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玉琪 万寅涛 +3 位作者 张贵泉 李俊菀 吴乐 丁鑫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05-120,共16页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持续上升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愈加严重,寻找清洁高效的二氧化碳利用途径已成为研究焦点。甲醇作为一种用途广泛的重要化工原料,同时也是一种有前景的新型清洁能源,通过催化加氢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不仅能够减少二氧化碳...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持续上升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愈加严重,寻找清洁高效的二氧化碳利用途径已成为研究焦点。甲醇作为一种用途广泛的重要化工原料,同时也是一种有前景的新型清洁能源,通过催化加氢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不仅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还能有效实现碳资源的循环利用,对缓解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研发高活性、高选择性和高稳定性的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催化剂一直是这一过程的关键技术。文章综述了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的反应机制及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不同催化剂中活性位、载体和结构对催化性能的影响,指出需要在提高活性金属分散度、调控活性金属与载体的相互作用、活性位点H/C比等方面进一步研究,未来可在引入新型载体、优化制备工艺、低温合成甲醇等方面深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加氢 甲醇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碳的世界不平凡
2
作者 王前前 马浩宇 +1 位作者 王禛 谢钢 《大学化学》 2025年第2期267-271,共5页
硬碳作为一种碳基材料,包括树脂碳、有机聚合物热解碳、炭黑等碳材料,因其具有独特的结构而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借用拟人化的手法,以科普讲座的形式介绍了硬碳的结构、制备过程、性质及应用,有助于让读者更深一步地认识硬碳材料。
关键词 碳材料 硬碳 科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现状 被引量:3
3
作者 侯彪 秦佳敏 +2 位作者 屈佩玺 史帆 徐龙 《能源与环保》 2023年第6期186-192,共7页
保护环境已成为各国共识,在气候问题上的紧迫性尤为突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还可以满足国家能源安全上的重大战略需求。当前,我国也正在构建“碳达峰、碳中和”的“1+N”政策体系,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创新技术是我国... 保护环境已成为各国共识,在气候问题上的紧迫性尤为突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还可以满足国家能源安全上的重大战略需求。当前,我国也正在构建“碳达峰、碳中和”的“1+N”政策体系,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创新技术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为了更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对西安市的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资源状况进行了调研,对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可利用量予以估算,同时对西安市目前各类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对西安市可再生能源的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市 可再生能源 生物质能 地热能 太阳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藏CO_(2)吞吐驱油和封存注采参数敏感性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致密油藏典型储集层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丁帅伟 张蒙 +4 位作者 李远铎 许川 周义鹏 高群 于红岩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1-188,共8页
