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陕北中低温煤焦油中酚类化合物的提取与GC/MS分析
被引量:
37
1
作者
王汝成
孙鸣
+4 位作者
刘巧霞
马燕星
冯光
徐龙
马晓迅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64-669,共6页
以陕北中低温煤焦油为原料,考察其中酚类化合物的组成与分布情况。首先将煤焦油的轻油和重油蒸馏切割成170~240、240~270、270~300℃三个馏分;采用酸碱抽提法提取各馏分中的酚油;利用GC/MS分析了酚油中酚类化合物的组成与分布。结果...
以陕北中低温煤焦油为原料,考察其中酚类化合物的组成与分布情况。首先将煤焦油的轻油和重油蒸馏切割成170~240、240~270、270~300℃三个馏分;采用酸碱抽提法提取各馏分中的酚油;利用GC/MS分析了酚油中酚类化合物的组成与分布。结果表明:轻油3个馏分酚油共鉴定出75种酚类化合物,在170~240℃酚油中鉴定出56种酚类化合物,占该酚油质量的92.87%;重油3个馏分酚油中共鉴定出81种酚类化合物,在170~240℃酚油中有酚类化合物60种,占该酚油质量的93.80%。轻油和重油中所含酚类化合物主要为低级酚、C3—C4烷基苯酚、茚酚、苯二酚、萘酚和烷基萘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温煤焦油
馏分
酚类化合物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弱酸型离子交换树脂脱胶行为的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
被引量:
1
2
作者
赵万里
韩洁
+4 位作者
杨晓康
陈斌
李蓉
于秋硕
马晓迅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7-30,共4页
对弱酸型离子交换树脂的油脂脱胶进行了实验,并探讨了其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行为,通过对比拟合不同温度下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发现Freundlich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实验条件下树脂对磷脂的吸附行为,40℃下的方程为y=2.028 1x+0.391 4...
对弱酸型离子交换树脂的油脂脱胶进行了实验,并探讨了其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行为,通过对比拟合不同温度下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发现Freundlich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实验条件下树脂对磷脂的吸附行为,40℃下的方程为y=2.028 1x+0.391 4,回归系数R2=0.950 4,50℃下的方程为y=1.816 5x+0.405 4,回归系数R2=0.940 7,并推测出吸附过程中ΔH>0,ΔG>0,ΔS>0,表明实验条件下树脂脱胶是微量吸热的过程,磷脂在树脂上发生的是复杂的多层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胶
FREUNDLICH方程
弱酸型离子交换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焦粉吸附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研究
被引量:
3
3
作者
闫博华
李希龙
+2 位作者
蒋庆
徐龙
马晓迅
《洁净煤技术》
CAS
2019年第1期160-167,共8页
为解决焦化废水经常规生化处理后污染指标不符合排放标准的问题,将焦化厂生产过程中自身产生的焦粉用于焦化厂废水处理工艺中生化出水的深度处理环节,考察了焦粉投加量、焦粉粒径、溶液pH值、吸附时间对焦化废水COD和色度去除率的影响,...
为解决焦化废水经常规生化处理后污染指标不符合排放标准的问题,将焦化厂生产过程中自身产生的焦粉用于焦化厂废水处理工艺中生化出水的深度处理环节,考察了焦粉投加量、焦粉粒径、溶液pH值、吸附时间对焦化废水COD和色度去除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工艺条件得到最优工艺方案,最后采用SEM-EDX对比分析了焦粉使用前后的形貌变化及表面元素分布。结果表明:焦粉投加量从40 g/L增至120 g/L时,COD和色度去除率显著提高;焦粉投加量大于120 g/L时,两者去除率增速减缓,投加量超过200 g/L后,两者去除率基本稳定。焦粉粒径超过5~6 mm后,COD和色度去除率基本稳定不变。焦化废水p H值调节至8附近时,两者去除率达到最大值。吸附时间从0. 5 h逐渐增加到2. 5 h时,COD和色度去除率显著提高;超过2. 5 h后,两者去除率基本稳定。通过L18(37)正交设计试验设计优化的最佳方案为焦粉投加量200 g/L,焦粉粒径5~6 mm,溶液p H值8,吸附时间3 h;在优化条件下的多次平行试验表明,COD平均去除率达到66. 8%,色度平均去除率达到71. 2%。SEM-EDX表征显示,吸附前,焦粉孔径大,表面有较大缝隙,吸附后孔径和缝隙明显减小,分析原因可能是有较多物质附着在焦粉表面及孔道内造成。吸附后焦粉表面碳、氧、硫、氮元素相对含量大幅增加,这说明焦粉对焦化废水中的有机物和部分含硫、含氮物质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废水
焦粉
吸附
正交试验
COD
色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纳米流体强化吸收CO_(2)研究进展
被引量:
1
4
作者
梁嘉欣
冉艺璇
+3 位作者
武西宁
李亚男
马晓迅
徐龙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0-64,69,共6页
纳米流体作为一种新型传质增强技术,能有效地降低传质阻力,提高传质速率。综述了纳米流体强化CO_(2)吸收的研究现状。阐述了纳米流体的气液传质增强机制,重点讨论了纳米颗粒的种类、尺寸、表面官能化、浓度及初始CO_(2)浓度等因素对CO_...
