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民国佛教界与中国宗教立法 被引量:3
1
作者 李继武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5-92,共8页
民国时期前后制定了二十多部针对佛教和道教的政策法规,由于这些宗教法规对佛教极为不利,佛教界为此进行了激烈的抗争,从而导致多部宗教政策法规最终被废除或修改。佛教界的抗争贯穿了民国政府宗教政策法规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对民国宗教... 民国时期前后制定了二十多部针对佛教和道教的政策法规,由于这些宗教法规对佛教极为不利,佛教界为此进行了激烈的抗争,从而导致多部宗教政策法规最终被废除或修改。佛教界的抗争贯穿了民国政府宗教政策法规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对民国宗教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宗教立法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佛教 政教关系 宗教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口述史方法在道教宫观史研究中的运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潘存娟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20,共7页
本文探讨在道教宫观史研究中运用口述史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宫观史研究的当代性、微观性以及史料需求,促使其运用口述史方法成为必要。口述史方法在历史学、宗教学包括道教学研究中的成果和经验,为宫观口述史提供了借鉴和参照的可能... 本文探讨在道教宫观史研究中运用口述史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宫观史研究的当代性、微观性以及史料需求,促使其运用口述史方法成为必要。口述史方法在历史学、宗教学包括道教学研究中的成果和经验,为宫观口述史提供了借鉴和参照的可能性。总之,道教宫观史研究的现状及特点与口述史方法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共同决定了二者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宫观史 口述史方法 必要性 可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教与社会生活
3
作者 张应超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57-160,共4页
道教从创立以来 ,一直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现代社会中 ,更是如此。所以 ,道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如何更好地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其特长 ,对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是很值得... 道教从创立以来 ,一直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现代社会中 ,更是如此。所以 ,道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如何更好地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其特长 ,对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是很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专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社会生活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中国 陈抟 王常月 张正常 全真道 丘处机 天师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教学语境中的现代性问题及意义析解
4
作者 王宝坤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19,共6页
现代性一词最早为基督教用语,从其本义言,是一个时间的概念,指"现在"或"当下"(the present,或the moment),对这个词语意义理解上至少有两个向度:其一是指向编年史意义上的现代,其二是指向不在时间序列中的"当... 现代性一词最早为基督教用语,从其本义言,是一个时间的概念,指"现在"或"当下"(the present,或the moment),对这个词语意义理解上至少有两个向度:其一是指向编年史意义上的现代,其二是指向不在时间序列中的"当下"。第一种向度引起了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和文化学等多种学科的广泛讨论;第二种向度涉及到宗教学的内涵。而在这个向度上,学界的探索相对薄弱,还有很大的空间。宗教分西方的宗教和东方的宗教,本文试图在梳理现代性本义的基础上,从宗教学角度,结合东方佛教学说给予现代性以多维分析,希望得到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宗教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北朝造像碑龛楣道教图像考释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方 郑文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6-32,共7页
