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县域尺度下陕西省干旱灾害韧性时空演变特征及障碍因子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徐彬 文彦君 +3 位作者 郭梦凡 王绪 郑安丽 孔金龙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109,共8页
本文依据灾害发展过程视角选取指标构建干旱灾害韧性评价体系,以熵权TOPSIS计算指标权重、构建评价模型;运用Kernel密度估计、ESDA、K-means聚类、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2000—2022年陕西省县域干旱灾害韧性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障碍因... 本文依据灾害发展过程视角选取指标构建干旱灾害韧性评价体系,以熵权TOPSIS计算指标权重、构建评价模型;运用Kernel密度估计、ESDA、K-means聚类、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2000—2022年陕西省县域干旱灾害韧性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障碍因子。结果表明:①陕西省县域干旱灾害韧性整体与分项韧性呈阶段性上升趋势。②干旱灾害韧性呈现“中间高南北次之”的空间分布特征,大体呈现金字塔—橄榄型—倒梯形—倒金字塔的演变特征;呈现较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H—H型分布在关中地区,L—L型分布在陕北地区;抵御—吸收—恢复三项韧性均较强的“综合型”区县逐渐增多。③恢复韧性是影响县域干旱灾害韧性的主要准则层障碍因子;政府防灾资金投入、农林牧副渔产值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分别对干旱灾害抵御韧性、吸收韧性和恢复韧性存在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 干旱灾害 韧性 县域尺度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及情景预测 被引量:1
2
作者 耿雅妮 吴韬 +1 位作者 姜培钊 张腾飞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74-1881,共8页
研究陕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及情景预测,对陕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以陕西省为研究区域,将社会面板数据与遥感数据结合,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陕西... 研究陕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及情景预测,对陕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以陕西省为研究区域,将社会面板数据与遥感数据结合,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陕西省2010-2020年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陕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空间分异规律,创新性地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探究陕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的最佳发展路径。结果表明,1)陕西省耦合协调度在2010-2020年呈上升态势,经历了由濒临失调向中级耦合协调的发展过程;2020年,西安耦合协调度最高,为0.771,商洛耦合协调度最低,为0.571;新型城镇化滞后是制约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同步发展的重要原因。2)2010-2020年,全局Moran’s I指数由−0.204变为−0.369,p值为0.076,耦合协调度在全局自相关上存在较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关系;局部空间自相关呈离散分布态势,其中HL型地区以西安、铜川为代表,LH型地区以商洛、渭南、汉中为代表。3)协同发展型是陕西省最优的发展方案。当常住人口增长率控制在0.006,GDP增长率控制在0.055,建成区增长率控制在0.062,一般财政支出控制在0.320,用水率减少率控制在−0.025,维持现有耕地规模,环保支出系数提升至0.043时,在此情景下到2025年耦合协调度将为0.8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生态环境 耦合关系 空间自相关 系统动力学模型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尺度下的陕西省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 被引量:20
3
作者 徐玉霞 许小明 马楠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6-313,共8页
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研究对区域洪灾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陕西省洪涝灾害气候背景和社会经济环境为基础,利用辖区内34个气象测站1954—2015年、月降水数据和2015年社会经济统计资料,运用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及方法,从致灾因子... 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研究对区域洪灾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陕西省洪涝灾害气候背景和社会经济环境为基础,利用辖区内34个气象测站1954—2015年、月降水数据和2015年社会经济统计资料,运用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及方法,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暴露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子系统选取17个评价指标,建立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借助GIS技术进行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结果表明:(1)陕西省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等级自北向南呈递增趋势,高和次高危险区分布在陕南地区和关中盆地西部。(2)孕灾环境脆弱性空间分布差异较大,高和次高脆弱区分布在榆林北部长城沿线各县、延安市区、关中盆地渭河沿岸主要区县、陕南汉中盆地和安康市区。(3)承灾体暴露性各区县分布不均,大部分市区和农业发达地区暴露程度较高。(4)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防灾减灾能力较高,其他地区相对较低。(5)陕西省洪涝灾害综合风险等级表征为陕南汉江谷地、丹江流域和关中盆地渭河沿岸区县偏高,其他区县相对偏低。总体来看,中等以上风险区县占陕西省所辖区县的61.54%,其中陕南汉江谷地、丹江流域、关中盆地西部和渭南市应为陕西省洪涝灾害防范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尺度 洪涝灾害 风险评估 区划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陕西省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 被引量:29
4
作者 徐玉霞 《灾害学》 CSCD 2017年第2期103-108,共6页