纳米流体作为一种新型传质增强技术,能有效地降低传质阻力,提高传质速率。综述了纳米流体强化CO_(2)吸收的研究现状。阐述了纳米流体的气液传质增强机制,重点讨论了纳米颗粒的种类、尺寸、表面官能化、浓度及初始CO_(2)浓度等因素对CO_(2)吸收的影响,简要介绍了几种纳米流体增强CO_(2)吸收的数学模型。最后对纳米流体在CO_(2)捕集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流体
二氧化碳
化学吸收
气液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HPLC-ELSD法测定生物柴油中的游离甘油
被引量:
7
5
作者
李蓉
王武生
+1 位作者
马晓迅
陈斌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67-1170,共4页
采用液液萃取及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技术,建立了生物柴油中游离甘油含量的测定方法。待测生物柴油经乙腈-水(75∶25)抽提并离心分离后,取部分下层水相进行分析。优化的色谱条件为:色谱柱Inertsil NH2(250 mm×4.6 mm,5μm)...
采用液液萃取及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技术,建立了生物柴油中游离甘油含量的测定方法。待测生物柴油经乙腈-水(75∶25)抽提并离心分离后,取部分下层水相进行分析。优化的色谱条件为:色谱柱Inertsil NH2(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75∶25);流速1.0 mL/min;柱温35℃;进样量30μL;ELSD载气压力360 kPa,漂移管温度28℃。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生物柴油中游离甘油的含量在3.73~302.0 mg/k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0.999 8,检出限(S/N≥3)为2.1 mg/kg,其加标回收率为98%~10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9%~1.8%。方法灵敏、准确且重复性好,可为生物柴油中游离甘油含量的测定提供一种快速高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
生物柴油
甘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亲水作用色谱法测定甜菊糖主要极性组分
被引量:
2
6
作者
陈斌
李曙光
+2 位作者
马晓迅
陈国亮
李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280-284,共5页
以亲水作用色谱(HILIC)模式,建立一种强碱性阴离子交换分析柱(SAX)分离检测甜菊糖中甜菊糖甙、莱鲍迪甙C、莱鲍迪甙A的方法。根据吸附剂、吸附质的结构特点及物理特性,对分离机理进行初探,推测导致此机理的诱因可能为氢键、偶极作用等...
