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PeRS模型的陕西省总氮面源污染时空特征解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罗仪宁 冯爱萍 +6 位作者 王雪蕾 李楠 黄莉 谢成玉 朱南华诺娃 张沛 王晓岩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805-2816,共12页
为明确陕西省总氮(TN)面源污染时空分布特征、污染类型和污染优控区,本文采用遥感分布式面源污染评估模型(DPeRS模型)对2016—2020年陕西省TN面源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遥感像元尺度(30 m)评估分析,识别了面源污染主要类型和优控单元,... 为明确陕西省总氮(TN)面源污染时空分布特征、污染类型和污染优控区,本文采用遥感分布式面源污染评估模型(DPeRS模型)对2016—2020年陕西省TN面源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遥感像元尺度(30 m)评估分析,识别了面源污染主要类型和优控单元,并探讨分析了面源污染对地表水污染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污染量上,2016—2020年陕西省TN面源污染平均排放负荷为1.25 t·km^(-2),平均入河量为8.31万t;时间尺度上,TN面源污染排放负荷表现为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入河量表现为随年际变化上下波动的趋势;空间分布上,TN面源污染排放负荷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段,渭河流域段尤为显著,入河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渭河流域的平原种植区;污染类型上,农田径流型是陕西省TN面源污染的首要污染类型,其次为水土流失型。全省49个控制单元中,2016—2020年TN面源污染优控单元平均个数为24个,平均面积占比为61.21%,其中Ⅰ类优控单元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段。此外,2017—2020年TN面源污染对陕西省地表水质TN的平均贡献率为46.51%,其中农业源的平均贡献率为41.87%。研究表明,陕西省TN面源污染防控应重点关注黄河流域段面源污染优控单元,尤其是渭河流域农田径流型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DPeRS模型 遥感 陕西省 总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微萃取技术在环境水体新污染物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秦铭 和莹 +5 位作者 王蕾 王若瑶 周弛 范智超 于海斌 郑晓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949-6961,共13页
系统回顾了近年来液相微萃取在环境水体新污染物检测中的研究进展,指出单滴微萃取通过采用液滴支撑物、动态或连续流动萃取等策略提高萃取效率;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通过优化受体相、支撑液膜、纤维类型等提高方法性能,具有高效性、稳定... 系统回顾了近年来液相微萃取在环境水体新污染物检测中的研究进展,指出单滴微萃取通过采用液滴支撑物、动态或连续流动萃取等策略提高萃取效率;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通过优化受体相、支撑液膜、纤维类型等提高方法性能,具有高效性、稳定性、选择性的特点;分散液液微萃取主要侧重萃取剂的选择、分散程度及分离方式,因其快速高效特点成为研究热点.液相微萃取技术日趋成熟,在环境水体新污染物检测中有广阔应用前景.建议在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中优先考虑将其应用在超痕量新污染物的分析和现场应急快速检测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水体 新污染物 单滴微萃取 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 分散液液微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地区渭河主要排污口常见抗生素监测与生态风险研究
3
作者 张秦铭 姜显智 +4 位作者 张淳 张莹 吴卫东 白璐 孟令杰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20-1630,共11页
建立了检测污水中常见抗生素的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通过运用同位素内标法,实现了7类42种常见抗生素的自动化处理与定量检测,线性范围为1~500 ng/L,相关系数(r^(2))大于0.97。采用所建方法对渭河流域咸阳至西安段进行... 建立了检测污水中常见抗生素的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通过运用同位素内标法,实现了7类42种常见抗生素的自动化处理与定量检测,线性范围为1~500 ng/L,相关系数(r^(2))大于0.97。采用所建方法对渭河流域咸阳至西安段进行了深入调查。按照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不同时段,对24个关键排污口处的42种抗生素进行了监测与风险评估,发现该河段水体中普遍检出42种抗生素,各水期的总质量浓度为5110.3~21378.1 ng/L,其中,1月(枯水期)浓度最高,5月(平水期)次之,9月(丰水期)则最低。克拉霉素、氧氟沙星、磺胺甲唑不仅检出频次高,且浓度较高,成为该区域的主要抗生素污染源。通过风险商值法评估发现,氧氟沙星、罗红霉素、磺胺甲唑在多个监测点达到高生态风险等级,需引起高度重视。该研究不仅为地表水及污水中抗生素的监测提供了一种高灵敏度、高效率的检测技术,更为深入了解渭河流域关中段的抗生素污染现状,以及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理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 关中地区 抗生素 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SPE/LC-MS/MS) 时空分布 生态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流域典型农药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估 被引量:1
