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型群桩预支护高陡边坡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段旭 高洁 +1 位作者 门玉明 董琪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4-250,共7页
山区房建工程中常通过开挖边坡拓展用地空间,对于存在潜在滑动面的高边坡进行削坡处理会降低坡体安全系数,诱发滑坡灾害,造成财产与人员损失。开展微型群桩支护高边坡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微型群桩在高陡边坡支护中的受力变形状态。试验... 山区房建工程中常通过开挖边坡拓展用地空间,对于存在潜在滑动面的高边坡进行削坡处理会降低坡体安全系数,诱发滑坡灾害,造成财产与人员损失。开展微型群桩支护高边坡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微型群桩在高陡边坡支护中的受力变形状态。试验结果表明:钢管微型群桩对高陡边坡的支护效果较好,未支护时坡体在削坡完成后沿预设滑面滑动破坏,采用微型群桩支护后削坡过程高边坡变形被有效抑制,坡体由不稳定状态提高至安全系数1.5。三排桩的受力分布规律相近,抗滑段土压力成倒三角分布,滑面以上20cm土体推力最为集中。由于第一排桩间无法形成有效土拱作用,第二排桩体受力明显,一至三排桩抗滑段的受力分配比例约为1.3∶2∶1。试验结果为山区高边坡的预支护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开挖 微型桩 模型试验 受力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地区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灾害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13
2
作者 段旭 祝俊华 +1 位作者 董琪 陈志新 《灾害学》 CSCD 2017年第1期106-110,共5页
根据延安地区12县1区地质灾害实地调查成果,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遥感技术和调查实例,对区内主要的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延安地区城镇建设、交通建设与地质灾害的分布关系明显;人口居住... 根据延安地区12县1区地质灾害实地调查成果,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遥感技术和调查实例,对区内主要的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延安地区城镇建设、交通建设与地质灾害的分布关系明显;人口居住密度与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的发育数量呈正比,其中与滑坡灾害的关系最为密切;地质灾害的发育在空间上与交通线路体现出相关性,低级别公路建设孕育的地质灾害密度较大;矿产及油气田开发、水利工程也是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工程活动 地质灾害 相关性 分布规律 延安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碱污染黄土抗剪强度演化规律及微观机制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宽 叶万军 +1 位作者 高海军 董琪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1-12,共12页
为探索酸碱污染对天然黄土抗剪强度的影响,首先对原状黄土试样浸泡不同浓度的HCl和NaOH溶液,而后展开三轴强度试验、扫描电镜测试、压汞试验以及土体化学组成和液塑限的测定,研究酸碱污染作用对黄土抗剪强度、微观结构、化学成分和塑性... 为探索酸碱污染对天然黄土抗剪强度的影响,首先对原状黄土试样浸泡不同浓度的HCl和NaOH溶液,而后展开三轴强度试验、扫描电镜测试、压汞试验以及土体化学组成和液塑限的测定,研究酸碱污染作用对黄土抗剪强度、微观结构、化学成分和塑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酸污染浓度增加,土体应力-应变曲线峰值衰减,抗剪强度劣化,黏聚力近指数趋势折减,内摩擦角相对稳定;碱污染浓度增加,土体应力-应变曲线峰值提升,抗剪强度增大,黏聚力增幅显著,内摩擦角略增;酸污染后,土体颗粒形态破碎,胶结物质溶解,颗粒与孔隙间界限模糊,骨架颗粒间孔隙、黏粒间孔隙含量及尺寸均增大;碱污染后,土体支架孔隙塌落,次生胶结均衡了局部损伤,补强了结构联结度,骨架颗粒间孔隙含量及尺寸均减小,黏粒间孔隙尺寸减小而含量增加;浸泡酸液后,土体内阳离子含量显著增加,碳酸钙含量急剧减少,液塑限均减小;浸泡碱液后,土体内Al^(3+)略有增加,其余阳离子平缓减少,碳酸钙含量小幅增加,液塑限均增大。分析试验结果,归纳了酸碱污染黄土抗剪强度演化的微观机制:酸碱污染效应下,土体内矿物溶解、离子交换、颗粒及孔隙结构调整,驱动土体初始结构损伤,新生结构形成,这一综合效应对土体抗剪强度而言是优是劣,取决于初始结构的损伤与新生结构的形成哪个更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原状黄土 酸碱污染土 抗剪强度 微观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力性质和降雨模式对黄土边坡变形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叶万军 崔晨阳 +3 位作者 高崇 董琪 景宏君 邓友生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0-68,M0006,共10页
