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T三维重建技术探讨脾脏体积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1
作者 梁肖 董彩霞 +7 位作者 李国栋 尚琪 秦博文 万丹 王茜 李路 陈欣 李宗芳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48-1555,共8页
目的探讨脾脏体积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究脾脏体积与NAFLD的因果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腹部增强CT检查的个体,包括90例NAFLD患者和47例健康对照者。采... 目的探讨脾脏体积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究脾脏体积与NAFLD的因果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腹部增强CT检查的个体,包括90例NAFLD患者和47例健康对照者。采用两阶段由粗到细的图像分割方法,通过构建深度学习网络模型,对脾脏进行三维重建。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秩相关分析脾脏体积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发生的影响因素。此外,进一步采用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探讨脾脏体积与NAFLD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联,逆方差加权法(IVW)为MR主要研究方法。结果NAFLD患者脾脏体积显著大于健康对照者[(272.93±104.16)cm^(3)vs(204.37±81.20)cm^(3),P<0.001]。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NAFLD患者脾脏体积与肝脂肪变性指数(HIS)(rs=0.422,P<0.001)和GGT(rs=0.211,P=0.047)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脾脏体积是NAF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1,95%CI:1.00~1.02,P=0.049);IVW结果显示,脾脏体积与NAFLD存在因果关系(OR=1.16,95%CI:1.05~1.28,P=0.005)。结论脾脏体积增大可能是NAFLD发生、发展的一个危险因素,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体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成像 三维 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肝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评估肝脏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无创检测(2021年更新)》摘译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悦 粟兴洋 +2 位作者 谢静怡 潘珏(译) 纪泛扑(审校)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550-2554,共5页
肝纤维化是不同病因慢性肝病进展的重要转折点,其严重程度与慢性肝病预后相关。进展期肝纤维化或肝硬化患者发展为临床失代偿、发生肝病相关死亡和罹患肝细胞癌(HCC)风险升高。肝活检是公认的评估肝纤维化的参考标准,可详细评估肝纤维... 肝纤维化是不同病因慢性肝病进展的重要转折点,其严重程度与慢性肝病预后相关。进展期肝纤维化或肝硬化患者发展为临床失代偿、发生肝病相关死亡和罹患肝细胞癌(HCC)风险升高。肝活检是公认的评估肝纤维化的参考标准,可详细评估肝纤维化程度。由于肝活检是一项有创检查,对标本要求高,病理诊断存在一定难度,因此非侵入性无创检测(non-invasive tests,NITs)可以作为诊断肝纤维化的理想指标。此外,NITs还可提供肝纤维化分期以外的评估预后的信息,以监测肝纤维化及其并发症的发展。《欧洲肝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肝脏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无创检测(2021年更新)》提供了NITs评估慢性肝病的最佳证据指导。基于牛津循证医学中心(OCEBM)和QUADAS-2诊断研究准确性工具的证据水平(LoE)被用作证据质量的衡量标准,建议强度根据OCEBM进行分级。LoE分类和建议基于两个类别:强或弱。本文对该指南的推荐意见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预后 诊断 欧洲 诊疗准则(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纤维化进展中脾脏对肝脏巨噬细胞活化肝星状细胞作用的影响
3
作者 张少颖 万丹 +6 位作者 邓熙 梁肖 梁凡凡 张冲宇 朱佳真 赵阳 李宗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5-581,共7页
目的 研究肝纤维化小鼠脾脏对肝脏中巨噬细胞活化肝星状细胞作用的影响。方法 18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A、B组注射CCl4制备肝纤维化模型,C组注射玉米油作为正常对照组。4周后,A、B组分别行脾切除术(切脾组)或假手术(有脾组)。... 目的 研究肝纤维化小鼠脾脏对肝脏中巨噬细胞活化肝星状细胞作用的影响。方法 18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A、B组注射CCl4制备肝纤维化模型,C组注射玉米油作为正常对照组。4周后,A、B组分别行脾切除术(切脾组)或假手术(有脾组)。继续注射2周后取材3组小鼠肝脏,制备肝脏匀浆(L-Homo)并分离肝脏细胞。Luminex检测3组L-Homo中IL-1β、IL-13、TGF-β、TNF-α、PDGF-β、VEGF的表达;RT-qPCR与流式细胞术进一步观察如上因子在A、B组肝脏巨噬细胞(L-Mφ)及肝脏其他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利用A/B组L-Homo分别进行体外处理,以模拟脾脏存在与否时肝脏微环境对巨噬细胞的影响。收集接受不同L-Homo处理的巨噬细胞,一方面利用RT-qPCR比较其中细胞因子与谷氨酰胺合成/分解酶与谷氨酰胺转运蛋白的表达差异;另一方面与肝星状细胞JS1进行共培养,分析其对JS1存活与胞外基质表达的影响。组间比较使用Student’s t检验(两组间)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L-1β、IL-13、TGF-β与TNF-α的浓度在模型组L-Homo中显著升高,且在模型有脾组中显著高于切脾组;其中巨噬细胞是表达这些细胞因子的主要细胞类型群。相较于切脾组,有脾组L-Homo体外处理上调巨噬细胞中IL-1β、TGF-β、TNF-α等细胞因子以及谷氨酰胺酶的表达,并且促进巨噬细胞发挥活化肝星状细胞胞外基质分子表达的能力。结论 脾脏参与调控L-Mφ炎性因子表达,增强其活化肝星状细胞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 肝脏巨噬细胞 炎性细胞因子 肝星状细胞 谷氨酰胺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激素通过调节AKT信号通路活性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被引量:6