致密油藏CO_(2)吞吐开发具有提高原油采收率和封存CO_(2)的双重效果。目前,对致密油藏CO_(2)吞吐驱油和封存研究中,鲜有学者将CO_(2)封存量相关参数作为评价指标。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某致密油藏典型储集层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技术... 致密油藏CO_(2)吞吐开发具有提高原油采收率和封存CO_(2)的双重效果。目前,对致密油藏CO_(2)吞吐驱油和封存研究中,鲜有学者将CO_(2)封存量相关参数作为评价指标。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某致密油藏典型储集层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分别选取吞吐时机、注气速度、注气时间、焖井时间、生产时间和吞吐轮次为注采参数,以换油率、CO_(2)滞留系数及驱油-封存协同综合系数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控制变量法和多因素正交试验设计,结合极差分析方法,分析了6个注采参数对3个评价指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当注重CO_(2)驱油时,建议注气时间为30~60 d,注气速度为0.001 0~0.003 0 PV/d,吞吐时机小于0.5年;当注重CO_(2)封存时,建议生产时间为30~230 d,注气速度为0.0075~0.010 0 PV/d,注气时间为145~180 d;当CO_(2)驱油和封存协同优化时,建议注气时间为30~65 d,吞吐时机为6个月前,焖井时间为10~2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注采参数 CO_(2)吞吐 CO_(2)地质封存 提高采收率 CO_(2)驱油 协同优化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怀豆和黑麦草绿肥残体还田对旱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谈光野 IHSAN Muhammad +1 位作者 杨彩迪 王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5-253,263,共10页
以怀豆和黑麦草两种绿肥为对象,分别进行了为期63 d的不同绿肥残体还田量和残体混合比例室内培养试验,其中绿肥残体还田量试验分别设0、1、2、4、6 t·hm^(-2)共5个水平;残体混合比例试验设100%怀豆、25%怀豆+75%黑麦草、50%怀豆+50... 以怀豆和黑麦草两种绿肥为对象,分别进行了为期63 d的不同绿肥残体还田量和残体混合比例室内培养试验,其中绿肥残体还田量试验分别设0、1、2、4、6 t·hm^(-2)共5个水平;残体混合比例试验设100%怀豆、25%怀豆+75%黑麦草、50%怀豆+50%黑麦草、75%怀豆+25%黑麦草和100%黑麦草共5个处理,还田量均为4 t·hm^(-2)。采用气相色谱法观测了培养期间土壤温室气体(CO_(2)、N_(2) O、CH_(4))通量变化。结果表明:(1)与未添加绿肥残体相比,绿肥残体还田土壤CO_(2)累积排放通量提高了11.3%~80.2%,土壤N_(2) O排放提高了15.8%~51.1%,综合增温潜势(GWP)提高了11.9%~79.4%(P<0.05)。随绿肥残体还田量的增加,土壤CO_(2)排放通量和综合增温潜势(GWP)均呈线性增加,土壤CH_(4)吸收通量则呈线性下降趋势,而土壤N_(2) O排放通量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并在还田量约为3 t·hm^(-2)时达到最大。相同还田量下添加黑麦草残体较怀豆残体具有更高的土壤CO_(2)排放和CH_(4)吸收,而添加怀豆残体较黑麦草残体显著促进了土壤N_(2) O排放;(2)土壤温室气体累计通量与绿肥残体混合物中黑麦草比例存在线性相关,随黑麦草添加比例的提高,土壤CO_(2)排放通量显著增加了5.8%~19.7%(P<0.05),GWP显著增加了5.3%~17.7%(P<0.05),而N_(2) O排放通量显著下降了11.2%~41.5%(P<0.05),CH_(4)吸收通量则显著下降了13.4%~50.9%(P<0.05)。综合来看,选择非豆科作物比例较低的绿肥残体,并以较低生物量进行还田,能在保持低GWP的同时获得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豆 黑麦草 绿肥残体还田 温室气体排放 综合增温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礼上学记——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与安全风险
6
作者 徐艺凤 刘季铨 +3 位作者 崔斌 李延 谢钢 杨鹰 《大学化学》 CAS 2024年第9期259-265,共7页
锂离子电池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锂离子化身为小礼,通过讲述小礼上学途中发生的故事,细致地向读者介绍了锂电池的工作原理、活性材料的结构特点以及电池使用过程中安全风险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极材料 锂枝晶 安全风险 科学普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填闲种植和施氮对旱作冬小麦农田土壤氮组分的影响
7
作者 杨蕊嘉 温萌萌 +2 位作者 刘洋 杨彩迪 王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39-1649,共11页
