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膜分离技术在油气田采出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1
作者 马云 查辉 +3 位作者 田伟 王亦璇 惠艳妮 白海涛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14,22,共8页
油气田采出水是含有有机、无机化合物和固体悬浮物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最大副产品。随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及严格立法,如何有效处理油气田采出水成为了石油行业必须面临的问题。本文在介绍膜分离技术基本原理、分类及其在... 油气田采出水是含有有机、无机化合物和固体悬浮物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最大副产品。随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及严格立法,如何有效处理油气田采出水成为了石油行业必须面临的问题。本文在介绍膜分离技术基本原理、分类及其在油气田采出水处理应用的起源基础上,重点阐述了采出水处理中常见膜分离工艺流程、应用、膜污染机制、控制途径、清洗方法及基于膜分离技术的处理工艺综合成本对比,并基于膜分离技术在油气田采出水处理中利弊分析提出了其进一步发展的建议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分离技术 油气田采出水 处理 污染 综合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P技术及其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何延龙 赵靓 +3 位作者 黄海 安狮子 倪军 王鑫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6-115,共10页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MICP)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诱导沉积碳酸盐,从而对松散物质进行胶结的技术,该技术凭借反应速率可控、高渗透性、绿色环保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笔者系统综述了MICP技术的作用原理、应...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MICP)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诱导沉积碳酸盐,从而对松散物质进行胶结的技术,该技术凭借反应速率可控、高渗透性、绿色环保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笔者系统综述了MICP技术的作用原理、应用菌种、矿化胶结机制,以及MICP技术在油气田开发领域的应用。MICP技术主要通过尿素水解作用、反硝化作用、硫酸盐还原作用或甲烷氧化作用实现,诱导碳酸盐沉淀的微生物主要分为产胞外聚合物菌、产脲酶菌、反硝化菌、硫酸盐还原菌和甲烷氧化菌。MICP技术的矿化作用产生碳酸盐沉淀,可作为桥梁胶结松散物质,形成统一的整体。将MICP技术应用于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堵塞孔隙及裂缝,可以在预防出砂的同时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高油气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P技术 微生物 脲酶 矿化 胶结 固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WO-SVM的测井岩性识别模型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榆林南气田山西组为例
3
作者 董凤娟 李昆昆 +4 位作者 费世祥 王京舰 周超 任大忠 卢学飞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2-880,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榆林南气田山西组地层发育一套以砂岩和泥岩为主、夹少量煤层的沉积序列,是该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层位。为提高岩性识别效率与精度,本研究采用随机森林算法(Random Forest)开展测井参数敏感性分析,优选出自然伽马(GR)... 鄂尔多斯盆地榆林南气田山西组地层发育一套以砂岩和泥岩为主、夹少量煤层的沉积序列,是该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层位。为提高岩性识别效率与精度,本研究采用随机森林算法(Random Forest)开展测井参数敏感性分析,优选出自然伽马(GR)、补偿中子(CNL)、声波时差(AC)和密度(DEN)4个对岩性响应敏感的特征参数。研究共提取865组样本数据(每组样本有4维测井属性、1维岩性标签),其中70%作为训练样本,其余30%作为测试样本。通过对比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SVM)、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PSO-SVM)和灰狼优化支持向量机(GWOSVM)等机器学习方法,建立了山西组3种主要岩性的智能识别模型,并结合岩性剖面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灰狼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模型(GWO-SVM)表现最优,其识别准确率达93.4%,召回率和F1值分别为93.0%和93.6%,各项评价指标均优于对比模型,展现出更高的识别精度、更好的综合性能与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识别 测井响应 机器学习 GWO-SVM 山西组 榆林南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离子协同表面活性剂提高采收率可视化实验
