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NAzyme聚乙烯吡咯烷酮/Ru(bpy)3^2+/SiO2纳米粒子相互作用及铅(Ⅱ)的电化学发光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付文 蔡林芳 +1 位作者 郭志慧 郑行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9-55,共7页
合成了一种对单、双链DNA具有不同亲和能力的纳米粒子PVP/Silica/Ru(bpy)_3^(2+)。实验结果发现,Pb(Ⅱ)能够诱导DNAzyme结构的变化,纳米粒子PVP/Silica/Ru(bpy)_3^(2+)在Nafion/碳纳米管修饰电极表面具有电化学发光特性,据此建立了一种... 合成了一种对单、双链DNA具有不同亲和能力的纳米粒子PVP/Silica/Ru(bpy)_3^(2+)。实验结果发现,Pb(Ⅱ)能够诱导DNAzyme结构的变化,纳米粒子PVP/Silica/Ru(bpy)_3^(2+)在Nafion/碳纳米管修饰电极表面具有电化学发光特性,据此建立了一种检测铅离子的电化学发光新方法。该方法具有免标记DNA探针、无需固定化DNAzyme、灵敏度高等特点。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该方法对铅离子的检测限达0.5nmol/L,实现了水样中Pb(Ⅱ)的电化学发光分析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 DNA酶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 联吡啶钌 Pb(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手机辅助双探针比色法检测α-葡萄糖苷酶 被引量:2
2
作者 赵灵芝 赵柳 +2 位作者 张小清 寇张文 魏世楠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05-912,共8页
该文以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和罗丹明B为比色探针,建立了α-葡萄糖苷酶的比色检测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基于智能手机策略,通过RGB值对α-葡萄糖苷酶进行检测。结果表明,Fe^(3+)-TMB-罗丹明B显色体系的吸光度与α-葡萄糖苷... 该文以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和罗丹明B为比色探针,建立了α-葡萄糖苷酶的比色检测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基于智能手机策略,通过RGB值对α-葡萄糖苷酶进行检测。结果表明,Fe^(3+)-TMB-罗丹明B显色体系的吸光度与α-葡萄糖苷浓度在20~100 U/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3 U/L。采用photo⁃shop软件分析样品图像和样品荧光图像的RGB值,其与α-葡萄糖苷酶浓度在10~100 U/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2.5 U/L和1.2 U/L。该法已成功用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抑制率评估和胎牛血清中α-葡萄糖苷酶浓度的测定。所构建的智能手机辅助检测法为α-葡萄糖苷酶的临床分析和酶抑制剂的快速筛选提供了简便、快捷和准确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葡萄糖苷酶 抗坏血酸 智能手机比色法 3 3' 5 5'-四甲基联苯胺(TMB) 罗丹明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镊子型dsDNA稳定的纳米金光度法快速检测Hg^(2+)的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云香 薄红艳 +2 位作者 蔺凯 王晓 高强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04-807,812,共5页
利用Hg2+对胸腺嘧啶(T)T-T错配的特异性结合,建立了一种利用盐诱导金纳米粒子聚集的比色定量检测Hg2+离子的方法。设计了一种镊子型dsDNA,其一半为互补碱基形成的双螺旋结构,另一半为T-T错配。错配部分保持单链状态吸附在纳米金表面,使... 利用Hg2+对胸腺嘧啶(T)T-T错配的特异性结合,建立了一种利用盐诱导金纳米粒子聚集的比色定量检测Hg2+离子的方法。设计了一种镊子型dsDNA,其一半为互补碱基形成的双螺旋结构,另一半为T-T错配。错配部分保持单链状态吸附在纳米金表面,使纳米金的稳定性增强,抑制盐诱导的纳米金团聚。当存在Hg2+时,"T-Hg2+-T"结构的形成导致错配部分形成双链,纳米金去保护在盐诱导下发生团聚。溶液颜色由红变蓝,紫外-可见光谱的最大吸收峰由520 nm红移至620 nm。在优化条件下,吸光度的比值(A620/A520)与Hg2+的浓度在5.0×10-8~5.0×10-7mol/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达3.0×10-8mol/L。研究了Ca2+、Mg2+等常见离子的干扰,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由于镊子型dsDNA的独特结构,使得纳米金的团聚在Hg2+加入后的数秒内发生,1 min内达到平衡,大大加快了分析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汞离子 T-Hg2+-T 纳米金 光度法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链替代信号放大灵敏检测端粒酶活性的电化学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马艳蓉 江胜男 金燕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45-751,共7页
