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干旱灾害时空特征及其对小冰期气候变化响应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蓓蓓 王朋 +2 位作者 文彦君 杨飞 雷田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5-110,共6页
整理明清时期(1368—1911)关中地区干旱灾害史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和Origin 8.5,Matlab等软件,探讨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干旱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小冰期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明清时期关中地区有193年发生干旱灾害,共计274次,平均... 整理明清时期(1368—1911)关中地区干旱灾害史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和Origin 8.5,Matlab等软件,探讨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干旱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小冰期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明清时期关中地区有193年发生干旱灾害,共计274次,平均每2年发生1次,轻度旱灾、中度旱灾、重度旱灾、特大旱灾分别发生了92次、124次、36次和22次;季节变化上,干旱灾害存在单季、两季、三季和四季连旱,主要以单季旱和两季连旱为主。年际变化上,干旱灾害可分为6个阶段,第一阶段(1368—1411年)、第三阶段(1552—1611年)和第五阶段(1652—1771年)属干旱灾害少发期,第二阶段(1412—1551年)、第四阶段(1612—1651年)和第六阶段(1772—1911年)属干旱灾害多发期。空间变化上,西安、咸阳、渭南、宝鸡和铜川分别发生了215次、189次、183次、172次和175次,以西安地区发生的频次最高。周期变化上,干旱灾害有8a,23a,44a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11a周期及其倍数相对应。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干旱灾害与小冰期内气候冷暖次级波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偏冷期干旱灾害发生频次高,偏暖期干旱灾害发生频次低。该研究为探索未来气候变化规律提供新的认知视角,为人类社会响应未来气候变化提供有益的历史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关中地区 干旱灾害 小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西安地区干旱灾害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朋 张蓓蓓 杨飞 《山东农业科学》 2018年第8期137-141,共5页
通过收集1644—1911年间的干旱灾害史料,本研究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清代西安地区干旱灾害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清代1644—1911年间西安地区共发生87次干旱灾害,平均3.1年发生1次,其中轻度旱灾49次,中度旱灾27次,重度旱灾11次;... 通过收集1644—1911年间的干旱灾害史料,本研究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清代西安地区干旱灾害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清代1644—1911年间西安地区共发生87次干旱灾害,平均3.1年发生1次,其中轻度旱灾49次,中度旱灾27次,重度旱灾11次;在夏季和秋季发生频次最高,分别为39、26次。清代西安地区干旱灾害可划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1644—1671年)、第三阶段(1752—1791年)和第五阶段(1812—1841年)为少发阶段,第二阶段(1672—1751年)、第四阶段(1792—1811年)和第六阶段(1842—1911年)为多发阶段,整体呈现少发-频发交替变化。干旱灾害变化存在7a、20a、42a、53a四类变化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地区 清代 干旱灾害 周期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水分条件下真菌接种及氮肥施加对小麦生长、生理及氮磷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张蓓蓓 张辉 +3 位作者 景琦 武悦萱 校思泽 王苗苗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4-220,共7页
为探究不同水分条件下真菌接种和氮肥施加对小麦生长、水分利用效率及营养吸收的影响,以小麦品种Superb为材料,选取丛枝菌根接种(接种和不接种)和氮肥施加(0 kg·hm^(-2)和180 kg·hm^(-2))在两个水分处理(拔节期开始,水分充足9... 为探究不同水分条件下真菌接种和氮肥施加对小麦生长、水分利用效率及营养吸收的影响,以小麦品种Superb为材料,选取丛枝菌根接种(接种和不接种)和氮肥施加(0 kg·hm^(-2)和180 kg·hm^(-2))在两个水分处理(拔节期开始,水分充足95%(WW)和水分胁迫40%田间持水量(WD))的温室条件下进行试验,分析开花期生长及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和成熟期产量及籽粒、茎秆氮磷含量的变化,最后对水分利用效率和籽粒、茎秆氮磷含量作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水分条件下接种丛枝菌根(AMF)均显著提高旗叶的比叶面积(SLA),其中,水分胁迫处理施氮显著降低叶片SLA,AMF接种显著增大叶片的相对含水量(RWC);两种水分条件下,菌根接种和氮肥(N)施加均显著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其中,水分胁迫处理下,AMF接种对Pn的影响显著,N肥施加和AMF接种后的Pn比CK高31%;两种水分处理下,N肥施加和AMF接种后小麦WUE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值升高,其中,水分胁迫环境下,AMF接种和N肥施加下小麦WUE分别提高了13.02%和1.17%,且不同处理下叶片稳定性碳同位素分辨率(CID)也有所升高。