以亲水作用色谱(HILIC)模式,建立一种强碱性阴离子交换分析柱(SAX)分离检测甜菊糖中甜菊糖甙、莱鲍迪甙C、莱鲍迪甙A的方法。根据吸附剂、吸附质的结构特点及物理特性,对分离机理进行初探,推测导致此机理的诱因可能为氢键、偶极作用等。与国标法相比,所建立的检测方法中色谱图杂质峰数目增多,主要物质分离度明显提高。甜菊糖甙、莱鲍迪甙C和莱鲍迪甙A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56~5.600、0.032~3.200mg/mL和0.204~24.000mg/mL,R2分别为0.9991、0.9989和0.9992。3组分低、中、高3个质量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率在95.8%~101.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6)均小于1.00%。该方法简单、灵敏、准确、重现性好,为准确分析甜菊糖主要极性组分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水作用色谱
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柱
甜菊糖
极性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化学链燃烧中Co掺杂改性Fe2O3(104)载氧体反应特性
被引量:
4
7
作者
梁志永
覃吴
+1 位作者
石司默
马晓迅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8-35,共8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建立金属Co掺杂的铁基载氧体的微观模型,探究掺杂Co后模型表面的电子结构及反应特性的变化。首先,采用Material Studio软件中CASTEP模块构建并优化Fe2O3(104)的平板模型;其次,以Co原子分别替换模型表面不同配位数的Fe原...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建立金属Co掺杂的铁基载氧体的微观模型,探究掺杂Co后模型表面的电子结构及反应特性的变化。首先,采用Material Studio软件中CASTEP模块构建并优化Fe2O3(104)的平板模型;其次,以Co原子分别替换模型表面不同配位数的Fe原子(Fe5 f,Fe6 f和Fe7 f),构建Co在表面不同Fe原子位的掺杂模型(Co–Fe2O3(104));最后,计算纯净模型和掺杂模型的表面能、掺杂结合能、态密度以及掺杂位点原子的键长、键角和原子间距离等参数,考察CO在Fe2O3(104)和Co掺杂的Fe2O3(104)表面的等温吸附特性,并以CO分子为探针测试Co掺杂模型和纯净模型表面的氧化反应特性,获取反应路径、过渡态和反应活化能等信息。几何优化结果得到Co掺杂模型的稳定性顺序是:Co5f–Fe2O3(104)>Co6f–Fe2O3(104)>Co7f–Fe2O3(104),对应的结合能分别为–0.399 eV、–0.215 eV和0.487 eV,Co在Fe5f和Fe6f位的掺杂是放热过程,并且在Fe5f原子位的掺杂时放热较多,而在Fe7f原子的掺杂属于是吸热反应;Co掺杂改变了掺杂位点相邻O原子的平均键长LO-M(M代表Fe或Co),其中Co替换Fe7f后相邻O原子的LO-M增加了0.0044 nm;掺杂Co后模型的总态密度(DOS)均向费米能级(0 eV)方向移动,在–8 eV^0 eV能量范围内离域性增强,而且Co5f–Fe2O3(104)模型体系靠近费米能级左边的填充态能量高于其他模型。等温吸附表明Co掺杂可以提高CO在模型表面的吸附量,并且存在吸附两种方式:–2.0 eV附近的峰为CO模型表面碱性位点的吸附峰,–0.75 eV附近的峰为CO在非碱性位点的吸附峰。CO在Co5f–Fe2O3(104)表面的吸附能(–0.851 eV)最大,而在Co7f–Fe2O3(104)表面的吸附需要外加能量(0.386 eV),CO在Co6f和Co7f掺杂位吸附的键长(LCO)比纯净模型表面的分别增加了0.0004 nm和0.0011 nm,表明Co掺杂表面对CO分子的活化作用较大;过渡态分析表明CO在Co掺杂表面氧化生成CO2的反应活化能均明显下降,其中CO在Co5f–Fe2O3(104)表面生成CO2的活化能最低,比在Fe2O3(104)表面的减少了0.518 eV,且相应的反应能增加了0.445 eV。研究表明,Co与Fe在其氧化物中成键结构不同,导致掺杂后模型表面的悬键增多,表面能增大,态密度向费米能级方向移动,提高了Fe2O3(104)表面活性,并且Co在低配位数Fe原子位的掺杂更有利于降低氧化CO的反应活化能。因此,通过掺杂金属Co提高铁基载氧体反应活性是可行的,其改性效果与掺杂活性成分的特性和掺杂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链燃烧
密度泛函理论
钴掺杂
铁基载氧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陕北中低温煤焦油中酚类化合物的提取与GC/MS分析
被引量:
37
1
作者
王汝成
孙鸣
刘巧霞
马燕星
冯光
徐龙
马晓迅
机构
西北大学化工学院
陕北能源先进化工利用
技术
教育部
工程
研究
中心
陕西省洁净煤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出处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64-669,共6页
基金
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09BAA20B02)
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资助项目(2009ZKC04-06)
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2010K01-082)
文摘
以陕北中低温煤焦油为原料,考察其中酚类化合物的组成与分布情况。首先将煤焦油的轻油和重油蒸馏切割成170~240、240~270、270~300℃三个馏分;采用酸碱抽提法提取各馏分中的酚油;利用GC/MS分析了酚油中酚类化合物的组成与分布。结果表明:轻油3个馏分酚油共鉴定出75种酚类化合物,在170~240℃酚油中鉴定出56种酚类化合物,占该酚油质量的92.87%;重油3个馏分酚油中共鉴定出81种酚类化合物,在170~240℃酚油中有酚类化合物60种,占该酚油质量的93.80%。轻油和重油中所含酚类化合物主要为低级酚、C3—C4烷基苯酚、茚酚、苯二酚、萘酚和烷基萘酚。