4
作者 何芬 刘娅菲 +2 位作者 房文静 凌陈月 张衍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2-552,共11页
通过改变注入水矿化度和离子组成提高石油采收率已经成为许多研究的焦点。然而,针对表面活性剂和注入水水质相结合的提高采收率技术相对较少。因此通过微模型模拟驱替过程进行微观驱油实验,结合油水间界面张力和黏弹性模量测定实验研究... 通过改变注入水矿化度和离子组成提高石油采收率已经成为许多研究的焦点。然而,针对表面活性剂和注入水水质相结合的提高采收率技术相对较少。因此通过微模型模拟驱替过程进行微观驱油实验,结合油水间界面张力和黏弹性模量测定实验研究不同阳离子和表面活性剂协同作用对采收率的影响。微观驱油实验结果表明:10000 mg/L NaCl溶液和50000 mg/L CaCl_(2)溶液的驱油效率最好,采收率分别达到64.51%和59.27%;加入表面活性剂后,10000 mg/L NaCl+0.2%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溶液和50000 mg/L CaCl_(2)+0.2%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溶液驱油效率最好,采收率分别达到了87.28%和80.92%。界面张力和黏弹性模量测定实验结果表明:NaCl溶液和CaCl_(2)溶液加入阴离子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后,界面张力在10^(-1)(m·N)/m数量级,而加入两性离子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后,界面张力下降至10^(-2)~10^(-3)(m·N)/m数量级,黏弹性模量也出现大幅度下降。最终从油水界面张力、黏弹性模量以及润湿性以及微观驱油过程综合探讨不同阳离子协同表面活性剂对驱油过程的影响机理,综合分析多因素与采收率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 表面活性剂 界面性质 微模型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温自降解暂憋剂性能影响因素实验
5
作者 刘顺 刘建斌 +5 位作者 陈鑫 周志祥 黄凯 杜恒毅 张亚龙 王宗振 《特种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5-150,共6页
暂憋体积压裂技术要求暂憋剂解堵时间在几小时之内,而暂堵剂的解堵时间通常为几天,无法满足暂憋体积压裂对暂憋剂性能的要求。为此,采用水溶液聚合法,以纤维素为主体,丙烯酰胺为接枝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合成了一种暂憋剂... 暂憋体积压裂技术要求暂憋剂解堵时间在几小时之内,而暂堵剂的解堵时间通常为几天,无法满足暂憋体积压裂对暂憋剂性能的要求。为此,采用水溶液聚合法,以纤维素为主体,丙烯酰胺为接枝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合成了一种暂憋剂,并研究了在油藏条件下温度、矿化度、草酸含量、暂憋剂粒径对暂憋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暂憋剂具有较好的耐温性能,残渣率基本维持稳定;温度为60℃时,暂憋剂可流动时间为2.60 h,溶解时间为7.43 h,残渣率为7.25%;暂憋剂的溶解速度随矿化度的升高而略有延缓,并且暂憋剂在CaCl_(2)溶液中的溶解速度较NaCl溶液中的溶解速度更慢,具有较好的耐盐性;暂憋剂与压裂液有较好的配伍性,在压裂液中的可流动时间和溶解时间略有延长;草酸含量对暂憋剂的残渣率影响非常小;随着暂憋剂粒径的降低,暂憋剂的可流动时间和溶解时间呈先缓慢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并且组合粒径的暂憋剂的可流动时间和溶解时间均较单一粒径的暂憋剂有所延长。研究结果可为暂憋剂性能优化与暂憋剂运移规律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积压裂 暂憋剂 溶解规律 解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DJ区块深部煤储层地质-工程甜点测井评价技术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舵 刘之的 +4 位作者 王成旺 刘天定 陈高杰 郝晋美 孙博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72-1788,共17页
