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省设施农业土壤退化现状分析 被引量:23
1
作者 张艳霞 陈智坤 +3 位作者 胡文友 孙晓宇 黄标 田康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40-644,共5页
本文以陕西省为例,分别对陕北、关中、陕南148个重点设施蔬菜基地进行了大棚种植历史、轮作现状、水肥管理、病虫害现状等系统调查,并通过土壤样品采集,分析了土壤基本性质、养分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结果显示,陕西省3个地区的设施土壤pH... 本文以陕西省为例,分别对陕北、关中、陕南148个重点设施蔬菜基地进行了大棚种植历史、轮作现状、水肥管理、病虫害现状等系统调查,并通过土壤样品采集,分析了土壤基本性质、养分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结果显示,陕西省3个地区的设施土壤pH均显著低于周边大田土壤,且随着设施种植年限增加土壤pH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土壤次生盐渍化特征明显(EC> 500μS/cm);土壤养分积累现象普遍,特别是速效养分积累显著;陕北、关中地区设施土壤部分重金属累积超过大田土壤,表明该地区设施土壤退化现象明显。结合设施农业调查资料发现,设施土壤退化的根本原因是利用强度过高、农用品投入过大,这将对设施生产与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在该地区,开展设施土壤轮作休耕或修复工作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退化 养分失衡 设施农业 土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修复剂S35对氯氰菊酯污染棚室土壤修复研究
2
作者 陈锐 陈智坤 +5 位作者 瞿佳 门欣 孙晓宇 邓媛 赵玲侠 沈卫荣 《陕西农业科学》 2022年第6期45-53,共9页
对复合微生物菌剂S35在土壤中对氯氰菊酯的降解效果及其生态安全性进行了监测研究。通过在棚室土壤中添加氯氰菊酯并施用菌剂,定期监测土壤中残留氯氰菊酯、菌剂S35微生物定殖水平,土壤真菌微生物多样性变化,土壤理化指标,种植作物生长... 对复合微生物菌剂S35在土壤中对氯氰菊酯的降解效果及其生态安全性进行了监测研究。通过在棚室土壤中添加氯氰菊酯并施用菌剂,定期监测土壤中残留氯氰菊酯、菌剂S35微生物定殖水平,土壤真菌微生物多样性变化,土壤理化指标,种植作物生长指标从而评估菌剂施用效果及其安全性。结果表明初始土壤中氯氰菊酯含量约85 mg/kg,使用0.1%菌剂,经过40 d修复期后,修复土壤中残留的氯氰菊酯浓度降至9.25 mg/kg,下降了约89%,对照组残留量为48.34 mg/kg,下降了约47%,与对照相比具有显著差异(T-test p=0.04)。复合菌剂S35中的效能微生物SSCL-3,SSCL-5可在土壤中稳定的定殖并发挥降解氯氰菊酯的作用。S35菌剂可逐步改善了污染土壤的真菌微生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指标及观测作物番茄生长未受到菌剂负面影响。可以初步认为S35是有效并且安全的氯氰菊酯污染土壤修复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氯氰菊酯 草酸青霉 米曲霉 生物降解 污染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植物共生体系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上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魏莹 韩斌 +3 位作者 李倩 李阳 王宇超 毛祝新 《陕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92-97,101,共7页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能够与陆地80%~90%的维管植物建立共生关系,产生的地下菌丝体网络连接着植物根系、土壤及根际微生物。目前,丛枝菌根真菌被认为是提高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工具。该文从石油对丛枝菌根真菌及其群...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能够与陆地80%~90%的维管植物建立共生关系,产生的地下菌丝体网络连接着植物根系、土壤及根际微生物。目前,丛枝菌根真菌被认为是提高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工具。该文从石油对丛枝菌根真菌及其群落结构的影响、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的帮助及与其它微生物及物质共同作用提高石油修复效率等方面做以阐述。未来研究方南有以下几个方面:(1)寻找并选择针对不同石油及土壤的丛枝菌根真菌与宿主植物组合,并建立组合库;(2)利用分子手段及基因工程等技术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对石油的降解或者提高宿主植物对石油的耐受性或降解等机制等;(3)关注菌丝际生态功能区,以“共生功能体”的概念入手深入挖掘,探究植物、根际及菌丝际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功能等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以期对未来修复工作提供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石油污染 植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定位施肥对两种小麦耕作系统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智坤 郝雅珺 +3 位作者 任英英 井光花 王哲 郝明德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5-111,共7页
