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动勘探在城市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夏辉 唐浩 +1 位作者 刘艺 胡振联 《山西建筑》 2025年第8期88-93,共6页
微动勘探作为一种新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文章介绍了微动勘探的基本原理,通过使用扩展空间自相关(ESPAC)法提取频散曲线,反演剪切波速,对不同工况下的微动勘探测试和钻孔剪切波速测试进行对比试验,得... 微动勘探作为一种新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文章介绍了微动勘探的基本原理,通过使用扩展空间自相关(ESPAC)法提取频散曲线,反演剪切波速,对不同工况下的微动勘探测试和钻孔剪切波速测试进行对比试验,得到浅层微动勘探测试反演剪切波速的有效性以及微动勘探测试对城市活动的抗干扰性。最后在场地布设了三处线性台阵,通过频散曲线和剪切波速等值线推断的工程地质分层与附近钻孔工程地质分层吻合度较高,并通过反演的剪切波速值查明了场地覆盖层厚度,验证了微动勘探在城市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动勘探 扩展空间自相关法 频散曲线 剪切波速 岩土工程勘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泊尔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2
作者 杨志刚 贾宁 乔建伟 《水利水电快报》 2025年第3期33-39,共7页
尼泊尔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工程建设面临多种地质灾害威胁。通过收集文献,初步分析了尼泊尔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和不良地质现象等工程地质条件。结果表明:①尼泊尔4条近东西向断裂可将其划分为5个构造单元;②尼... 尼泊尔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工程建设面临多种地质灾害威胁。通过收集文献,初步分析了尼泊尔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和不良地质现象等工程地质条件。结果表明:①尼泊尔4条近东西向断裂可将其划分为5个构造单元;②尼泊尔地形起伏大,可划分为8个不同的地貌单元;③发源于青藏高原的8条主要河流在纵向上将尼泊尔划分为六大流域;④对工程建设造成不利影响的不良地质现象主要包括地震、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在工程建设初期应充分评价地震及“崩滑流”对建设场地的不利影响,重点项目建议开展专项研究。研究成果可为尼泊尔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建设 不良地质现象 尼泊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降雨下岩质高边坡变形成因机制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柳旻 周奎 +3 位作者 张超 姚晨辉 黄磊 刘争宏 《岩土工程技术》 2022年第3期173-178,共6页
东南亚某在建水电站坝址右岸边坡在开挖过程中,不同高程部位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形破坏现象,主要表现为裂缝、局部滑塌及滑移,已处于临界失稳状态。基于边坡开挖后的实际工程地质条件、现场地质调查及监测成果,总结了该边坡的变形特征,系... 东南亚某在建水电站坝址右岸边坡在开挖过程中,不同高程部位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形破坏现象,主要表现为裂缝、局部滑塌及滑移,已处于临界失稳状态。基于边坡开挖后的实际工程地质条件、现场地质调查及监测成果,总结了该边坡的变形特征,系统分析了变形破坏现象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边坡开挖后形成临空面,应力场重新分布调整,岩体向临空面回弹,加剧了岩体裂隙的张开度以及贯通程度,为雨水入渗提供了良好的通道,使得F11断层中物质吸水软化,产生不均匀变形,致使裂缝以及局部滑塌出现;后期2次强降雨,加速裂隙向深部延伸发展,迅速软化岩(土)体,压缩蠕变累计量大,滑面贯穿形成蠕滑–拉裂型滑坡。研究为边坡后续开挖及支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高边坡 变形监测 蠕滑–拉裂破坏 剪切滑移 楔形体平面滑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固化尾矿砂注浆方法优化设计研究