深部煤层气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强、应力大、压力高和可改造性差,因此,其规模化开发要求对甜点开展精细评价。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法)提出了深部煤储层地质-工程甜点的12项评价指标,建立了测井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鄂尔多斯盆地DJ区块20余... 深部煤层气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强、应力大、压力高和可改造性差,因此,其规模化开发要求对甜点开展精细评价。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法)提出了深部煤储层地质-工程甜点的12项评价指标,建立了测井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鄂尔多斯盆地DJ区块20余口井的深部煤储层甜点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煤储层地质-工程甜点主控因素与产能施工压力比(I_(p))存在良好的相关性。DJ区块深部煤储层的上部甜点类别普遍优于中、下部,上部主要为Ⅰ类甜点,中部为Ⅲ类甜点,下部为Ⅱ类甜点。②含气量和脆性指数分别是储层及工程品质的主控因素。③煤储层顶、底板发育较厚的灰岩和泥岩,煤储层与灰岩和泥岩的力学特性差异较大,能有效封隔压裂缝在煤储层中扩展。压裂工况和试气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地质-工程甜点测井评价方法应用效果良好,可用于深部煤储层压裂射孔选段和测井优选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能施工压力比 含气量 脆性指数 地质-工程一体化 甜点评价 深部煤储层气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某气田集气站管线腐蚀机理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杨开利 张盼盼 +3 位作者 蒲阳峰 李磊 范鑫 白海涛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8-132,137,共6页
针对陕北某气田集气站腐蚀严重的问题,对集气站接收的天然气和采出水组成进行分析。通过失重法测定L245NS碳钢在集气站不同部位的平均腐蚀速率,并对腐蚀产物膜和点蚀坑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接收的天然气中CO_(2)含量与H_(2)S含量分别为6.... 针对陕北某气田集气站腐蚀严重的问题,对集气站接收的天然气和采出水组成进行分析。通过失重法测定L245NS碳钢在集气站不同部位的平均腐蚀速率,并对腐蚀产物膜和点蚀坑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接收的天然气中CO_(2)含量与H_(2)S含量分别为6.33%和354mg/m^(3),接收的采出水pH低,Cl^(-)和成垢阳离子含量高,接收的介质属于强腐蚀强结垢介质;进站管线、污水管线和出站管线的腐蚀产物膜均不完整,腐蚀程度分别为轻度、严重、轻度,腐蚀形态均为点蚀,主要以CO_(2)腐蚀为主。进站管线内的腐蚀结垢产物组成主要为BaSO_(4)和CaCO_(3),污水管线内的腐蚀结垢产物主要组成为单质S、FeCO_(3)和CaCO_(3)。造成点蚀的主要原因为腐蚀介质结垢严重,垢在管线表面分布不均匀及Cl^(-)和CO_(2)腐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气站 L245NS碳钢 管线 腐蚀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环境中有机缓蚀剂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白海涛 李向阳 +3 位作者 崔炎 刘鹏 何顺安 马云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6587-6597,共11页
石油行业中,CO_(2)驱技术在众多提高采收率方法中占据重要位置。近年来,CO_(2)驱技术因对碳的埋存有积极贡献而受到更多关注,然而CO_(2)的注入会大大增加油套管腐蚀失效的风险,缓蚀剂的开发及抑制机理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以石油行业... 石油行业中,CO_(2)驱技术在众多提高采收率方法中占据重要位置。近年来,CO_(2)驱技术因对碳的埋存有积极贡献而受到更多关注,然而CO_(2)的注入会大大增加油套管腐蚀失效的风险,缓蚀剂的开发及抑制机理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以石油行业中有机缓蚀剂对CO_(2)腐蚀抑制机理的角度,对有机缓蚀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重点介绍有机缓蚀剂的吸附、补强、架桥和形成疏水膜机理,并从官能团与金属表面的作用机理等方面对比分析有机胺类、咪唑啉类、表面活性剂类、聚合物类、碳点类缓蚀剂对CO_(2)腐蚀的抑制效果,展望CO_(2)环境中有机缓蚀剂的抑制机理研究与缓蚀剂开发的发展趋势和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有机缓蚀剂 抑制机理 官能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CA-TSO-BPNN模型的海底管道内腐蚀速率预测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肖荣鸽 刘国庆 +3 位作者 刘博 魏王颖 庄琦 靳帅帅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88,共7页