关键词
中低温煤焦油
馏分
酚类化合物
GC/MS
Keywords
low temperature coal tar
fractions
phenolic compounds
GC/MS
分类号
TQ523.59 [化学工程—煤化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弱酸型离子交换树脂脱胶行为的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
被引量:
1
2
作者
赵万里
韩洁
杨晓康
陈斌
李蓉
于秋硕
马晓迅
机构
西北大学化工学院
出处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7-30,共4页
基金
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9K10-02)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1JM2013)
+1 种基金
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9JK735&09JK758)
西北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PR10028)
文摘
对弱酸型离子交换树脂的油脂脱胶进行了实验,并探讨了其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行为,通过对比拟合不同温度下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发现Freundlich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实验条件下树脂对磷脂的吸附行为,40℃下的方程为y=2.028 1x+0.391 4,回归系数R2=0.950 4,50℃下的方程为y=1.816 5x+0.405 4,回归系数R2=0.940 7,并推测出吸附过程中ΔH>0,ΔG>0,ΔS>0,表明实验条件下树脂脱胶是微量吸热的过程,磷脂在树脂上发生的是复杂的多层吸附。
关键词
脱胶
FREUNDLICH方程
弱酸型离子交换树脂
Keywords
degumming
Freundlich equation
weak acid ion exchange resin
分类号
TQ644.4 [化学工程—精细化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焦粉吸附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研究
被引量:
3
3
作者
闫博华
李希龙
蒋庆
徐龙
马晓迅
机构
碳氢资源清洁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陕北能源先进化工利用
技术
教育部
工程
研究
中心
陕北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协同创新
中心
陕西省洁净煤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西安市能源高效清洁化工利用
工程
实验室
西北大学化工学院
出处
《洁净煤技术》
CAS
2019年第1期160-167,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1536009)
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18ZDXM-GY-167)
陕西省教育厅服务地方专项计划项目(17JF029)
文摘
为解决焦化废水经常规生化处理后污染指标不符合排放标准的问题,将焦化厂生产过程中自身产生的焦粉用于焦化厂废水处理工艺中生化出水的深度处理环节,考察了焦粉投加量、焦粉粒径、溶液pH值、吸附时间对焦化废水COD和色度去除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工艺条件得到最优工艺方案,最后采用SEM-EDX对比分析了焦粉使用前后的形貌变化及表面元素分布。结果表明:焦粉投加量从40 g/L增至120 g/L时,COD和色度去除率显著提高;焦粉投加量大于120 g/L时,两者去除率增速减缓,投加量超过200 g/L后,两者去除率基本稳定。焦粉粒径超过5~6 mm后,COD和色度去除率基本稳定不变。焦化废水p H值调节至8附近时,两者去除率达到最大值。吸附时间从0. 5 h逐渐增加到2. 5 h时,COD和色度去除率显著提高;超过2. 5 h后,两者去除率基本稳定。通过L18(37)正交设计试验设计优化的最佳方案为焦粉投加量200 g/L,焦粉粒径5~6 mm,溶液p H值8,吸附时间3 h;在优化条件下的多次平行试验表明,COD平均去除率达到66. 8%,色度平均去除率达到71. 2%。SEM-EDX表征显示,吸附前,焦粉孔径大,表面有较大缝隙,吸附后孔径和缝隙明显减小,分析原因可能是有较多物质附着在焦粉表面及孔道内造成。吸附后焦粉表面碳、氧、硫、氮元素相对含量大幅增加,这说明焦粉对焦化废水中的有机物和部分含硫、含氮物质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
关键词
焦化废水
焦粉
吸附
正交试验
COD
色度
Keywords
coking wastewater
coke powder
adsorption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COD
chroma
分类号
X78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纳米流体强化吸收CO_(2)研究进展
被引量:
1
4
作者
梁嘉欣
冉艺璇
武西宁
李亚男
马晓迅
徐龙
机构
碳氢资源清洁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出处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0-64,69,共6页
基金