服役期边坡破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降雨与边坡土体性质。为明确土体水力特性和降雨模式的具体影响程度,以陕北地区降雨特征和抗滑桩边坡实例为背景,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地下水位深埋坡体降雨过程的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Van Genuchte... 服役期边坡破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降雨与边坡土体性质。为明确土体水力特性和降雨模式的具体影响程度,以陕北地区降雨特征和抗滑桩边坡实例为背景,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地下水位深埋坡体降雨过程的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Van Genuchten模型参数、饱和渗透系数、降雨强度、降雨类型与降雨持时对排水不同土质边坡位移场与渗流场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VG模型参数变化对排水不良土质边坡影响更显著。排水相同坡体最终变形量随VG模型参数a、参数n与饱和渗透系数ks的降低而增高,随降雨强度与降雨持时的增大而增高。对于强降雨时排水不良土质边坡,外界渐强型降雨类型或者土体VG模型参数a与饱和渗透系数ks较低时易发生失稳破坏,在滑坡灾害防治工作中应给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边坡 非饱和渗流 水力特性 降雨模式 参数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沟壑高填方分层沉降监测与深层浸水试验 被引量:5
5
作者 段旭 门玉明 +1 位作者 董琪 常园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3期222-226,共5页
[目的]研究黄土沟壑地区高填方工程在填方完成后填筑体内部的变形状态,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基础依据。[方法]在某原始沟壑地形在进行高填方工程后,在填方场地内布设3组深层监测井,对填筑体内部土体的分层沉降、土压力以及体积含水率进行... [目的]研究黄土沟壑地区高填方工程在填方完成后填筑体内部的变形状态,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基础依据。[方法]在某原始沟壑地形在进行高填方工程后,在填方场地内布设3组深层监测井,对填筑体内部土体的分层沉降、土压力以及体积含水率进行了持续12个月的监测。[结果]工后12个月时间里,沟壑高填方内部的主要变形量集中在填筑体与原始地基交接的位置,沟壑中心地下18—27m以及原始陡坡部位土层出现明显的张拉变形。在原始沟壑地形的影响下,填筑体内部表现出明显的土拱效应。地下18m以下不同部位土压力差异明显,中心部位土压力较小,不利于中央部位填土的自重压密。[结论]在黄土沟壑地形中进行高填方工程后,填筑体内部出现了对地下水上升表现敏感的区域,当地下水位上升时局部的湿化变形可能产生工程土洞、地面塌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填方 分层沉降 土压力 深层浸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埋式管道穿越高填方填挖结合部位的受力状态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段旭 门玉明 +1 位作者 董琪 常园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86-891,909,共7页
以延安新区黄土高填方工程中的上埋式排水管道为原型,开展了相似比为1:2的室内试验,试验前在模型箱底部一定位置预设沉降底板模拟实际填方的工后沉降过程,在试验土体和管道中布设压力盒、位移计和应变片,以采集试验过程中的管土接触压... 以延安新区黄土高填方工程中的上埋式排水管道为原型,开展了相似比为1:2的室内试验,试验前在模型箱底部一定位置预设沉降底板模拟实际填方的工后沉降过程,在试验土体和管道中布设压力盒、位移计和应变片,以采集试验过程中的管土接触压力、管-土相对位移和管道应变等数据。研究表明,负土拱效应对管道的上部压力影响明显,竖向压力系数最大达3.4,与沉降量的关系符合三次多项式曲线,负土拱效应对管道的影响不可忽略。开挖纵向剖面后发现管道下部土层间出现明显的脱空裂缝,是管道下部管-土接触压力减小的原因。该成果为黄土高填方场地中管周土压力的计算、管道变形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填方 工后沉降 地埋管道 模型试验 土拱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的不同含水率黄土古土壤冻融循环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叶万军 强艳红 +1 位作者 景宏君 邹愈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4-153,共10页