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不断增强,在役的和建设中的海底油气管道越来越多,海底油气管道内腐蚀速率预测对于海底油气管道的日常运行、维护和检修极为重要。为了提高海底油气管道内腐蚀速率预测精度和稳定性,建立了基于主成... 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不断增强,在役的和建设中的海底油气管道越来越多,海底油气管道内腐蚀速率预测对于海底油气管道的日常运行、维护和检修极为重要。为了提高海底油气管道内腐蚀速率预测精度和稳定性,建立了基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金枪鱼群算法(Tuna Swarm Optimization,TSO)优化BP神经网络的海底管道内腐蚀速率预测组合模型PCA-TSO-BPNN。运用PCA进行数据降维,筛选出海底管道内腐蚀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海底管道内腐蚀速率BPNN预测模型,并采用TSO算法对BPNN预测模型的权值和阈值参数进行寻优;利用PCA-TSO-BPNN组合模型对海底管道内腐蚀速率进行预测,并与对比模型进行比较,验证PCA-TSO-BPNN组合模型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PCA-TSO-BPNN组合模型的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1.8441%和0.06757,远低于对比模型,组合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可为海底管道内腐蚀防护和流动保障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主成分分析 金枪鱼群算法 海底管道 腐蚀速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下乳化/水热催化裂解复合降黏开采稠油技术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宋向华 蒲春生 +2 位作者 刘洋 张荣军 秦文龙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3-157,共5页
实验考察了胜利孤东稠油井下催化水热裂解和乳化/催化水热裂解降黏效果。所用催化剂为水溶性铁镍钒体系,Fe^3+:Ni^2+:VO^4+=5:1:1,100g稠油与30g 0.5%催化荆水溶液在240℃反应24小时。原始黏度(50℃)11.0和8.36Pa·... 实验考察了胜利孤东稠油井下催化水热裂解和乳化/催化水热裂解降黏效果。所用催化剂为水溶性铁镍钒体系,Fe^3+:Ni^2+:VO^4+=5:1:1,100g稠油与30g 0.5%催化荆水溶液在240℃反应24小时。原始黏度(50℃)11.0和8.36Pa·s的两种稠油裂解并静置除水后,黏度降低76.2%和75.6%,室温放置60天后降黏率下降小于3个百分点。气相色谱显示裂解后轻组分明显增加,红外光谱显示稠油组分发生脱羧反应且芳环数减少。讨论了稠油催化水热裂解反应机理。所用化学助剂JN-A在油水中均可溶,耐温达250%2,耐矿化度达50g/L,其水溶液以30:100的质量比与稠油混合时形成低黏度的O/W乳状液。当水相含1.0%JN-A和0.5%催化剂时,两种稠油水热裂解后的反应混合物为O/W乳状液,黏度仅为319和309mPa·s.静置除水后的稠油降黏率增加到86.5%和87.3%,其中的轻组分含量进一步增加。该井下乳化/催化水热裂解复合降黏法成功地用于孤东两口蒸汽吞吐井,稠油井作业后初期采出的原油黏度由~9Pa·s降低到1Pa·s左右,随采油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约50天后超过4Pa-S.图2表6参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催化水热裂解 过渡金属催化剂 乳化 降黏 改质 稠油开采 蒸汽吞吐井 胜利孤东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可动流体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以苏里格气田西区盒8段与山1段为例 被引量:26
11
作者 柳娜 周兆华 +3 位作者 任大忠 南珺祥 刘登科 杜堃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25,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气藏开发前景良好,但储层广泛发育的微纳米孔喉使得多孔喉介质空间内流体赋存、运移规律复杂,导致天然气开采难度较大。为明确储层可动流体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对苏里格气田西区主力产气层盒8段与山1段储层开展...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气藏开发前景良好,但储层广泛发育的微纳米孔喉使得多孔喉介质空间内流体赋存、运移规律复杂,导致天然气开采难度较大。为明确储层可动流体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对苏里格气田西区主力产气层盒8段与山1段储层开展核磁共振、扫描电镜、物性测试及恒速压汞等实验研究。结果表明:①盒8段与山1段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特征差异明显,前者(平均为48.75%)明显高于后者(平均为23.64%)。