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2018ZDXM-GY-167)
陕西省教育厅服务地方专项计划项目(17JF029,20JK0948)
榆林市科技计划项目(CXY-2021-129)。
文摘
纳米流体作为一种新型传质增强技术,能有效地降低传质阻力,提高传质速率。综述了纳米流体强化CO_(2)吸收的研究现状。阐述了纳米流体的气液传质增强机制,重点讨论了纳米颗粒的种类、尺寸、表面官能化、浓度及初始CO_(2)浓度等因素对CO_(2)吸收的影响,简要介绍了几种纳米流体增强CO_(2)吸收的数学模型。最后对纳米流体在CO_(2)捕集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纳米流体
二氧化碳
化学吸收
气液传质
Keywords
nanofluid
carbon dioxide
chemical absorption
gas-liquid mass transfer
分类号
TQ028.1 [化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HPLC-ELSD法测定生物柴油中的游离甘油
被引量:
7
5
作者
李蓉
王武生
马晓迅
陈斌
机构
西北大学化工学院陕北能源先进化工利用
技术
教育部
工程
研究
中心
/
陕西省洁净煤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出处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67-1170,共4页
基金
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9K10-02)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1JM2013)
+1 种基金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09JK735)
西北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PR10028)
文摘
采用液液萃取及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技术,建立了生物柴油中游离甘油含量的测定方法。待测生物柴油经乙腈-水(75∶25)抽提并离心分离后,取部分下层水相进行分析。优化的色谱条件为:色谱柱Inertsil NH2(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75∶25);流速1.0 mL/min;柱温35℃;进样量30μL;ELSD载气压力360 kPa,漂移管温度28℃。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生物柴油中游离甘油的含量在3.73~302.0 mg/k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0.999 8,检出限(S/N≥3)为2.1 mg/kg,其加标回收率为98%~10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9%~1.8%。方法灵敏、准确且重复性好,可为生物柴油中游离甘油含量的测定提供一种快速高效的方法。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
生物柴油
甘油
Keywords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evaporative light-scattering detector (ELSD)
biodiesel
glycerol
分类号
O657.72 [理学—分析化学]
TQ645.5 [化学工程—精细化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亲水作用色谱法测定甜菊糖主要极性组分
被引量:
2
6
作者
陈斌
李曙光
马晓迅
陈国亮
李蓉
机构
陕北能源先进化工利用
技术
教育部
工程
研究
中心
出处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280-284,共5页
基金
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9K10-02)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1JM2013)
+1 种基金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09JK735)
西北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PR10028)
文摘
以亲水作用色谱(HILIC)模式,建立一种强碱性阴离子交换分析柱(SAX)分离检测甜菊糖中甜菊糖甙、莱鲍迪甙C、莱鲍迪甙A的方法。根据吸附剂、吸附质的结构特点及物理特性,对分离机理进行初探,推测导致此机理的诱因可能为氢键、偶极作用等。与国标法相比,所建立的检测方法中色谱图杂质峰数目增多,主要物质分离度明显提高。甜菊糖甙、莱鲍迪甙C和莱鲍迪甙A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56~5.600、0.032~3.200mg/mL和0.204~24.000mg/mL,R2分别为0.9991、0.9989和0.9992。3组分低、中、高3个质量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率在95.8%~101.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6)均小于1.00%。该方法简单、灵敏、准确、重现性好,为准确分析甜菊糖主要极性组分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检测方法。
关键词
亲水作用色谱
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柱
甜菊糖
极性组分
Keywords
hydrophilic interaction liquid chromatography
strong base anion-exchange column
stevia
polar component
