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省岐山县公众对旱涝灾害的感知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静 万红莲 《陕西农业科学》 2017年第4期95-98,共4页
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结合陕西省岐山县气象局1974-2013年气象站点气温和降水数据,从趋势、强度和影响3个方面,探讨乡村人群生产过程中对旱涝灾害的感知状况。结果发现:当乡村人群承受旱涝灾害对家庭造成的损失和农业收入占家庭总... 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结合陕西省岐山县气象局1974-2013年气象站点气温和降水数据,从趋势、强度和影响3个方面,探讨乡村人群生产过程中对旱涝灾害的感知状况。结果发现:当乡村人群承受旱涝灾害对家庭造成的损失和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均在40%以内时,乡村人群承受旱涝灾害对家庭造成的损失的能力小于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当小于40%时,结果相反。且近5年内由于灾害对乡村人群家庭造成的损失有所减少。这与研究区常年干旱促使当地人群主动或被动采取各种措施去减少由于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再加上政府的技术支持和引导导致农业生产增加、乡村人群饮食结构变化对粮食需求减少、大多数乡村人群的收入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有关。乡村人群的灾害感知结果与客观事实较相符,但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知 旱涝灾害 乡村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陕西省水资源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18
2
作者 刘珍 文彦君 +2 位作者 韩梅 朱婵婵 刘少华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7年第3期82-86,共5页
随着人口的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成为制约陕西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活动对陕西省水资源脆弱现状的影响越来越大。通过收集陕西省水资源、人口以及社会经济相关数据,采用函数评价方法,对陕西省10个省辖市及杨凌示范区... 随着人口的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成为制约陕西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活动对陕西省水资源脆弱现状的影响越来越大。通过收集陕西省水资源、人口以及社会经济相关数据,采用函数评价方法,对陕西省10个省辖市及杨凌示范区进行水资源脆弱性评价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陕西省水资源脆弱性的空间差异较大,关中地区面临更严重的水资源供需问题;渭南、咸阳、杨凌3市(区)属于极脆弱区,商洛水资源脆弱性属于弱脆弱区;陕西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水资源脆弱性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存在较好的正相关关系。缩小水资源空间差异,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对于陕西省水资源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脆弱性 人类活动影响 函数评价方法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综合指数法的陕西省水资源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15
3
作者 刘引鸽 杨雨欣 +1 位作者 包江川 王少雄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27,共10页
根据水资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构建了水量、水质、灾害3个准则层,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承载因素3个约束层,27个指标层的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组合定权,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2007-2017年陕... 根据水资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构建了水量、水质、灾害3个准则层,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承载因素3个约束层,27个指标层的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组合定权,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2007-2017年陕西省10个地级市水资源脆弱性进行评价和区划,采用障碍度模型探究水资源脆弱性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咸阳市和渭南市的水资源脆弱性为Ⅴ级;西安市、宝鸡市、铜川市、榆林市为Ⅱ级;延安市、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为Ⅰ级。研究期内咸阳市、渭南市、安康市、商洛市的水资源脆弱性呈下降趋势,西安市、铜川市、延安市、汉中市呈增高趋势,宝鸡市和榆林市两市脆弱性不变。在空间上表现出“南北低,中部高”的分布特征。影响水资源脆弱性的主要障碍因子为年降水量变化率、万元GDP用水量、旱涝面积受灾比、万元GDP废水排放量、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研究表明陕西省各地水资源脆弱状况差异较大,增强和降低趋势并存,有待于进一步开展因地适宜的管理和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脆弱性 模糊综合评价 综合指数法 障碍因子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5-2014年陕西省粮食产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马莉 冯凤 宋佃星 《陕西农业科学》 2016年第11期107-110,共4页