利用标记二茂铁基团的DNA(T-DNA)分子作为信号探针,基于端粒酶特异性延长其底物链(TS)所引发的链替代反应,建立了一种检测端粒酶活性的电化学信号放大法.将巯基化的发夹型DNA分子(H-DNA)通过金-硫键自组装于金电极表面,辅助DNA(A-DNA)... 利用标记二茂铁基团的DNA(T-DNA)分子作为信号探针,基于端粒酶特异性延长其底物链(TS)所引发的链替代反应,建立了一种检测端粒酶活性的电化学信号放大法.将巯基化的发夹型DNA分子(H-DNA)通过金-硫键自组装于金电极表面,辅助DNA(A-DNA)与二茂铁修饰的T-DNA部分互补杂交形成双链AT-DNA;当端粒酶存在时,可在TS的3′末端合成TTAGGG的重复序列;A-DNA与TS延长链杂交置换出T-DNA;T-DNA与发夹H-DNA杂交使得二茂铁靠近电极表面;一条TS延长链可以释放出多条T-DNA,将二茂铁富集到金电极表面,从而实现信号放大检测端粒酶活性.HeLa细胞个数在5~100范围内与电流值成正比,最低可检测5个HeLa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因此,本文建立了一种简单灵敏检测端粒酶活性的电化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酶 链替代反应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苯胺蓝-(多壁碳纳米管/PDDA)_n杂化膜修饰印刷电极的制备及其对NADH的测定 被引量:3
5
作者 冯彩虹 郭艳艳 高强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9-63,共5页
利用静电层层组装的方式在印刷电极表面制备了(多壁碳纳米管/邻苯二甲酸二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DDA))n多层膜,采用电位扫描电聚合法在修饰有多层膜的印刷电极表面聚合甲苯胺蓝,制备了聚甲苯胺蓝-(多壁碳纳米管/PDDA)n杂化膜修饰电... 利用静电层层组装的方式在印刷电极表面制备了(多壁碳纳米管/邻苯二甲酸二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DDA))n多层膜,采用电位扫描电聚合法在修饰有多层膜的印刷电极表面聚合甲苯胺蓝,制备了聚甲苯胺蓝-(多壁碳纳米管/PDDA)n杂化膜修饰电极。扫描电镜实验表明,多壁碳纳米管均匀分布在杂化膜中,且多壁碳纳米管的掺杂使杂化膜表现出明显的多孔性。电化学实验表明,杂化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且多壁碳纳米管的掺杂显著增加了聚甲苯胺蓝在电极表面的担载量,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在pH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杂化膜修饰电极对β-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的氧化具有良好的催化作用,与裸电极相比氧化电位降低了560 mV,灵敏度明显提高。在8.7×10-8~1.3×10-4mol/L范围内,NADH的浓度与氧化电流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8×10-8mol/L,该修饰电极可用于NADH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壁碳纳米管 甲苯胺蓝 电聚合 β-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静电层层组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链置换循环无标记检测端粒酶RNA的荧光法 被引量:3
6
作者 张霞菲 成锐 +1 位作者 时志路 金燕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18,共7页
以氧化石墨烯(GO)作为DNA载体和荧光猝灭剂,SYBR GreenⅠ(SGⅠ)为荧光信号探针,发夹核酸探针为分子识别探针,基于目标物启动的发夹核酸探针链置换循环反应,建立了一种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和链置换循环放大技术检测端粒酶RNA(h TR... 以氧化石墨烯(GO)作为DNA载体和荧光猝灭剂,SYBR GreenⅠ(SGⅠ)为荧光信号探针,发夹核酸探针为分子识别探针,基于目标物启动的发夹核酸探针链置换循环反应,建立了一种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和链置换循环放大技术检测端粒酶RNA(h TR)的荧光新方法.发夹核酸探针hp DNA1和hp DNA2吸附在GO表面,嵌插在发夹DNA探针茎部的SGⅠ的荧光信号被GO猝灭.当人工合成的目标物(T1)存在时,T1与hp DNA1杂交打开hp DNA1的茎-环结构而引发hp DNA2与T1之间的链置换循环反应,由此累积产生大量的hp DNA1/hp DNA2杂交双链.刚性的双链DNA脱离GO表面,导致所嵌插的SGⅠ产生较强的荧光信号.基于荧光信号的变化,可定量检测0.2~50 nmol/L的T1,检出限为90 pmol/L.该方法为端粒酶RNA检测提供了一种高灵敏、高特异性且无需标记的荧光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酶RNA 链置换循环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无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