为明确不同含水率古土壤在冻融循环作用下其微观结构特性及古土壤损伤机制,采用核磁共振扫描仪对不同含水率冻融循环后的古土壤试样进行测试,研究冻融循环和含水率共同作用对古土壤微观结构的影响及土体内部损伤变化。结果表明:冻融循... 为明确不同含水率古土壤在冻融循环作用下其微观结构特性及古土壤损伤机制,采用核磁共振扫描仪对不同含水率冻融循环后的古土壤试样进行测试,研究冻融循环和含水率共同作用对古土壤微观结构的影响及土体内部损伤变化。结果表明:冻融循环下不同含水率使土体内部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损伤程度为含水率大的土体大于含水率小的土体。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加,T;谱曲线信号幅度增加,孔隙结构改变,大孔隙、最大孔隙含量增加,中孔隙含量减小;同时含水率较大的土体孔隙体积增大幅度大于含水率较小的土体,说明在季节冻土区建设工程中含水率越大土体越易发生破坏,因此在工程中应注意防排水问题。依据损伤力学原理,得出土体颗粒连续性与孔隙率关系,进而得出有效应力与孔隙率关系;根据核磁扫描结果,建立孔隙率与冻融循环次数关系,最终推导出古土壤有效应力与冻融循环次数关系表达式。研究成果为季节冻土区古土壤地层建设工程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含水率 古土壤 核磁共振 损伤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PVC管道穿越挖填方场地时受力状态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段旭 董琪 门玉明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177-2184,共8页
以延安新区黄土沟壑高填方工程中的PVC输水管道为原型,通过1:2物理模型试验,预设沉降底板模拟高填方的工后沉降过程,对比不同接口布设位置的管道在穿越填挖结合场地时的受力变形过程,采集管道变形、应变和管土接触压力等数据,对比不同... 以延安新区黄土沟壑高填方工程中的PVC输水管道为原型,通过1:2物理模型试验,预设沉降底板模拟高填方的工后沉降过程,对比不同接口布设位置的管道在穿越填挖结合场地时的受力变形过程,采集管道变形、应变和管土接触压力等数据,对比不同接口位置对管道的影响。研究表明:浅埋PVC管道受负土拱效应影响明显,深层沉降量超过6 mm后填方场地中管道底部与土体出现脱空,管道竖向变形明显。对比2根管道的内力曲线发现,填挖结合部位中管道的内力受支座转角与竖向位移控制,管道接口的不良影响在这一阶段开始显现,建议在填挖结合区和工后沉降量大的填方场地采用柔性接口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填方 工后沉降 直埋管道 受力分析 管道接口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PMC柔性驱动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田爱芬 孙悦 +3 位作者 王茜茜 李佳华 张新荣 王洪彦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8-52,共5页
详细介绍了IPMC作为柔性驱动材料的研究进展,描述了IPMC的研究背景及驱动机理,对不同的制备工艺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对比,对改善IPMC性能的方法进行分类描述,总结了提高IPMC驱动性能的方法,最后对IPMC的应用做了全面的总结,并展望了I... 详细介绍了IPMC作为柔性驱动材料的研究进展,描述了IPMC的研究背景及驱动机理,对不同的制备工艺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对比,对改善IPMC性能的方法进行分类描述,总结了提高IPMC驱动性能的方法,最后对IPMC的应用做了全面的总结,并展望了IPMC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 智能材料 柔性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均方自适应滤波的气固两相流参数测量方法
10
作者 弋英民 胡香儒 +2 位作者 解瑞东 张良 孙路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5-179,共5页
针对气固两相流参数测量中信号噪声先验知识未知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最小均方自适应滤波的气固两相流交流电信号处理方法,利用浮点型DSP-TMS320F28335处理器采集静电传感器的交流电信号,并对采集到的信号利用最小均方自适应滤波算法进... 针对气固两相流参数测量中信号噪声先验知识未知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最小均方自适应滤波的气固两相流交流电信号处理方法,利用浮点型DSP-TMS320F28335处理器采集静电传感器的交流电信号,并对采集到的信号利用最小均方自适应滤波算法进行处理,按照均方误差最小准则来调节滤波器权值达到最优,实现最优滤波。最后,在气固两相流流速测量实验平台上,对气固两相流固相流速进行实时在线测量。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可提高气固两相流流速的测量精确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固两相流 交流电信号 最小均方自适应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沟壑高填方工后地下水与土体含水率变化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段旭 董琪 +2 位作者 门玉明 常园 叶万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753-1758,共6页
