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省生态遥感监测与评价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王娟敏 杨联安 +1 位作者 高雪玲 姜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1-54,共4页
通过对研究区CBERS—2影像进行预处理、建立解译标志、人工判读、分类等过程得到了陕西省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以此为依据,按照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标准进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计算,最后得到该区2004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陕北黄土... 通过对研究区CBERS—2影像进行预处理、建立解译标志、人工判读、分类等过程得到了陕西省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以此为依据,按照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标准进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计算,最后得到该区2004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一般,榆林地区环境较差;中南部地区环境质量良好,其中秦岭地区环境质量优。将计算结果与该区2000年的评价结果对比分析得出:全省环境质量总体上呈现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关中平原地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但也有少数地区环境继续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ERS-2数据 土地利用状况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色局势决策—综合指数法对陕西段渭河水环境质量的评价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郭巍 王素玉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1年第1期138-142,共5页
为了全面了解渭河干流(陕西段)的水环境质量情况,本文根据2000-2008年陕西段渭河干流13个水质监控断面的监测资料,选取COD、NH3-N、BOD5、DO4项主要污染物指标作为评价因子,采用灰色局势决策-综合指数方法对该河段的水环境质量进行综... 为了全面了解渭河干流(陕西段)的水环境质量情况,本文根据2000-2008年陕西段渭河干流13个水质监控断面的监测资料,选取COD、NH3-N、BOD5、DO4项主要污染物指标作为评价因子,采用灰色局势决策-综合指数方法对该河段的水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①渭河干流陕西段综合水质指数介于1.967~5之间,表明该段河流已受到污染。自常兴桥断面直至潼关吊桥断面,COD、NH3-N、BOD5、DO的监测浓度仍然超过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限值要求,污染严重。②自2003年以来,渭河干流陕西段河流水体水质总体呈现好转趋势,主要表现在宝鸡市境内河段,这可能与入河污染物总量的变化相关。灰色局势决策-综合指数方法以细化的数值反映了评价结果,可进一步科学、客观地反映出渭河干流陕西段水质动态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质量评价 灰色局势决策 综合指数法 渭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饮用水源地地下水环境演化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3
作者 段磊 王文科 +2 位作者 白小满 李琦 王才川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80-83,共4页
以西安市灞河水源地和沣皂河水源地为研究对象,对水源地20多年来的地下水动态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地下水位动态经历了波动下降、缓慢下降、快速下降和逐渐上升(下降速率减缓)4个主要阶段;地下水质变化甚... 以西安市灞河水源地和沣皂河水源地为研究对象,对水源地20多年来的地下水动态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地下水位动态经历了波动下降、缓慢下降、快速下降和逐渐上升(下降速率减缓)4个主要阶段;地下水质变化甚微,有毒元素已有不同程度检出。大气降水、河流径流侧渗和开采量是地下水环境演化的主要驱动力。为保障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需正确评价水源地地下水资源量、调整水源结构和实施分质供水、开展水源涵养和节水工作以及加强水源地水质保护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饮用水源地 环境演化 驱动因子 可持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类型的坡面径流侵蚀产沙试验研究 被引量:65
4
作者 于国强 李占斌 +3 位作者 李鹏 张霞 陈磊 贾莲莲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93-599,共7页
利用野外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植被类型的侵蚀产沙、径流、地表糙度和入渗规律以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植被对水沙调控作用大小依次为:植物根系,整个坡面植被,坡面下部植被和坡面上部植被。林草地具有蓄水减沙的水土保持措施功效,该机... 利用野外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植被类型的侵蚀产沙、径流、地表糙度和入渗规律以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植被对水沙调控作用大小依次为:植物根系,整个坡面植被,坡面下部植被和坡面上部植被。林草地具有蓄水减沙的水土保持措施功效,该机制通过植物根系对水沙的调控作用实现;草地具有直接拦沙的水土保持功效,该机制通过地表植被对水沙的调控作用体现。累计产沙量随累计径流量呈幂函数递增趋势,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坡面径流产沙过程分为发育期、活跃期和稳定期3个阶段。植被覆盖度越大,地表糙度变化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植被类型 模拟降雨 坡面径流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外模拟降雨条件下径流侵蚀产沙试验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于国强 李占斌 +3 位作者 张霞 李鹏 陈磊 贾莲莲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14,共5页