根据陕西省1995-2014年统计年鉴,采用通径分析的方法,对陕西省粮食产量结构的变化特征及粮食产量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20 a以来,陕西省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粮食作物总产量和主要粮食产量呈现上升趋势,主要粮食... 根据陕西省1995-2014年统计年鉴,采用通径分析的方法,对陕西省粮食产量结构的变化特征及粮食产量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20 a以来,陕西省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粮食作物总产量和主要粮食产量呈现上升趋势,主要粮食作物单产量依次为稻谷>玉米>小麦>大豆;粮食结构和粮食产量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通径分析显示,玉米对陕西省粮食总产量贡献最大,稻谷单产的提高对粮食平均单产增加的贡献率最大;地膜使用量和平均单产呈显著正相关,地膜使用量的增加或减少可以使平均单产对总产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产量 粮食结构 影响因素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眉县猕猴桃园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范拴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3-38,共6页
以眉县猕猴桃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pH值、含水率、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的分布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猕猴桃园土壤含水率、pH值、SOC、TN和TP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处于1.12%~3.46%、7.1... 以眉县猕猴桃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pH值、含水率、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的分布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猕猴桃园土壤含水率、pH值、SOC、TN和TP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处于1.12%~3.46%、7.12~8.40、4.22~13.90 g·kg^(-1)、0.77~1.84 g·kg^(-1)和0.73~2.45 g·kg^(-1)之间,均值分别为2.73%、7.83、7.66 g·kg^(-1)、1.20 g·kg^(-1)和1.40 g·kg^(-1),其表现C、N元素相对匮乏,而P元素相对丰富;其次,不同区域及不同品种园区土壤中C、N和P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均存在显著性差异,C/N、C/P和N/P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8.30%、35.71%和21.15%,变化范围分别为3.06~11.99、2.68~10.90和0.48~1.41,均值分别为6.57、5.91和0.90,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关分析表明,在0.05水平上,pH值与C/P呈显著正相关性;在0.01水平上,pH值与TN、pH值与TP、TN与C/N、TN与C/P、TP与C/N、TP与C/P、TP与N/P呈显著的负相关性,pH值与C/N、SOC与C/N、SOC与C/P、TN与TP、C/N与C/P及C/P与N/P呈显著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园土壤 C N P 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的陕西省生态服务价值分析
6
作者 刘引鸽 张妍 史鹏英 《陕西农业科学》 2015年第2期90-93,共4页
采用生态服务价值理论与方法,估算了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陕西省林地生态服务价值最大,其次是耕地,生态服务总价值呈增加趋势,但生态服务价值低于全国生态服务价值的比例;生态价值密度以铜川及延安生态服务价值较高,西安... 采用生态服务价值理论与方法,估算了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陕西省林地生态服务价值最大,其次是耕地,生态服务总价值呈增加趋势,但生态服务价值低于全国生态服务价值的比例;生态价值密度以铜川及延安生态服务价值较高,西安、咸阳、杨凌及渭南生态服务价值相对比较贫乏。这些研究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恢复治理生态环境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 服务价值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以陕西省凤县为例
7
作者 马莉 《陕西农业科学》 2017年第3期95-97,共3页
采集了陕西省凤县1994-2014年的21 a间的耕地面积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统计数据,定量分析了耕地面积的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对凤县未来经济发展水平下的人均耕地面积用量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随着经济的增长,耕地面积呈下降趋... 采集了陕西省凤县1994-2014年的21 a间的耕地面积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统计数据,定量分析了耕地面积的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对凤县未来经济发展水平下的人均耕地面积用量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随着经济的增长,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各产业对县域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大小依次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非农业用地面积增大导致耕地面积减少;随着人均GDP的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呈幂函数递减趋势,当人均GDP达到150 000元后,人均耕地面积基本保持在0.078 hm2不变,可见,当县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不再简单的依靠耕地消耗来提高GDP,而是发生了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县 人均耕地面积 经济发展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水资源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21
