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抽吸取栓联合静脉窦置管溶栓疗效分析
1
作者 张静 葛晗明 +3 位作者 韩楠楠 张乐石 刘志勤 常明则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89-495,共7页
目的探讨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导管抽吸取栓联合微导管静脉窦置管溶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与结果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接受导管抽吸取栓联合微导管静脉窦置管溶栓治疗的10例重症脑... 目的探讨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导管抽吸取栓联合微导管静脉窦置管溶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与结果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接受导管抽吸取栓联合微导管静脉窦置管溶栓治疗的10例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术后即刻实现静脉窦完全再通、5例实现部分再通、4例未再通;术后90 d随访,5例实现完全再通、4例实现部分再通、1例未再通。7例术前存在颅内出血的患者,术后7 d复查头部CT原位出血均较术前吸收;2例术后7 d内新发颅内出血。术后90 d随访,1例预后不良,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余9例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术后12个月随访,10例均预后良好。结论导管抽吸取栓联合微导管静脉窦置管溶栓治疗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可能安全、有效,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血栓形成 颅内 危重病 血栓切除术 血栓溶解疗法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NA-155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大脑皮层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7
2
作者 朱旭蓉 燕玉娥 +5 位作者 狄政莉 王天仲 何芳 王新来 高晓宇 郑雪娇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44-1149,共6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155 (miRNA-155)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大脑皮层组织中的表达,初步阐明miRNA-155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48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缺血/再灌注组,每组24只。脑缺血/再灌注组通过Lo... 目的:探讨微小RNA-155 (miRNA-155)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大脑皮层组织中的表达,初步阐明miRNA-155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48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缺血/再灌注组,每组24只。脑缺血/再灌注组通过Longa等改良线栓法栓塞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只分离血管。采用TTC染色评估各组大鼠脑缺血梗死体积,采用q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皮层组织中miRNA-155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再灌注24、48和72h时脑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脑缺血梗死体积明显增大(P<0.05),并且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脑缺血梗死体积逐渐减少。与假手术组比较,再灌注24、48和72h时脑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脑皮层组织中miRNA-155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并且随着灌注时间延长,表达水平逐渐降低。结论: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早期大脑皮层组织中miRNA-155高表达,其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155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大鼠 S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素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时间窗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常明则 田晔 +6 位作者 乔琳 狄政莉 胡彬 张茹 王虎青 吴海琴 刘勇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3-26,I0001,共5页
目的:观察葛根素(Pur)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预处理脑保护效应的可能时间窗。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IR)组及Pur预处理(PC)-6h组、PC-12h组、PC-24h组和PC-48h组,除IR组外,其余4组大... 目的:观察葛根素(Pur)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预处理脑保护效应的可能时间窗。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IR)组及Pur预处理(PC)-6h组、PC-12h组、PC-24h组和PC-48h组,除IR组外,其余4组大鼠分别于脑缺血前6、12、24及48h给予Pur100mg·kg-1腹腔注射行单次预处理,IR组大鼠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阻闭90min再灌注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再灌注后24h行神经功能评分并计算脑梗死体积百分比(BIVP)。结果:与IR组比较,PC-6h、PC-12h及PC-24h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24h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增加(P<0.01),BIVP明显减少(P<0.01),而PC-6h、PC-12h及PC-24h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48h组与IR组大鼠再灌注后24h神经功能评分及BIV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ur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产生保护作用,其预处理脑保护效应时间窗可持续达24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预处理 脑缺血再灌注 神经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脑微出血为主要表现的青年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两例并文献复习
4
作者 熊婧 王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18-1025,共8页
目的总结2例青年期发病的以脑微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脑小血管病患者临床特征,探讨脑微出血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关系。方法与结果2例患者均为男性,39岁,青年期发病;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诉就诊,伴高血压病史。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减退,例1简易... 目的总结2例青年期发病的以脑微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脑小血管病患者临床特征,探讨脑微出血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关系。方法与结果2例患者均为男性,39岁,青年期发病;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诉就诊,伴高血压病史。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减退,例1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分28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评分21分;例2相应评分分别为26和22分,认知综合评价临床痴呆评价量表评分1分。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脑微出血,例1脑微出血灶位于皮质及皮质下,以皮质分布为主;例2病灶主要位于脑深部组织。基因检测均未发现与临床表型相关或部分相关的基因变异。最终例1诊断为脑小血管病,淀粉样脑血管病可能;例2诊断为脑小血管病相关血管性痴呆。结论青年人脑微出血灶数量及部位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密切,但脑微出血原因有待进一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小血管疾病 脑出血 认知障碍 高血压 青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