【目的】研究绿肥填闲种植和施氮对旱作冬小麦农田土壤氮组分的影响,探讨旱地绿肥填闲种植系统提升土壤供氮能力的途径。【方法】冬小麦−夏季绿肥田间定位试验开始于2017年,采用绿肥填闲作物和施氮双因素设计,其中绿肥填闲作物包括苏丹... 【目的】研究绿肥填闲种植和施氮对旱作冬小麦农田土壤氮组分的影响,探讨旱地绿肥填闲种植系统提升土壤供氮能力的途径。【方法】冬小麦−夏季绿肥田间定位试验开始于2017年,采用绿肥填闲作物和施氮双因素设计,其中绿肥填闲作物包括苏丹草单播(SG)、长武怀豆单播(SB)、苏丹草与怀豆混播(MIX)和裸地休闲(CK)4个处理,冬小麦施氮量包括0、60、120 kg/hm^(2)3个水平。2023年6月小麦收获后采集0—10、10—20和20—4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全氮(STN)、颗粒有机氮(PON)、潜在矿化氮(PMN)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结果】与CK处理相比,种植绿肥并未显著影响各土层STN含量,但提高了0—10 cm土层PON含量(增幅为25.8%~54.8%)、0—10和10—20 cm土层PMN含量(增幅分别为9.7%~14.1%和11.2%~13.7%)以及0—10、10—20和20—40 cm土层MBN含量(增幅分别为15.1%~24.1%、18.2%~28.8%和22.3%~32.5%)。不同绿肥处理间比较,SB和MIX处理较SG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PON含量(增幅均为23.1%),SB处理各土层MBN含量均显著高于SG处理(增幅为7.79%~8.93%),而各土层PMN含量在不同绿肥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供试土壤氮组分相对含量大小排序为PON>MBN>PMN,绿肥处理较CK均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PON、PMN、MBN相对含量、10—20 cm土层PMN和MBN相对含量以及20—40 cm土层PON和MBN相对含量。施氮提高了0—20 cm土层氮组分及其相对含量,但对20—40 cm土层没有显著影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STN外,PON、PMN和MBN含量均与系统年均氮输入呈显著正相关关系;STN、PON、PMN、MBN含量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且PON较其它活性组分更能指示土壤供氮能力变化。【结论】夏季绿肥填闲种植和施氮均能显著提高旱地冬小麦单作系统0—20 cm土层氮组分含量及其相对含量,其中长武怀豆与氮肥120 kg/hm^(2)联合施用更有助于提高农田土壤供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施氮量 旱作冬小麦 土壤氮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低渗油藏CO_(2)驱油与封存自动优化 被引量:9
8
作者 丁帅伟 席怡 +4 位作者 刘骞 张蒙 纪林林 于红岩 高彦芳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9-115,共7页
为提高CO_(2)驱油与封存工程的优化效果,实现不同优化目标的最大化,提出基于粒子群算法和数值模拟技术的低渗油藏CO_(2)驱油与封存自动优化方法,并以陕北某低渗油藏典型井组为例,进行优化方法的适应性分析,选择最优的注入方式。结果表明... 为提高CO_(2)驱油与封存工程的优化效果,实现不同优化目标的最大化,提出基于粒子群算法和数值模拟技术的低渗油藏CO_(2)驱油与封存自动优化方法,并以陕北某低渗油藏典型井组为例,进行优化方法的适应性分析,选择最优的注入方式。结果表明:不同注入方式和目标函数下的敏感性影响参数不同,试凑法无法满足多参数耦合条件下的优化研究;为了获得较高的净现值和累积产油量,可采用早期注入CO_(2)和较低生产井井底压力下限的工作制度,而为了最大限度的埋存CO_(2),可采用稍晚注入CO_(2)和较高生产井井底压力下限的工作制度;CO_(2)驱连续注入更有利于CO_(2)埋存,而CO_(2)驱水气交替注入(段塞比减小)更有利于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油藏 粒子群算法 自动优化 CO_(2)驱油 CO_(2)地质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油田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测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怡秀 王伟 +4 位作者 梁全胜 施里宇 刘凯 邴姗 李超跃 《非常规油气》 2023年第5期113-120,共8页
在国家“双碳”目标背景下,针对油田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测算方法缺失问题,对陕北油田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源进行了识别梳理,建立了适应陕北油田的燃料燃烧排放、过程排放和间接排放等温室气体排放测算方法,并以陕... 在国家“双碳”目标背景下,针对油田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测算方法缺失问题,对陕北油田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源进行了识别梳理,建立了适应陕北油田的燃料燃烧排放、过程排放和间接排放等温室气体排放测算方法,并以陕北地区某油区为例,测算评价了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研究结果表明:1)施工期单井碳排放94.44 t,可探索钻机电代油方式减排;2)运行期生产吨油碳排放为0.29 t,可提升原油管输程度、开发井场风光绿电和油藏CO_(2)地质封存等方式减排;3)建议油田全生命周期应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数据的监测及收集,为开展油田温室气体排放测算、核算及核查提供保障。以上成果认识,对陕北油田产能建设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和低碳生产措施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油田 温室气体 碳排放 环境影响评价 测算模型 碳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