降雨及其产生的径流是引起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开展黄土区降雨产流产沙过程研究可为土壤侵蚀过程模型研发奠定基础,为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利用野外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不同立地条件下,侵蚀产沙、径流、入渗规... 降雨及其产生的径流是引起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开展黄土区降雨产流产沙过程研究可为土壤侵蚀过程模型研发奠定基础,为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利用野外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不同立地条件下,侵蚀产沙、径流、入渗规律及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荒地的径流量为林草地的11倍,坡耕地和草地的1.5倍,产沙量为林草地的260倍,草地的9倍,坡耕地的2倍;林草地的入渗率为荒地的4倍,草地的3倍,坡耕地的2倍;累计产沙量随累计径流量的增加呈幂函数增加,侵蚀产沙量随含沙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都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坡面径流产沙过程分为发育期、活跃期和稳定期3个阶段;草地对水沙的调控作用机制具有直接拦沙的水土保持功效,而林草地则具有蓄水减沙的水土保持功效。该研究对于深入理解流域产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可为相关的模型研究提供可靠的试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雨 立地条件 水土保持功效 直接拦沙 蓄水减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GIS公路路域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的研究——以榆靖高速公路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陈爱侠 李敏 +3 位作者 苏智先 朱小花 刘晓茹 曹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424-3431,共8页
基于RS数据源,利用ERDAS和ArcG IS软件技术,对榆靖高速公路两侧300 m范围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开展研究。通过遥感图像数字处理方法,提取对水土流失起主导作用的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沟谷密度等因子;在矢量化等高线数据的基础上生成... 基于RS数据源,利用ERDAS和ArcG IS软件技术,对榆靖高速公路两侧300 m范围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开展研究。通过遥感图像数字处理方法,提取对水土流失起主导作用的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沟谷密度等因子;在矢量化等高线数据的基础上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地形坡度因子,将这4个因子在G IS中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参照《土壤侵蚀分级标准》,生成研究区不同时段水土流失强度等级图,利用G IS属性统计功能对公路沿线各等级水土流失区面积进行统计,参照研究区不同侵蚀类型的土壤侵蚀模数,得出1996年和2006年公路沿线各流失区的水土流失量,并对公路沿线水土流失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榆靖高速公路修建后沿线600 m范围水土流失总量减少19.26万t/a,水土流失呈减弱趋势。公路施工期导致水土流失增强的各种因素随着营运期固化路面的形成而逐渐消失,防沙固沙和生态恢复等措施有效改善了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对公路沿线水土流失防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GIS 水土流失 高速公路 植被覆盖度 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坡沟系统重力侵蚀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于国强 李占斌 +3 位作者 张霞 李鹏 邹兵华 赵洪彬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09-816,共8页
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黄土高原坡沟系统重力侵蚀机理进行探索,对坡沟系统应力场和位移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侵蚀基准面抬升高度对坡沟稳定性及重力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侵蚀基准面逐渐抬升,坡沟系统逐渐稳定,最大位移、安... 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黄土高原坡沟系统重力侵蚀机理进行探索,对坡沟系统应力场和位移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侵蚀基准面抬升高度对坡沟稳定性及重力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侵蚀基准面逐渐抬升,坡沟系统逐渐稳定,最大位移、安全系数及滑塌概率的变化符合指数函数分布规律。拟合方程精度较高,可应用于坡沟重力侵蚀的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凹形边坡整体几何形态能够有效降低应力集中,减缓重力侵蚀的发生程度;坡沟系统上部位移是以"沉降"模式为主,梁峁顶和梁峁坡是重力侵蚀最为强烈的部位。随侵蚀基准面逐渐抬升,各方向位移均有不同程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沟系统 重力侵蚀 侵蚀基准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系统的地下水动态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胡琳 李占斌 +2 位作者 张霞 于国强 李鹏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85-589,共5页