4
作者 陈晓波 查甫生 +1 位作者 康博 刘争宏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1-707,共7页
微生物注浆加固技术是近些年兴起的一项土体加固方法,对尾矿库的加固有着极佳的效果,可有效降低尾矿库溃坝的风险。由于注浆不均匀导致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发展较为缓慢。目前微生物加固技术在实验室内常用的方法有单向注浆和双向注浆,... 微生物注浆加固技术是近些年兴起的一项土体加固方法,对尾矿库的加固有着极佳的效果,可有效降低尾矿库溃坝的风险。由于注浆不均匀导致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发展较为缓慢。目前微生物加固技术在实验室内常用的方法有单向注浆和双向注浆,两者均存在固化不均匀的问题。为提高微生物加固土体的均匀性,文章提出交叉-双向注浆的方法,同时控制注浆速率;交叉注浆使细菌菌液和胶结液分别从生物柱两端进入土体中,固化生物柱中间部位;双向注浆使细菌菌液和胶结液从生物柱同一端进入土体中,固化生物柱两端。研究表明:同等注浆条件下,交叉-双向注浆法较双向注浆法制备的试样无侧限抗压强度提高了329 kPa,将砂柱中间部位碳酸钙质量分数由18.98%提高到22.08%;交叉-双向注浆过程中在菌液和胶结液注入速率分别为1.2、1.4 mL/min时,砂柱无侧限抗压强度达到最大值1211 kPa,同时砂柱中间部位碳酸钙质量分数也提高到了24.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 尾矿砂 交叉注浆 双向注浆 无侧限抗压强度 碳酸钙质量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昆高速彭阳段黄土陷穴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
5
作者 李涛 刘明照 +3 位作者 杨扬 刘佳忆 吴焕军 常量 《岩土工程技术》 2025年第2期225-231,共7页
银川至昆明高速公路彭阳段沿线黄土陷穴异常发育,黄土陷穴对路基及其他构造物的稳定性影响较大,特别是处于路基、桥台附近的黄土陷穴,易引起滑坡、崩塌,影响工程的稳定性。针对沿线黄土陷穴分布规律、成因及扩展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银川至昆明高速公路彭阳段沿线黄土陷穴异常发育,黄土陷穴对路基及其他构造物的稳定性影响较大,特别是处于路基、桥台附近的黄土陷穴,易引起滑坡、崩塌,影响工程的稳定性。针对沿线黄土陷穴分布规律、成因及扩展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区内陷穴多发育于塬边或冲沟两侧、冲沟沟头、滑坡或崩塌体后方,以竖井状、漏斗状、碟形、串珠状及蜂窝状为主;彭阳县湿陷性黄土具结构疏松、孔隙及垂直节理发育、湿陷强烈、易溶蚀、易冲刷的特点,是形成黄土陷穴的内在原因;区内降水集中,地形条件有利于雨水汇集下渗、冲刷坡面,水起到了搬运、溶蚀的作用,是形成黄土陷穴的外部原因;内外原因共同作用导致彭阳地区黄土陷穴异常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陷性黄土 黄土陷穴 分布规律 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DC工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试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周小松 乔建伟 +2 位作者 夏玉云 朱才辉 宋少波 《施工技术(中英文)》 CAS 2023年第21期137-143,共7页
研究孔内深层超强夯法(SDDC工法)地基处理效果对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具有重要工程实际意义。以西安市白鹿原某在建项目为工程背景,通过原位试验、室内试验和理论计算,研究SDDC的单桩挤密效应,分析不同桩间距下SDDC的挤密效应和承载特性... 研究孔内深层超强夯法(SDDC工法)地基处理效果对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具有重要工程实际意义。以西安市白鹿原某在建项目为工程背景,通过原位试验、室内试验和理论计算,研究SDDC的单桩挤密效应,分析不同桩间距下SDDC的挤密效应和承载特性。结果表明:SDDC夯扩桩桩体中部挤密系数大于桩端,其消除桩周黄土湿陷性的水平距离是桩端的3~4倍。SDDC夯扩桩横向挤密系数随距桩心水平距离变化曲线可分为3段,数学关系可用logistic模型进行最优函数拟合。SDDC夯扩桩三角形布桩时,两桩中心挤密系数小于三桩形心,该结果与DDC桩不同,按现有公式设计桩间距偏保守。SDDC桩体、桩间土及其组成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模量均随桩间距增加而减小,桩间距相同时复合地基承载力提高系数远小于变形模量提高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地基 湿陷性黄土 强夯 挤密系数 承载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内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应用综述 被引量:9
