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孔低渗咸水层CO_(2)封存选址评价体系——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牟瑜 王浩璠 +4 位作者 赖学军 马劲风 罗少成 李琳 丁钊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112,共14页
【目的】深部咸水层作为地下空间资源来实施CO_(2)注入与地质封存项目,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和碳中和目标的一项重要手段。CO_(2)咸水层地质封存选址及潜力评价多为较宏观的盆地级、区域级,选址评价体系尚未考虑低孔低渗地层的适宜性。【... 【目的】深部咸水层作为地下空间资源来实施CO_(2)注入与地质封存项目,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和碳中和目标的一项重要手段。CO_(2)咸水层地质封存选址及潜力评价多为较宏观的盆地级、区域级,选址评价体系尚未考虑低孔低渗地层的适宜性。【方法】基于鄂尔多斯盆地榆神地区192口测井资料,开展非油气层段地层划分与对比、岩性和物性解释并识别咸水层,在标定的优势咸水层地层特征、盖层封闭性、封存潜力、地表环境等研究基础上,提出并分级量化了考虑低孔低渗储层发育特征的CO_(2)咸水层地质封存选址评价指标。【结果和结论】所提出的一级评价指标为地质封存条件、封存能力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分别表征咸水层可注入性、可封存性和地表可行性,其中地质封存条件包括储层岩性、储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二级评价指标,封存能力条件包括盖层封闭性、埋深、封存潜力、断裂等二级评价指标,社会环境条件包括地下资源开发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塌陷及灾害区、源汇匹配、公众接受度等二级评价指标。建立的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低孔低渗砂岩储层现状的靶区级、场地级CCS项目选址评价体系,将为进一步确定CO_(2)咸水层地质封存工业化项目的落地和实施提供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技术 CO_(2)咸水层地质封存 选址指标 低孔低渗 量化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SA模型的秦巴山区NPP时空动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周娜芳 贡恩军 +3 位作者 白天豪 赵婷 白红英 王俊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29-1843,共15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反映陆地生态系统碳封存能力和环境变化的直接指标,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且在不同地形上有分异性。然而,人类活动及地形对秦巴山区植被NPP变化的影响研究尚且不足。采用CAS...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反映陆地生态系统碳封存能力和环境变化的直接指标,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且在不同地形上有分异性。然而,人类活动及地形对秦巴山区植被NPP变化的影响研究尚且不足。采用CASA模型,综合利用线性趋势分析、转移矩阵和残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秦巴山区2001—2022年长时序NPP时空动态和地形效应,并进一步探讨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NPP变化的相对贡献率,主要结论如下:①秦巴山区2001—2022年的NPP空间分布表现为中间高,四周低,均值为585.11g C/m^(2),并以4.30g C m^(-2)a^(-1)的速度增加。②林地有最高的年NPP均值,而退耕还林区域具有最高的NPP增长速率(8.17g C m^(-2)a^(-1)),表明退耕还林是秦巴山区NPP增长的有效措施;③NPP随海拔和坡度变化具有明显的分异性。在海拔3400m以下,植被NPP随着高程的增加而增加,而当高程超过3400m时,植被NPP显著减少,坡度在10°—40°范围内植被NPP的多年均值和变化趋势较高;④秦巴山区NPP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对NPP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37.81%和62.19%,其中人类活动导致陇南等生态脆弱区NPP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过程的遥感模型(CASA模型) NPP 趋势分析 地形效应 土地利用变化 秦巴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塑料促进S型NiCr_(2)O_(4)/孪晶Cd_(0.5)Zn_(0.5)S同质异质结光催化产氢
3
作者 田静卓 官朝红 +2 位作者 胡浩斌 刘恩周 杨东元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3-136,共14页
