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内科重症昏迷应用规范方案治疗的临床体会
1
作者 尤雪梅 狄海莉 +2 位作者 刘蔚玲 孟军鹏 赵佩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A01期594-594,共1页
目的探讨利用规范方案对神经内科的重症昏迷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体会.方法:72 例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对参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实验组行规范的治疗方案.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 目的探讨利用规范方案对神经内科的重症昏迷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体会.方法:72 例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对参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实验组行规范的治疗方案.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提高神经内科重症昏迷病症的治愈效率,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科 重症昏迷 规范方案治疗 临床体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足细胞数量及podocalyxin蛋白与IgA肾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1
2
作者 尚瑜 谭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2406-2411,共6页
目的探讨尿足细胞数量和podocalyxin蛋白表达与IgA肾病发病、发展的相关性,探索IgA肾病的诊断、病情和预后评估提供的新指标。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体检的健康人群和150例IgA肾病患者尿足细胞数量及podocalyxi... 目的探讨尿足细胞数量和podocalyxin蛋白表达与IgA肾病发病、发展的相关性,探索IgA肾病的诊断、病情和预后评估提供的新指标。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体检的健康人群和150例IgA肾病患者尿足细胞数量及podocalyxin蛋白表达水平,观察健康人群和IgA肾病患者尿足细胞数量差异和不同肾脏病理Lee分级IgA肾病患者尿足细胞数量和podocalyxin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分析不同肾脏病理Lee分级IgA肾病患者尿足细胞数量和podocalyxin蛋白表达与肾小球滤过率、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尿素氮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健康人群组尿沉渣细胞涂片染色标本未见尿足细胞,而IgA肾病组尿沉渣细胞涂片染色标本尿足细胞数量为每20个高倍视野(12.54±2.89);不同肾脏病理Lee分级IgA肾病患者的尿足细胞数量、podocalyxin蛋白表达和24 h尿蛋白定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同肾脏病理Lee分级IgA肾病患者尿足细胞数量与24 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r=0.835 3,P<0.05),podocalyxin蛋白表达与24 h尿蛋白定量呈负相关(r=0.886 8,P<0.05)。结论尿足细胞数量、podocalyxin蛋白表达与IgA肾病的发病、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足细胞 IGA肾病 podocalyxin蛋白 免疫荧光法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克地尓对PCI术中心肌无复流及再灌注心肌损伤保护作用与预后观察 被引量:7
3
作者 吴晓鹏 王选琦 +3 位作者 韩磊森 王崇振 毛银娟 李伟杰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8期1045-1047,1050,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心肌复流与预后的关系及尼克地尓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于本院行PCI术的患者150例,根据PCI术前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100mg+阿托伐他汀20mg+氯吡格雷300mg)和观察组(阿司匹林100mg+阿...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心肌复流与预后的关系及尼克地尓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于本院行PCI术的患者150例,根据PCI术前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100mg+阿托伐他汀20mg+氯吡格雷300mg)和观察组(阿司匹林100mg+阿托伐他汀20mg+氯吡格雷300mg+尼克地尔10mg)各75人,两组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4 100IU3天,阿司匹林100mg+阿托伐他汀20mg+氯吡格雷75mg。采集患者术前1h、术后即刻、术后1、6、12、24h血液标本5mL检测肌钙蛋白I(TnI)和心肌酶谱(CK、CK-MB等)水平,评价心肌无复流及再灌注心肌损伤情况;患者术前1h、术后即刻、术后2、12、24h心电图,观察ST段抬高指数,评价微血管再灌注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评价尼克地尔减少PCI术中无复流对患者预后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术后1、6、12、24hTnI、Mb、CK-MB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点TnI、Mb、CK-M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无交互作用。对照组术后即刻、术后2、12、24h心电图ST段抬高指数与观察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时点ST段抬高幅度高于观察组且无交互作用。术后随访6个月,对照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AQ和SF-36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克地尔对PCI术中心肌无复流情况少及再灌注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患者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克地尓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心肌复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应用标准化护士接班表对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邹湘君 张银萍 +1 位作者 郑艳 朱金凤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6年第3期497-500,共4页