4
作者 方晶 侯琳 +4 位作者 郭新影 贾世琪 马文鹏 杨震 金小伟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6,共16页
农药污染被认为是导致淡水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因素之一。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农业生产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受到农药污染的威胁。然而,目前流域内农药污染特点和生态风险鲜有报道,需重点管控的农药... 农药污染被认为是导致淡水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因素之一。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农业生产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受到农药污染的威胁。然而,目前流域内农药污染特点和生态风险鲜有报道,需重点管控的农药清单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对渭河流域地表水中典型农药的调查分析,并采用商值法、概率法以及混合风险评估等方法进行多层级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氨基甲酸酯、新烟碱、有机磷及三嗪类农药的总浓度最高分别达3000、2390、4720和125 ng·L^(-1)。农药的季节性使用以及河流径流变化可能导致平水期和枯水期农药污染水平差异,农药污染总体水平枯水期>平水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吡虫啉、环嗪酮、莠去津、西玛津在不同水期均表现出较高生态风险,其中平水期风险商值最高达36.155,枯水期达111.25。优先级指数在5.67~36.16(平水期)及13.20~108.47(枯水期)范围内。联合概率风险评估结果显示,西玛津、吡虫啉、灭多威分别对9%~99%、4%~25%、5%~62%的物种造成中度风险。混合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平水期77%和枯水期70%的采样点位存在生态风险,关中平原的清河、横水河流域风险较高。本研究分析了地表水农药污染水平、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明确了高风险农药,为渭河流域农药风险管控以及流域内水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污染物 农药 渭河流域 生态风险评估 污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结合随机森林算法(RF)快速定量含油污泥中重金属元素
5
作者 李茂刚 周奎 +5 位作者 杏艳 蔡琪 闫春华 张天龙 杜瑶 李华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67-775,共9页
含油污泥中重金属元素的定量分析对石油石化工业区土壤环境污染情况的评估起着重要作用。首先,使用LIBS光谱仪采集30个含油污泥样品在200~500 nm波段的LIBS光谱,基于原始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LIBS)... 含油污泥中重金属元素的定量分析对石油石化工业区土壤环境污染情况的评估起着重要作用。首先,使用LIBS光谱仪采集30个含油污泥样品在200~500 nm波段的LIBS光谱,基于原始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LIBS)构建用于含油污泥中Cu、Cr和Pb三种重金属元素定量分析的初始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校正模型。然后,探究4种预处理方法,包括归一化(Normalization,Nor)、多元散射校正(Multivariate scattering correction,MSC)、一阶导数(First derivative,D1st)和二阶导数(Second derivative,D2nd)对基于原始LIBS光谱直接建立RF模型预测性能的影响。以经过预处理后的LIBS光谱数据作为初始输入变量构建基于变量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measures,VIM)的RF校正模型,并采用袋外误差估计对变量重要性阈值进行了优化。最后,基于优化后阈值和变量数目构建了最优化的RF校正模型。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模型对预测集Cu、Cr和Pb三种元素的最优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分别为0.9801、0.9713和0.9736,最优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分别为0.0235、0.0283和0.0252 mg/kg。研究方法可为石油石化工业区含油污泥重金属环境风险监测提供一定的理论与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随机森林 含油污泥 重金属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城区臭氧污染高发期VOCs变化特征及来源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陶亚南 李永庆 +3 位作者 张佳音 曹磊 王静 赵豆豆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6,共11页