水分胁迫处理下,施N和AMF接种均显著提高小麦茎和籽粒氮含量、株高、生物量和产量,茎秆和籽粒的磷含量也显著升高。WUE与籽粒、茎秆氮、磷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CID与籽粒、茎秆氮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总的来说,N肥施加和AMF接种可显著改善小麦在干旱条件下的生长及生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生长 干旱 真菌 氮肥 氮吸收 磷吸收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白县不同大棚土壤养分差异及其对番茄产量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张蓓蓓 景琦 +1 位作者 张辉 王佳璇 《陕西农业科学》 2020年第3期16-19,35,共5页
在陕西省太白县秦西示范园区选择3个塑料大棚,采用“S”型取样法研究了种植番茄前大棚土壤的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并对番茄产量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3个塑料大棚种以22#的土壤pH值、含水量、全氮、全磷、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最高;土壤脲酶... 在陕西省太白县秦西示范园区选择3个塑料大棚,采用“S”型取样法研究了种植番茄前大棚土壤的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并对番茄产量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3个塑料大棚种以22#的土壤pH值、含水量、全氮、全磷、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最高;土壤脲酶活性和磷酸单酯酶活性也是以22#最高,分别为35.18 mg·g^-1和65.34 mg·g^-1·h^-1。番茄总产量以22#最高,为5547 kg。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含量越高,番茄产量越高,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酶活性越强,其分解氮磷能力越大,产量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脲酶 磷酸单酯酶 有机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配施对小麦“九麦2号”叶片热耐受性能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张蓓蓓 张辉 +3 位作者 屈魏蕾 田玉磊 井方宇 孙婷婷 《陕西农业科学》 2022年第12期7-12,共6页
随着全球环境的逐渐变化和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探究适合小麦生长的施肥模式越来越重要。以小麦品种“九麦2号”为研究对象,设置五种氮磷配施模式(N0P0,N45P45,N90P90,N135P135和N180P180)对盆栽土壤进行处理,分析“九麦2号”不同生育期... 随着全球环境的逐渐变化和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探究适合小麦生长的施肥模式越来越重要。以小麦品种“九麦2号”为研究对象,设置五种氮磷配施模式(N0P0,N45P45,N90P90,N135P135和N180P180)对盆栽土壤进行处理,分析“九麦2号”不同生育期叶片耐热性电导率和荧光拐点变化特征及不同处理间耐热性差异。结果表明:(1)三叶期时,“九麦2号”叶片在N90P90处理下,耐热性最强。返青期和拔节期时,以N135P135处理下,小麦叶片耐热性能最强。(2)三叶期时,不同处理间荧光拐点温度差异极显著(P<0.01),电导率拐点温度也达到极显著差异(P=0<0.01)。其中,荧光拐点温度在N90P90处理下最大临界值为68.00℃;电导率拐点温度在N135P135处理下最大临界值为60.71℃。(3)返青期时,不同处理间荧光拐点温度差异极显著(P<0.01),电导率拐点温度差异不显著。其中,荧光拐点温度在N135P135处理下最大临界值为46.95℃;电导率拐点温度在N90P90处理下最大临界值为61.76℃。(4)拔节期时,不同处理间荧光拐点温度差异极显著(P<0.01),电导率拐点温度差异不显著。其中,荧光拐点温度在N135P135处理下最大临界值为46.37℃;电导率拐点温度在N90P90处理下最大临界值为66.70℃。根据结果,显示N90P90和N135P135处理下,小麦的热生理特征表现最佳,为后续的中试试验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荧光 电导率 耐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夜景照明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王荷 张蓓蓓 +1 位作者 张辉 王朋 《农学学报》 2017年第5期33-37,共5页
文章首先简述了城市夜景照明的概念及城市主要绿化植物的种植和分布,依据城市空间分布将夜间照明和城市植物进行了简单划分,以光源为出发点,归纳了光照(光质、光时和光强)在植物光合作用、生长代谢等方面的作用。综合分析了当前国内外... 文章首先简述了城市夜景照明的概念及城市主要绿化植物的种植和分布,依据城市空间分布将夜间照明和城市植物进行了简单划分,以光源为出发点,归纳了光照(光质、光时和光强)在植物光合作用、生长代谢等方面的作用。综合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城市夜景照明和城市绿化植物两者之间相互结合相对欠缺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具体化研究想法:采用实地调查及试验方法统计分析夜景照明对城市绿化植物的现状,并以新型光源LED为入手点将两者结合研究。最后,对合理安排规划城市夜景照明和保护绿地植物提出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夜景照明 植物 光时 光质 光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叶石楠不同叶位和光照的叶片叶绿素荧光特征差异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景琦 武悦萱 +4 位作者 校思泽 胡小瑛 韩佳怡 王晶 张蓓蓓 《陕西农业科学》 2019年第12期81-85,96,共6页