近年山区城市通过高填方工程扩展城市空间的实例越来越多,关于填方后地下水位的变化一直备受关注。以陕西某高填方工程为依托,对填方场地工后15个月里地下水位、填筑土体含水率的变化进行了持续的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填方后主沟下游地下... 近年山区城市通过高填方工程扩展城市空间的实例越来越多,关于填方后地下水位的变化一直备受关注。以陕西某高填方工程为依托,对填方场地工后15个月里地下水位、填筑土体含水率的变化进行了持续的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填方后主沟下游地下水位上升幅度明显大于两侧支沟达到1.3 m。主沟下游位置地下15 m以下的深层填土含水率随着深度递增。黄土沟壑高填方工程中主沟位置的地下水排导措施应进一步加强,防止地下水位持续上升,主沟下游位置进行工程建设时应考虑深层填土含水率增加带来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填方 地下水 压实黄土 含水率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筋材料改良黄土强度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何玉琪 廖红建 +2 位作者 董琪 牛波 刘虎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81-185,共5页
对土工格栅加筋重塑黄土进行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探讨了加筋层数与加筋方式对黄土强度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黄土试样在经过水平加筋后强度提升,倾斜加筋后强度下降。水平加筋时,土样强度会随着加筋层数的增多而增加,存在一个... 对土工格栅加筋重塑黄土进行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探讨了加筋层数与加筋方式对黄土强度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黄土试样在经过水平加筋后强度提升,倾斜加筋后强度下降。水平加筋时,土样强度会随着加筋层数的增多而增加,存在一个最优加筋层数(间距),当超过这一加筋层数时,土体强度改善效果不明显;倾斜加筋时,加筋角度为0°时,黄土试样的抗剪强度最大,当加筋倾角接近于45°+φ/2时,试样的抗剪强度最小。筋材的作用在黄土试样轴向应变达到3%~5%左右时才体现出来,说明只有当达到足够大的变形条件时,筋材才会发挥其抗拉伸力从而起到提升土体抗剪强度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塑黄土 水平加筋 倾斜加筋 三轴试验 抗剪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挖填方场地中桩筏基础受力变形状态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段旭 董琪 +2 位作者 门玉明 叶万军 李秉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73-380,共8页
利用自制模型箱,以延安新区黄土挖填方场地中的桩筏基础为原型,开展了相似比为1∶5的模型试验.通过上部加载模拟上部结构荷载,对桩体纵筋、筏板表面的应变数据以及桩间土体的土压力数据进行采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上部荷载的增大,... 利用自制模型箱,以延安新区黄土挖填方场地中的桩筏基础为原型,开展了相似比为1∶5的模型试验.通过上部加载模拟上部结构荷载,对桩体纵筋、筏板表面的应变数据以及桩间土体的土压力数据进行采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上部荷载的增大,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导致了基础产生向填方区的偏转,桩体发生明显的弯曲变形,不同部位桩体的应力集中位置以及桩-土相互作用状态有明显区别.在模型试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挖填结合地基上桩-土-筏共同作用的计算式.基础设计时应避免桩体全段位于填方地基中,基桩底部应深入稳定原始土体,并通过对填方地基的预处理提高桩周土体的摩擦力,同时应考虑各桩轴向应变数值以及峰值位置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考虑桩体的承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挖填方场地 桩筏基础 模型试验 不均匀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荷载作用下加筋土路基动力响应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高海军 董丁明 +3 位作者 赵琪 叶万军 景宏君 董琪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8-215,230,共9页
