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省不同生态区大气氮沉降量的初步估算 被引量:19
1
作者 魏样 同延安 +3 位作者 乔丽 刘学军 段敏 李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95-800,共6页
2008年,对陕西省4个不同生态区5个监测点的干湿沉降输氮量进行为期1年的观测研究,旨在对不同生态区大气氮沉降量进行初步估算。结果表明,2008年各生态区总无机氮(TIN)沉降量在8.25~16.12kg·hm-2之间,其中以地处长城沿线风沙草原... 2008年,对陕西省4个不同生态区5个监测点的干湿沉降输氮量进行为期1年的观测研究,旨在对不同生态区大气氮沉降量进行初步估算。结果表明,2008年各生态区总无机氮(TIN)沉降量在8.25~16.12kg·hm-2之间,其中以地处长城沿线风沙草原生态区的榆林地区最小,渭河谷地农业生态区的杨凌地区最大。榆林、洛川、西安、杨凌以及安康地区NH4+-N沉降量分别为3.10、3.66、8.60、9.14和9.96kg·hm-2,NO3--N沉降量分别为5.15、7.54、6.29、6.98和5.66kg·hm-2,NH4+-N沉降量的不同是造成TIN沉降量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各生态区湿沉降输氮量为6.57~14.43kg·hm-2,干沉降输氮量为1.19~2.74kg·hm-2,均显示出一定的时间变异性。受降雨量影响,湿沉降量在降雨量大的夏秋季较高,降雨量小的冬春季较低;干沉降量则与之相反,可能是由于雨水的冲刷作用和冬春季节扬尘天气较多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区 氮沉降 干沉降 湿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不同生态区大气氮素干湿沉降的时空变异 被引量:26
2
作者 梁婷 同延安 +4 位作者 林文 乔丽 刘学军 白水成 杨宪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38-745,共8页
为研究陕西省不同生态区大气氮素干湿沉降的时空变化规律,于2009年11月至2010年10月对4个生态区5个监测点的干湿沉降输入量进行为期1a的观测。结果表明:监测期内,榆林、洛川、西安、杨凌和安康地区总N沉降量分别为4.7、11.9、25.8、31.9... 为研究陕西省不同生态区大气氮素干湿沉降的时空变化规律,于2009年11月至2010年10月对4个生态区5个监测点的干湿沉降输入量进行为期1a的观测。结果表明:监测期内,榆林、洛川、西安、杨凌和安康地区总N沉降量分别为4.7、11.9、25.8、31.9和19.2 kg/hm2,其中N湿沉降量分别为2.9、10.4、24.8、27.7和16.3 kg/hm2,占总沉降的62%—96%,N干沉降量分别为1.8、1.5、1.0、4.1和2.9 kg/hm2,占4%—38%,且湿沉降与降雨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干沉降与之相反;各地区NH+4-N沉降量分别为2.0、6.4、17.0、17.2和11.9 kg/hm2,占总沉降的44%—66%,NO-3-N沉降量分别为2.6、5.5、8.8、14.7和7.3 kg/hm2,占34%—56%,除榆林地区外,其他地区以NH+4-N沉降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氮沉降 不同生态区 干沉降 湿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关中、陕南地区初夏干旱特点及预测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牛桂萍 李智嘉 +2 位作者 杨月娟 侯明全 陈高峰 《灾害学》 CSCD 1997年第2期63-67,共5页
应用1958~1995年38a6月份陕西省关中、陕南地区24站的降水资料,研究了关中、陕南6月份的降水特点;选取其中12站作为资料站,计算出关中、陕南6月份的降水指数f,研究了关中、陕南初夏(6月份)的干旱特点;就初夏干旱发生的高空500hP... 应用1958~1995年38a6月份陕西省关中、陕南地区24站的降水资料,研究了关中、陕南6月份的降水特点;选取其中12站作为资料站,计算出关中、陕南6月份的降水指数f,研究了关中、陕南初夏(6月份)的干旱特点;就初夏干旱发生的高空500hPa环流形势与历年平均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初夏干旱作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旱灾 降水特点 陕西 干旱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棉花多元种植气象服务系统
4
作者 白作金 王万瑞 +4 位作者 王建萍 刘耀武 李明玉 郭剑侠 俱开省 《中国棉花》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1-13,共3页