同时提升体相和表面电荷分离与利用效率对于实现高效光催化析氢反应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溶剂蒸发策略,将NiCr_(2)O_(4)纳米片负载于孪晶Cd_(0.5)Zn_(0.5)S(T-CZS)纳米颗粒表面,成功制备了NiCr_(2)O_(4)/T-CZS复合材料。经过优化,6%NiCr... 同时提升体相和表面电荷分离与利用效率对于实现高效光催化析氢反应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溶剂蒸发策略,将NiCr_(2)O_(4)纳米片负载于孪晶Cd_(0.5)Zn_(0.5)S(T-CZS)纳米颗粒表面,成功制备了NiCr_(2)O_(4)/T-CZS复合材料。经过优化,6%NiCr_(2)O_(4)/T-CZS在以聚乳酸(PLA)塑料为牺牲剂的NaOH溶液中析氢速率(r(H_(2)))达到81.4 mmol·h^(-1)·g^(-1),这一显著提升主要归因于T-CZS由纤锌矿Cd_(0.5)Zn_(0.5)S(WZ-CZS)和闪锌矿Cd_(0.5)Zn_(0.5)S(ZB-CZS)组成,二者能带结构存在微小差异,使得WZ-CZS与ZB-CZS之间及T-CZS与NiCr_(2)O_(4)之间形成了S型电荷转移路径,从而促进了体相和界面电荷快速分离,确保了具有强还原能力的电子参与析氢反应(HER)。此外,借助NiCr_(2)O_(4)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效应,增强了体系对紫外-可见-近红外光的吸收,产生的热电子进一步促进了HER。同时,NaOH溶液增强了空穴的氧化反应驱动力,间接提高了HER动力学。研究还发现,其它金属铬酸盐(MCrxOy),如CoCr_(2)O_(4)、AgCrO_(2)、Bi_(6)CrO_(12)、BaCrO_(4)、ZnCr_(2)O_(4)、CdCr_(2)O_(4)、CuCr_(2)O_(4)等,也能不同程度提高T-CZS析氢活性。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同质异质结中体相与界面S型电荷转移路径能够实现高效光催化产氢与废塑料降解过程的有效协同,为解决能源与环境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孪晶Cd_(0.5)Zn_(0.5)S NiCr_(2)O_(4) 双S转移路径 同质异质结 废塑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环境微塑料老化和降解的生物与非生物作用研究进展
4
作者 申保收 马源 +4 位作者 郭忠明 杨杰 涂晨 屈建军 骆永明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70-1086,共17页
微塑料已成为全球备受关注的新污染物,土壤是微塑料重要的汇集地。通过围绕土壤微塑料降解的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土壤微塑料的降解技术及其特点。按照是否有生物参与,微塑料的降解技术可分为非生物降解与生物降解技术。非生物降解主要... 微塑料已成为全球备受关注的新污染物,土壤是微塑料重要的汇集地。通过围绕土壤微塑料降解的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土壤微塑料的降解技术及其特点。按照是否有生物参与,微塑料的降解技术可分为非生物降解与生物降解技术。非生物降解主要包括机械破碎、热降解、光降解、氧化降解等技术;而生物降解依据不同生物类型可分为微生物降解、酶降解、动物降解等技术。进一步比较分析了不同微塑料降解技术的过程、机制与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追踪并介绍了目前最新微塑料联合降解技术及其原理。最后,针对土壤微塑料污染治理技术进行了展望,为全面了解土壤微塑料污染治理提供研究思路和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生物降解 非生物降解 降解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纸坊组咸水层分布及CO_(2)地质封存潜力评价
5
作者 李鹏 屈红军 +3 位作者 孙晓晗 杨学超 冀祥 朱荣幸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24-1036,共13页
CO_(2)咸水层地质封存为有效的碳中和储备手段,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纸坊组埋深适中,钻井成本相对较低,且与石油、天然气开发层位不存在冲突,对其咸水层发育分布规律及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潜力的研究,对开展研究区内CO_(2)咸水层地质封... CO_(2)咸水层地质封存为有效的碳中和储备手段,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纸坊组埋深适中,钻井成本相对较低,且与石油、天然气开发层位不存在冲突,对其咸水层发育分布规律及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潜力的研究,对开展研究区内CO_(2)咸水层地质封存工程具有实践意义。纸坊组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中粒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填隙物均以胶结物为主,胶结物以蒙皂石、伊/蒙混层、绿/蒙混层为主。纸坊组平均孔隙度为12.55%,渗透率为4.54 mD,为低孔特低渗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溶蚀粒间孔,溶蚀粒内孔次之,纸坊组平均最大孔喉半径为7.04μm,平均中值半径为0.25μm。纸坊组纸3段咸水层单层平均厚度6.7 m,累计厚度平均为15.6 m,纸4段咸水层单层平均厚度为5.1 m,累计厚度平均为11.7 m。咸水层厚度高值区受分流河道砂体控制,呈北北东向条带状分布。研究区纸坊组总封存量为13461×10^(4)t,西部计算单元埋深较大,储层温度和压力增大,储层状态下的CO_(2)密度相较于东部增加,封存潜力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咸水层分布 储层 封存潜力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纸坊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榆神地区长10_3亚段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潜力评价及靶区优选