目的探索自制的标准化护士接班表的使用在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及与交接班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的干预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设计,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对某三级医院的内科病区使用接班表前后的不良事件发... 目的探索自制的标准化护士接班表的使用在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及与交接班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的干预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设计,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对某三级医院的内科病区使用接班表前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从9.2%降低至5.7%(P<0.001)。其中与交接班相关的不良事件从2.3%降低至0.1%(P<0.001)。结论使用标准化护士接班表进行交接班可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杜绝与交接班相关的不良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接班表 标准化 护理不良事件 交接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和6-羟多巴胺毁损大鼠脚桥核神经元对胆碱能M受体刺激的反应
5
作者 李小颖 向莉 +4 位作者 尤雪梅 惠艳娉 李立博 侯辰 张巧俊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1-535,642,共6页
目的在体水平上观察选择性胆碱能M受体激动剂氧化震颤素(Oxo-M)对正常和6-羟基多巴胺(6-OHDA)毁损大鼠脚桥核(PPN)神经元自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和PPN内注射Oxo-M,观察PPN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大... 目的在体水平上观察选择性胆碱能M受体激动剂氧化震颤素(Oxo-M)对正常和6-羟基多巴胺(6-OHDA)毁损大鼠脚桥核(PPN)神经元自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和PPN内注射Oxo-M,观察PPN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大鼠相比,6-OHDA毁损组大鼠PPN神经元的平均放电频率增高(P<0.01),神经元活动趋于不规则(P<0.001);PPN内注射Oxo-M对正常组和6-OHDA毁损组大鼠的PPN神经元放电频率均可产生升高、降低和无变化三种改变。然而,PPN内注射Oxo-M对正常组大鼠PPN神经元的平均放电频率无明显影响,但Oxo-M使6-OHDA毁损组大鼠PPN神经元的平均放电频率显著降低(P<0.001)。结论胆碱能M受体激动剂抑制损毁组大鼠PPN神经元的活动,其作用机制是复杂的,涉及到PPN内突触前和突触后胆碱能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脚桥核 M型胆碱能受体 氧化震颤素 帕金森病 电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替吉奥联合区域动脉灌注化疗栓塞对局部进展期胃癌恶性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许汝娟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4期1573-1576,共4页
目的:研究术前替吉奥联合区域动脉灌注化疗栓塞对局部进展期胃癌恶性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确诊为进展期胃癌的134例患者进行研究,化疗后进行手术切除,根据化疗方案不同分为静脉化疗组以及联合治疗组。化疗后、手术前,测定血清中... 目的:研究术前替吉奥联合区域动脉灌注化疗栓塞对局部进展期胃癌恶性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确诊为进展期胃癌的134例患者进行研究,化疗后进行手术切除,根据化疗方案不同分为静脉化疗组以及联合治疗组。化疗后、手术前,测定血清中肿瘤标志物含量;手术后,测定肿瘤组织中复发和转移相关分子的含量。结果:化疗后、手术前,联合治疗组血清中CEA、CA199、CA72-4、TSGF、ESM-1、DKK-1的含量显著低于静脉化疗组;联合治疗组肿瘤组织中TET1、TET2、LATS1、RUNX3的含量高于静脉化疗组,Sipa1、GOLPH3、AEP、MT2-MMP、OPN、Galectin-1、Galectin-3、Galectin-9的含量低于静脉化疗组。结论:与全身静脉化疗比较,术前替吉奥联合区域动脉灌注化疗栓塞能够更为有效的杀伤胃癌细胞并从分子层面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期胃癌 替吉奥 动脉灌注化疗栓塞 复发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取栓联合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血管再通率、神经损伤程度的评估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明书 常明则 孟林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2期913-917,共5页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联合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血管再通率,及其对患者神经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的治疗方案并分为:接受rt-PA溶栓治疗的对照组46例、接受机械取栓联合rt-P...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联合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血管再通率,及其对患者神经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的治疗方案并分为:接受rt-PA溶栓治疗的对照组46例、接受机械取栓联合rt-PA溶栓治疗的观察组44例。对比两组治疗后24 h血管再通率,以及治疗前后血清中炎症介质[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白介素-7(IL-7)、白介素-17(IL-17)、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神经损伤标志物[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S100B)]、神经递质[谷氨酸(Glu)、5-羟色胺(5-HT)]水平的差异。结果:治疗后24 h,观察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4 h、治疗后1周,观察组血清中IL-1、IL-6、IL-7、IL-17、hs-CRP的水平低于对照组;BDNF的水平高于对照组,NSE、S100B的水平低于对照组;Glu、5-HT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械取栓联合rt-PA溶栓治疗可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后早期血管再通率,且在减轻神经损伤方面也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机械取栓 RT-PA溶栓 血管再通率 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