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昆仑洪水川地区科科鄂阿龙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5
1
作者 陈国超 裴先治 +7 位作者 李瑞保 李佐臣 裴磊 刘战庆 陈有炘 刘成军 高景民 魏方辉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8-196,共19页
东昆仑地区出露大量呈带状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是我国一条巨型花岗质岩浆岩带,它的发育与该地区岩石圈动力学演化有着密切联系。对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南缘洪水川地区的科科鄂阿龙石英闪长岩体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 东昆仑地区出露大量呈带状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是我国一条巨型花岗质岩浆岩带,它的发育与该地区岩石圈动力学演化有着密切联系。对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南缘洪水川地区的科科鄂阿龙石英闪长岩体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岩石具有3组谐和锆石年龄:第一组年龄大于402Ma,为捕获围岩的锆石年龄;第二组年龄为243.9±3.0Ma(MSWD=0.94),代表该区玄武质岩浆底侵事件;第三组年龄为218.3±1.4Ma(MSWD=0.52),代表岩体的结晶年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岩体具有高Sr,低Y、Yb,高Sr/Y比值,轻重稀土分异明显,Eu异常不明显,其微量元素显示出埃达克质岩石特征。其较低的Nb、Ta和较高的Mg#、Cr、Ni含量,高Nb/Ta比值,说明了在金红石稳定域内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交代了岩石圈地幔。岩体的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东昆仑地区在218Ma的晚三叠世时期发生了岩石圈地壳拆沉作用,它是早期俯冲形成的玄武质岩浆底侵而形成的加厚下地壳,在高压缺水的条件下相变为榴辉岩相并拆沉进入软流圈,部分熔融的熔体在上升过程中先与岩石圈地幔反应,然后与地壳围岩发生同化混染作用,最终形成了科科鄂阿龙石英闪长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造山带 科科鄂阿龙岩体 LA ICP—MS锆石U-Pb年龄 埃达克质岩 晚三叠世 地壳拆沉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造山带晚三叠世岩浆混合作用:以和勒冈希里克特花岗闪长岩体为例 被引量:51
2
作者 陈国超 裴先治 +5 位作者 李瑞保 李佐臣 裴磊 刘战庆 陈有炘 刘成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44-1065,共22页
东昆仑造山带晚华力西期—印支期花岗质岩石中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本文以东昆仑东段和勒冈希里克特花岗闪长岩体为例,对暗色微粒包体及其寄主岩进行了详细研究。包体的野外产出特征、形态、结构构造和矿物学特征表明,他们是基性岩浆... 东昆仑造山带晚华力西期—印支期花岗质岩石中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本文以东昆仑东段和勒冈希里克特花岗闪长岩体为例,对暗色微粒包体及其寄主岩进行了详细研究。包体的野外产出特征、形态、结构构造和矿物学特征表明,他们是基性岩浆进入中酸性岩浆快速冷凝结晶的产物,和寄主花岗岩有着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的特征,微量元素蛛网图也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反映了岩浆混合作用的特征;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显示,暗色微粒包体的形成年龄为(224.9±4.1)Ma,与寄主岩的同位素年龄值(225±5)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了在晚三叠世期间东昆仑地区存在着后碰撞阶段壳-幔岩浆混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造山带 和勒冈希里克特岩体 花岗闪长岩 暗色微粒包体 岩浆混合作用 LA-ICP-MS锆石U-PB年龄 晚三叠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南缘和勒冈希里克特花岗岩体时代、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5
3
作者 陈国超 裴先治 +7 位作者 李瑞保 李佐臣 裴磊 刘战庆 陈有炘 刘成军 高景民 魏方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525-1541,共17页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出露有较多的晚华力西期-印支期岩浆岩,其岩石成因和源区性质一直是地质学家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该区的和勒冈希里克特花岗岩体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岩体具...