为研究西安城区夏季臭氧高发期的污染成因及来源,选取西安世博园站点为研究对象,对2022年7月20日至8月20日116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连续监测,臭氧日最大8 h滑动平均质量浓度(O_(3)-8 h)>160μg/m^(3)定义为污染日,其他则为清洁... 为研究西安城区夏季臭氧高发期的污染成因及来源,选取西安世博园站点为研究对象,对2022年7月20日至8月20日116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连续监测,臭氧日最大8 h滑动平均质量浓度(O_(3)-8 h)>160μg/m^(3)定义为污染日,其他则为清洁日。结果表明:监测期间,西安城区VOCs体积分数为52.51×10^(-9),其中含氧有机物(OVOCs)和烷烃浓度合计占比达79.5%;污染日VOCs体积分数同清洁日相比上升6.22×10^(-9),芳香烃和烯烃浓度分别升高21.39%、20.00%。VOCs臭氧生成潜势为255.20μg/m^(3),其中芳香烃占比最高(40.78%);污染日同清洁日相比上升43.61μg/m^(3),其中间/对二甲苯、正戊烷、异戊烷是对臭氧超标贡献较大的物种。臭氧生成处于协同控制区,各前体物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均为正值,其中NOx值最高,人为源VOCs次之。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解析出5种污染源,分别为移动源、工业源、油气挥发源、溶剂使用源和煤化工源,污染日同清洁日相比,移动源、工业源和汽油挥发源分别升高8.96%、4.50%、3.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 挥发性有机物 臭氧生成潜势 生成机制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流域陕西段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及质量状况评价
7
作者 宋晨飞 马文鹏 +3 位作者 杨震 杨玉珍 裴晓龙 张霖琳 《生态毒理学报》 2025年第4期338-348,共11页
渭河作为黄河的最大支流,水生生物的质量状况,直接影响流域水质及秦岭一带的整体水生态质量。本研究针对渭河流域陕西段40处点位的着生藻类、底栖动物、浮游动物、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选用最差结果表征对水生生物的质量状况进行赋分和... 渭河作为黄河的最大支流,水生生物的质量状况,直接影响流域水质及秦岭一带的整体水生态质量。本研究针对渭河流域陕西段40处点位的着生藻类、底栖动物、浮游动物、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选用最差结果表征对水生生物的质量状况进行赋分和评价。同时,利用冗余分析法探究了各类群水生生物与环境变量的联系。结果表明,北洛河、泾河、马莲河、三水河的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iener index)相对较差,流域内5.0%点位的水生生物质量达到良好水平,57.5%的点位处于中等评价,另有37.5%的点位处于较差或很差状况。评价结果以中等至良好为主,但整体上属于“中等”水平。渭河流域陕西段的水生生物质量状况普遍受到水质、土地利用这类环境变量的显著影响。评价结果也表明,不同城市在水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一定程度上与当地发展水平相关并受其制约。需对评价结果较差的北洛河、渭河干流等水系重点关注,以促进流域的长期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流域 水生生物 生物多样性 水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咸阳市典型行业有组织排放VOCs的源成分谱特征及其对臭氧的影响
8
作者 周弛 张淳 +4 位作者 葛毅 吴卫东 王丰 吕婧 史国良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52-1261,共10页
近年来西安市和咸阳市臭氧污染愈发突出,已成为关中地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进程中最具挑战性的区域性环境问题之一。为揭示西安市和咸阳市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典型排放源的成分谱特征,进而分析典型排放源对臭氧生成的影响,于2023年10−1... 近年来西安市和咸阳市臭氧污染愈发突出,已成为关中地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进程中最具挑战性的区域性环境问题之一。为揭示西安市和咸阳市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典型排放源的成分谱特征,进而分析典型排放源对臭氧生成的影响,于2023年10−12月对西安市和咸阳市工艺过程源、溶剂使用源、化石燃料燃烧源等典型行业VOCs源成分谱进行采样分析,从臭氧污染控制角度分析不同排放源对环境的影响,并采用臭氧生成潜势(OFP)评估VOCs关键物种对臭氧生成的贡献。结果表明:①西安市工艺过程源以含氧VOCs为主,其次为卤代烃,其中乙酸乙酯、二氯甲烷占比(分别为20.4%±13.8%、11.3%±15.5%)较高;咸阳市工艺过程源中,含氧VOCs和烷烃占比较高,分别为42.9%和35.7%。②从源成分谱来看,西安市和咸阳市工艺过程源排放的VOCs具有较大差异;溶剂使用源排放的异丙醇在两市排放VOCs中的占比均较高。③以臭氧控制为导向,烯烃对OFP的贡献率在西安市为58%,而在咸阳市仅为20%;含氧VOCs对OFP的贡献率在两个城市的差异性不明显,在西安市和咸阳市分别为31%和39%。研究显示,在臭氧污染管控中西安市应重点关注工艺过程源中的卤代烃、化石燃料燃烧源中的含氧VOCs以及溶剂使用源中的烷烃,咸阳市应重点关注工艺过程源和溶剂使用源中的含氧VO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源成分谱 排放特征 臭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峰会期间关中PM_(2.5)中水溶性离子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9