为寻求既能提高土壤肥力又能改善土壤环境的科学施肥模式,本研究以黄土高原长武30 a长期小麦连作和小麦–豌豆两个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以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包括氮磷+有机肥配施NPM、氮磷配施NP、单施磷肥P、单施氮肥N、单施有机肥M和CK... 为寻求既能提高土壤肥力又能改善土壤环境的科学施肥模式,本研究以黄土高原长武30 a长期小麦连作和小麦–豌豆两个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以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包括氮磷+有机肥配施NPM、氮磷配施NP、单施磷肥P、单施氮肥N、单施有机肥M和CK)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全磷和全钾为基础数据,应用土壤的综合肥力指标值(integrated fertility index,IFI)对长期定位施肥的土壤肥力进行定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小麦-豌豆轮作系统在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养分含量普遍高于小麦连作系统,且在两种耕作系统下施用氮磷+有机肥各养分含量增幅明显。②各处理间土壤综合肥力指数表现为:小麦–豌豆轮作+NPM>小麦连作+NPM>小麦–豌豆轮作+NP、小麦连作+NP>小麦–豌豆轮作+P、小麦连作+P>小麦连作+M>小麦–豌豆轮作+不施肥>小麦连作+不施肥。③小麦连作系统有机质,全磷、全氮和速效磷与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碱解氮和速效钾与IFI不相关;在小麦–豌豆轮作系统中,碱解氮与全磷对IFI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综合肥力指数能较好地反映土壤肥力状况,长期施用氮磷+有机肥相较单施氮磷肥、有机肥的土壤综合肥力要高,小麦–豌豆轮作系统土壤综合肥力优于小麦轮作系统,且不同耕作系统对土壤养分和土壤肥力的关系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小麦连作系统 小麦–豌豆轮作系统 土壤综合肥力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木质素单体含量的园林生物质降解菌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吴桐 路强强 +3 位作者 赵叶子 陈智坤 刑国强 贾锐鱼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575-1583,共9页
基于降解剩余物中木质素单体含量变化,对园林生物质降解菌的酶解效果进行评价。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唯一碳源,对天然林下腐植质层降解菌进行功能筛选和分子鉴定;通过正交实验优化酶活力、降解试验分析降解失重率,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 基于降解剩余物中木质素单体含量变化,对园林生物质降解菌的酶解效果进行评价。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唯一碳源,对天然林下腐植质层降解菌进行功能筛选和分子鉴定;通过正交实验优化酶活力、降解试验分析降解失重率,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降解剩余物中木质素单体含量,并综合评价降解效率。结果表明:酶活力较高的株菌QL-1、QL-4分别为曼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andelii)和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其纤维素酶活力分别为14.10 U·mL^(-1)和8.15 U·mL^(-1);培养10 d时两株菌的降解失重率达到最高,分别为9.48%和13.91%,是未添加降解菌株即空白对照组的2.49倍和3.66倍;愈创木基和紫丁香基木质素单体含量均有显著减少,10 d时QL-4试验组的净降解率为15.57%,是QL-1的3.15倍。研究表明,筛选所得烟曲霉具更强降解活力,其降解剩余物中木质素单体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生物质 木质素单体 降解菌株 酶活力 降解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废弃物微孔陶对景观水体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昭 时煜 +2 位作者 梁伟 吴鹏程 陈智坤 《吉林水利》 2021年第7期7-15,21,共10页
以五个不同类型的富营养化城市景观水体为示范对象,引入建筑废弃物微孔陶作为水体基质,进行水体污染修复工程示范;春夏秋冬四季动态检测水体水质,并运用基于地表水质量标准的营养状态评价方法(SWEE)进行水质、富营养化水平评价。研究结... 以五个不同类型的富营养化城市景观水体为示范对象,引入建筑废弃物微孔陶作为水体基质,进行水体污染修复工程示范;春夏秋冬四季动态检测水体水质,并运用基于地表水质量标准的营养状态评价方法(SWEE)进行水质、富营养化水平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园水体微孔陶的使用显著降低了水体的TN浓度。五个水体TN浓度比较高,处于富营养化水平的总氮浓度。丰庆公园和牡丹苑的微孔陶处理显著降低了水体的TP浓度,降低了水体的富营养化水平。丰庆公园和植物园的微孔陶处理显著降低了水体的氨氮浓度,而其他三个水体的氨氮浓度在一年中没有发生显著的降低。在微孔陶作用下,五个水体COD(化学需氧量)和BOD5(生化需氧量)浓度显著低于对照。SWEE和水质综合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微孔陶通过吸附有机质,为水生生物提供降解平台,显著降低了景观水体的富营养化水平,改善了水体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废弃物 微孔陶 景观水体 基质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