8
作者 任源鑫 林青 +2 位作者 韩婷 李改萍 周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7-232,共6页
为了探究陕西省水资源脆弱性的现状趋势,利用2008—2017年陕西省各地市水质和水量的统计数据,基于抵抗力、适应力和恢复力3个层次构建了包含16个指标的水资源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法与变异系数法相结合的综合赋权法、K-me... 为了探究陕西省水资源脆弱性的现状趋势,利用2008—2017年陕西省各地市水质和水量的统计数据,基于抵抗力、适应力和恢复力3个层次构建了包含16个指标的水资源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法与变异系数法相结合的综合赋权法、K-means算法,对陕西省水资源脆弱性进行评价,分析了陕西省水资源脆弱性空间分布及未来趋势,讨论了影响脆弱性的综合原因。结果表明:2008—2017年陕西省水资源脆弱性呈波动下降趋势,整体呈中等脆弱性;关中与陕北水资源脆弱性在时间变化趋势上具有一致性;水资源脆弱性空间差异明显,关中的脆弱性等级高于陕北、陕南。西安市为极脆弱等级,安康市为不脆弱等级;人为政策的干预及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对水资源脆弱性的影响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脆弱性评价 综合赋权法 K-MEANS算法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榆林市土壤侵蚀动态演变及预测 被引量:2
9
作者 徐云环 李景宜 +4 位作者 任冲 同英杰 白星亮 马力 马晓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3期63-69,77,共8页
为了研究退耕还林后黄土高原地域土壤侵蚀的变化,在ArcGIS和ENVI软件中,利用土地利用、降雨、地形和植被覆盖度数据,在通用的土壤侵蚀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土壤流失方程,计算出陕西省榆林市1988—2013年土壤侵蚀模数,运用马尔科夫转移... 为了研究退耕还林后黄土高原地域土壤侵蚀的变化,在ArcGIS和ENVI软件中,利用土地利用、降雨、地形和植被覆盖度数据,在通用的土壤侵蚀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土壤流失方程,计算出陕西省榆林市1988—2013年土壤侵蚀模数,运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对1988—2013年土壤侵蚀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并利用空间分析方法进一步探讨了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变化与坡度、土地利用类型等地形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88—2013年榆林市总体土壤侵蚀平均模数稳定,但在2000年和2001年出现明显差异,2000年土壤侵蚀平均模数达到最小值,2001年土壤侵蚀平均模数达到最大值。1988—2013年榆林市土壤侵蚀状况明显改善,平均土壤侵蚀由1988年4368.83 t/(km^2·a)减少为2013年2345.97 t/(km^2·a),相应的土壤流失总量从175.94×10^6 t减少到68.96×10^6 t。全市微度侵蚀面积增加,其他侵蚀等级转移到剧烈侵蚀的百分比均不足1%。根据马尔科夫模型预测,未来40年榆林市土壤侵蚀状况逐渐减轻,微度土壤侵蚀面积逐渐增加,其他侵蚀等级的面积持续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SLE 土壤侵蚀 马尔科夫模型 动态变化 榆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民众气候变化风险感知的空间差异性
10
作者 孙靖妮 周旗 +2 位作者 马元森 张瑾 杜若兰 《中南农业科技》 2023年第9期143-147,共5页
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框架,以敏感性、韧性、危险性和暴露度4个感知维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对4个维度的测度指标项进行降维处理,从而获得各维度感知得分。以陕西省107个区县为研究... 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框架,以敏感性、韧性、危险性和暴露度4个感知维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对4个维度的测度指标项进行降维处理,从而获得各维度感知得分。以陕西省107个区县为研究单元,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民众气候变化风险感知现状以及空间分异规律进行分析,各区县民众在各维度气候变化风险感知上呈明显差异。其中,高敏感地区的分布较为分散,低敏感地区分布集中。高、低韧性地区的分布都较为聚集,关中中东部地区以及陕南东南部地区呈明显的高韧性聚集现象。高、低危险性地区都较少,低危险性聚集地区主要集中在陕北北部地区和关中中部地区。低暴露度聚集地区主要集中在陕北地区和陕南北部地区,而关中地区分布较为分散。初步分析验证,民众气候变化风险感知评估模型具有可行性,为后续开展较大范围调查及更深层次的感知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民众 风险感知 空间 差异性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干旱灾害时空特征及其对小冰期气候变化响应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张蓓蓓 王朋 +2 位作者 文彦君 杨飞 雷田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5-110,共6页