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出露有较多的晚华力西期-印支期岩浆岩,其岩石成因和源区性质一直是地质学家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该区的和勒冈希里克特花岗岩体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岩体具有高Sr/Y、La/Yb比值和Na2O、Sr含量,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轻微的Eu负异和正异常,Yb和Y的含量很低,说明岩体具有埃达克质岩石特征;岩体为准铝质到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类,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高的Mg#值和Cr、Ni含量,近似于大陆地壳的Nb/Ta比值,并大量发育暗色微粒包体,表明其是以暗色微粒包体为代表的基性岩浆底侵下地壳的产物。岩体的锆石同位素年龄为225±5Ma,代表岩体的形成年龄,结合其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在这一时期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处于碰撞到后碰撞的转换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造山带 和勒冈希里克特岩体 LA-ICP-MS锆石U-PB年龄 埃达克质岩 晚三叠世 岩浆底侵 后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石炭—二叠纪层序-古地理及聚煤规律 被引量:122
4
作者 邵龙义 董大啸 +5 位作者 李明培 王海生 王东东 鲁静 郑明泉 程爱国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725-1734,共10页
在对露头及钻孔剖面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华北地台石炭—二叠纪近海型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格架,恢复了基于三级层序的岩相古地理,并分析了聚煤规律。根据区域不整合面、河流下切谷冲刷面、沉积体系转换面、古土壤及根土岩、地层颜... 在对露头及钻孔剖面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华北地台石炭—二叠纪近海型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格架,恢复了基于三级层序的岩相古地理,并分析了聚煤规律。根据区域不整合面、河流下切谷冲刷面、沉积体系转换面、古土壤及根土岩、地层颜色突变面、煤层等层序地层关键界面特征,将华北石炭—二叠系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通过绘制各三级层序地层厚度、砂泥比、石灰岩含量等单因素等值线,恢复出各三级层序的岩相古地理。利用煤层厚度与岩相古地理平面展布规律可知,最有利成煤环境为三角洲沉积体系,其次为河流、潮坪-潟湖沉积体系,聚煤作用以SQ2(太原组中上部)和SQ3(山西组)最强,聚煤中心位于准格尔、大同、朔州、乌海、峰峰等煤田和京津唐地区,SQ4(下石盒子组)和SQ5(上石盒子组第1段)聚煤作用仅限于华北盆地南缘,聚煤中心位于两淮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岩相古地理 聚煤中心 海陆过渡相 华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煤吸附甲烷的影响实验 被引量:36
5
作者 蔺亚兵 马东民 +2 位作者 刘钰辉 马薇 贾雪梅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4-28,共5页
为了研究温度对煤吸附甲烷的影响,实验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煤对甲烷的吸附等温线,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同时对覆盖度与压力、温度、吸附量以及孔隙类型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增高,饱和吸附量和吸附速率明显降低,并且含... 为了研究温度对煤吸附甲烷的影响,实验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煤对甲烷的吸附等温线,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同时对覆盖度与压力、温度、吸附量以及孔隙类型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增高,饱和吸附量和吸附速率明显降低,并且含气量与覆盖度呈正相关关系;同一压力下,随着温度升高,覆盖度降低;相对覆盖度概念可以解释高温覆盖度高而吸附量小于低温阶段的现象;结合孔隙度和液氮分析结果发现,随着温度的增高,小孔和微孔的吸附能力强于中孔和大孔;甲烷在煤上的等量吸附热随吸附量的增大而增大,但无规律可循,且由Clausius-Clapeyron方程预测出的等温吸附曲线与实测值有偏差,表明煤表面能量的不均匀性和表面离子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甲烷 吸附 覆盖度 吸附热 吸附等温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罗甸晚二叠世辉绿岩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被引量:43
6
作者 韩伟 罗金海 +2 位作者 樊俊雷 曹远志 张静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95-803,共9页