为了深入探求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以陕西洛惠渠灌区实测数据为例,首先采用改进的灰色斜率关联法,对灌区自然—人工—生物条件下地下水动态敏感性因子进行研究,分析了各因子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并运用灰色动态模型对敏感因子进行灾变预... 为了深入探求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以陕西洛惠渠灌区实测数据为例,首先采用改进的灰色斜率关联法,对灌区自然—人工—生物条件下地下水动态敏感性因子进行研究,分析了各因子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并运用灰色动态模型对敏感因子进行灾变预测。结果表明:蒸发量是影响该灌区地下水动态的主要因子,而各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影响,形成了复杂条件下的耦合关系;灰色动态模型对蒸发量的灾变预测精度较高,完善模型系统。将灰色系统理论应用到灌区地下水动态评价中是切实可行的,是对传统地下水动态研究方法的补充与完善,可为灌区管理和调控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惠渠灌区 地下水动态 灰色斜率关联度 敏感性因子 灰色动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小流域次降雨侵蚀产沙分段预报模型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于国强 李占斌 +1 位作者 鲁克新 张霞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04-610,共7页
建立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流域尺度侵蚀产沙预报模型是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研究的前沿领域。本文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岔巴沟流域为例,建立了流域侵蚀产沙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运用缺省因子检验法分析各因子对流域侵蚀产沙的敏感程度... 建立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流域尺度侵蚀产沙预报模型是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研究的前沿领域。本文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岔巴沟流域为例,建立了流域侵蚀产沙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运用缺省因子检验法分析各因子对流域侵蚀产沙的敏感程度;建立了基于敏感因子与分形信息维数的流域次降雨侵蚀产沙分段预报模型,并加以验证。研究表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能够很好地定量描述流域水沙耦合关系;径流侵蚀功率和径流深对流域次降雨侵蚀产沙的敏感程度与流域地貌形态的复杂程度有关;以分形信息维数为界限,分段引入径流侵蚀功率和径流深,当Di>0.8308时,采用径流侵蚀功率预测精度要高于采用径流深的预测精度,当Di<0.8140时,采用径流深预测精度要高于采用径流侵蚀功率的预测精度。该侵蚀产沙分段预报模型的建立和方法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对其他侵蚀产沙模型有一定的借鉴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岔巴沟流域 人工神经网络 分形信息维数 分段预报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MS法对垃圾渗滤液回灌处理前后有机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珊 高文毅 +2 位作者 贾佳 杜鹃 周玉海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0年第4期543-548,共6页
利用模拟垃圾填埋装置进行渗滤液回灌处理的研究,取回灌处理后期的渗滤液与未经回灌处理渗滤液进行水质监测,并运用GC-MS联用技术对两种水样的有机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羧酸类物质在检出物中所占比例较大,回灌处理对渗滤液中羧... 利用模拟垃圾填埋装置进行渗滤液回灌处理的研究,取回灌处理后期的渗滤液与未经回灌处理渗滤液进行水质监测,并运用GC-MS联用技术对两种水样的有机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羧酸类物质在检出物中所占比例较大,回灌处理对渗滤液中羧酸类物质的去除率达到61.26%,接近于CODC r的去除率59.65%。对一些毒害性物质也有一定的去除,哌啶类物质去除率为79.52%,呋喃的去除率为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渗滤液 水质监测 GC-MS联用技术 有机成分 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山区管线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与保护对策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晓岩 马俊杰 +2 位作者 刘文宗 许雯雯 高海东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3-77,共5页
为研究管线建设对中低山区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定量预测川陕天然气输气管线建设对大巴山土地利用与农业生产、植被面积与生物量、土壤侵蚀及生态系统完整性产生的影响,对管线建设可能引起的中低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变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为研究管线建设对中低山区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定量预测川陕天然气输气管线建设对大巴山土地利用与农业生产、植被面积与生物量、土壤侵蚀及生态系统完整性产生的影响,对管线建设可能引起的中低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变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虽然管线建设会使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并使植被面积及生物量有所降低,使土壤侵蚀量有所增加,但这些影响主要集中于建设期,多数是暂时的,可恢复的,基本不会改变中低山区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态系统仍然具有完整的结构和连续不断的运行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山区 生态环境 管线建设 影响预测 保护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化土地类型图像识别方法对比研究——以毛乌素沙地典型地区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娟敏 孙娴 +2 位作者 杨联安 姜英 高雪玲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0-134,共5页
