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丹凤古城楚墓出土青铜器的科学分析
1
作者 王卓 王娇娇 +3 位作者 纪娟 邵安定 祝浩博 党小娟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0-220,共11页
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古城楚墓的发掘,填补了战国时期陕南地区楚文化考古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为揭示丹凤古城楚墓青铜器所蕴含的科技文化信息,利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对典型青... 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古城楚墓的发掘,填补了战国时期陕南地区楚文化考古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为揭示丹凤古城楚墓青铜器所蕴含的科技文化信息,利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对典型青铜器的制造技术、合金成分及铜料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9件青铜器中有22件是铅锡青铜,其余均为锡青铜;铅锡青铜器中,部分戈的铅含量较高。所有青铜器均为铸造成型。通过微量元素分析与比较,丹凤古城楚墓部分青铜器铜料来源于长江中下游铜矿带,而其余青铜器铜料来源有待考证,说明该批青铜器铜料来源具有多元属性。此研究为青铜器的保护修复提供科学数据,同时也为全面认识战国时期楚国青铜冶铸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凤古城楚墓 楚国青铜器 金相组织 合金成分 微量元素 铜料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谱技术的建窑宋代黑釉瓷物化组成及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甜 杨少雄 +7 位作者 夏森伟 王芬 王莹 孙建兴 孙莉 李强 罗宏杰 朱建锋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8-455,共8页
建窑,位于今福建省南平市,是宋时烧造黑釉茶盏的著名窑场之一。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历经宋、元、明、清代,烧瓷历史近千年。建窑黑釉瓷品种丰富,釉色多变,主要为黑釉、兔毫釉和柿红釉色居多。建窑黑釉瓷在中国陶瓷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建窑,位于今福建省南平市,是宋时烧造黑釉茶盏的著名窑场之一。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历经宋、元、明、清代,烧瓷历史近千年。建窑黑釉瓷品种丰富,釉色多变,主要为黑釉、兔毫釉和柿红釉色居多。建窑黑釉瓷在中国陶瓷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并深刻影响了亚洲陶瓷历史,尤其是日本陶瓷。对于建窑黑釉瓷的科学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致力于分析建盏胎釉的化学组成、微观结构,揭示建窑釉瓷的成瓷机理及制备工艺。然而,作为建窑黑釉瓷的代表品种,黑釉、兔毫釉和柿红釉,三者的原料组成、制备工艺及呈色机理的异同仍然不明晰。因此,采用超景深光学显微镜(OM)、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仪(μ-RS)、X射线衍射仪(XRD)和分光光度计等多种光谱技术,通过对建窑大路后门和芦花坪窑址出土的宋代黑釉、兔毫釉以及柿红釉的微观形貌、化学组成、物相组成以及釉外观呈色进行比较研究,解析黑釉、兔毫釉和柿红釉在原料组成、烧成工艺及呈色机理方面的异同。结果表明:黑釉、兔毫与柿红釉瓷胎中大部分主量元素含量无明显差异。三者着色元素均为Fe_(2)O_(3),黑釉与兔毫釉的Fe_(2)O_(3)含量接近(6.0~7.0 wt%),而柿红釉铁含量最高(~10.5 wt%)。较高的Fe_(2)O_(3)含量使得柿红釉面呈现红棕色。在所有样品的断面釉中、兔毫釉表面的毫纹中以及柿红釉面均发现有微米级枝状亚稳相ε-Fe_(2)O_(3)晶体。且ε-Fe_(2)O_(3)晶体的分布与兔毫釉面毫纹分布及柿红整体釉色一致。同时,在兔毫毫纹中及柿红釉面均发现赤铁矿晶体(α-Fe_(2)O_(3))。由此可知,棕色兔毫与柿红釉呈色均来自于ε-Fe_(2)O_(3)与赤铁矿的共同着色。此外,在釉中发现石英、锆英石、铁板钛矿及金红石晶体。而三者胎的化学元素组成相似,物相主要为石英、方石英与莫来石,部分样品中发现少量赤铁矿。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μ-RS)、X射线衍射仪(XRD)、分光光度计等多种光谱技术结合超景深光学显微镜(OM),能够高效精准解析建窑黑釉瓷的微观结构与物相组成,为揭示黑釉、兔毫釉和柿红釉的原料及制备工艺异同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类似古瓷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窑 黑釉瓷 XRF XRD 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 制备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窑遗址出土青瓷的物化组成与制备工艺的对比研究
3
作者 赵可心 王芬 +4 位作者 罗晨琛 朱建锋 任肇 王莹 王甜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66,共11页