4
作者 田长印 张欣 +3 位作者 赵文学 党双锁 靳耀锋 纪泛扑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21-1625,共5页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MHCC97H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及其相应机制。方法利用划痕试验检测雌激素对MHCC97H肝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小室法检测雌激素对MHCC97H肝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雌激素对MHCC97...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MHCC97H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及其相应机制。方法利用划痕试验检测雌激素对MHCC97H肝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小室法检测雌激素对MHCC97H肝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雌激素对MHCC97H肝癌细胞中MMP-2和MMP-9表达水平的影响。检测雌激素对MHCC97H肝癌细胞中AKT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雌激素能够有效抑制MHCC97H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随着浓度的升高抑制能力逐渐增强,0.1μmol/L和1μmol/L浓度组MHCC97H肝癌细胞穿过基质胶到达小室底端的细胞数目分别为对照组的(68.99±15.74)%和(34.28±8.17)%(P<0.05)。雌激素能够有效抑制MHCC97H肝癌细胞中MMP-2和MMP-9的表达,当浓度为1μmol/L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激素能够有效抑制MHCC97H肝癌细胞AKT的磷酸化水平,当浓度为1μmol/L时,磷酸化水平为对照组的(90±2)%(P<0.05)。结论雌激素能够有效抑制MHCC97H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这种作用可能部分与调节AKT信号通路的活性进一步调节MMP-2和MMP-9的表达有关。然而,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证实这种作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 MHCC97H细胞 侵袭 AKT信号通路 基质金属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索磷布韦方案治疗HCV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的效果和安全性 被引量:5
5
作者 贺彩妮 李彧 +6 位作者 葛蘅 魏伏 马晓桃 王文俊 高宁 段朝阳 纪泛扑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714-1718,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索磷布韦方案治疗HCV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8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5例HCV相关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接受基于索磷布韦方案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评估治疗结束12周持... 目的探讨基于索磷布韦方案治疗HCV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8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5例HCV相关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接受基于索磷布韦方案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评估治疗结束12周持续病毒学应答(SVR12),治疗过程和治疗结束肝肾功能、尿蛋白的变化和安全性。结果 5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27~81岁;4例男性,2例合并肝硬化;4例基因1b,1例基因2a。2例患者进行肾活组织检查,病理诊断分别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接受索磷布韦+利巴韦林(n=2)、雷迪帕韦/索磷布韦(n=2)和索磷布韦/维帕他韦(n=1)治疗12或24周。5例患者均取得SVR12。与基线相比,治疗结束和随访12周ALT明显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降低伴有血清白蛋白水平的轻度升高,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改善或维持不变。仅有1例患者出现利巴韦林相关的消化道副作用。结论 基于索磷布韦的无干扰素方案治疗HCV相关性肾小球肾炎有效且耐受性良好。需要长期随访患者以明确HCV清除后肾脏疾病的长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属 肾小球肾炎 索磷布韦 抗病毒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