结构。研究同时发现,针对榆林矿区贫瘠土壤不能采用简单的优质土壤覆盖方式,而需针对当地土壤及环境条件进行生态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宗固废 煤矸石 土壤改良 生态修复 综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