基于陕西省洪涝灾害多发的实情,为了解其洪涝灾害风险性高低程度,收集整理陕西省84个气象站点降水资料和1950-2000年洪涝灾害历史记录数据以及陕西省2015年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利用加权综合评价法计算综合风... 基于陕西省洪涝灾害多发的实情,为了解其洪涝灾害风险性高低程度,收集整理陕西省84个气象站点降水资料和1950-2000年洪涝灾害历史记录数据以及陕西省2015年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利用加权综合评价法计算综合风险指数,并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陕西省洪涝灾害风险进行区划。结果表明:陕西省洪涝灾害风险由南向北有递减的趋势,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安康市;高暴露区主要分布在西安市、咸阳市;高脆弱区主要分布在榆林市、西安市;强防灾减灾能力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安市;综合风险高的区域分布在安康市、渭南市、咸阳市。陕西省洪涝灾害风险大小与其气候、地形、社会经济因素密切相关,经验证风险区划结果和近几十年的洪涝灾害实情基本吻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风险评估 GIS 区划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岐山县公众对旱涝灾害的感知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王静 万红莲 《陕西农业科学》 2017年第4期95-98,共4页
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结合陕西省岐山县气象局1974-2013年气象站点气温和降水数据,从趋势、强度和影响3个方面,探讨乡村人群生产过程中对旱涝灾害的感知状况。结果发现:当乡村人群承受旱涝灾害对家庭造成的损失和农业收入占家庭总... 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结合陕西省岐山县气象局1974-2013年气象站点气温和降水数据,从趋势、强度和影响3个方面,探讨乡村人群生产过程中对旱涝灾害的感知状况。结果发现:当乡村人群承受旱涝灾害对家庭造成的损失和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均在40%以内时,乡村人群承受旱涝灾害对家庭造成的损失的能力小于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当小于40%时,结果相反。且近5年内由于灾害对乡村人群家庭造成的损失有所减少。这与研究区常年干旱促使当地人群主动或被动采取各种措施去减少由于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再加上政府的技术支持和引导导致农业生产增加、乡村人群饮食结构变化对粮食需求减少、大多数乡村人群的收入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有关。乡村人群的灾害感知结果与客观事实较相符,但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知 旱涝灾害 乡村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流域中段公众旱涝灾害适应性行为分析——以陕西省岐山县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万红莲 王静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107-111,共5页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基于Smit等人制定的"是否采取适应性行为"和"是否采取主动适应性行为"标准,选取了旱涝灾害发生频繁程度有无变化、被调查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农业占家庭总收入比例...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基于Smit等人制定的"是否采取适应性行为"和"是否采取主动适应性行为"标准,选取了旱涝灾害发生频繁程度有无变化、被调查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农业占家庭总收入比例6个变量,采用Logistic模型从行为类型和影响行为因素角度分析了岐山县乡村人群对旱涝灾害的适应性状况。结果表明:旱涝灾害发生频繁程度有无变化对乡村人群是否采取适应性行为和是否采取主动适应性行为均呈显著影响(P<0.05);年龄在"40~60"岁阶段、"大学"文化程度的乡村人群分别对是否采取主动适应性行为、是否采取适应性行为和是否采取主动适应性行为均有非常显著的影响(P<0.01),且男性比女性更易采取适应性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性 旱涝灾害 乡村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陕西省安康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被引量:2
7
作者 郑治国 郭俊理 李平录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3期53-57,86,共6页
在对陕西省安康市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年降雨量、坡度、海拔高程、灾害点密度、土壤类型、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GIS的信息量分析模型对安康市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了分区,将研究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高... 在对陕西省安康市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年降雨量、坡度、海拔高程、灾害点密度、土壤类型、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GIS的信息量分析模型对安康市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了分区,将研究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不易发区。其中,高易发区面积6 135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26.52%;中易发区面积8 096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35.01%;低易发区面积6 488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28.05%;不易发区面积2 411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10.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易发性 分区 安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自然灾害综合承灾能力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徐彬 文彦君 +2 位作者 李晓宇 耿硕璘 王天英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15期50-58,66,共10页