②盒8段可动流体分布特征受物性及孔喉结构控制明显,优势渗流通道的广泛发育及相对丰富的较大孔喉是储层较高可动流体饱和度的重要控制因素,复杂的孔喉配置关系导致山1段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影响因素复杂。③可动流体综合评价模型表明,强粒间孔-溶孔信号,高过渡半径及高过渡进汞饱和度均是较大可动流体饱和度的关键控制因素。该研究成果明确了不同段致密砂岩气藏可动流体控制因素,为致密砂岩气藏“甜点”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致密砂岩气藏开发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藏 可动流体 储层物性 孔喉结构 苏里格气田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技术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的应用新进展 被引量:11
12
作者 秦文龙 张志强 +1 位作者 侯宝东 杨江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1期10-13,共4页
文中对纳米技术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的应用作了介绍和评述,涉及原理、制备、性能、工艺、现场应用效果等方面。其中,较详细地介绍了改进的纳米粒分散体系和纳米乳液的作用机理及提高采收率的效果,适合复杂地层和苛刻环境的纳米硅凝胶... 文中对纳米技术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的应用作了介绍和评述,涉及原理、制备、性能、工艺、现场应用效果等方面。其中,较详细地介绍了改进的纳米粒分散体系和纳米乳液的作用机理及提高采收率的效果,适合复杂地层和苛刻环境的纳米硅凝胶、纳米聚合物微球封堵技术,以及纳米复合压裂增产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技术 纳米材料 提高采收率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静态实验的稠油低温氧化影响因素评价 被引量:5
13
作者 袁士宝 王波毅 +2 位作者 李杨 蒋海岩 赵黎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53-657,共5页
为了提高稠油火驱高温氧化的持续性,获得稠油氧化内在反应机制,保障燃烧顺利启动,对辽河油田某火驱试验区稠油油样进行静态反应釜低温氧化实验,研究了原油组分、温度、压力和含水饱和度等对低温氧化反应的影响,并用灰色关联法对氧化影... 为了提高稠油火驱高温氧化的持续性,获得稠油氧化内在反应机制,保障燃烧顺利启动,对辽河油田某火驱试验区稠油油样进行静态反应釜低温氧化实验,研究了原油组分、温度、压力和含水饱和度等对低温氧化反应的影响,并用灰色关联法对氧化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原油中饱和烃和芳香烃的含量较高时,有利于原油低温氧化反应进行;随着温度上升,稠油低温氧化速率提高,尤其在170℃之后,增速明显增大;氧气分压升高,在相同的接触面积上有利于稠油低温氧化反应的进行;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增大,氧化反应程度呈下降趋势。用关联分析法对稠油低温氧化影响因素的排序表明,温度是影响低温氧化反应的首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火烧油层 低温氧化 温度 压力 含水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防垢技术及应用发展现状 被引量:20
14
作者 肖曾利 蒲春生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1-125,共5页
水设备中的水垢会造成水管中水流的堵塞,从而影响热交换器的工作效率,在经济上带来相当大的损失。人们对水垢的组成、预防及水的软化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找到不同的化学和物理防垢方法。其中,磁化(永磁和电磁)水处理技术因其投资小、操作... 水设备中的水垢会造成水管中水流的堵塞,从而影响热交换器的工作效率,在经济上带来相当大的损失。人们对水垢的组成、预防及水的软化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找到不同的化学和物理防垢方法。其中,磁化(永磁和电磁)水处理技术因其投资小、操作简单、无毒无污染,集防垢、除垢、杀菌、缓蚀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防垢除垢技术。文中介绍了磁场对水溶液物理化学性质、结晶过程、作用条件的影响,并介绍了磁场作用下离子对磁化效果的影响及磁场的记忆效应;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磁防垢的作用机理及磁防垢除垢技术的工艺发展情况。最后指出,建立和完善定量磁处理防垢除垢理论模型是机理研究的发展趋势,在应用技术上加强磁处理技术与光、超声波等物理技术、化学投药法及生物技术协同处理工业用水,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场 防垢 除垢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催化水热裂解降黏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秦文龙 肖曾利 +2 位作者 吴景权 孔鹏 陈炜斌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3-96,1+12,共4页