整理明清时期(1368—1911)关中地区干旱灾害史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和Origin 8.5,Matlab等软件,探讨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干旱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小冰期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明清时期关中地区有193年发生干旱灾害,共计274次,平均... 整理明清时期(1368—1911)关中地区干旱灾害史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和Origin 8.5,Matlab等软件,探讨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干旱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小冰期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明清时期关中地区有193年发生干旱灾害,共计274次,平均每2年发生1次,轻度旱灾、中度旱灾、重度旱灾、特大旱灾分别发生了92次、124次、36次和22次;季节变化上,干旱灾害存在单季、两季、三季和四季连旱,主要以单季旱和两季连旱为主。年际变化上,干旱灾害可分为6个阶段,第一阶段(1368—1411年)、第三阶段(1552—1611年)和第五阶段(1652—1771年)属干旱灾害少发期,第二阶段(1412—1551年)、第四阶段(1612—1651年)和第六阶段(1772—1911年)属干旱灾害多发期。空间变化上,西安、咸阳、渭南、宝鸡和铜川分别发生了215次、189次、183次、172次和175次,以西安地区发生的频次最高。周期变化上,干旱灾害有8a,23a,44a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11a周期及其倍数相对应。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干旱灾害与小冰期内气候冷暖次级波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偏冷期干旱灾害发生频次高,偏暖期干旱灾害发生频次低。该研究为探索未来气候变化规律提供新的认知视角,为人类社会响应未来气候变化提供有益的历史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关中地区 干旱灾害 小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干流陕西段河流水质污染风险评价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引鸽 史鹏英 张妍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5年第3期51-54,共4页
依据模糊理论建立了河流水质风险评价模型,通过加权评价和熵值法确定了多个监测序列指标权重,给出了5级水质污染风险等级,评价了渭河干流陕西段污染物序列风险以及区间水质污染风险。结果表明:渭河主干河流中下游水质污染风险较大,上游... 依据模糊理论建立了河流水质风险评价模型,通过加权评价和熵值法确定了多个监测序列指标权重,给出了5级水质污染风险等级,评价了渭河干流陕西段污染物序列风险以及区间水质污染风险。结果表明:渭河主干河流中下游水质污染风险较大,上游风险相对较轻。这些研究为河流水质控制与恢复管理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污染 评价模型 水污染风险评价 渭河干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力停留时间影响城市湖泊污水处理的实验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崔芳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0年第8期847-849,共3页
以西安市兴庆湖为研究对象,对湖泊的水质进行了水平潜流和自由表面流净化的实验研究,比较两种湿地的净化效果。在相同的水力负荷、水深等条件下,分析了水力停留时间对城市湖泊中的有机物、氮、磷等主要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 水力停留时间 人工湿地 城市湖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西安地区干旱灾害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朋 张蓓蓓 杨飞 《山东农业科学》 2018年第8期137-141,共5页
通过收集1644—1911年间的干旱灾害史料,本研究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清代西安地区干旱灾害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清代1644—1911年间西安地区共发生87次干旱灾害,平均3.1年发生1次,其中轻度旱灾49次,中度旱灾27次,重度旱灾11次;... 通过收集1644—1911年间的干旱灾害史料,本研究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清代西安地区干旱灾害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清代1644—1911年间西安地区共发生87次干旱灾害,平均3.1年发生1次,其中轻度旱灾49次,中度旱灾27次,重度旱灾11次;在夏季和秋季发生频次最高,分别为39、26次。清代西安地区干旱灾害可划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1644—1671年)、第三阶段(1752—1791年)和第五阶段(1812—1841年)为少发阶段,第二阶段(1672—1751年)、第四阶段(1792—1811年)和第六阶段(1842—1911年)为多发阶段,整体呈现少发-频发交替变化。干旱灾害变化存在7a、20a、42a、53a四类变化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地区 清代 干旱灾害 周期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鸡市冬小麦干旱时空分布规律
15
作者 苏新璐 鱼颖萱 +1 位作者 贺宇 徐玉霞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3期158-161,共4页