构建陕西省自然灾害综合承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综合评价模型对承灾能力进行测算和分析,应用时间序列与ArcGIS空间制图方法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9年陕西省自然灾害综合承灾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变化速率渐趋... 构建陕西省自然灾害综合承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综合评价模型对承灾能力进行测算和分析,应用时间序列与ArcGIS空间制图方法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9年陕西省自然灾害综合承灾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变化速率渐趋稳定,区域差异逐渐缩小,从低承灾水平步入较高承灾水平,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有了较大提升;研究期间陕西省抗灾能力和防灾能力的变化特征基本保持一致,救灾能力的动态演化过程较复杂波动较大,恢复能力整体态势呈平稳上升,但提升幅度低于其他分项能力,各分区及分项承灾能力发展态势与陕西省总体发展态势基本一致;陕西省人口空间格局变化与自然灾害综合承灾能力空间变化具有一定的耦合度,陕西省承灾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基本适应了研究期与人口变化相关的自然灾害暴露度的新空间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综合承灾能力 熵权法 时空变化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法模型的陕西省自然灾害综合承灾能力评估与分析
9
作者 李晓宇 文彦君 +2 位作者 耿硕璘 徐彬 王天英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2年第6期131-138,共8页
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人口等因素,构建了陕西省自然灾害的综合承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和熵权法,建立了自然灾害综合承灾能力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出陕西省各地市的自然灾害综合承灾能力指数,分析其空间分布... 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人口等因素,构建了陕西省自然灾害的综合承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和熵权法,建立了自然灾害综合承灾能力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出陕西省各地市的自然灾害综合承灾能力指数,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并探讨了其与自然灾害危险性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陕西省自然灾害的综合承灾能力指数值中最强的为西安市,最弱的为商洛市;综合承灾能力主要影响因素有绿地面积占比、人均医疗床位数、人均GDP等;(2)西安市的防灾、救灾及恢复能力最强,抗灾能力最强的为杨凌高新示范区;而防灾能力最弱的为商洛市,渭南市抗灾能力最弱,安康市救灾能力与恢复能力均为最弱;(3)陕西省综合承灾能力的空间分布与自然灾害危险性表现基本一致,但作为重灾害区的安康、商洛市,其自然灾害综合承灾能力弱,难以满足区域防灾减灾的现实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综合承灾能力 熵权法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陕西省水资源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18
10
作者 刘珍 文彦君 +2 位作者 韩梅 朱婵婵 刘少华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7年第3期82-86,共5页
随着人口的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成为制约陕西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活动对陕西省水资源脆弱现状的影响越来越大。通过收集陕西省水资源、人口以及社会经济相关数据,采用函数评价方法,对陕西省10个省辖市及杨凌示范区... 随着人口的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成为制约陕西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活动对陕西省水资源脆弱现状的影响越来越大。通过收集陕西省水资源、人口以及社会经济相关数据,采用函数评价方法,对陕西省10个省辖市及杨凌示范区进行水资源脆弱性评价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陕西省水资源脆弱性的空间差异较大,关中地区面临更严重的水资源供需问题;渭南、咸阳、杨凌3市(区)属于极脆弱区,商洛水资源脆弱性属于弱脆弱区;陕西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水资源脆弱性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存在较好的正相关关系。缩小水资源空间差异,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对于陕西省水资源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脆弱性 人类活动影响 函数评价方法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居民旱灾感知的初步研究--以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为例 被引量:15
11
作者 石彦 杨庆媛 +1 位作者 周旗 石辉 《灾害学》 CSCD 2008年第2期24-28,40,共6页
旱灾是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发生频率多、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自然灾害。居民对旱灾的感知状况直接影响到其自身的行为方式和政府部门减灾政策的制定及减灾工作的展开。通过对居民旱灾感知状况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陕西省关中平... 旱灾是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发生频率多、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自然灾害。居民对旱灾的感知状况直接影响到其自身的行为方式和政府部门减灾政策的制定及减灾工作的展开。通过对居民旱灾感知状况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宝鸡地区居民对旱灾的感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空间差异性,居民的这种感知状况会受到客观环境的明显性的影响。同时,居民的减灾态度与减灾行动具有不一致性即减灾行动滞后于减灾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灾感知 感知能力 居民 半干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延川县孙家塬经济林土壤水分和水分平衡 被引量:10
12
作者 牛俊杰 马树苗 +1 位作者 赵景波 周旗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3-38,共6页