7
作者 周小松 朱才辉 +2 位作者 乔建伟 李鑫磊 王颖蛟 《地基处理》 2022年第6期496-506,共11页
以56个不同湿陷性黄土场地采用孔内深层(超)强夯法(DDC法或SDDC法)在地基处理中案例为背景,针对其应用现状展开统计分析,讨论了湿陷性黄土地基承载力、湿陷厚度、湿陷等级及地域分布特性,分析了DDC工法中采取的填料、夯击能、成孔直径... 以56个不同湿陷性黄土场地采用孔内深层(超)强夯法(DDC法或SDDC法)在地基处理中案例为背景,针对其应用现状展开统计分析,讨论了湿陷性黄土地基承载力、湿陷厚度、湿陷等级及地域分布特性,分析了DDC工法中采取的填料、夯击能、成孔直径、成桩直径、桩长、布桩方式等施工参数对湿陷性消除、复合地基承载力等地基处理效果的影响程度和规律。结果表明:(1)湿陷土层厚度和湿陷等级逐级递减,DDC工法使用频次较SDDC工法高,且DDC法在湿陷性厚度为5~15 m的Ⅲ级自重湿陷性场地集中应用广泛(。2)DDC(SDDC)工法中最常采用的填料为灰土,占比为60%,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可提高1.4~4.7倍。(3)DDC法夯击能为800~2 000 kJ/层,成孔和成桩直径分别为0.4 m和0.6 m;SDDC法夯击能为1 000~3 000 kJ/层,成孔和成桩直径分别为1.2 m和1.8 m。(4)DDC法和SDDC法的桩间距基本为2.0~3.0倍成孔直径,布桩方式一般为正三角形,但SDDC法处理深度较DDC法更深,其对湿陷性地基的挤密加固效果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内深层强夯法 孔内深层超强夯法 地基处理 湿陷性黄土 复合地基 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珊瑚礁灰岩钻孔灌注桩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夏玉云 杨志刚 +3 位作者 乔建伟 郑建国 柳旻 唐国艺 《施工技术(中英文)》 CAS 2023年第19期96-102,共7页
礁灰岩是珊瑚岛礁的主体部分,钻孔灌注桩是岛礁工程建设和海洋开发中最常用的深基础之一。为揭示礁灰岩地区钻孔灌注桩的承载特性,在印度尼西亚珊瑚礁地区开展了冲击钻孔和旋挖钻孔灌注桩的现场静载试验,对比分析了冲击钻孔和旋挖钻孔... 礁灰岩是珊瑚岛礁的主体部分,钻孔灌注桩是岛礁工程建设和海洋开发中最常用的深基础之一。为揭示礁灰岩地区钻孔灌注桩的承载特性,在印度尼西亚珊瑚礁地区开展了冲击钻孔和旋挖钻孔灌注桩的现场静载试验,对比分析了冲击钻孔和旋挖钻孔灌注桩的承载特性。结果表明,冲击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周期和充盈系数分别是旋挖钻孔灌注桩的24倍和1.09倍;冲击钻孔灌注桩承载特性表现为摩擦端承桩特性,旋挖钻孔灌注桩表现为摩擦桩特性;旋挖钻孔灌注的承载特性优于冲击钻孔灌注桩,其竖向极限承载力是冲击钻孔灌注桩的2.85倍,其桩周地层极限侧摩阻力是冲击成孔灌注桩的8.03倍。冲击成孔过程中在孔周形成的泥皮是造成冲击钻孔灌注桩桩周地层极限侧摩阻力降低和单桩抗压极限承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基础 珊瑚礁灰岩 钻孔灌注桩 静载试验 承载力 侧摩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珊瑚礁灰岩的透水特性和基坑降水措施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郑建国 乔建伟 唐国艺 《岩土工程技术》 2020年第5期286-289,共4页