从陕西棉区的实际出发 ,依托棉花、气象及相关科技成果 ,开发了包括棉区农情、指标信息、气象信息 ,适用技术和工程技术成果应用 ,产品技术服务等内容的 ,以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为平台的陕西棉花多元种植气象服务系统 ,以提高棉花多元... 从陕西棉区的实际出发 ,依托棉花、气象及相关科技成果 ,开发了包括棉区农情、指标信息、气象信息 ,适用技术和工程技术成果应用 ,产品技术服务等内容的 ,以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为平台的陕西棉花多元种植气象服务系统 ,以提高棉花多元种植技术中的气象科技含量及气象服务水平 ,降低气候风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棉花 多元种植 气象服务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分类器和回波物理特征的C波段雷达非气象回波识别方法和性能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巧 戚友存 +4 位作者 张哲 杨毅 朱自伟 王楠 胡启元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3-836,共14页
天气雷达在观测过程中,通常会受到非气象因子的干扰,产生非气象回波,从而严重影响雷达定量降水估计的精度和短临降水预报的性能。本文使用陕西省西安、延安等7部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的体扫观测,构建了基于贝叶斯分类器和回波物理特征的... 天气雷达在观测过程中,通常会受到非气象因子的干扰,产生非气象回波,从而严重影响雷达定量降水估计的精度和短临降水预报的性能。本文使用陕西省西安、延安等7部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的体扫观测,构建了基于贝叶斯分类器和回波物理特征的质量控制方法:首先人工提取每部雷达的降水回波、地物回波和晴空回波的反射率因子,并基于提取的不同类型雷达回波,分析了陕西省7部雷达不同类型雷达回波的反射率因子、反射率因子水平纹理、反射率因子沿径向的变化梯度、5 dBZ回波高度、反射率垂直梯度的变化特征,统计得到不同类型雷达回波对应特征量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然后基于统计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建立贝叶斯分类器,对雷达回波进行初步识别;在此基础上,结合雷达回波物理特征设计了太阳尖峰识别方法、孤立点去除方法和回波空洞填补方法,进一步识别雷达回波;最后去除非气象回波,得到质量控制后的降水回波数据。利用2019年7~9月陕西省7部雷达的体扫观测数据,系统地分析了雷达质量控制方法的性能,同目前陕西省业务运行的雷达数据质量控制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使用HSS评分(Heidke skill score)评估了质量控制结果的准确率。结果表明,研发的基于贝叶斯分类器和回波物理特征的雷达质量控制方法能够较好地识别降水回波和非降水回波,识别效果优于业务使用结果,7部雷达数据质量控制结果的HSS评分均在0.7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天气雷达 质量控制 贝叶斯分类器 回波类型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要素在电力负荷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6
作者 罗慧 巢清尘 +2 位作者 李奇 刘安麟 顾润源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5-18,共4页
综合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模糊理论等智能技术,着重考虑天气因素对电力负荷的影响,确定了一种有效的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方法。并应用陕西省9个地市1998~2001年的逐日8个气象要素以及对应的逐日电力负荷值,对陕西省电力负荷进行训练和预... 综合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模糊理论等智能技术,着重考虑天气因素对电力负荷的影响,确定了一种有效的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方法。并应用陕西省9个地市1998~2001年的逐日8个气象要素以及对应的逐日电力负荷值,对陕西省电力负荷进行训练和预测,研究结果证明这种方法能较大地提高日负荷预测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要素 电力负荷预测 1998-2001年 短期负荷预测方法 人工神经网络 日负荷预测 综合应用 智能技术 模糊理论 天气因素 电力系统 研究结果 陕西省 大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路交通事故与气象条件关系及其气象预警模型 被引量:91
7
作者 罗慧 李良序 +3 位作者 胡胜 John Nairn 刘宇 郑磊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50-357,共8页