对2007—2016年宝鸡市12个气象站观测的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数据和宝鸡市统计局提供的粮食作物产量数据进行分析,利用降水距平百分率和粮食产量减产率来划分干旱等级,并探究冬小麦干旱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宝鸡市各县(区)冬小麦大... 对2007—2016年宝鸡市12个气象站观测的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数据和宝鸡市统计局提供的粮食作物产量数据进行分析,利用降水距平百分率和粮食产量减产率来划分干旱等级,并探究冬小麦干旱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宝鸡市各县(区)冬小麦大多面临自然降水不足的情况,仅依靠自然降水不能满足冬小麦生长发育需求。宝鸡市冬小麦生育期最易发生轻旱,发生频率约为75.00%;其次是中旱,发生频率为24.11%;重旱仅发生1次,发生频率为0.89%。宝鸡市冬小麦干旱的时空分布规律比较明显:在春季容易发生干旱,而秋季降水丰富,冬季干旱较轻且危害不大;干旱的空间分布大体上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递减。其中陇县出现干旱的频率和等级均最高;其次是岐山县、扶风县、凤翔县、渭滨区和千阳县;眉县出现干旱的频率和等级均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降水量 减产率 生育期 干旱 时空分布 陕西宝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对小麦幼苗生长、叶绿素含量及光系统Ⅱ的影响
16
作者 杨帆 张彦军 张蓓蓓 《陕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37-44,共8页
探究土壤中微塑料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尤为重要。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0、0.7、1.4、2.1、2.8 g/kg)粒径(<6 um)的聚丙烯微塑料(polypropylene-microplastics,PP-MPs)对小麦幼苗生长、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系统... 探究土壤中微塑料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尤为重要。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0、0.7、1.4、2.1、2.8 g/kg)粒径(<6 um)的聚丙烯微塑料(polypropylene-microplastics,PP-MPs)对小麦幼苗生长、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系统Ⅱ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7 d后,0.7~2.8 g/kg PP-MPs浓度对小麦比叶面积(SLA)均产生促进作用;处理14 d后,中低浓度和中高浓度(0.7~2.1 g/kg)的PP-MPs均降低了小麦的叶绿素a(Chla)和总叶绿素(Chla+b)含量,低浓度(0.7g/kg)PP-MPs显著降低了叶片的初始荧光(Fo)和最大荧光(Fm)值;处理21d后,低浓度PP-MPs显著降低了叶片的Chla、叶绿素a/b(Chla/b)和Fo值;各处理的叶绿素荧光快速诱导曲线(OJIP)得到标准化后差异较小;不同浓度PP-MPs均降低了小麦第14天光系统Ⅱ(PSⅡ)放氧复合体(OEC)的活性;小麦第21天中高浓度(2.1 g/kg)PP-MPs的电子产额(QY)达到最大值。综上,不同浓度(0.7~2.8 g/kg)PP-MPs对小麦的生长、叶绿素含量和光系统Ⅱ均存在显著影响,其中低浓度(0.7g/kg)PP-MPs对小麦幼苗生长和叶绿素含量的抑制作用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小麦幼苗 生长发育 光合作用 毒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00年关中地区干旱灾害的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玉霞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6年第5期231-235,共5页
通过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1900-2000年关中地区干旱灾害的变化阶段、空间变化、等级分布、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关中地区近100 a共发生干旱灾害53次,平均每1.9 a发生一次。关中地区近100 a来发生的旱灾等级以中度旱灾为... 通过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1900-2000年关中地区干旱灾害的变化阶段、空间变化、等级分布、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关中地区近100 a共发生干旱灾害53次,平均每1.9 a发生一次。关中地区近100 a来发生的旱灾等级以中度旱灾为主,共发生23次,占旱灾总数的43.4%;其次为轻度旱灾和大旱灾,分别发生14和13次,占旱灾总数的26.4%和24.5%;特大旱灾较少,共发生3次,占旱灾总数的5.7%。关中地区近100 a来干旱灾害有明显的地区和季节差异,中东部为旱灾的高发区,其中渭南地区干旱灾害的发生次数最多,远远高于其他几个地区;旱灾以春旱和夏旱为主,分别占总数的11.3%和20%。关中地区近100 a干旱灾害发生的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从20世纪初至70年代干旱灾害的发生次数呈下降趋势,70年代至2000年略有上升。关中地区的气候类型和地理位置及人类活动是该区干旱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灾害 灾害等级 时空变化 关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数据的河谷地区气候水文变化特征及区域差异--以宝鸡地区为例
18
作者 刘引鸽 罗紫薇 +3 位作者 郭慧君 李丹丹 林茂琦 吕欣怡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1-194,共14页