采用高温高压反应釜模拟研究了稠油在开采过程中全温度段(50~300℃)条件下的催化水热裂解降黏反应,利用元素分析仪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了稠油元素组成和族组成变化,利用旋转流变仪测试并分析了稠油黏度变化及黏温特性,初步探讨了200℃... 采用高温高压反应釜模拟研究了稠油在开采过程中全温度段(50~300℃)条件下的催化水热裂解降黏反应,利用元素分析仪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了稠油元素组成和族组成变化,利用旋转流变仪测试并分析了稠油黏度变化及黏温特性,初步探讨了200℃以下的稠油催化水热裂解降黏的实质.结果表明:稠油在低温条件下水热裂解反应降黏以破坏弱化学作用力为主,稠油降黏率与重质组分减少密切相关.有催化剂存在时,稠油催化裂解作用的主要温度在150~200℃,反应24 h降黏率可达到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水热裂解 催化 降黏 低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秦文龙 崔军平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94-598,共5页
应用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法、烃源岩生排烃史法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法等综合分析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分析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期主要分为两个大阶段:第一阶段油气成藏时期在距今120~80 Ma,相当于伊敏组沉积时... 应用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法、烃源岩生排烃史法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法等综合分析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分析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期主要分为两个大阶段:第一阶段油气成藏时期在距今120~80 Ma,相当于伊敏组沉积时期—青元岗组沉积早期,是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最主要的成藏时期,油气大规模注入储层时期应该在105~90 Ma,相当于伊敏组二、三段沉积时期,此时期为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时期,油气运移动力充足,有利于油气发生大规模的运移并聚集成藏;第二阶段为青元岗组沉积至今,青元岗组沉积以来,发生过近东西向的挤压反转,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重新调整,同时二次生成的油气继续注入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贝尔凹陷 伊利石测年 流体包裹体 油气成藏期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温速率对稠油氧化特征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蒋海岩 赵黎明 +2 位作者 程海清 袁士宝 刘文强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9-63,共5页
为了研究升温速率对稠油氧化过程中的影响,采用热重分析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对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稠油氧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升温速率越快原油失重速率曲线向高温侧轻微移动,原油氧化反应速率加快,燃料沉积阶段时间变短,导致了燃... 为了研究升温速率对稠油氧化过程中的影响,采用热重分析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对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稠油氧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升温速率越快原油失重速率曲线向高温侧轻微移动,原油氧化反应速率加快,燃料沉积阶段时间变短,导致了燃料沉积阶段裂解反应不充分。在采用Coats-Redfern方法对原油氧化动力学参数进行计算时发现,升温速率对反应机理函数的选取并无影响,但各氧化阶段活化能的计算结果呈现差异性。分析DSC曲线显示,升温速率加快,原油氧化放热量增加,特别在高温氧化阶段增加尤为明显。因此,说明升温速率对稠油氧化过程有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温速率 原油 氧化反应 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均匀设计法的含油污泥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实验 被引量:6
18