分类号
TS247 [轻工技术与工程—制糖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化学链燃烧中Co掺杂改性Fe2O3(104)载氧体反应特性
被引量:
4
7
作者
梁志永
覃吴
石司默
马晓迅
机构
西北大学化工学院国家碳氢资源清洁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陕北能源先进化工利用
技术
教育部
工程
研究
中心
陕西省洁净煤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北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协同创新
中心
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
工程
实验室
出处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8-35,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1536009)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B0604603)
文摘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建立金属Co掺杂的铁基载氧体的微观模型,探究掺杂Co后模型表面的电子结构及反应特性的变化。首先,采用Material Studio软件中CASTEP模块构建并优化Fe2O3(104)的平板模型;其次,以Co原子分别替换模型表面不同配位数的Fe原子(Fe5 f,Fe6 f和Fe7 f),构建Co在表面不同Fe原子位的掺杂模型(Co–Fe2O3(104));最后,计算纯净模型和掺杂模型的表面能、掺杂结合能、态密度以及掺杂位点原子的键长、键角和原子间距离等参数,考察CO在Fe2O3(104)和Co掺杂的Fe2O3(104)表面的等温吸附特性,并以CO分子为探针测试Co掺杂模型和纯净模型表面的氧化反应特性,获取反应路径、过渡态和反应活化能等信息。几何优化结果得到Co掺杂模型的稳定性顺序是:Co5f–Fe2O3(104)>Co6f–Fe2O3(104)>Co7f–Fe2O3(104),对应的结合能分别为–0.399 eV、–0.215 eV和0.487 eV,Co在Fe5f和Fe6f位的掺杂是放热过程,并且在Fe5f原子位的掺杂时放热较多,而在Fe7f原子的掺杂属于是吸热反应;Co掺杂改变了掺杂位点相邻O原子的平均键长LO-M(M代表Fe或Co),其中Co替换Fe7f后相邻O原子的LO-M增加了0.0044 nm;掺杂Co后模型的总态密度(DOS)均向费米能级(0 eV)方向移动,在–8 eV^0 eV能量范围内离域性增强,而且Co5f–Fe2O3(104)模型体系靠近费米能级左边的填充态能量高于其他模型。等温吸附表明Co掺杂可以提高CO在模型表面的吸附量,并且存在吸附两种方式:–2.0 eV附近的峰为CO模型表面碱性位点的吸附峰,–0.75 eV附近的峰为CO在非碱性位点的吸附峰。CO在Co5f–Fe2O3(104)表面的吸附能(–0.851 eV)最大,而在Co7f–Fe2O3(104)表面的吸附需要外加能量(0.386 eV),CO在Co6f和Co7f掺杂位吸附的键长(LCO)比纯净模型表面的分别增加了0.0004 nm和0.0011 nm,表明Co掺杂表面对CO分子的活化作用较大;过渡态分析表明CO在Co掺杂表面氧化生成CO2的反应活化能均明显下降,其中CO在Co5f–Fe2O3(104)表面生成CO2的活化能最低,比在Fe2O3(104)表面的减少了0.518 eV,且相应的反应能增加了0.445 eV。研究表明,Co与Fe在其氧化物中成键结构不同,导致掺杂后模型表面的悬键增多,表面能增大,态密度向费米能级方向移动,提高了Fe2O3(104)表面活性,并且Co在低配位数Fe原子位的掺杂更有利于降低氧化CO的反应活化能。因此,通过掺杂金属Co提高铁基载氧体反应活性是可行的,其改性效果与掺杂活性成分的特性和掺杂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化学链燃烧
密度泛函理论
钴掺杂
铁基载氧体
Keywords
chemical looping combusti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o-doped
iron-based oxygen carrier
分类号
TK16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陕北中低温煤焦油中酚类化合物的提取与GC/MS分析
王汝成
孙鸣
刘巧霞
马燕星
冯光
徐龙
马晓迅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3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弱酸型离子交换树脂脱胶行为的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
赵万里
韩洁
杨晓康
陈斌
李蓉
于秋硕
马晓迅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焦粉吸附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研究
闫博华
李希龙
蒋庆
徐龙
马晓迅
《洁净煤技术》
CAS
2019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纳米流体强化吸收CO_(2)研究进展
梁嘉欣
冉艺璇
武西宁
李亚男
马晓迅
徐龙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HPLC-ELSD法测定生物柴油中的游离甘油
李蓉
王武生
马晓迅
陈斌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亲水作用色谱法测定甜菊糖主要极性组分
陈斌
李曙光
马晓迅
陈国亮
李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化学链燃烧中Co掺杂改性Fe2O3(104)载氧体反应特性
梁志永
覃吴
石司默
马晓迅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