通过工程地质钻探和压水试验,分析了印度尼西亚东爪哇岛珊瑚礁灰岩的结构特征和透水特性,并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珊瑚礁灰岩地区基坑的止水降水措施。结果表明,该区上部珊瑚礁灰岩按固结程度可划分为灰泥混珊瑚礁钙质结核、碎块状珊瑚礁... 通过工程地质钻探和压水试验,分析了印度尼西亚东爪哇岛珊瑚礁灰岩的结构特征和透水特性,并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珊瑚礁灰岩地区基坑的止水降水措施。结果表明,该区上部珊瑚礁灰岩按固结程度可划分为灰泥混珊瑚礁钙质结核、碎块状珊瑚礁灰岩和柱状珊瑚礁灰岩。珊瑚礁灰岩的透水率受岩体内部溶孔发育程度及其连通性的控制,透水率与固结程度成反比。灰泥混珊瑚礁钙质结核的透水率为无穷大;碎块状珊瑚礁灰岩的透水率为31~74 Lu,局部地段透水率达到无穷大;柱状珊瑚礁灰岩的透水率为2.25~17 Lu,其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直接抽排降水措施不能有效降低基坑地下水位。压力灌浆止水帷幕通过充填珊瑚礁灰岩内部溶孔从而大大降低珊瑚礁灰岩的透水率,可用于珊瑚礁灰岩地区的基坑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灰岩 固结程度 透水率 基坑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过水隧洞围岩及衬砌结构稳定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远强 曹杰 +2 位作者 李有峰 戚长军 张崇帅 《西北水电》 2020年第6期33-38,共6页
随着西部山区引水工程的增加,工程地质条件也愈加复杂,其中高地温问题尤为突出,给过水隧洞修建带来了严峻挑战。文章针对高温过水隧洞中围岩的温度场规律及稳定性、衬砌结构的热应力规律、衬砌材料、稳定性影响因素等方面,系统总结了近... 随着西部山区引水工程的增加,工程地质条件也愈加复杂,其中高地温问题尤为突出,给过水隧洞修建带来了严峻挑战。文章针对高温过水隧洞中围岩的温度场规律及稳定性、衬砌结构的热应力规律、衬砌材料、稳定性影响因素等方面,系统总结了近年来高温过水隧洞围岩及衬砌结构稳定的研究进展,对未来该领域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些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水隧洞 高温 围岩 衬砌结构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尼软土地区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门青波 乔建伟 +2 位作者 夏玉云 马佳仪 邵兵厂 《岩土工程技术》 2024年第1期121-126,共6页
后注浆钻孔灌注桩在软土地区工程中应用广泛,但对后注浆灌注桩承载特性的理论研究仍滞后于工程实践。依托印尼软土地区某工程,开展不同桩长普通钻孔灌注桩和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极限承载力是同条件... 后注浆钻孔灌注桩在软土地区工程中应用广泛,但对后注浆灌注桩承载特性的理论研究仍滞后于工程实践。依托印尼软土地区某工程,开展不同桩长普通钻孔灌注桩和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极限承载力是同条件下普通钻孔灌注桩的1.20~1.26倍,后注浆灌注桩的回弹率和弹性变形相应增加;研究区地质条件下后注浆水泥浆液上返高度约为12.4~13.8 m,桩端以下水泥浆下渗深度约为1.3~2.1 m(约为桩径的1.6~2.6倍);后注浆灌注桩水泥浆上返高度以下桩侧和桩端以下岩土层的标贯击数较压浆前均显著提高,后注浆导致的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的提高是钻孔灌注桩承载性能提高的主要因素。研究成果对指导印尼软土地区后注浆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 钻孔灌注桩 后注浆 承载性能 静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压致裂地应力测试在山区隧道勘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唐辉 张瑞松 孙凯 《岩土工程技术》 2024年第4期465-470,共6页
深埋隧道的线路布设和围岩稳定性受制于地应力条件。水压致裂法是目前普遍使用且成熟的深埋隧道地应力测试方法。通过采用水压致裂法对华东山区某隧道原位地应力进行测试,取得了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等力学参数,分析了地应力特征,为隧... 深埋隧道的线路布设和围岩稳定性受制于地应力条件。水压致裂法是目前普遍使用且成熟的深埋隧道地应力测试方法。通过采用水压致裂法对华东山区某隧道原位地应力进行测试,取得了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等力学参数,分析了地应力特征,为隧道线路布设和围岩岩爆预测提供数据支撑。研究表明:隧道水平主应力随埋深线性增加,地应力类型由浅到深分别发育逆冲型应力和走滑型应力2种应力类型,隧道埋深处最大水平主应力的优势方向与区域地质构造应力方向一致,最大水平主应力与隧道走向夹角小于最优夹角,对围岩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围岩岩爆风险整体上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研究隧道埋深处围岩可能有轻微岩爆现象,应采取相关措施及时释放围岩地应力,以保证施工安全。研究结果对今后山区油气管道、交通运输等工程建设的勘察、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埋隧道 水压致裂法 地应力 围岩岩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标准对比研究