以毛乌素沙地典型地区为例,以CBERS-2影像作为基本数据源,分别使用光谱知识法和波谱角分类法对研究区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沙化耕地进行信息提取,探索和比较了两种不同方法针对不同沙化土地类型的分类模型和精度。结果表明... 以毛乌素沙地典型地区为例,以CBERS-2影像作为基本数据源,分别使用光谱知识法和波谱角分类法对研究区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沙化耕地进行信息提取,探索和比较了两种不同方法针对不同沙化土地类型的分类模型和精度。结果表明,使用光谱知识法对各类型沙化土地分类总体精度为76.04%,使用SAM方法分类的总体精度为83.21%,说明对于CBERS影像中的沙化土地而言,SAM方法能够较为快速准确地提取各类型沙化土地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ERS-2 光谱知识法 SAM 毛乌素沙地 提取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惠渠灌区地下水盐动态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于国强 李占斌 +2 位作者 李鹏 张霞 杜中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7-70,共4页
根据洛惠渠灌区地质地貌,将整个灌区划分为三层阶地,通过对三层阶地上的地下水盐动态进行实时监测,运用双因子方差分析方法,详细论述了地下水电导率随地下水位在不同时期及不同分布条件下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地下水电导率变化与水位... 根据洛惠渠灌区地质地貌,将整个灌区划分为三层阶地,通过对三层阶地上的地下水盐动态进行实时监测,运用双因子方差分析方法,详细论述了地下水电导率随地下水位在不同时期及不同分布条件下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地下水电导率变化与水位变化有很大关系,且表现出很强的区域特征:各阶地EC值均随水位的上升而增加,高EC值出现在高水位区,第一阶地高水位电导率存在显著变异。另外微地域环境、气候、生物、人类活动等外界因素也会影响地下水盐的动态过程。因此,有效降低该灌区地下水位是控制土壤盐化的重要措施,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盐 动态规律 地下水位 地下水电导率 空间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眉县段高河漫滩沉积与洪水变化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赵景波 刘晓青 徐娜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9-125,共7页
根据粒度指标和历史文献记录,研究了渭河洪水的变化。眉县河漫滩沉积剖面共分为16个沉积层,指示至少发生了16次大小不同的洪水。剖面最上层为2005年大洪水沉积,其它15层是约近120年的洪水沉积层。在考虑了沉积厚度引起的地形增高对粒度... 根据粒度指标和历史文献记录,研究了渭河洪水的变化。眉县河漫滩沉积剖面共分为16个沉积层,指示至少发生了16次大小不同的洪水。剖面最上层为2005年大洪水沉积,其它15层是约近120年的洪水沉积层。在考虑了沉积厚度引起的地形增高对粒度成分的影响之后,可以确定这16个阶段洪水深度和规模由大到小的变化顺序为:第15阶段〉第12阶段〉第13阶段〉第16阶段〉第14阶段〉第9阶段〉第10阶段〉第11阶段〉第4阶段〉第1阶段〉第2阶段〉第6阶段〉第5阶段〉第7阶段〉第8阶段〉第3阶段。其中第12,15,13,16,14,9,10,11,4,1阶段为大洪水,第2,3,5,6,7,8阶段为常遇洪水。渭河大洪水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年降雨量的增加,其次是由于短时间的暴雨造成的。历史文献资料的统计和软件计算表明,眉县渭河洪水发生具有11年和2~7年的周期,分别与太阳活动的11年周期和热带海洋地区的ENSO周期相对应。近400年来,渭河地区洪水的频次变化与太阳黑子数以及我国东部地区的温度变化在几十年尺度上呈近似反相关关系,在太阳黑子数多的时期,我国东部地区温度较高,关中渭河地区洪水发生频次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变化 变化周期 渭河沉积 关中平原 眉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的大别山地区地貌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程三友 李英杰 刘少峰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3期270-275,共6页
从区域尺度分析大别山地区的地貌特征,以美国SRTMDEM和1∶50万数字地质图为基础数据,利用DEM地貌模拟和空间数据统计分析技术,生成了研究区的地貌分析专题图和地貌参数统计关系图。研究认为,大别山整个造山带呈三角形的形状,南坡缓而长... 从区域尺度分析大别山地区的地貌特征,以美国SRTMDEM和1∶50万数字地质图为基础数据,利用DEM地貌模拟和空间数据统计分析技术,生成了研究区的地貌分析专题图和地貌参数统计关系图。研究认为,大别山整个造山带呈三角形的形状,南坡缓而长,北坡陡而短;造山带山势较高,山地多深谷陡坡,坡向多变;山体由北西向南东延伸,主体延伸方向是北西向;山顶面剖面呈∧形,或呈锯齿多峰形式,局部地形起伏越靠近主体山脉,起伏度越大。断裂构造严格控制水系的发育,分水岭呈"人"字形分布于造山带四周。地貌参数的统计分析表明,坡度、地形起伏与平均高程之间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较好的揭示了研究区的地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DEM 地形起伏 平均坡度 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型和藻型湖泊间隙水营养盐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英杰 胡小贞 +2 位作者 年跃刚 沈炳岗 张黎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5-30,共6页