黔东南罗甸辉绿岩为拉斑系列岩石,其主量元素以高TiO2(2.36%~2.57%)、高CaO(9.40%~10.31%)、低MgO(5.65%~6.93%),低碱且Na2O〉K2O为特征;稀土含量(∑REE=164.9×10。~187.3×10^-6)较高,反映轻... 黔东南罗甸辉绿岩为拉斑系列岩石,其主量元素以高TiO2(2.36%~2.57%)、高CaO(9.40%~10.31%)、低MgO(5.65%~6.93%),低碱且Na2O〉K2O为特征;稀土含量(∑REE=164.9×10。~187.3×10^-6)较高,反映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Eu正异常(δEu=1.22~1.26),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具有右倾分布特征。对辉绿岩中锆石进行的LA—ICP—MSU—Pb定年分析获得其谐和图下交点年龄为255.0±0.62Ma,代表岩体结晶时代。结合区域地质分析认为,罗甸辉绿岩可能起源于接近于原始的地幔橄榄岩的部分熔融作用,岩浆在快速上升过程中可能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罗甸辉绿岩具有与峨眉山玄武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其形成年龄与峨眉山玄武岩的主喷发期基本同时。综合分析认为,黔东南晚二叠世辉绿岩是峨眉山玄武岩同质异相岩浆活动的产物,黔东南罗甸-望谟一带处于峨眉山玄武质岩浆活动的东部边缘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绿岩 地球化学特征 构造环境 罗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地区中侏罗世延安期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18
7
作者 王东东 邵龙义 +1 位作者 李智学 李兆彬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1-460,共10页
在系统收集陕北地区中侏罗统延安组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古生物等资料的基础上,对延安组沉积期的沉积环境及其层序地层格架进行分析,并恢复了各层序沉积期的岩相古地理格局。将延安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分层序绘制了关键单因素的等值... 在系统收集陕北地区中侏罗统延安组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古生物等资料的基础上,对延安组沉积期的沉积环境及其层序地层格架进行分析,并恢复了各层序沉积期的岩相古地理格局。将延安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分层序绘制了关键单因素的等值线图,恢复了各层序沉积期的岩相古地理格局。层序Ⅰ沉积早期主要为河流沉积;随着盆地沉降的加剧,中部地区逐渐变为湖泊沉积,东北部河流沉积演变为三角洲沉积;层序Ⅱ沉积时期基本继承了层序Ⅰ晚期的沉积格局,古地理格局相对较稳定;层序Ⅲ沉积期,盆地基底不断抬升,湖泊逐渐萎缩成局限湖,河流沉积、三角洲沉积分别在研究区中部、东北部大规模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层序地层 古地理 延安期 陕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化学预处理对神府煤粉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贾雪梅 周安宁 +2 位作者 刘博 蔺亚兵 常丽娜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0-124,共5页
为给制备煤基纳米复合材料提供参考,对利用酸脱灰、碱脱腐植酸、空气氧化3种化学预处理方法制备的神府脱灰煤样、脱灰脱腐植酸煤样和脱灰氧化煤样,采用低温液氮吸附试验对各煤样的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酸脱灰、碱脱腐植酸... 为给制备煤基纳米复合材料提供参考,对利用酸脱灰、碱脱腐植酸、空气氧化3种化学预处理方法制备的神府脱灰煤样、脱灰脱腐植酸煤样和脱灰氧化煤样,采用低温液氮吸附试验对各煤样的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酸脱灰、碱脱腐植酸、空气氧化处理对煤粉的孔径分布有明显影响,化学预处理后煤粉的总孔容和比表面积均减小,平均孔径增大,各孔径段孔隙数量减少,其中微孔数量减少最为明显。化学预处理过程对煤样的孔隙类型影响较小,原煤样和预处理煤样均以一端封闭的不透气性孔为主。神府煤粉经过以上3种化学方法处理后,其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形维数均减小,孔隙结构特征得以改善,煤粉孔隙系统复杂程度降低,更适合作为制备煤基功能复合材料的基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府煤粉 孔隙结构 煤基材料 化学预处理 脱灰煤 脱灰脱腐植酸煤 脱灰氧化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界址点的地籍时态数据模型 被引量:1
9
作者 郭岚 赵亚宁 杨永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7-369,共3页
为了高效管理和利用地籍时态数据,在分析了宗地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对地籍管理领域的时态建模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基于界址点的时态数据模型及基于该模型的快照查询和历史查询方法,并用实例进行了说明。基于界址点的地籍时空数据模型既用界... 为了高效管理和利用地籍时态数据,在分析了宗地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对地籍管理领域的时态建模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基于界址点的时态数据模型及基于该模型的快照查询和历史查询方法,并用实例进行了说明。基于界址点的地籍时空数据模型既用界址点反映宗地的历史联系,又用界址点反映宗地之间的关系,基于界址点的索引机制可以达到快速提取和更新的目的,以便于时态分析的实现。因此,它不仅能够减少数据冗余优化了空间数据的存储,还便于进行历史查询。该研究成果对开发和建设时态地籍信息系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籍 时态数据模型 宗地 界址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