6
作者 丁钊 王浩璠 +5 位作者 马劲风 李琳 牟瑜 赖学军 张舒琪 尹艺升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49-1064,共16页
评估CO_(2)地质封存潜力以及选择优势靶区是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的关键,当前CO_(2)地质封存潜力评价方法复杂、参数获取难度大且选址方法多样、选址指标尚不统一。利用钻井、测井、录井、完井等资料对榆林神木(以下简称榆神)地区二叠... 评估CO_(2)地质封存潜力以及选择优势靶区是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的关键,当前CO_(2)地质封存潜力评价方法复杂、参数获取难度大且选址方法多样、选址指标尚不统一。利用钻井、测井、录井、完井等资料对榆林神木(以下简称榆神)地区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至三叠系上统延长组地层开展地层划分与对比、岩性、物性解释等工作,识别出榆神地区最适合CO_(2)地质封存的咸水层,即上三叠统延长组长10_3亚段咸水层。根据地下咸水层展布特征,利用容积法完成该层封存潜力评价,结合榆神地区地面环境状况,实现地下+地面综合选址并提出影响选址的7个重要评价指标。最后基于靶区优选区块,开展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靶区评价及排序。研究表明:长10_3亚段平均孔隙度9.40%、渗透率1.09 mD、咸水层平均厚度37 m,封存潜力约5.14×10^(8)t,所圈定的区块A4是最适合CO_(2)地质封存的优质靶区,具备优先开展CCS项目的条件,可为周边高碳排放企业就近实施CCS项目提供选址及潜力评价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水层地质封存 长10_3亚段咸水层 封存潜力 选址指标 靶区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刺槐林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和微生物元素利用效率的季节差异 被引量:4
7
作者 段露露 乔芷瑛 +6 位作者 袁艳红 汪莉 吴铎 赵发珠 任成杰 郭垚鑫 王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584-6596,共13页
为探究刺槐人工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元素利用效率的季节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在黄土高原选取3个季节(春季、夏季、秋季)人工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等指标,计算化学计量失衡、矢量特征... 为探究刺槐人工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元素利用效率的季节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在黄土高原选取3个季节(春季、夏季、秋季)人工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等指标,计算化学计量失衡、矢量特征及元素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季节动态显著影响化学计量失衡,根际和非根际C∶N失衡在季节上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C∶P和N∶P失衡则相反。矢量长度和矢量角度的变化表明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均在夏季受到较强的碳、氮限制,而在春、秋季受到较强的磷限制。季节动态对微生物元素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其中碳利用效率在夏季最低,而氮、磷利用效率在夏季最高。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结果表明,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均通过矢量特征和胞外酶活性间接地影响元素利用效率,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失衡对元素利用效率有直接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人工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养分利用机制,为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工林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和非根际 化学计量失衡 胞外酶 资源限制 元素利用效率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藏CO_(2)吞吐驱油和封存注采参数敏感性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致密油藏典型储集层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丁帅伟 张蒙 +4 位作者 李远铎 许川 周义鹏 高群 于红岩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1-188,共8页