通过对关中地区道教与佛道混合造像碑上的一些典型石刻图像进行考释和解读,可以发现当时佛道信徒在建造造像碑时就把早期的神仙传说题材作为其进行创作的思想源泉,在造像碑上刻画大量表现传统宗教中的长生和成仙思想的图像。这对关中地... 通过对关中地区道教与佛道混合造像碑上的一些典型石刻图像进行考释和解读,可以发现当时佛道信徒在建造造像碑时就把早期的神仙传说题材作为其进行创作的思想源泉,在造像碑上刻画大量表现传统宗教中的长生和成仙思想的图像。这对关中地区造像碑的整体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该地区造像碑从一开始就与我国传统宗教艺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显示出中国化和世俗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 造像碑 石刻图像 宗教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音文化简论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利安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78-81,共4页
关键词 观音信仰 观音文化 世俗文化 宗教文化 中国佛教 伦理思想 中国古代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 大乘佛教 风俗习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重阳终南遇仙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3
7
作者 樊光春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1-86,共6页
考证王重阳出家修道的历史背景及其师承关系,是全真道历史和教义研究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本文认为,王重阳出家前的社会身份为终南县甘河镇酒监;其家庭常住地在咸阳,终南刘蒋村为别业;王重阳受吕洞宾、刘海蟾点化的说法并非出自王重... 考证王重阳出家修道的历史背景及其师承关系,是全真道历史和教义研究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本文认为,王重阳出家前的社会身份为终南县甘河镇酒监;其家庭常住地在咸阳,终南刘蒋村为别业;王重阳受吕洞宾、刘海蟾点化的说法并非出自王重阳及其同期道友之口,而是后世据王重阳的学术传承做出的推断;王重阳终南遇仙与陈抟、张伯端学系在陕西关中地区的活动有直接或间接的传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真道 王重阳 师承关系 地域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敕修百丈清规》的法律属性与法律关系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继武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9-124,共6页
清规是中国佛教创制的组织管理制度,而《敕修百丈清规》是佛教清规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部文献。该清规由国家授权编撰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因此其属性与以前的佛教清规完全不同,已经从佛教组织的自制规约上升为国家的宗教法规,其内容... 清规是中国佛教创制的组织管理制度,而《敕修百丈清规》是佛教清规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部文献。该清规由国家授权编撰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因此其属性与以前的佛教清规完全不同,已经从佛教组织的自制规约上升为国家的宗教法规,其内容涉及多种宗教法律关系,并设定了很多新的宗教权利、义务关系,对其后的佛教组织管理制度产生了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戒律 《敕修百丈清规》 法律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教戒律的伦理道德思想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继武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3-156,共4页
道教戒律是道教为了自身的巩固和发展,要求信徒遵守的思想原则和行为准则。道教戒律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甚至人与自然等广泛的关系都提出了相应的伦理思想并制定了相应的道德规范,该伦理思想随着道教的... 道教戒律是道教为了自身的巩固和发展,要求信徒遵守的思想原则和行为准则。道教戒律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甚至人与自然等广泛的关系都提出了相应的伦理思想并制定了相应的道德规范,该伦理思想随着道教的发展和教化过程,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伦理学的视角,对道教戒律的具体条文进行归纳整理,并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对道教戒律和道教伦理思想有一种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道德思想 戒律 重要组成部分 伦理思想 中国传统社会 巩固和发展 行为准则 思想原则 道教文化 人与社会 道德规范 人与自然 归纳整理 人与人 伦理学 自身 信徒 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末清初儒教与天主教的冲撞与调适——王徵的“纳妾”与“殉明”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锐中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5-30,共6页
明末清初,基督教开始了华夏大地的第三次传入。利玛窦儒服传教,开始了耶儒之间的接触、交流、碰撞、调和的过程。作为明代进士出身的陕西泾阳人王徵,也就在那个大变迁的年代,通过信仰的抉择,最终受洗入天主教。王徵入教,不光在信仰上虔... 明末清初,基督教开始了华夏大地的第三次传入。利玛窦儒服传教,开始了耶儒之间的接触、交流、碰撞、调和的过程。作为明代进士出身的陕西泾阳人王徵,也就在那个大变迁的年代,通过信仰的抉择,最终受洗入天主教。王徵入教,不光在信仰上虔诚行事,而且还积极翻译介绍西方科学著作,同时还创造性地调适儒教信条与天主教教义,完成《畏天爱人极论》的思想作品,值得进一步研究。旨在探讨明末清初儒教与天主教的对话与不断调适,及中西文化在陌生中逐渐走近的艰苦历程。显然王徵的"纳妾"、"殉明"是违背天主教诫规的,而"纳妾"、"殉明"又是符合儒教信条的,通过对王徵的"纳妾"事件、"殉明"事件的重点分析,深度探讨王徵是如何完成自己的信仰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徵 纳妾 殉明 儒教 天主教 耶儒会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朝时期建康比丘尼参政现象探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玉茹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8-141,共4页