作者 李雨 高飞 +7 位作者 周变红 曹磊 陈龙 焦丽华 程凯婧 李永强 李毅辉 陈静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4-166,共13页
为探究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期间关中地区大气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该文分别在关中5个城市各设置1个采样点利用IGAC-S611在线离子监测仪进行监测,分析了大气PM_(2.5)中8种水溶性无机离子质量浓度。结果显示,在... 为探究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期间关中地区大气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该文分别在关中5个城市各设置1个采样点利用IGAC-S611在线离子监测仪进行监测,分析了大气PM_(2.5)中8种水溶性无机离子质量浓度。结果显示,在监测时段内,各水溶性无机离子按质量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NO_(3)^(-)>SO_(4)^(2-)>NH_(4)^(+)>Ca^(2+)>Cl^(-)>Na^(+)>K^(+)>Mg^(2+)。进一步对中亚峰会期间关中地区SNA质量浓度进行研究发现,关中五市SNA质量浓度分别为中亚峰会前>中亚峰会后>中亚峰会时。SNA日变化特征表现为,SNA的最低值均出现在17:00,中亚峰会前和中亚峰会后的最低值均大于中亚峰会时。中亚峰会期间大气气溶胶整体呈碱性,中亚峰会期间酸性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中亚峰会后>中亚峰会前>中亚峰会时,主要与NH_(4)^(+)质量浓度密切相关,NH_(4)^(+)在中亚峰会时主要以(NH_(4))_(2)SO_(4)和(NH_(4))NO_(3)形式存在,在中亚峰会前和中亚峰会后主要以(NH_(4))_(2)SO_(4)和(NH_(4))HSO_(4)形式存在。源解析研究揭示,关中地区城市大气中的PM_(2.5)主要来源于二次颗粒物、扬尘和燃煤排放,与中亚峰会前相比,中亚峰会时3种主要污染源的贡献率分别下降37.0、18.9和20.4个百分点,因此,为提升关中地区城市的空气质量,控制二次颗粒物形成的前体物排放,以及减少生物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活动显得尤为关键。关中地区PM_(2.5)的潜在源区在中亚峰会期间有从西北向东南偏移的趋势,污染气团主要受省内短距离传输影响,特别是在中亚峰会时,污染气团的传播主要局限于本地。这一变化反映出在中亚峰会期间实施的精细化污染控制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中亚峰会 关中地区 水溶性离子 PCA-MLR模型 潜在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四运期间西安市PM_(2.5)中无机元素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飞 曹磊 +6 位作者 王敏 王锦 吕婧 李毅辉 陈浩 牛天田 周变红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473-3486,共14页
为了解十四运期间西安市PM_(2.5)中无机元素的污染特征及来源,利用重金属在线分析仪(Amms-100)于2021年9月(7日—30日)进行实时观测,运用富集因子(EF)和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PMF)进行来源解析、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PM... 为了解十四运期间西安市PM_(2.5)中无机元素的污染特征及来源,利用重金属在线分析仪(Amms-100)于2021年9月(7日—30日)进行实时观测,运用富集因子(EF)和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PMF)进行来源解析、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PM_(2.5)日均值在常规期为(16.2±5.8)μg·m^(–3),管控期为(11.9±5.2)μg·m^(–3),均低于国家一级日平均限值(35μg·m^(–3));无机元素的平均质量浓度在常规期为2.7μg·m^(–3),在管控期为2.0μg·m^(–3),表明十四运期间的管控措施对PM_(2.5)及其无机元素有治理效果.富集因子结果表明,Cu、Zn、Br和Se全部来自于人为活动排放;Cr、Co、As和Pb主要受人为排放影响,因管控期间各种限制政策影响,以上元素在管控期较低.PMF分析结果表明十四运前后PM_(2.5)中无机元素主要来源于扬尘(48.5%)、工业(23.7%)、燃烧(18.7%)和交通源(9.0%).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常规期Mn在儿童群体中存在非致癌风险,Cr和As对人体存在致癌风险;除V以外,其他元素危险系数(HQ)和终生增量致癌风险(ILCR)均为常规期>管控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元素 PM_(2.5) 十四运 来源解析 西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四运”期间西安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污染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曹磊 陶亚南 +4 位作者 赵蓓 冯瞧 李永庆 王雨薇 周变红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1-94,共14页