对陕西省延川县孙家塬枣树林和苹果林4m深度土层水分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土壤水分有效性、土壤干层及其水循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枣树林地含水量平均为10.6%,还有4.5%的土壤水资源可以利用。苹果林地4m深度范围内平均含水量... 对陕西省延川县孙家塬枣树林和苹果林4m深度土层水分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土壤水分有效性、土壤干层及其水循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枣树林地含水量平均为10.6%,还有4.5%的土壤水资源可以利用。苹果林地4m深度范围内平均含水量为7.4%,2.0—4.0m深度范围内土壤水资源基本耗尽。苹果林地土壤含水量自上向下呈现高—低—高分层变化特点,枣树林地土壤水分剖面垂向分层不明显。枣树林地和苹果林地土壤水分基本都呈难效水状态,但枣树林土壤水分接近中效水,土壤水分对苹果林生长具有严重的抑制作用,对枣树林的生长基本没有抑制作用。枣树林地2.0—4.0m深度范围仅有轻度干层发育,苹果林地土层2.0—4.0m深度范围有轻度干层、中度干层和重度干层发育。苹果林地和枣树林地土壤干层切断了深层水分与上层的联系。水循环主要表现为地表水循环,基本不存在地下水循环,形成了土壤—植物—大气的水分循环模式,属于异常水分循环类型。干层长期发展会导致该区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和地下水资源减少。该区土壤水分条件更适于发展枣树经济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林 土壤含水量 干层分布 水分平衡 陕西省延川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的陕西省生态风险分析 被引量:19
13
作者 刘引鸽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0-184,189,共6页
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利用陕西省土地和社会经济环境资料,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综合指数法,建立了自然压力、社会环境压力、经济压力生态风险指标体系,估算了耕地、林地、牧草地、水域等... 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利用陕西省土地和社会经济环境资料,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综合指数法,建立了自然压力、社会环境压力、经济压力生态风险指标体系,估算了耕地、林地、牧草地、水域等土地利用结构生态风险以及综合风险。结果表明,绝对数量变化幅度最大的是耕地和林地,而且耕地生态风险最大,水域变化生态风险最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态风险指数大小顺序为:耕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牧草地>未利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土地生态压力风险中,以经济压力生态风险最大,其次是自然压力生态风险,社会环境压力生风险相对较小,土地生态综合风险呈增加趋势。生态风险变化与土地利用结构的不合理,人口增加,水资源量减少以及自然灾害增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风险 指标体系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综合指数法的陕西省水资源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18
14
作者 刘引鸽 杨雨欣 +1 位作者 包江川 王少雄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27,共10页
根据水资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构建了水量、水质、灾害3个准则层,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承载因素3个约束层,27个指标层的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组合定权,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2007-2017年陕... 根据水资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构建了水量、水质、灾害3个准则层,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承载因素3个约束层,27个指标层的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组合定权,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2007-2017年陕西省10个地级市水资源脆弱性进行评价和区划,采用障碍度模型探究水资源脆弱性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咸阳市和渭南市的水资源脆弱性为Ⅴ级;西安市、宝鸡市、铜川市、榆林市为Ⅱ级;延安市、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为Ⅰ级。研究期内咸阳市、渭南市、安康市、商洛市的水资源脆弱性呈下降趋势,西安市、铜川市、延安市、汉中市呈增高趋势,宝鸡市和榆林市两市脆弱性不变。在空间上表现出“南北低,中部高”的分布特征。影响水资源脆弱性的主要障碍因子为年降水量变化率、万元GDP用水量、旱涝面积受灾比、万元GDP废水排放量、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研究表明陕西省各地水资源脆弱状况差异较大,增强和降低趋势并存,有待于进一步开展因地适宜的管理和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脆弱性 模糊综合评价 综合指数法 障碍因子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5-2014年陕西省粮食产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马莉 冯凤 宋佃星 《陕西农业科学》 2016年第11期107-110,共4页
根据陕西省1995-2014年统计年鉴,采用通径分析的方法,对陕西省粮食产量结构的变化特征及粮食产量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20 a以来,陕西省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粮食作物总产量和主要粮食产量呈现上升趋势,主要粮食... 根据陕西省1995-2014年统计年鉴,采用通径分析的方法,对陕西省粮食产量结构的变化特征及粮食产量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20 a以来,陕西省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粮食作物总产量和主要粮食产量呈现上升趋势,主要粮食作物单产量依次为稻谷>玉米>小麦>大豆;粮食结构和粮食产量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通径分析显示,玉米对陕西省粮食总产量贡献最大,稻谷单产的提高对粮食平均单产增加的贡献率最大;地膜使用量和平均单产呈显著正相关,地膜使用量的增加或减少可以使平均单产对总产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产量 粮食结构 影响因素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眉县猕猴桃园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7
16
作者 范拴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3-38,共6页
