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富硒食用菌对硒的吸收转化机制及生物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姚佩 史乐伟 +3 位作者 樊鑫瑞 张宇翔 岳田利 郭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439-450,共12页
富硒食用菌含硒多糖、硒蛋白、硒多肽等多种高生物活性成分,但因为种类、硒生物转化方式和栽培技术等因素的差异,其硒形态组成和有机硒转化率不同,使富硒食用菌表现出不同的生物活性和作用机理。因此,了解硒在食用菌内的各种存在形态,... 富硒食用菌含硒多糖、硒蛋白、硒多肽等多种高生物活性成分,但因为种类、硒生物转化方式和栽培技术等因素的差异,其硒形态组成和有机硒转化率不同,使富硒食用菌表现出不同的生物活性和作用机理。因此,了解硒在食用菌内的各种存在形态,跟踪硒在食用菌内的分布、吸收和转化规律,能更有效地将硒转化为易于人体吸收且无毒的有机硒化合物。本文总结并讨论了代表性富硒食用菌中不同形态硒在总硒中的占比、不同形态硒的吸收和转化过程、总硒的阈值、富硒技术的现状以及基于该吸收转化机制和富硒技术带来的产业问题,并从免疫活性、抗肿瘤活性和抗氧化活性的角度综述了富硒食用菌中硒不同转化形态的生物功能。以期为食用菌的精准富硒调控提供参考依据,为高活性的不同形态硒的开发提供科学支撑,并提出了富硒食用菌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食用菌 吸收转化 生物功能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木耳改善高脂饮食引起的小鼠肥胖及肠道菌群紊乱 被引量:5
2
作者 祝莉娜 胡锦宏 +2 位作者 张婷 岳田利 宋微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94-101,共8页
高糖高脂饮食过量摄入导致脂肪蓄积从而形成肥胖,增加相关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该研究通过膳食补充黑木耳,从而改善高脂饮食引起的小鼠脂肪堆积及肠道菌群紊乱。黑木耳经干燥并粉碎后添加到小鼠高脂饲料中,实验进行4周,每2 d称重1... 高糖高脂饮食过量摄入导致脂肪蓄积从而形成肥胖,增加相关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该研究通过膳食补充黑木耳,从而改善高脂饮食引起的小鼠脂肪堆积及肠道菌群紊乱。黑木耳经干燥并粉碎后添加到小鼠高脂饲料中,实验进行4周,每2 d称重1次,最后1周收集粪便以进行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小鼠处死后取血清、肝脏、脾脏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膳食补充黑木耳能显著降低小鼠体重及血清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同时减少肝脏中的脂滴含量,且日常摄入黑木耳能有效减轻高脂饮食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综上,膳食补充黑木耳能有效改善高脂饮食引起的小鼠肥胖、肝脏脂质堆积及肠道菌群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饮食 肥胖 黑木耳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醭毕赤酵母对侵染苹果的扩展青霉拮抗作用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苟心怡 高子晗 +2 位作者 田真 张婷 岳田利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715-1723,共9页
通过牛津杯法测定不同浓度膜醭毕赤酵母对扩展青霉体外抑制作用,将扩展青霉分别接入膜醭毕赤酵母和无菌水处理(对照组)的苹果,统计发病率和病变直径,结合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检测膜醭毕赤酵母拮抗组和对照组苹果的挥发... 通过牛津杯法测定不同浓度膜醭毕赤酵母对扩展青霉体外抑制作用,将扩展青霉分别接入膜醭毕赤酵母和无菌水处理(对照组)的苹果,统计发病率和病变直径,结合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检测膜醭毕赤酵母拮抗组和对照组苹果的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酵母在10^(8) CFU/mL时抑菌圈最大(25.4 mm),并能显著抑制扩展青霉的孢子萌发率和芽管长度。培养10 d,酵母拮抗组的苹果发病率为10.6%,显著低于对照组(92.2%)。HS-GC-IMS共定性出38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酯类及醇醛化合物。对照组中丙酸乙酯、苯乙烯等含量显著高于酵母拮抗组。10^(8) CFU/mL膜醭毕赤酵母细胞悬浮液能够明显抑制扩展青霉和有效防治苹果采后青霉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醭毕赤酵母 扩展青霉 苹果 GC-IMS 青霉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藜麦淀粉动态体外消化产物的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分析
4
作者 王浩 赵方佳 +5 位作者 李媛 韩高露 但红睿 袁亚宏 牛海力 岳田利 《食品工业科技》 2025年第19期66-74,共9页
糖尿病等糖代谢异常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对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淀粉消化产物的结构特征(如结晶结构、化学键与官能团)和理化性质(包括热力学性质、形貌特征与黏度)直接影响其生理功能。因此,深入研究这些特性,对开发针... 糖尿病等糖代谢异常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对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淀粉消化产物的结构特征(如结晶结构、化学键与官能团)和理化性质(包括热力学性质、形貌特征与黏度)直接影响其生理功能。因此,深入研究这些特性,对开发针对糖代谢异常人群的功能性食品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利用动态人胃肠消化系统模型,体外模拟藜麦淀粉(Quinoa Starch,QS)的口腔、胃和小肠消化过程,以探究各阶段消化产物的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结果表明,糊化QS的胃半排空时间为29.53 min,胃内pH先上升后下降,消化特征接近流体食物,经口腔、胃和小肠消化后,产物的晶体类型转变为V型,弱结晶不断解体,结晶度下降,晶体结构多样性增加,抗酶解能力增强,黏度逐渐下降,且难以糊化。消化过程中未产生新的化学基团,氢键作用力逐渐减弱,糖苷键和吡喃糖环结构被破坏,淀粉分子双螺旋程度和结晶有序性降低,转变温度升高,熔融焓值下降。消化产物的形态转变为片层状,表面破损增强,并且在小肠消化产物中出现酶解孔洞。因此,QS在口腔、胃和小肠消化过程中,产物的晶体结构、官能团含量、酶解特性和表面形态等均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为推动藜麦基食品研究和慢消化功能食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淀粉 动态体外消化 结构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