为揭示晋代先越窑和唐五代越窑出土青瓷制备工艺的异同,采用超景深光学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色度仪、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比分析了晋代与唐五代越窑青瓷胎釉的微观结构、化学组成、釉中着色元素价... 为揭示晋代先越窑和唐五代越窑出土青瓷制备工艺的异同,采用超景深光学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色度仪、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比分析了晋代与唐五代越窑青瓷胎釉的微观结构、化学组成、釉中着色元素价态及配位,揭示了晋代与唐五代青瓷胎釉的原料特征与釉面呈色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1)晋代青瓷胎中呈色元素Ti、Fe含量比唐五代的高,这是导致前者胎色灰黄而后者胎色为浅灰的一个原因。(2)二者釉中Ca含量均较高(12.0~16.4 wt%),属于高钙釉,同时唐五代釉中P、Mg元素含量比晋代的高,这说明唐五代时期可能广泛使用了草木灰作为助熔剂。(3)晋代青瓷呈黄绿色,唐代青瓷呈青偏黄色,五代青瓷呈绿色,是由于晋代,唐代和五代釉中的Fe^(2+)含量依次升高,致使釉色中绿色占比依次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窑遗址 青瓷 化学组成 微观结构 原料特征 釉呈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对天然水硬性石灰水化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张彪 刘泓宇 +6 位作者 齐南 王芬 朱建锋 李立 马涛 罗宏杰 施佩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40-2648,共9页
石质文物是一类重要的文化遗产,然而裂隙会导致其产生失稳、渗水、风化等病害,因此,开发一种合适的灌浆材料用于石质文物裂隙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氧化石墨烯(GO)掺入天然水硬性石灰(NHL2)制备灌浆材料,采用SEM、TG、XRD和FT-IR等... 石质文物是一类重要的文化遗产,然而裂隙会导致其产生失稳、渗水、风化等病害,因此,开发一种合适的灌浆材料用于石质文物裂隙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氧化石墨烯(GO)掺入天然水硬性石灰(NHL2)制备灌浆材料,采用SEM、TG、XRD和FT-IR等测试研究了GO掺量对NHL2水化进程及水化产物的影响,通过力学性能测试和模拟灌浆试验评价了该材料用于石质文物灌浆加固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添加GO可加速NHL2的水化进程,促进规整致密的花状聚集态水化产物的形成;当GO掺量为0.05%(质量分数)时,试样的水化产物含量最多,力学性能最好,28 d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分别达2.83和1.63 MPa,相比空白试样分别提高了19.91%和23.40%。此外,灌浆材料与砂岩之间具有优异的黏结强度,两者界面结合紧密,兼容性良好。本研究为石质文物的裂隙灌浆加固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水硬性石灰 氧化石墨烯 水化产物 微观结构 兼容性 灌浆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沟遗址出土唐至元代青瓷的化学组成与呈色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罗晨琛 王莹 +7 位作者 赵可心 王芬 朱建锋 罗宏杰 于春雷 黄晓娟 宁红军 王甜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67,共11页
为揭示银沟遗址出土唐到元代青瓷的原料特征与呈色特点,采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色度仪和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研究青瓷胎釉的微观结构、化学组成与釉面呈色。研究结果表明:(1)金代青瓷胎中主要氧化物SiO_(2)、Al_(2... 为揭示银沟遗址出土唐到元代青瓷的原料特征与呈色特点,采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色度仪和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研究青瓷胎釉的微观结构、化学组成与釉面呈色。研究结果表明:(1)金代青瓷胎中主要氧化物SiO_(2)、Al_(2)O_(3)含量与其他各代有显著差异。唐代到金代胎中呈色元素TiO_(2)、Fe2O3含量逐渐降低,使得胎色从灰黑过渡到灰白。但是元代胎中的铁含量较高,而钛含量偏低,使得胎色偏黄色。(2)宋代青釉中的K2O、Al_(2)O_(3)、SiO_(2)含量均处于较高的水平,釉高温黏度大,釉中气泡密集并且尺寸不均匀。金代、元代釉中CaO含量较高,釉面多开片。主要呈色元素Fe2O3在唐代青瓷中含量较低,宋代,元代含量较高。(3)五代到元代青瓷釉色从冷色调蓝绿向暖色调黄绿转变,与釉中Fe元素价态和配位的变化有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沟遗址 青瓷 唐到元时代 特征特点 化学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酸高吸水性聚合物的室温原位合成与吸/释水性能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森彪 朱建锋 +1 位作者 杜之琳 张彪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2-96,共5页
以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铵((NH4)2S2O8)与硫代硫酸钠(Na_(2)S_(2)O_(3))为氧化还原引发剂,氢氧化钠(NaOH)为中和剂,采用自由基水共聚法在室温... 以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铵((NH4)2S2O8)与硫代硫酸钠(Na_(2)S_(2)O_(3))为氧化还原引发剂,氢氧化钠(NaOH)为中和剂,采用自由基水共聚法在室温下制备出了丙烯酸高吸水性聚合物(SAP).采用FI-IR、GPC、TG、SEM等测试手段对合成产物进行了分析与表征,探究了交联剂对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成的SAP在240℃以下未发生分解,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交联剂含量为0.01%时吸水倍率最大,为625.21 g/g,且在60℃下24 h干燥,比水分自由蒸发水分持有量高19.06%,循环吸水五次后仍可稳定达到600 g/g以上的吸水倍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吸水性聚合物 交联剂 自由基水共聚法 保水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