[目的]探究不同分区气候水文多要素变化特征,为该地水资源管理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区域性的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50-2021年的卫星遥感数据,选取宝鸡地区9个县区的气温、地表温度、降水量、蒸发量、低层云量、总云量、紫外强度、相对... [目的]探究不同分区气候水文多要素变化特征,为该地水资源管理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区域性的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50-2021年的卫星遥感数据,选取宝鸡地区9个县区的气温、地表温度、降水量、蒸发量、低层云量、总云量、紫外强度、相对湿度、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11种要素,采用自适应噪声经验模态分解法(CEEMDAN)和重标极差R/S分析方法,分析了近70年该区域多气象水文要素时空特征及区域差异,探讨了不同分区气候水文要素变化的延续性及未来趋势。[结果](1)区域仅年气温和地温呈上升趋势,其余要素的年均趋势均呈下降趋势,各要素趋势率分别为0.27℃/10 a,0.25℃/10 a,-40.97 mm/10 a,-0.59 mm/10 a,-1.14%/10 a,-0.17%/10 a,-4060.4 J/(m^(2)·10 a),-0.99%/10 a,-3.6 mm/10 a,-1.61 mm/10 a和-1.94 mm/10 a。季节变化上,冬季气温和地温上升趋势最大,夏季降水减少幅度最大,紫外强度仅在春季表现为上升趋势,春季相对湿度减小最大,低层云量春季减小最大,径流和地表径流夏季的下降趋势最大,地下径流秋季的下降趋势最大。千陇丘陵区各要素的变率都较大;(2)空间上,年气温、地温、蒸发量和紫外强度的高值多分布于千陇丘陵区和渭河川塬区,年降水量、低层云量、总云量、相对湿度、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高值区多分布在秦岭关山区。除凤县和眉县的蒸发量外,其他要素在各县区的升降趋势均与其在整个地区的趋势一致;(3)各气象水文要素具有2~3 a,4~5 a,7~9 a,11~13 a,19~35 a为主的年代际振荡周期;(4)未来宝鸡地区各气象水文要素均延续历史的上升或下降趋势,但延续时长不同,其中千陇丘陵区、渭河川塬区和秦岭关山区均存在最长延续时长10 a和最短延续时长4 a。[结论]宝鸡地区气候整体朝暖干化方向发展,各分区气候水文变化具有明显差异,且均存在明显振荡周期和正持续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水文要素 时空变化 自适应噪声分解法 重标极差分析法 遥感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朝时期渭南地区洪涝灾害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朋 张蓓蓓 +1 位作者 王苗苗 武悦萱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8年第4期97-102,共6页
研究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变化规律能为该地区开展防涝减灾工作提供指导意义。搜集洪涝灾害史料,利用滑动平均、小波分析、最小二乘等方法,对清朝时期渭南地区洪涝灾害特征及其气候变化响应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清朝时期渭南地区共发生87次... 研究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变化规律能为该地区开展防涝减灾工作提供指导意义。搜集洪涝灾害史料,利用滑动平均、小波分析、最小二乘等方法,对清朝时期渭南地区洪涝灾害特征及其气候变化响应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清朝时期渭南地区共发生87次洪涝灾害,平均每3 a发生1次,其中轻度涝灾、中度涝灾、重度涝灾、特大涝灾分别发生了35、28、18、6次;洪涝灾害季节差异显著,单季洪涝灾害中以夏、秋季居多,两季洪涝灾害中以夏秋季连涝为主;洪涝灾害依据其不同时期发生的频次可划分5个阶段,第3阶段(1732-1821年)和第5阶段(1882-1911年)为频发期,第1阶段(1644-1681年)为次频发期,第2阶段(1682-1731年)和第4阶段(1822-1881年)为少发期。洪涝灾害存在11、30 a显著变化周期;清朝时期渭南地区洪涝灾害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洪涝灾害少发期,气候干燥,降水较少,洪涝灾害频发期,气候暖湿,降水增多。对洪涝灾害进行六次多项式拟合,拟合发现不同时期洪涝灾害分布不均,整体呈波动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灾害特征 小波分析 清朝时期 渭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RF模式的渭河上游夏季降水及气温模拟 被引量:2
20
作者 胡浩楠 刘引鸽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56-264,274,共10页
[目的]探索WRF模式不同方案在渭河上游的适用性,探讨其降水格局形成的物理机制,进而对该流域的水资源及环境管理预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最新的WRF V4.1.2模式,选用Kain-Fritsch(K-F)和Grell-3两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及其微物理过程,... [目的]探索WRF模式不同方案在渭河上游的适用性,探讨其降水格局形成的物理机制,进而对该流域的水资源及环境管理预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最新的WRF V4.1.2模式,选用Kain-Fritsch(K-F)和Grell-3两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及其微物理过程,进行了不同分辨率的渭河流域上游夏季降水及温度试验模拟及评估。[结果]5 km分辨率下夏季6月、7月、8月两种方案模拟的气温略低于实际值,K-F方案和Grell-3方案误差分别为5.8%~10%及7%~12%。两种方案对降水模拟表现为偏高,降水随海拔高度和纬度变化不规律,误差分别为13%~39%和10%~25%。2 km分辨率下,K-F方案模拟的西南东南及西风气流较强,表现出垂直速度波动变化大,积云对流不稳定强烈,对流性降水偏多。Grell-3方案模拟的偏南暖湿气流较强,垂直速度较大,随高度增加较快,有利于大尺度强降水产生。5 km分辨率下夏季6月、7月、8月的气温及降水模拟对两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K-F方案对气温模拟效果好于Grell-3方案,Grell-3方案对降水模拟效果优于K-F方案,尤其是强降水区域模拟效果更好。分辨率提高到2 km时两种方案更能细致地模拟出降水及气温的空间分布格局,高温及强降水区域更精细地展现出来。[结论]两种方案对水汽输送及垂直速度的模拟均很敏感,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WRF模式中的K-F及Grell-3两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适合于渭河上游的降水及气温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模式 降水和气温 积云对流参数化 渭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