为明确模块面板式加筋土路基在顶面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变形规律与机制,以延安市某加筋土路基工程为背景,开展动三轴试验,关注不同荷载强度下试样动应力、动应变等多项指标的演化趋势,同时搭建加筋土路基数值模型并完成计算,明确路基... 为明确模块面板式加筋土路基在顶面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变形规律与机制,以延安市某加筋土路基工程为背景,开展动三轴试验,关注不同荷载强度下试样动应力、动应变等多项指标的演化趋势,同时搭建加筋土路基数值模型并完成计算,明确路基水平沉降与面板侧向位移的潜在规律,进而探讨循环荷载作用下加筋土路基工程的动力响应机制。认知如下:在循环荷载的参与下,累积轴向塑性应变随加载次数的增加呈增长趋势,即先快速增大,随后趋缓,最后稳定;塑性应变曲线形态不一,呈“宽胖型”与“陡峻型”并存的态势;Monismith模型和改进Monismith模型均可较好表达累积轴向塑性应变与循环次数的内在联系,但改进Monismith模型更为理想,动应力幅值越大,试样变形稳定所需加载次数越多;路基沉降和面板水平变形随着荷载强度的增加而增大,但所据位置较为稳定,其中峰值路基沉降始终处于载荷外侧处,峰值水平变形则位于0.36~0.43 h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土工格栅 加筋土路基 力学行为 动三轴试验 ABAQ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状和压实黄土持水特性及湿陷性对比试验研究 被引量:28
15
作者 穆青翼 党影杰 +2 位作者 董琪 廖红建 董欢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496-1504,共9页
通过对比研究具有相同初始干密度和含水率的原状和压实黄土,揭示黄土结构对其持水特性和湿陷性影响。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原状和压实黄土微观结构,对试验结果辅助分析。研究显示:压实黄土持水特征曲线进气值较原状黄土大75%。这可能是由于... 通过对比研究具有相同初始干密度和含水率的原状和压实黄土,揭示黄土结构对其持水特性和湿陷性影响。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原状和压实黄土微观结构,对试验结果辅助分析。研究显示:压实黄土持水特征曲线进气值较原状黄土大75%。这可能是由于原状黄土中存在超大团粒间孔隙,造成显著的瓶颈效应。另外,原状黄土持水特征曲线的滞回度在低吸力范围(小于7 kPa)较压实黄土大,而在中间吸力范围(7~80 kPa)较压实黄土小。这是由于原状和压实黄土经历不同脱-吸湿历史。对于湿陷性,高含水率时(大于18%)原状和压实黄土湿陷系数差别不大,而在低含水率(16%)时,原状黄土湿陷系数大于压实黄土。这是由于原状黄土中存在黏土颗粒胶结,使其具有较大抵抗加载变形能力(竖向应力200 kPa)。随后的注水,导致黏土颗粒胶结作用失效,引起较大湿陷变形。此外,原状黄土屈服应力较压实黄土屈服应力增大的程度随含水率减小而显著增加,这说明了原状黄土的结构性随含水率的降低而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状黄土 压实黄土 持水特性 湿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辆动荷载作用下黄土地区浅埋综合管廊动力响应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段旭 刘武超 +3 位作者 邹愈 胡兆江 董琪 叶万军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16-1725,共10页
近年来,为解决路面反复开挖、架空线网密集等问题,多地规划建设了城市综合管廊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由于城市综合管廊常布设于机动车道下方且埋深较浅,为揭示车辆动荷载作用下浅埋综合管廊及周围黄土路基的动力响应规律,设计制作1∶10的... 近年来,为解决路面反复开挖、架空线网密集等问题,多地规划建设了城市综合管廊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由于城市综合管廊常布设于机动车道下方且埋深较浅,为揭示车辆动荷载作用下浅埋综合管廊及周围黄土路基的动力响应规律,设计制作1∶10的缩尺物理模型,采用半正弦波模拟不同强度的车辆动荷载来研究车辆动荷载作用下管廊结构及周围土体的加速度、土压力和应变的动态响应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车辆动荷载作用下浅埋管廊结构的振动响应频率集中在76.62~110.76 Hz(对应原型10.72~15.51 Hz),车辆动荷载频率主要以低频为主。管廊顶板的加速度响应峰值分别是侧壁、底板的9.1和29.9倍(80 kN工况),且随着车辆动荷载强度的提高线性增长。车辆动荷载幅值超过80 kN(8.16 t轴重)后管廊顶与上覆盖土体间的动土压力作用响应显著增强,管廊侧壁与土体接触面上的动态土压力峰值约为顶板部位的39.8%~61.8%,而管廊底板与下部土体的接触压力变化幅度微弱。随着车辆动荷载强度的增大管廊顶板、侧壁的动态应变响应增幅明显,在顶板与侧壁掖角部位出现一定的应力集中现象,并表现出轻微的不对称变形特征,在城市浅埋综合管廊的设计施工中应加强对上部车辆动荷载影响的考量。研究成果可为实际工程中综合管廊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管廊 车辆动荷载 动力响应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转子结构对永磁交流伺服电机弱磁特性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莫为 汪梅 莫会成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89-98,共10页