致密油藏CO_(2)吞吐开发具有提高原油采收率和封存CO_(2)的双重效果。目前,对致密油藏CO_(2)吞吐驱油和封存研究中,鲜有学者将CO_(2)封存量相关参数作为评价指标。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某致密油藏典型储集层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技术... 致密油藏CO_(2)吞吐开发具有提高原油采收率和封存CO_(2)的双重效果。目前,对致密油藏CO_(2)吞吐驱油和封存研究中,鲜有学者将CO_(2)封存量相关参数作为评价指标。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某致密油藏典型储集层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分别选取吞吐时机、注气速度、注气时间、焖井时间、生产时间和吞吐轮次为注采参数,以换油率、CO_(2)滞留系数及驱油-封存协同综合系数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控制变量法和多因素正交试验设计,结合极差分析方法,分析了6个注采参数对3个评价指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当注重CO_(2)驱油时,建议注气时间为30~60 d,注气速度为0.001 0~0.003 0 PV/d,吞吐时机小于0.5年;当注重CO_(2)封存时,建议生产时间为30~230 d,注气速度为0.0075~0.010 0 PV/d,注气时间为145~180 d;当CO_(2)驱油和封存协同优化时,建议注气时间为30~65 d,吞吐时机为6个月前,焖井时间为10~2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注采参数 CO_(2)吞吐 CO_(2)地质封存 提高采收率 CO_(2)驱油 协同优化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渝地区野生动物犯罪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1
9
作者 牛晓璇 李钢 +4 位作者 张小文 金安楠 兰利 李佳 苏恬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69-1886,共18页
野生动物犯罪,尤其是在川渝地区这一显著的重灾区,占据了绿色犯罪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研究领域。以该地区为核心研究区域,依托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理论框架,运用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川渝地区野生动物犯罪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影... 野生动物犯罪,尤其是在川渝地区这一显著的重灾区,占据了绿色犯罪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研究领域。以该地区为核心研究区域,依托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理论框架,运用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川渝地区野生动物犯罪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川渝地区野生动物犯罪以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为主;涉案物种以鸟类和兽类为主,数量以鸟类中的雉科锦鸡、猫头鹰和爬行动物中各种蛇类为最。犯罪主体男性远多于女性,并以青壮年阶段汉族人员为主,文化水平整体较低且主要职务为务农。2)单起野生动物犯罪往往涉及多项罪名,最常见的犯罪过程为(卖方)猎捕/狩猎—杀害—运输—出售—(买方)收购。3)犯罪的年际变化整体表现出较强的波动性,可分为逐步增长阶段,急剧下降阶段与急剧增长阶段,月份分布高发于11月。4)犯罪在市域尺度整体呈现“东西部高发,中部低发”的格局;县域尺度上以成都市双流区和重庆市万州区为最;微观场所中,不同罪名下犯罪发生地与交易地主要场所存在差异。5)犯罪的发生主要受年平均气温、水资源总量、自然生态系统状况等自然因素,男女性别比例、受教育水平、运输网密度、交通便捷程度等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居民消费水平、自然增长率与其他因子的综合作用后对野生动物犯罪影响显著。整合犯罪模式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认为,犯罪人通过对自然环境(如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和隐蔽的栖息地)、社会环境(如监管不力、市场需求旺盛或公众保护意识薄弱)以及自身心理特征(如所付出的成本与收益的关系)等多重因素的理性考量,其犯罪意图更有可能被转化为实际行动,进而促使犯罪行为的最终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物犯罪 绿色犯罪学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地理探测器 川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填闲种植和施氮对旱作冬小麦农田土壤氮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蕊嘉 温萌萌 +2 位作者 刘洋 杨彩迪 王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39-1649,共11页