为探究中国第十四届运动会(简称“十四运”)期间西安大气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水平及来源,利用高分辨率MARGA ADI 2080离子在线分析仪对西安“十四运”前、“十四运”期间和“十四运”后水溶性无机离子进行实时观测,分析了不同... 为探究中国第十四届运动会(简称“十四运”)期间西安大气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水平及来源,利用高分辨率MARGA ADI 2080离子在线分析仪对西安“十四运”前、“十四运”期间和“十四运”后水溶性无机离子进行实时观测,分析了不同时段水溶性无机离子组分污染特征、pH变化及污染来源。结果表明,“十四运”前、“十四运”期间和“十四运”后PM_(2.5)质量浓度分别为13.4、11.9、32.6μg/m^(3),SNA(NO_(3)^(-)、SO_(4)^(2-)和NH_(4)^(+)三者统称)质量浓度分别为5.8、5.4、13.3μg/m^(3),占总水溶性无机离子的91.6%~93.6%。“十四运”前和“十四运”期间NO_(3)^(-)与SO_(4)^(2-)质量浓度比分别为0.7和0.9,表明移动源的比例增加,主要受交通管控的影响。“十四运”后NO_(3)^(-)与SO_(4)^(2-)质量浓度比为2.7,同时NO_(3)^(-)作为最丰富的离子,其质量浓度(7.4μg/m^(3))分别为“十四运”前(1.7μg/m^(3))和“十四运”期间(1.9μg/m^(3))的4.4和3.9倍。观测阶段,大气PM_(2.5)整体呈碱性,进一步通过热力学模型(ISORROPIA-II)计算得出酸性强度为“十四运”前>“十四运”期间>“十四运”后,这与大气富氨环境密切相关。使用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PCA-MLA)分析得到,二次源和扬尘源是观测期间PM_(2.5)主要的污染来源,“十四运”期间二次源的贡献降到最低。通过轨迹聚类及潜在源(PSCF)分析表明,PM_(2.5)污染主要为短距离污染传输,SNA潜在污染源区主要分布在西安市内以及周边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十四运” 水溶性无机离子 轨迹聚类 潜在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水中氯化物 被引量:8
12
作者 周弛 郭晋君 +4 位作者 刘建利 张秦铭 王斐 吕千 吴卫东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71-1175,共5页
为了实现快速准确测定水中氯化物含量,建立了一种全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水中氯化物的分析方法,对取样体积进行了优化,研究了CO_(3)^(2-)、S^(2-)、I^(-)、Br^(-)等对氯化物测定结果的影响,并就干扰离子的消除提出了有效的方法,结果表明,... 为了实现快速准确测定水中氯化物含量,建立了一种全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水中氯化物的分析方法,对取样体积进行了优化,研究了CO_(3)^(2-)、S^(2-)、I^(-)、Br^(-)等对氯化物测定结果的影响,并就干扰离子的消除提出了有效的方法,结果表明,最佳取样体积为50 mL,水样中加入1 mL硝酸溶液(2+98)可消除S^(2-)、CO_(3)^(2-)的干扰,当水样中I^(-)、Br^(-)浓度高于5 mg/L时仪器可自动校正并扣除干扰。方法的检出限为0.19 mg/L,大大低于国家标准GB/T 11896—1989中规定的10 mg/L的要求,方法用于测定地表水、地下水和工业废水实际样品,精密度为1.9%~2.3%,加标回收率为91.9%~99.0%。采用全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水中氯化物检出限低、精密度和正确度良好。方法的建立为复杂环境水样中氯化物的准确测定提供了有益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物 电位滴定 干扰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秋季PM_(2.5)中碳质组分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震 曹磊 +7 位作者 高飞 王敏 李春燕 吕婧 李毅辉 蒙瑞丽 牛天田 周变红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461-3472,共12页
本文基于西安市2021年9月1日至11月14日利用Sunset Model 4/OCEC(RT-4)Lab有机碳元素碳在线分析仪实时采集PM_(2.5)中的OC和EC,分析了PM_(2.5)、OC和EC的质量浓度特征,结合湿清除率探究降水强度与PM_(2.5)的关系,利用OC/EC比值、OC与EC... 本文基于西安市2021年9月1日至11月14日利用Sunset Model 4/OCEC(RT-4)Lab有机碳元素碳在线分析仪实时采集PM_(2.5)中的OC和EC,分析了PM_(2.5)、OC和EC的质量浓度特征,结合湿清除率探究降水强度与PM_(2.5)的关系,利用OC/EC比值、OC与EC相关性以及二次有机碳(SOC)估算探究OC和EC的排放来源.结果表明,西安市秋季PM_(2.5)、OC和EC平均浓度分别为(29.6±28.1)μg·m^(−3)、(6.1±4.3)μg·m^(−3)、(1.2±0.9)μg·m^(−3);OC和EC浓度质量变化都呈夜间高于白天和中度污染>轻度污染>清洁天的特征.污染物清除率受到降水强度和污染物浓度的综合影响.降水强度小但PM_(2.5)及其碳质气溶胶浓度较高的情况下,降水的正清除作用较弱.西安市OC/EC比值的平均值为3.15,说明大气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二次有机碳污染;不同污染程度下OC,EC的来源复杂程度为清洁天>中度污染天气>轻度污染天,从排放源来看,不同污染程度下均是燃烧直接排放大于非燃烧排放.SOC的平均值为4.3μg·m^(−3),对OC的贡献率为71.7%,SOC与NO_(2)、SO_(2)的相关性显著,说明研究期间西安有机碳的二次污染转化较为明显且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生物质燃烧和工业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元素碳 PM_(2.5) SOC估算 雨水清除 西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