该文探究了表贴式与内置式两种典型的永磁转子结构对永磁交流伺服电机的弱磁特性影响,推导了电压极限曲线中心位置在电流极限圆内、外电机输出最大机械与功率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对象以弱磁基速点为分界点,在该点以下功率以直线规律上... 该文探究了表贴式与内置式两种典型的永磁转子结构对永磁交流伺服电机的弱磁特性影响,推导了电压极限曲线中心位置在电流极限圆内、外电机输出最大机械与功率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对象以弱磁基速点为分界点,在该点以下功率以直线规律上升且均能恒转矩运行;在该点以上,表贴式与内置式结构电机转矩分别呈下降趋势与先上升至最大点后再下降的趋势。电压极限曲线中心位置处于电流极限圆内与圆外时,功率继续上升至最大点之后分别呈最大恒功率运行状态和快速下降趋势,并证明弱磁运行最大输出功率大于传统的弱磁运行恒功率值。该文的分析推导与实验结果相一致,为永磁交流伺服电机弱磁运行时的特性分析提供了较为详实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交流伺服电机 弱磁控制 机械特性 功率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吸力作用的非饱和土离散元模型及细观参数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瑶 伏映鹏 +2 位作者 廖红建 吕龙龙 董琪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46-250,共5页
为了研究非饱和土在三轴应力状态下细观参数对宏观力学行为的影响,基于PFC3D程序,采用可以施加基质吸力作用的Hill接触模型对非饱和土开展了等围压和等吸力作用下的离散元三轴试验模拟,得到了不同细观参数下偏应力与轴向应变之间的关系... 为了研究非饱和土在三轴应力状态下细观参数对宏观力学行为的影响,基于PFC3D程序,采用可以施加基质吸力作用的Hill接触模型对非饱和土开展了等围压和等吸力作用下的离散元三轴试验模拟,得到了不同细观参数下偏应力与轴向应变之间的关系。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细观参数中,颗粒杨氏模量与颗粒摩擦系数对非饱和土的影响最大,而颗粒泊松比和颗粒阻尼常数对偏应力-轴向应变曲线影响较小;随着颗粒杨氏模量增大,试样初始弹性模量增大,并且出现应变软化现象;在其他参数相同的条件下,颗粒摩擦系数与峰值强度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离散单元法 吸力 细观参数 三轴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处理算法IP核的异构验证框架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陆 文建平 +2 位作者 莫为 陈仕睿 李项河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42-1050,共9页
图像处理算法IP核的验证是SoC和FPGA在机器视觉领域应用的关键。为了提高验证时效性,本文基于ARM+FPGA异构平台,联合上位机软件,针对图像处理算法IP核设计了一种兼具泛用型、实时性和敏捷性的验证框架。验证框架通过ARM处理器与上位机... 图像处理算法IP核的验证是SoC和FPGA在机器视觉领域应用的关键。为了提高验证时效性,本文基于ARM+FPGA异构平台,联合上位机软件,针对图像处理算法IP核设计了一种兼具泛用型、实时性和敏捷性的验证框架。验证框架通过ARM处理器与上位机建立千兆以太网通信,实现测试激励和测试响应的实时传输,使用FPGA以兼容多类型不同分辨率的图像为目的构建数据总线,配置总线和处理模块,并结合部分重配置实现待验证算法IP核的快速迭代。实验结果表明验证框架对于以8,16,24 bit位深度图像为处理对象和结果的算法IP核具有可重用性,待验证IP核的部署速度相对全局重配置提高了25倍。与现有的FPGA验证技术相比,具有更好的可重用性,更短的验证周期,并且测试激励更具有针对性,待验证IP核的部署更加敏捷快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PGA原型验证 异构架构 图像处理算法IP核 部分重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荷载下填方体压实黄土动应变与动孔压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代倩 廖红建 +1 位作者 康孝森 董琪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35-240,共6页
某黄土填方体不同深度含水率差异明显,部分层位体积含水率达到50%,高含水率影响该填方体在长期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与应力状态,需开展动荷载下填方体压实黄土动应变与动孔压变化研究。制备接近填方体实际干密实度的三轴试样,开展不同围... 某黄土填方体不同深度含水率差异明显,部分层位体积含水率达到50%,高含水率影响该填方体在长期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与应力状态,需开展动荷载下填方体压实黄土动应变与动孔压变化研究。制备接近填方体实际干密实度的三轴试样,开展不同围压与不同循环应力比条件下饱和压实黄土动三轴试验,研究循环应力比与循环次数对饱和压实黄土塑性应变累积、应变变化率、应变幅值、孔压累积、孔压变化率与孔压幅值的影响规律,进一步基于边界面塑性理论揭示循环应力比和围压的这一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有利于黄土填方体动力分析,对该高填方体长期变形评估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填方 压实黄土 动三轴试验 动孔压 动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