【目的】研究绿肥填闲种植和施氮对旱作冬小麦农田土壤氮组分的影响,探讨旱地绿肥填闲种植系统提升土壤供氮能力的途径。【方法】冬小麦−夏季绿肥田间定位试验开始于2017年,采用绿肥填闲作物和施氮双因素设计,其中绿肥填闲作物包括苏丹... 【目的】研究绿肥填闲种植和施氮对旱作冬小麦农田土壤氮组分的影响,探讨旱地绿肥填闲种植系统提升土壤供氮能力的途径。【方法】冬小麦−夏季绿肥田间定位试验开始于2017年,采用绿肥填闲作物和施氮双因素设计,其中绿肥填闲作物包括苏丹草单播(SG)、长武怀豆单播(SB)、苏丹草与怀豆混播(MIX)和裸地休闲(CK)4个处理,冬小麦施氮量包括0、60、120 kg/hm^(2)3个水平。2023年6月小麦收获后采集0—10、10—20和20—4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全氮(STN)、颗粒有机氮(PON)、潜在矿化氮(PMN)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结果】与CK处理相比,种植绿肥并未显著影响各土层STN含量,但提高了0—10 cm土层PON含量(增幅为25.8%~54.8%)、0—10和10—20 cm土层PMN含量(增幅分别为9.7%~14.1%和11.2%~13.7%)以及0—10、10—20和20—40 cm土层MBN含量(增幅分别为15.1%~24.1%、18.2%~28.8%和22.3%~32.5%)。不同绿肥处理间比较,SB和MIX处理较SG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PON含量(增幅均为23.1%),SB处理各土层MBN含量均显著高于SG处理(增幅为7.79%~8.93%),而各土层PMN含量在不同绿肥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供试土壤氮组分相对含量大小排序为PON>MBN>PMN,绿肥处理较CK均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PON、PMN、MBN相对含量、10—20 cm土层PMN和MBN相对含量以及20—40 cm土层PON和MBN相对含量。施氮提高了0—20 cm土层氮组分及其相对含量,但对20—40 cm土层没有显著影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STN外,PON、PMN和MBN含量均与系统年均氮输入呈显著正相关关系;STN、PON、PMN、MBN含量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且PON较其它活性组分更能指示土壤供氮能力变化。【结论】夏季绿肥填闲种植和施氮均能显著提高旱地冬小麦单作系统0—20 cm土层氮组分含量及其相对含量,其中长武怀豆与氮肥120 kg/hm^(2)联合施用更有助于提高农田土壤供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施氮量 旱作冬小麦 土壤氮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怀豆和黑麦草绿肥残体还田对旱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谈光野 IHSAN Muhammad +1 位作者 杨彩迪 王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5-253,263,共10页
以怀豆和黑麦草两种绿肥为对象,分别进行了为期63 d的不同绿肥残体还田量和残体混合比例室内培养试验,其中绿肥残体还田量试验分别设0、1、2、4、6 t·hm^(-2)共5个水平;残体混合比例试验设100%怀豆、25%怀豆+75%黑麦草、50%怀豆+50... 以怀豆和黑麦草两种绿肥为对象,分别进行了为期63 d的不同绿肥残体还田量和残体混合比例室内培养试验,其中绿肥残体还田量试验分别设0、1、2、4、6 t·hm^(-2)共5个水平;残体混合比例试验设100%怀豆、25%怀豆+75%黑麦草、50%怀豆+50%黑麦草、75%怀豆+25%黑麦草和100%黑麦草共5个处理,还田量均为4 t·hm^(-2)。采用气相色谱法观测了培养期间土壤温室气体(CO_(2)、N_(2) O、CH_(4))通量变化。结果表明:(1)与未添加绿肥残体相比,绿肥残体还田土壤CO_(2)累积排放通量提高了11.3%~80.2%,土壤N_(2) O排放提高了15.8%~51.1%,综合增温潜势(GWP)提高了11.9%~79.4%(P<0.05)。随绿肥残体还田量的增加,土壤CO_(2)排放通量和综合增温潜势(GWP)均呈线性增加,土壤CH_(4)吸收通量则呈线性下降趋势,而土壤N_(2) O排放通量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并在还田量约为3 t·hm^(-2)时达到最大。相同还田量下添加黑麦草残体较怀豆残体具有更高的土壤CO_(2)排放和CH_(4)吸收,而添加怀豆残体较黑麦草残体显著促进了土壤N_(2) O排放;(2)土壤温室气体累计通量与绿肥残体混合物中黑麦草比例存在线性相关,随黑麦草添加比例的提高,土壤CO_(2)排放通量显著增加了5.8%~19.7%(P<0.05),GWP显著增加了5.3%~17.7%(P<0.05),而N_(2) O排放通量显著下降了11.2%~41.5%(P<0.05),CH_(4)吸收通量则显著下降了13.4%~50.9%(P<0.05)。