以西安地区为例,分析该地区2002年1月—2004年12月连续3年逐日公路交通事故资料1096个样本,以及该地区、对应的逐日13个气象要素资料,并将样本数据划分为春夏和秋冬两个半年,来考虑气象要素在不同时段的不同影响,建立合理有效的公路气... 以西安地区为例,分析该地区2002年1月—2004年12月连续3年逐日公路交通事故资料1096个样本,以及该地区、对应的逐日13个气象要素资料,并将样本数据划分为春夏和秋冬两个半年,来考虑气象要素在不同时段的不同影响,建立合理有效的公路气象预警模型。通过2005年3月—2006年4月交通事故发生起数共365个测试样本的检验,发现这个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运用该地区气象要素建立公路交通事故的预警模型是可行而有效的。研究表明:西安地区气象要素中包含着影响和可以预测当地公路交通的信息,按照在logistic方程中的显著性大小和因子负载的大小,在春夏半年(4—9月),影响西安地区公路交通事故相关因素依次为:能见度因子、相对湿度因子和降水因子;而在秋冬半年(10月—次年3月),依次为温度因子、能见度因子、降水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气象 因子分析 多重共线性 LOGISTIC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潜在气象风险源的公众支付意愿评估 被引量:10
8
作者 罗慧 苏德斌 +2 位作者 丁德平 李彩莲 朱海利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79-83,共5页
以高影响天气事件作为潜在气象风险源,综合应用12121气象电话拨打数据和气象信息,结合条件价值评估方法(CVM),评估社会公众对高影响天气事件发生时的支付意愿(WTP)。以西安市为例,分类分析2004—2007年、与公众生活关系密切的高温、热浪... 以高影响天气事件作为潜在气象风险源,综合应用12121气象电话拨打数据和气象信息,结合条件价值评估方法(CVM),评估社会公众对高影响天气事件发生时的支付意愿(WTP)。以西安市为例,分类分析2004—2007年、与公众生活关系密切的高温、热浪、"桑拿天"、小雨、中雨、大到暴雨、雷暴、雪、雾(霾)和连阴雨等10类高影响天气事件,评估其风险超越概率、公众风险关注和支付意愿。结果表明,当降水类、高温类、雷暴和雾(霾)等潜在气象风险源发生时,西安老百姓意愿支付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年平均值分别约为4973.394万元/年、1174.854万元/年、311.269万元/年和471.637万元/年。结论有利于定量判断公共气象服务的社会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价值评估方法 气象风险 公共气象服务 支付意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苹果花期霜冻灾害分析 被引量:48
9
作者 李美荣 朱琳 杜继稳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66-670,共5页
以苹果为主的果业是陕西省支柱产业,利用陕西省关中、陕北47个县(区)气象资料及6个苹果物候气象观测站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研究了苹果产区冬季气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气温变化呈上升趋势。应用模式Y=!FiXi计算、分析了气候变化背... 以苹果为主的果业是陕西省支柱产业,利用陕西省关中、陕北47个县(区)气象资料及6个苹果物候气象观测站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研究了苹果产区冬季气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气温变化呈上升趋势。应用模式Y=!FiXi计算、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陕西苹果北扩主要限制因素-花期冻害在陕西省苹果产区的发生风险。将Y(冻害灾损率)作为区划指标,以县为单位将陕西苹果花期冻害风险分为4个区:重度风险区、中度风险区、轻度风险区、基本无风险区。对区划结果进行了分区评述,提出了陕西苹果产业北扩建议,陕北北部的佳县、吴堡、绥德、府谷、横山、米脂、子洲、子长是花期冻害基本无风险区及轻度风险区内地区,可优先发展苹果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气候变化 霜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运气象服务社会经济效益评估个例分析 被引量:35
10
作者 罗慧 谢璞 俞小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9-94,共6页
