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潜类别模型在常见慢性病与日常生活方式关联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石福艳 赵倩 +4 位作者 潘静 雷淑林 王麓璐 杨丽平 徐勇勇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84-788,共5页
目的探讨潜在类别模型在超声诊断的常见慢性病与人群日常生活行为方式分型关联性研究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分析早餐是否规律、吸烟、被动吸烟、大量饮酒、锻炼情况等生活行为模式,根据人群生活行为方式对研究人群聚类后,... 目的探讨潜在类别模型在超声诊断的常见慢性病与人群日常生活行为方式分型关联性研究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分析早餐是否规律、吸烟、被动吸烟、大量饮酒、锻炼情况等生活行为模式,根据人群生活行为方式对研究人群聚类后,比较不同行为方式人群的人口学特征及B超诊断常见慢性病分布情况。结果 1164例研究对象的行为方式可分为3大类,分别是行为方式基本健康组、行为方式亚健康组和行为方式不健康组。各组人数分布情况依次为:208人(17.3%)、223人(21.4%)和733人(61.3%)。三组人群的年龄、性别、血型、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职业状况的内部构成不同(所有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除脂肪肝在3类行为方式组中的分布不同外,其他B超诊断常见慢性病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多数诊断结果(除肾结石、脂肪肝、肝囊肿外)的变化趋势均符合从行为方式基本健康组、行为方式亚健康组、行为方式不健康组依次增高的变化趋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脂肪肝的主要因素有肥胖、吸烟、大量饮酒及低豆制品摄入。结论潜在类别模型可用于人群的日常行为方式分型研究,探索不同行为方式与慢性病之间的关联性,揭示健康行为干预的重点人群和内容,进而为有针对性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类别模型 体检 超声 生活行为 慢性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