综合来看,选择非豆科作物比例较低的绿肥残体,并以较低生物量进行还田,能在保持低GWP的同时获得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豆 黑麦草 绿肥残体还田 温室气体排放 综合增温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绿体类囊体腔蛋白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侯瑾蓉 董洁 +3 位作者 贾蒲连 姚强 付爱根 王菲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4-172,共9页
【目的】类囊体是叶绿体光合作用中光反应进行的重要场所。类囊体腔是由类囊体膜包围形成的一个狭小空间。在类囊体腔中存在多种不同的蛋白家族,包括高叶绿素荧光(high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HCF)蛋白、亲免蛋白、放氧复合物(oxygen... 【目的】类囊体是叶绿体光合作用中光反应进行的重要场所。类囊体腔是由类囊体膜包围形成的一个狭小空间。在类囊体腔中存在多种不同的蛋白家族,包括高叶绿素荧光(high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HCF)蛋白、亲免蛋白、放氧复合物(oxygen-evolving complex,OEC)蛋白、PsbP类蛋白等,它们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核酸代谢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等都起着重要作用。【评论】文章分类综述了参与光合作用调控的类囊体腔蛋白在光系统组装、植物生长发育调节和高光逆境响应等生理活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展望】文章可为未来研究类囊体腔蛋白的生理功能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体 类囊体腔蛋白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催化己糖脱水合成5-羟甲基糠醛:反应、分离和过程耦合
13
作者 刘苗 焦莹莹 +6 位作者 丁玲 李城城 何颖 孙亮亮 郝青青 陈汇勇 罗群兴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26-2543,共18页
5-羟甲基糠醛(HMF)是生物质转化为化学品、燃料和聚酯材料的重要平台化合物之一。理性设计高效催化剂、优化催化反应过程、开发新型分离以及反应-分离单元耦合技术能够强化HMF生产综合效能,还可以简化工艺流程、降低碳排放和能耗。本文... 5-羟甲基糠醛(HMF)是生物质转化为化学品、燃料和聚酯材料的重要平台化合物之一。理性设计高效催化剂、优化催化反应过程、开发新型分离以及反应-分离单元耦合技术能够强化HMF生产综合效能,还可以简化工艺流程、降低碳排放和能耗。本文立足于酸催化己糖脱水合成HMF过程中反应和分离的关键科学问题,从催化剂活性位“接力式”设计、催化反应串联耦合、表面亲疏水性调控、反应溶剂匹配、固-液吸附材料、吸附机制和构-效关系、反应-分离过程强化等方面出发,系统综述酸催化己糖脱水合成HMF过程中的反应、分离和过程耦合相关研究进展,为生物质资源高效转化利用过程中催化和分离系统的综合设计提供参考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5-羟甲基糠醛 催化 分离 过程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水层CO_(2)不同捕获机理封存量计算方法及应用范围 被引量:10
14
作者 屈红军 李鹏 +1 位作者 李严 王贵文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13-925,共13页
通过分析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过程中不同捕获机理,探究不同CO_(2)捕获机理下的封存量计算方法,在CO_(2)咸水层地质封存工程或数值模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咸水层CO_(2)不同捕获机理封存量计算方法的应用范围。综合分析表明,容积法可... 通过分析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过程中不同捕获机理,探究不同CO_(2)捕获机理下的封存量计算方法,在CO_(2)咸水层地质封存工程或数值模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咸水层CO_(2)不同捕获机理封存量计算方法的应用范围。综合分析表明,容积法可应用于地质评价阶段的不同尺度地质单元的CO_(2)构造捕获封存量计算,代表了评价单元的最大封存潜力,在选取合理的工程、经济等参数基础上,可进行更高潜力级别封存量的计算;长时间尺度的CO_(2)束缚气捕获、溶解捕获、矿物捕获3种计算方法,应用范围为场地级或灌注级的某一时间点或时间段的实际封存量计算,只有依据封存工程或封存场地建立地质模型,并进行长时间尺度的数值模拟才能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咸水层 CO_(2)捕获机理 封存量计算 应用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榆林—神木地区CO_(2)咸水层封存甜点优选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小莉 李亚军 +3 位作者 冯淳 王姝慧 罗广惠 李晨阳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00-912,共13页