13
作者 门青波 柳旻 +2 位作者 夏玉云 刘云昌 马佳仪 《水利水电快报》 2024年第1期80-83,94,共5页
作为检测基桩承载力的一种常用试验手段,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在海外岩土工程实践中广泛应用。为了分析该试验的中美标准差异,从主要试验设备、适用范围、试验技术要求和其他差异探讨4个方面,对比了中国标准和美国ASTM标准的差异。对比... 作为检测基桩承载力的一种常用试验手段,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在海外岩土工程实践中广泛应用。为了分析该试验的中美标准差异,从主要试验设备、适用范围、试验技术要求和其他差异探讨4个方面,对比了中国标准和美国ASTM标准的差异。对比结果表明:ASTM标准适用范围较广,对试验设备要求更严格。中国标准则对现场试验技术的要求更明确,具有更好的实际操作性。对于加载、卸载、观测时间和终止标准等试验过程,两种标准均作了明确的规定。研究结果可为基桩载荷试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国际工程 ASTM标准 中国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置钢板组合剪力墙剪切性能研究
14
作者 杨腾 张海龙 《低温建筑技术》 2024年第7期97-101,共5页
为研究带栓钉的内置钢板组合剪力墙抗剪性能及承载力变化规律,文中开展了4个带栓钉的内置钢板组合剪力墙抗剪试验,并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研究了不同约束边缘构件和不同型钢含钢率对剪力墙剪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高宽比的减... 为研究带栓钉的内置钢板组合剪力墙抗剪性能及承载力变化规律,文中开展了4个带栓钉的内置钢板组合剪力墙抗剪试验,并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研究了不同约束边缘构件和不同型钢含钢率对剪力墙剪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高宽比的减小,组合剪力墙由弯曲变形转向剪切变形转变,抗侧刚度和荷载值都有明显提高,但延性随之降低。随着边缘构件约束的增强,剪力墙各阶段的刚度和承载力提高很大,其变形能力也会相应提高。随着约束边缘构件含钢率的增加,剪力墙的极限承载力和变形能力也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剪力墙 内置钢板 约束边缘构件 剪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结温度对冻融黄土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魏尧 杨更社 叶万军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1-66,共6页
黄土地区存在冻融灾害,冻融循环、冻结温度和冻结速率的研究对于冻融灾害工程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封闭环境下不同含水率土样分别进行0,-5,-10,-15,-20℃的冻结,随后15℃融化后测定黄土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试验研究了试样经历不同最... 