作者 蒋华义 段远望 +4 位作者 王玉龙 邹少杰 张兰新 李瑾 王冰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819-3825,共7页
在原油采输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油污泥,传统处理方式存在回收效率低、环境二次污染等弊端,应用超临界水气化含油污泥进行氢能回收,对含油污泥进行高效处理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均匀设计方法研究超临界水的反应温度、反应压力、... 在原油采输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油污泥,传统处理方式存在回收效率低、环境二次污染等弊端,应用超临界水气化含油污泥进行氢能回收,对含油污泥进行高效处理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均匀设计方法研究超临界水的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反应时间和物料比与最终单位污泥产氢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反应结果拟合出它们之间的经验公式,分析超临界水反应参数对含油污泥气化制氢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通过均匀设计进行多元线性拟合在含油污泥气化实验中具有较好的可行性,拟合出的经验公式具有良好的预测性,单位污泥产氢量与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呈正相关,与物料比呈负相关,伴随压力的增加单位污泥产氢量先增加后减小。在反应参数为544℃、2.2MPa、150min、10%下,单位污泥产氢量最高为5.92mmol/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匀设计 含油污泥 超临界水 气化 制氢 最优反应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级氧化技术及其在油田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高永亮 蒲春生 +1 位作者 肖曾利 秦文龙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9-234,共6页
高级氧化处理技术作为物化处理技术之一.具有处理效率高、对有毒污染物破坏彻底等优点,其降解废水的原理主要是利用各种活性自由基进攻有机大分子并与其反应。从而破坏有机分子结构达到氧化去除有机物的目的,该技术已经逐渐成为难降... 高级氧化处理技术作为物化处理技术之一.具有处理效率高、对有毒污染物破坏彻底等优点,其降解废水的原理主要是利用各种活性自由基进攻有机大分子并与其反应。从而破坏有机分子结构达到氧化去除有机物的目的,该技术已经逐渐成为难降解废水处理研究的热点。文中阐述了高级氧化技术的机理,综述了近年来含难降解有机物质的油田废水处理中各种高级氧化(深度氧化)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情况。目前,高级氧化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光化学催化法、超声化学氧化法、电催化氧化法、超临界氧化法、Fenton试剂法等,叙述了每种技术的原理、特点、研究进展及用途。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高级氧化技术是处理难生物降解的有毒有害有机物的最有前途,且对环境无二次污染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深度)氧化 原理 应用 油田废水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注蒸汽层内水热裂解降黏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秦文龙 苗建宇 +1 位作者 刘通 蒲春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2-404,共3页
在静态和动态条件下考察了油溶性有机铁盐类催化剂XAGD-2在200℃温度下催化孤东稠油水热裂解反应的效果。静态反应在高压釜中进行,加水量为稠油质量的30%,催化剂加量0.05%0.8%,时间24小时。催化剂加量0.3%时,静态水热裂解稠油50℃黏度(... 在静态和动态条件下考察了油溶性有机铁盐类催化剂XAGD-2在200℃温度下催化孤东稠油水热裂解反应的效果。静态反应在高压釜中进行,加水量为稠油质量的30%,催化剂加量0.05%0.8%,时间24小时。催化剂加量0.3%时,静态水热裂解稠油50℃黏度(原始值25.3Pa·s)降低75.6%;H含量增大,C、O、N含量减少,S含量显著减少;与不加催化剂的实验结果相比,胶质、沥青质进一步减少,饱和烃、芳香烃进一步增多。在模拟蒸汽吞吐过程的饱和稠油填砂管水热裂解实验中,注汽后放置12小时回采,随吞吐轮次增加(15轮次),单轮次采收率由3.70%降至0.64%(总计9.43%),采出稠油降黏率由47.7%降至32.4%;蒸汽吞吐前先注入0.3PV10g/L的催化剂溶液(折合催化剂用量0.3%),单轮次采收率由第一轮次的8.50%降至第五轮次的0.66%(总计17.87%),第一轮次降黏率76.3%,第二轮次升至87.6%,逐渐降至第五轮次的74.4%。讨论了稠油改质、降黏、提高采收率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利孤东稠油 地层水热裂解 有机铁盐 油溶性催化剂 降黏 改质 蒸汽吞吐 动态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