融合区域重力、磁法、电法、遥感、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分析地层构造特征及可能存在的断裂;对远离断层的区域,基于钻井、录井、测井资料综合分析,通过精细岩性识别、储层物性、盖层特征分析,厘清钻井中优质储层、盖层组合特征及展布;结... 融合区域重力、磁法、电法、遥感、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分析地层构造特征及可能存在的断裂;对远离断层的区域,基于钻井、录井、测井资料综合分析,通过精细岩性识别、储层物性、盖层特征分析,厘清钻井中优质储层、盖层组合特征及展布;结合CO_(2)可注入性实验模拟结果,形成CO_(2)咸水层封存甜点优选技术序列,从而达到优选CO_(2)咸水层封存潜力甜点的目的。研究表明,榆林和神木地区的纸坊组3段、神木及其附近的石千峰组千5段、榆林北部和西北部的延长组长10底部的砂体发育,物性较好,优质储层发育,储盖组合优,远离断层,砂体埋藏深度分别为750~1500 m,1500~2100 m,850~1350 m。研究后认为,纸3段、千5段优质储层发育区为CO_(2)咸水层封存甜点分布有利潜力区,榆林北部和西北部的长10底部优质储层发育区为CO_(2)咸水层封存甜点潜力接替区;和尚沟组、刘家沟组砂体相对不发育,主要为泥质地层,起到良好区域封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水层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测井 储盖组合 甜点 选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和气象条件的点源泄漏CO_(2)土壤扩散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俊杰 胡芊 +1 位作者 薛璐 程萌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720-2729,共10页
为了探究CO_(2)捕集与封存(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CCS)项目近地表工程中CO_(2)泄漏对土壤环境的影响,通过大田模拟点源泄漏试验,监测土壤CO_(2)体积分数,并整理同步气象数据,调查土壤物理性质,以统计分析土壤CO_(2)体积... 为了探究CO_(2)捕集与封存(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CCS)项目近地表工程中CO_(2)泄漏对土壤环境的影响,通过大田模拟点源泄漏试验,监测土壤CO_(2)体积分数,并整理同步气象数据,调查土壤物理性质,以统计分析土壤CO_(2)体积分数与土壤性质及气象条件的时空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孔隙和容重表现为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分异特点,土壤温度和含水量表现为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受降水事件影响,土壤CO_(2)体积分数随着时间延长明显波动,且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关系(p<0.05);受土壤物理性质空间非均质特征影响,土壤CO_(2)体积分数随着离源距离的增加而明显衰减且表现为各向异性,与土壤通气孔隙度呈正相关关系(p<0.01),且其横向扩散距离为泄漏源埋深的2.85倍。建立了土壤CO_(2)体积分数与土壤温度及离源距离间的时间变化函数以及土壤CO_(2)体积分数与土壤通气孔隙度及离源距离间的空间变化函数。并得出,浅地表点源CO_(2)泄漏受土壤非均质性和降水事件影响明显,但其横向扩散范围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碳封存 二氧化碳 土壤气体扩散 土壤物理性质 气象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低渗油藏CO_(2)驱油与封存自动优化 被引量:10
17
作者 丁帅伟 席怡 +4 位作者 刘骞 张蒙 纪林林 于红岩 高彦芳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9-115,共7页
为提高CO_(2)驱油与封存工程的优化效果,实现不同优化目标的最大化,提出基于粒子群算法和数值模拟技术的低渗油藏CO_(2)驱油与封存自动优化方法,并以陕北某低渗油藏典型井组为例,进行优化方法的适应性分析,选择最优的注入方式。结果表明... 为提高CO_(2)驱油与封存工程的优化效果,实现不同优化目标的最大化,提出基于粒子群算法和数值模拟技术的低渗油藏CO_(2)驱油与封存自动优化方法,并以陕北某低渗油藏典型井组为例,进行优化方法的适应性分析,选择最优的注入方式。结果表明:不同注入方式和目标函数下的敏感性影响参数不同,试凑法无法满足多参数耦合条件下的优化研究;为了获得较高的净现值和累积产油量,可采用早期注入CO_(2)和较低生产井井底压力下限的工作制度,而为了最大限度的埋存CO_(2),可采用稍晚注入CO_(2)和较高生产井井底压力下限的工作制度;CO_(2)驱连续注入更有利于CO_(2)埋存,而CO_(2)驱水气交替注入(段塞比减小)更有利于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油藏 粒子群算法 自动优化 CO_(2)驱油 CO_(2)地质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