黄土地区存在冻融灾害,冻融循环、冻结温度和冻结速率的研究对于冻融灾害工程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封闭环境下不同含水率土样分别进行0,-5,-10,-15,-20℃的冻结,随后15℃融化后测定黄土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试验研究了试样经历不同最低冻结温度的单次冻融循环后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及压缩性等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历经不同冻结温度的冻融作用后,不同含水率黄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均减小,冻结温度越低,无侧限抗压强度下降就越快;不同含水率土样的黏聚力也呈现出随冻结温度的降低而下降的趋势,黄土内摩擦角先减小后增加,变化幅度处于0°~2°;含水率为14%和26%黄土的压缩系数在-20℃冻结后的增幅都呈现>0.1 MPa-1的增量,其余低温条件下的浮动变化很小,而含水率为18%和22%黄土的压缩系数随着冻结温度的下降而呈现出较均匀的波动变化,相邻负温情况下的波动值≤±0.1 MP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结温度 黄土 含水率 无侧限抗压强度 压缩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水管道45°斜穿地裂缝足尺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聪 乔建伟 +3 位作者 闫腾飞 卢全中 占洁伟 彭建兵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2-111,共10页
西安地裂缝是一种典型的城市地质灾害,对供水管道造成严重危害。以西安市球墨铸铁供水管道穿越地裂缝为工程背景,通过供水管道45°斜穿地裂缝足尺模型试验,研究地裂缝作用下供水管道的变性特征、结构应力与土压力变化规律。试验结... 西安地裂缝是一种典型的城市地质灾害,对供水管道造成严重危害。以西安市球墨铸铁供水管道穿越地裂缝为工程背景,通过供水管道45°斜穿地裂缝足尺模型试验,研究地裂缝作用下供水管道的变性特征、结构应力与土压力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地裂缝作用下,上盘管道产生差异沉降,远离地裂缝管道末端沉降量最大,上盘管道顶部和底部部分区域形成脱离区或脱空区。管道表现出复杂的伸臂梁受力模式,竖向上上盘管道产生“上凸下凹”的弯曲变形,顶部形成受拉区,底部形成受压区;下盘管道产生“上凹下凸”的弯曲变形,导致其顶部形成受压区,底部形成受拉区;水平方向上,地裂缝与管道锐角侧形成受拉区,钝角侧形成受压区。管道柔性T型接口可一定程度调节管道两侧差异沉降,且在管道接口处轴向应力最大。基于模型试验结果,提出地裂缝发育区管道建设应合理规划线路、浅埋或架空布设、采用柔性接口并增加接口强度和刚度、布设监测装置的工程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水管道 地裂缝 柔性接口 球墨铸铁 模型试验 工程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承式路堤桩土荷载分担特性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吕玺琳 庞博 +3 位作者 朱长根 张甲峰 徐柯锋 马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50-53,共4页
基于自主研制的物理模型试验装置,开展了桩承式路堤桩土荷载分担特性试验。通过模拟桩土差异沉降形成过程,分析了不同填土高度下桩承式路堤应力分布变化特性,并阐明了桩土应力传递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桩间土上方路堤自重传递至桩顶,进... 基于自主研制的物理模型试验装置,开展了桩承式路堤桩土荷载分担特性试验。通过模拟桩土差异沉降形成过程,分析了不同填土高度下桩承式路堤应力分布变化特性,并阐明了桩土应力传递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桩间土上方路堤自重传递至桩顶,进而导致桩间土的竖向土压力减小,桩顶土压力增加。随着桩土差异沉降增加,桩土应力比变化呈现出先快速增加、后略有减小、最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路堤填土高度越大,最终稳定状态的桩土应力比越大。试验研究成果可为桩承式路堤工程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承式路堤 差异沉降 模型试验 桩土应力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土体孔隙比和比表面积影响的未冻结体积含水率曲线模型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继文 穆青翼 +1 位作者 廖红建 刘芬良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913-2921,共9页