2006年9月,根据营养水平和水草的差异,设计了4个浅水湖泊模拟系统,对草型和藻型湖泊间隙水营养盐特性的差异进行研究。2007年9月,采用平衡浓度法,测定了各系统间隙水的营养盐浓度。结果表明:(1)上覆水中,各系统营养盐浓度比较均一,垂向... 2006年9月,根据营养水平和水草的差异,设计了4个浅水湖泊模拟系统,对草型和藻型湖泊间隙水营养盐特性的差异进行研究。2007年9月,采用平衡浓度法,测定了各系统间隙水的营养盐浓度。结果表明:(1)上覆水中,各系统营养盐浓度比较均一,垂向上梯度变化不明显;与藻型系统相比,草型系统上覆水PO43--P浓度较高,NH4+-N浓度较低;(2)在泥水界面处,各系统PO43--P和NH4+-N浓度均存在极陡的浓度梯度,随泥深增加,其浓度迅速升高;(3)由于底泥营养负荷高等原因,间隙水中的PO43--P和NH4+-N浓度明显高于上覆水;(4)水生植物生长对间隙水中的营养盐具有"低促高抑"的特性,即降低重污染沉积物间隙水中PO43--P和NH4+-N的浓度,增加微污染沉积物间隙水中的营养盐浓度;(5)藻型系统中,NH4+-N和PO43--P浓度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说明这2种成分均主要来源于有机质的厌氧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型湖泊 藻型湖泊 富营养化 间隙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波谱角分类法的沙化信息提取研究--以毛乌素沙地典型地区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娟敏 杨联安 +2 位作者 姜英 高雪玲 孙娴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08年第4期87-91,共5页
以毛乌素沙地典型地区为例,以CBERS-2、Landsat 5 TM、SPOT5及TM与SPOT5融合影像作为基本数据源,使用波谱角分类法对该区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沙化耕地进行信息提取,探索和比较该方法针对不同传感器遥感影像的沙化信息提取... 以毛乌素沙地典型地区为例,以CBERS-2、Landsat 5 TM、SPOT5及TM与SPOT5融合影像作为基本数据源,使用波谱角分类法对该区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沙化耕地进行信息提取,探索和比较该方法针对不同传感器遥感影像的沙化信息提取精度。对本研究区,不同传感器影像的沙化信息提取精度均在80%以上,其中融合影像的沙化信息提取精度最高为90.13%,SPOT5次之,而CBERS-2和TM对不同类型的沙化信息提取各有优势,但CBERS-2信息提取的精度要高于TM。这说明使用波谱角分类法提取的结果精度与影像空间分辨率有正相关关系,即空间分辨率越高,沙化信息的提取精度也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ERS-2 TM SPOT5 融合影像 SAM 毛乌素沙地 提取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中低温煤焦油中酚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孙琪娟 马晓迅 +1 位作者 孙长顺 徐军礼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3年第4期713-716,共4页
陕北中低温煤焦油中酚(主要是低级酚)含量高,约占1/3左右。通过与高温煤焦油组成比较,借鉴高温煤焦油中酚类化合物的有关提取与分离情况,提出了中低温煤焦油中酚类的提取与分离方面应开展的工作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 中低温煤焦油 酚类化合物 提取与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惠渠灌区地下水位动态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于国强 李占斌 +2 位作者 张霞 李鹏 杜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23-228,共6页
【目的】探求洛惠渠灌区地下水的动态变化情况,为该灌区地表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陕西洛惠渠灌区实测数据为例,采用3层BP网络建模方法,对灌区自然-人工-生物条件下地下水位动态进行研究,运用缺省因子检验法分析各因... 【目的】探求洛惠渠灌区地下水的动态变化情况,为该灌区地表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陕西洛惠渠灌区实测数据为例,采用3层BP网络建模方法,对灌区自然-人工-生物条件下地下水位动态进行研究,运用缺省因子检验法分析各因子对地下水埋深影响的敏感性;并采用灰色关联方法分析各因子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结果】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能够定量描述地下水位动态与各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蒸发量是影响该灌区地下水位动态的主要因子,各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条件下的耦合关系;灰色关联排序结果基本符合敏感性因子分析结果,很好地验证了各因子的敏感程度。【结论】将这2种方法结合运用到灌区地下水位动态评价中是切实可行的,是对传统地下水位动态研究方法的补充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惠渠灌区 地下水位动态 人工神经网络 敏感性因子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惠渠灌区典型样区地下水位与电导率关系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海波 李占斌 +2 位作者 李鹏 秦学谦 张霞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30,共4页
洛惠渠灌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由于不同区域的积盐过程不完全相同,针对洛惠渠灌区地下水的盐分变化情况,采用Morlet小波分析了灌区76#井的电导率和水位周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电导率变化和水位变化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小尺度上,水... 洛惠渠灌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由于不同区域的积盐过程不完全相同,针对洛惠渠灌区地下水的盐分变化情况,采用Morlet小波分析了灌区76#井的电导率和水位周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电导率变化和水位变化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小尺度上,水位变化周期和电导率的基本相同;大尺度上,水位约为电导率变化周期的2倍。两者变化存在明显的逆向位。该地区含有大量可溶性盐层,地下水电导率本底值较高。由于大气降水补给,电导率值随水位变化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研究结果可为该灌区地表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惠渠 地下水位 电导率 MORLET小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