比丘尼参与政治活动是佛教史、妇女史上既特殊又重要的历史现象,它表现了这一时期妇女的解放和自主精神,同时也是佛教深入中国社会的标志。本文从政教关系的角度回顾分析了六朝时期建康比丘尼僧团参与政治活动的不同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比丘尼参与政治活动是佛教史、妇女史上既特殊又重要的历史现象,它表现了这一时期妇女的解放和自主精神,同时也是佛教深入中国社会的标志。本文从政教关系的角度回顾分析了六朝时期建康比丘尼僧团参与政治活动的不同表现及其影响因素。建康比丘尼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卷入政治斗争中,不仅影响了政教关系的格局,对隋唐时期比丘尼的活动和戒律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丘尼 中古佛教 政教关系 建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称谓在早期汉译佛经中的历史文化意蕴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崑威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7-24,共8页
“中国”称谓及其文化意蕴,源自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中的地缘文化及华夏文明内涵。中国既代表了“天下”的中央,也意味着文化之中心。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经翻译中,“中国”语汇从一开始专指“中天竺”(古印度摩揭陀国)到后来兼指中华之... “中国”称谓及其文化意蕴,源自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中的地缘文化及华夏文明内涵。中国既代表了“天下”的中央,也意味着文化之中心。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经翻译中,“中国”语汇从一开始专指“中天竺”(古印度摩揭陀国)到后来兼指中华之国,反映了经典译介从早期主要由胡僧主持到汉僧主导的,文化“受容”至文化“自主性”阶段的转换。由此透视出在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本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等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在汉译佛经中的生动体现及中国佛教在民族大融合中所发挥的“文化汇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中天竺 佛教“中国化” 民族融合 文化汇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汉传佛教史学意识的自觉及中国佛教史学的兴起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宝坤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8-164,共7页
汉传佛教史学是中国发达的史学领域中一个独具特色的门类,是随着佛教传入汉地而逐步形成的。佛教史学家出现于两晋南北朝时期,但佛教学者们很早就具有明确而自觉的史学意识,注意搜集佛陀传记、印度佛教史和佛教传入汉地的相关史料,并为... 汉传佛教史学是中国发达的史学领域中一个独具特色的门类,是随着佛教传入汉地而逐步形成的。佛教史学家出现于两晋南北朝时期,但佛教学者们很早就具有明确而自觉的史学意识,注意搜集佛陀传记、印度佛教史和佛教传入汉地的相关史料,并为所翻译的佛典撰写序跋,保留了相当数量的佛教史学素材。有的学者对佛教传入汉地后所译经典目录进行整理,对所建寺院及相关史实进行实地考察,还有一些僧人前去西域、印度等地求学求法,实地考察印度佛教,写出了重要见闻游记,极大地拓宽了佛教史学的视野。在此基础上,汉传佛教史学家们则以更为自觉的史学意识和更为成熟的史学素养,搜讨资料,创制体例,编撰了大量的史学典籍,促成了佛教史学门类的兴起,为汉传佛教史学在发达的中国史学领域争得了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佛教 汉传佛教 佛教史 史学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终南山蓝谷地区佛教思想与文化历史考述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宝坤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6-131,共6页
本文认为,隋唐时期,终南山蓝谷地区佛教思想与文化特别兴盛,其寺院林立,高僧云集,成为长安佛教僧侣的修行弘法胜地。善导大师在蓝谷悟真寺潜修弘扬净土法门,使悟真寺成为净土宗的重要祖庭。华严三祖法藏也曾在此结坛修法。这些对隋唐时... 本文认为,隋唐时期,终南山蓝谷地区佛教思想与文化特别兴盛,其寺院林立,高僧云集,成为长安佛教僧侣的修行弘法胜地。善导大师在蓝谷悟真寺潜修弘扬净土法门,使悟真寺成为净土宗的重要祖庭。华严三祖法藏也曾在此结坛修法。这些对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学术界对这一地区佛教的兴盛与沿革及其意义疏于研究,隐匿了该地区佛教在长安乃至中国佛教历史上的意义与作用。本文拟根据散见于《高僧传》、《续高僧传》和有关方志等典籍的记载,以考述蓝谷地区佛教思想与文化形成的原因、特点及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谷地区 佛教文化 历史考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光法师与近代净土宗
15