土体未冻结含水率曲线模型描述温度和未冻结含水率之间的关系,该模型对计算冻土强度、变形以及水热迁移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孔隙水毛细和吸附作用,提出了一个新的土体未冻结体积含水率曲线模型。该模型假设在较高温度下(0~−2℃),毛细作... 土体未冻结含水率曲线模型描述温度和未冻结含水率之间的关系,该模型对计算冻土强度、变形以及水热迁移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孔隙水毛细和吸附作用,提出了一个新的土体未冻结体积含水率曲线模型。该模型假设在较高温度下(0~−2℃),毛细作用支配土体中孔隙水冻结,该过程中毛细水冻结受孔隙比影响。另一方面,在较低温度下(<−2℃),吸附作用在孔隙水冻结中起主导作用,该过程中吸附水冻结受比表面积影响。结合文献中已有土体未冻结体积含水率曲线的测试数据(包括不同土体孔隙比、比表面积以及广温度范围),对模型进行验证。同时将所提模型与文献中3种常见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讨论新模型的优越性。结果发现,只有新提出的模型可只用一套参数计算不同土体孔隙比的未冻结体积含水率曲线。此外,针对土体在广温度范围条件下的未冻结体积含水率曲线,新提出模型比已有模型有更好的计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 未冻结含水率 孔隙比 比表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域反射技术(TDR)的黄土湿陷原位评价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穆青翼 郑建国 +2 位作者 于永堂 孟龙龙 刘芬良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15-1123,共9页
现有黄土湿陷评价方法具有取样扰动、耗时和费用高等缺点,急需探索原位评价黄土湿陷的新技术。基于时域反射技术(TDR)原位测试黄土介电常数和电导率,计算干密度和质量含水率。依据原位所测黄土干密度、质量含水率以及物性指标(相对质量... 现有黄土湿陷评价方法具有取样扰动、耗时和费用高等缺点,急需探索原位评价黄土湿陷的新技术。基于时域反射技术(TDR)原位测试黄土介电常数和电导率,计算干密度和质量含水率。依据原位所测黄土干密度、质量含水率以及物性指标(相对质量密度、液塑限),采用经验模型对黄土进行湿陷评价。结果表明,TDR原位测试黄土干密度和室内烘干法结果相对误差在±6%以内,测试黄土质量含水率和室内烘干法结果绝对误差在±0.02以内。另一方面,基于经验的湿陷评价模型,利用TDR原位所测干密度、质量含水率以及物性指标不仅可判定黄土有无湿陷,且具有区分强烈和中等湿陷程度的潜力。本研究丰富了黄土地区勘察技术手段,为黄土湿陷原位勘察提供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域反射技术(TDR) 黄土 湿陷 原位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黄土高填方工后沉降组合预测方法 被引量:4
20
作者 于永堂 郑建国 黄鑫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1年第3期117-123,共7页
黄土高填方场地的工后沉降预测结果,是后续地面工程规划布局及建设时机确定的重要依据。针对黄土高填方场地初期获得的工后沉降数据历时较短,采用传统单项模型方法预测效果较差的不足,提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PCA)的工后沉降组合预测方法... 黄土高填方场地的工后沉降预测结果,是后续地面工程规划布局及建设时机确定的重要依据。针对黄土高填方场地初期获得的工后沉降数据历时较短,采用传统单项模型方法预测效果较差的不足,提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PCA)的工后沉降组合预测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对各单项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求出主成分,接着采用最优模型选择准则(AIC)确定用于建模的主成分数量,其次建立沉降实测值(因变量)与所选取主成分(自变量)之间的多元回归预测模型,然后对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了比较,评价组合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后采用所建立的组合模型向后多步预测。实例检验结果表明,组合模型预测精度明显优于各单项模型,对于预测黄土高填方场地的工后沉降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填方 工后沉降 组合预测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