以景观植物红叶石楠为试验材料,探究不同叶位和光照方位对红叶石楠叶片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和光系统Ⅱ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叶石楠生长于背阴低位处的叶片长势最好;植物叶片随着叶位的上升PSⅡ潜在活性(Fv/Fo)、PSⅡ最大光能转化率(... 以景观植物红叶石楠为试验材料,探究不同叶位和光照方位对红叶石楠叶片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和光系统Ⅱ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叶石楠生长于背阴低位处的叶片长势最好;植物叶片随着叶位的上升PSⅡ潜在活性(Fv/Fo)、PSⅡ最大光能转化率(Fv/Fm)和光化学指数(PIabs)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并且背阴面Fv/Fo、Fv/Fm和PIabs值普遍高于向阳面,其中以背阴低位和中位处的值为最高;PSⅡ捕获能量从QA传递到QB的效率(ψo)、用于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φEo)和用于热耗散的量子比率(φDo)随着叶位的升高呈上升趋势,背阴面的值低于向阳面,并且以背阴低位处的值为最低;植物背阴面叶片单位激发态面积反应中心数目(RC/CSo)、吸收的光能(ABS/CSo)、被反应中心捕获的光能(TRo/CSo)、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ETo/CSo)都低于背阴面,随着叶位的不断升高RC/CSo、ABS/CSo、TRo/CSo、ETo/CSo值都呈下降趋势,并且存在显著性差异,用于热耗散的能量(DIo/CSo)无显著性差异,其中以背阴低位的比活性参数为最高;光照对叶绿素荧光快速诱导曲线(OJIP)有一定的影响,向阳面的OJIP曲线没有明显的J相和I相,不同叶位之间的OJIP曲线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叶石楠 叶位 叶绿素荧光快速诱导曲线 光系统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对小麦生长、生理及叶绿素荧光响应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王佳璇 屈魏蕾 +1 位作者 田玉磊 张蓓蓓 《陕西农业科学》 2021年第7期32-39,共8页
探究在不同施氮水平下,施氮量对小麦生长、生理以及叶绿素荧光特征的影响,以小麦品种“九麦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N0(0 kg·hm^(-2))、N45(45 kg·hm^(-2))、N90(90 kg·hm^(-2))、N135(135 kg·hm^(-2))、N180(180 kg&#... 探究在不同施氮水平下,施氮量对小麦生长、生理以及叶绿素荧光特征的影响,以小麦品种“九麦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N0(0 kg·hm^(-2))、N45(45 kg·hm^(-2))、N90(90 kg·hm^(-2))、N135(135 kg·hm^(-2))、N180(180 kg·hm^(-2))五个施氮水平,分别测定小麦拔节期生长指标(比叶面积)、生理指标(丙二醛、水势、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快速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曲线)。结果表明在五种不同施氮梯度处理下,N135处理下小麦的叶重(LW)、叶长(LL)、比叶面积(SLA)值为最大,长势最好;叶绿素含量(Chla、Chlb、Chlab)在N135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并存在显著性差异(F11.69、10.67、11.59,%P%<0.01)。不同处理下的PSⅡ反应中心活性(ABS/RC、TRo/RC、ETO/RC、DIo/RC)在N135处理下存在最大值;OJIP曲线和光响应曲线(LC)在N135梯度处理下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荧光参数ETo/RC、PIABS与生长特性SLA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叶片丙二醛(MDA)与ETo/RC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在五个处理中以N135处理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施氮 叶绿素荧光参数 OJIP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夜间光照和不同叶位对石楠叶片叶绿素荧光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胡小瑛 景琦 +3 位作者 韩佳怡 武悦萱 封程越 张蓓蓓 《陕西农业科学》 2020年第10期52-56,共5页
为了分析夜间光照状态和叶位的叶绿素荧光特性,以景观植物石楠叶片为材料进行研究,对夜间光照和叶位对石楠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无灯光照明状态下的初始荧光(Fo)和最大荧光(Fm)值均高于... 为了分析夜间光照状态和叶位的叶绿素荧光特性,以景观植物石楠叶片为材料进行研究,对夜间光照和叶位对石楠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无灯光照明状态下的初始荧光(Fo)和最大荧光(Fm)值均高于有灯光照明处理下的荧光值;有灯光照明中位处的Fv/Fm值和PIabs值最高,说明此处叶片光化学性能最强,生长环境最适;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ABS/RC)、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光能(TRo/RC)、单位反应中心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ETo/RC)、单位反应中心耗散掉的能量(DIo/RC)的值均以无灯光照明低位处最高,比活性参数随着光强和叶位的升高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并存在显著性差异;6种处理下的OJIP曲线变化趋势大致相同,无光照条件下OJIP曲线整体大于有光照条件下叶片的荧光值,有光照处理下的叶片存在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叶位处叶片的OJIP曲线在无灯光照明状态下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楠 灯光 叶位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