以眉县猕猴桃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pH值、含水率、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的分布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猕猴桃园土壤含水率、pH值、SOC、TN和TP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处于1.12%~3.46%、7.1... 以眉县猕猴桃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pH值、含水率、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的分布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猕猴桃园土壤含水率、pH值、SOC、TN和TP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处于1.12%~3.46%、7.12~8.40、4.22~13.90 g·kg^(-1)、0.77~1.84 g·kg^(-1)和0.73~2.45 g·kg^(-1)之间,均值分别为2.73%、7.83、7.66 g·kg^(-1)、1.20 g·kg^(-1)和1.40 g·kg^(-1),其表现C、N元素相对匮乏,而P元素相对丰富;其次,不同区域及不同品种园区土壤中C、N和P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均存在显著性差异,C/N、C/P和N/P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8.30%、35.71%和21.15%,变化范围分别为3.06~11.99、2.68~10.90和0.48~1.41,均值分别为6.57、5.91和0.90,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关分析表明,在0.05水平上,pH值与C/P呈显著正相关性;在0.01水平上,pH值与TN、pH值与TP、TN与C/N、TN与C/P、TP与C/N、TP与C/P、TP与N/P呈显著的负相关性,pH值与C/N、SOC与C/N、SOC与C/P、TN与TP、C/N与C/P及C/P与N/P呈显著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园土壤 C N P 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产业结构效益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文彦君 刘嬉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98-102,共5页
产业结构效益和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相互协调,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选取了陕西省20042013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数据,通过构建模型对陕西省产业结构效益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演变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综合分析了... 产业结构效益和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相互协调,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选取了陕西省20042013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数据,通过构建模型对陕西省产业结构效益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演变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综合分析了其产业结构效益和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陕西省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效益及协调发展水平都处于较高水平,应当引起注意的是整体协调度和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效益 生态环境质量 综合评价 协调发展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农业碳排放时序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婧 《山西农业科学》 2016年第9期1377-1382,共6页
为探讨陕西省农业碳排放时间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基于种植业和畜牧业2个方面的16类碳源,测算分析了2000—2014年陕西省农业碳排放现状,并利用LMDI模型对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2000—2014年陕西省农业碳排放量增加了24.2... 为探讨陕西省农业碳排放时间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基于种植业和畜牧业2个方面的16类碳源,测算分析了2000—2014年陕西省农业碳排放现状,并利用LMDI模型对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2000—2014年陕西省农业碳排放量增加了24.25%(96.33万t),年均增长率为1.56%,总体呈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化肥、农业机械、农膜、农药等农业物资投入对陕西省农业碳排放的影响逐渐增加,牛、羊、猪等大牲畜的肠道发酵、粪便管理对碳排放的影响逐渐减弱;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的因素大小依次为效率因素、劳动力因素和结构因素,而经济因素则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驱动因素 LMDI模型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粮食生产安全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宋佃星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135-139,共5页
以陕西省的年鉴统计资料为依据,对其粮食生产总量、耕地面积、单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粮食生产总量和单产的变化规律基本趋于一致,都呈波动增长趋势;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有所减缓。粮食生产总量由耕地面积和单产决定... 以陕西省的年鉴统计资料为依据,对其粮食生产总量、耕地面积、单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粮食生产总量和单产的变化规律基本趋于一致,都呈波动增长趋势;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有所减缓。粮食生产总量由耕地面积和单产决定。制约粮食单产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灾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投入、农业生态环境、土地政策、耕地质量、农业科技水平和劳动力文化水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驱动因素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的陕西省生态服务价值分析
20
作者 刘引鸽 张妍 史鹏英 《陕西农业科学》 2015年第2期90-93,共4页
采用生态服务价值理论与方法,估算了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陕西省林地生态服务价值最大,其次是耕地,生态服务总价值呈增加趋势,但生态服务价值低于全国生态服务价值的比例;生态价值密度以铜川及延安生态服务价值较高,西安... 采用生态服务价值理论与方法,估算了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陕西省林地生态服务价值最大,其次是耕地,生态服务总价值呈增加趋势,但生态服务价值低于全国生态服务价值的比例;生态价值密度以铜川及延安生态服务价值较高,西安、咸阳、杨凌及渭南生态服务价值相对比较贫乏。这些研究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恢复治理生态环境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 服务价值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