作者 纪华传 李继武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8-114,共7页
净土宗是明清以后中国佛教中影响最大的宗派之一,在社会各阶层传播甚广。印光法师被公认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对于净土宗的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认为,印光法师通过对净土经典的抉择、净土宗专修道场的确立以及对净土宗祖师问... 净土宗是明清以后中国佛教中影响最大的宗派之一,在社会各阶层传播甚广。印光法师被公认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对于净土宗的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认为,印光法师通过对净土经典的抉择、净土宗专修道场的确立以及对净土宗祖师问题的厘定,奠定了近代净土宗的基础,同时也反映出近代净土宗宗派意识的强化。并对印光法师净土念佛思想、禅净关系以及儒佛一贯等思想进行了分析,概括了他在净土宗中的地位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佛教 印光法师 净土宗 宗派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真道与儒释墨浅论
16
作者 张应超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6-39,共4页
全真道作为金、元道教中一个新兴的教派,广采诸家思想学说之长,顺应时代潮流,适应社会需要,既能引起上层当权者的重视,又有广大社会下层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使其创立后得以迅速发展。金世宗、章宗时,已经在中国北方有很大的影响,... 全真道作为金、元道教中一个新兴的教派,广采诸家思想学说之长,顺应时代潮流,适应社会需要,既能引起上层当权者的重视,又有广大社会下层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使其创立后得以迅速发展。金世宗、章宗时,已经在中国北方有很大的影响,“南际淮,北至朔漠,西向秦,东向海,山林城市,庐舍相望,什百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元朝统一后,全真道传至江南,其鼎盛又超过金代。汲取儒释墨的思想精华,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是全真道得以长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真道 儒学 佛教 创新原则 学说借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古代印度的补怛洛迦山信仰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利安 景天星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1-69,共9页
古印度观音道场信仰是随着菩萨信仰的兴起而兴起的,并定型为补怛洛迦山信仰。这一信仰既涉及道场位置与形貌,也涉及观音的身份与功能,更涉及信仰者的内心认同与宗教修行等很多要素,从而与海上丝绸之路、救苦救难信仰、大乘菩萨修行、神... 古印度观音道场信仰是随着菩萨信仰的兴起而兴起的,并定型为补怛洛迦山信仰。这一信仰既涉及道场位置与形貌,也涉及观音的身份与功能,更涉及信仰者的内心认同与宗教修行等很多要素,从而与海上丝绸之路、救苦救难信仰、大乘菩萨修行、神圣空间建构等初期大乘佛教的诸多问题联系在一起。除了佛教经典的不断塑造之外,中印古代不少僧人多次朝拜,使补怛洛迦山信仰实现了经典记述与实践开展的双层推进,逐渐在义理、灵验、修行等方面完成其神圣空间的历史建构,并对中国佛教的普陀山信仰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印度 观音道场 补怛洛迦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安终南山金可记磨崖碑及其在道教史上的涵意
18
作者 金晟焕 樊光春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8-76,共9页
20世纪晩期,在西安市南郊终南山子午峪发现金可记磨崖碑,在中韩两国引起了不少反响。但是关于金可记,中韩两国学界了解甚少,也有意见分歧,有必要进一步讨论。本文以金可记为中心,通过其修道事迹、有关史料和历史背景的分析,探讨金可记... 20世纪晩期,在西安市南郊终南山子午峪发现金可记磨崖碑,在中韩两国引起了不少反响。但是关于金可记,中韩两国学界了解甚少,也有意见分歧,有必要进一步讨论。本文以金可记为中心,通过其修道事迹、有关史料和历史背景的分析,探讨金可记在中韩文化交流史与中国道教史上的地位及意义,说明金可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脉络和涵义。本文认为过去事实是确定的,但对过去事实的解释是开放的,尤其对金可记等在唐永居的新罗人,中韩两国学术界要从多角度进行重新思考,有必要继承"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唐文化精神并使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可记 道教 新罗 中韩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以唐僧为主角的西游影片
19
作者 赵国庆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19-22,共4页
1926年堪称中国西游电影的诞生年。这一年,邵醉翁导演的《孙悟空大战金钱豹》和陈秋风导演的《猪八戒招亲》是其标志性作品。之后,取材于文学名著《西游记》的影视改编剧连续不断,而传统的西游戏曲、木偶戏等也纷纷借助影视技术手段,与... 1926年堪称中国西游电影的诞生年。这一年,邵醉翁导演的《孙悟空大战金钱豹》和陈秋风导演的《猪八戒招亲》是其标志性作品。之后,取材于文学名著《西游记》的影视改编剧连续不断,而传统的西游戏曲、木偶戏等也纷纷借助影视技术手段,与时俱进,自觉融入到西游影视改编的洪流之中。在近90年的西游影视改编过程中,主角定位不仅反映着编剧和导演对于西游原著的认知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僧 影视改编 《大话西游》 影视技术 文学名著 西天取经 周星驰 唐三藏 认知理解 变换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