科学定量地评估2008年北京奥运及演练期间气象信息服务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奥运气象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当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在简要评述了近年来有关评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综合应用了社会问卷调查、高端用户深度访谈等... 科学定量地评估2008年北京奥运及演练期间气象信息服务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奥运气象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当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在简要评述了近年来有关评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综合应用了社会问卷调查、高端用户深度访谈等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满意度指数体系,包括了解和满足用户的需求、预报发布时间和时效、用户对气象服务所产生效益的判断、奥运气象服务手册、用户指南和网站等服务和宣传手段,服务人员能力、针对不同预报要素的预报准确度、用户的未来意向以及对气象部门的整体印象等8类综合指标。首次提出了天气服务用户满意度指数(CSIWS),并以2006年女垒奥运测试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数学模型计算了奥组委等高端用户群的满意指数,来定量测量用户群对奥运气象信息服务的期望度和满意度。结果显示,用户对气象部门整体印象最满意,也发现目前奥运气象信息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改善的契机,在引导和挖掘用户需求、完善奥运气象宣传手册或用户服务指南以及广为宣传奥运气象官方网站等方面还要下功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运 气象服务 社会经济效益评估 CSIWS(天气服务用户满意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及我国东部区域气候变化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川 杜继稳 +1 位作者 杜川利 袁君健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2-26,共5页
利用我国50 0多年旱涝资料,分析陕西及其东部区域历史上发生的旱涝周期及气候突变,发现陕西旱涝存在2 2年、1 6 9年左右的变化周期,陕西1 6 45年左右发生过气候突变,分别比华北地区早6~7年,比华东地区早4 0~50年。同时分析近50年气候... 利用我国50 0多年旱涝资料,分析陕西及其东部区域历史上发生的旱涝周期及气候突变,发现陕西旱涝存在2 2年、1 6 9年左右的变化周期,陕西1 6 45年左右发生过气候突变,分别比华北地区早6~7年,比华东地区早4 0~50年。同时分析近50年气候资料发现,陕西及东部地区降水均存在着一定的周期变化,且变化有所差异。定义了陕北区域旱涝指数,在未来十年,陕北地区旱涝变化趋势是正常偏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变化 陕西 气候突变 旱涝资料 变化周期 华北地区 华东地区 气候资料 同时分析 周期变化 东部地区 旱涝指数 变化趋势 陕北地区 50年 500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条件影响我国农业经济产出的计量经济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刘杰 许小峰 罗慧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46-51,共6页
将计量经济学与气象学相结合,在经典C-D生产函数中引入气象因子构建气象计量经济模型,引入弹性和极差率的概念,定量分析了气象条件变化对我国农业经济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准确性,加入气象因子提高了对农业经济产出... 将计量经济学与气象学相结合,在经典C-D生产函数中引入气象因子构建气象计量经济模型,引入弹性和极差率的概念,定量分析了气象条件变化对我国农业经济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准确性,加入气象因子提高了对农业经济产出的整体拟合水平,初步证明了计量经济模型的合理性。受气象条件变化的综合影响,各行政区农业经济产出变化幅度为5%~85%,各区域农业经济产出变化幅度为3.4%~19.5%。计量经济学在气象领域的应用可以定量评估天气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为天气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经济模型 气象条件 农业经济产出 弹性 极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风险源的社会关注度风险等级分析方法 被引量:13
13
作者 罗慧 李良序 +3 位作者 张彦宇 刘璐 李社宏 李彩莲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13,共5页
为了定量分析社会公众对气象风险关注等级程度以及对应等级的关注人数,综合应用模糊数学和多项式拟合方法,以西安市2004年1月至2007年10月,与当地公众生活关系密切的5类高影响天气事件,即:高温、雷暴、大到暴雨、中雨和小雨,作为潜在气... 为了定量分析社会公众对气象风险关注等级程度以及对应等级的关注人数,综合应用模糊数学和多项式拟合方法,以西安市2004年1月至2007年10月,与当地公众生活关系密切的5类高影响天气事件,即:高温、雷暴、大到暴雨、中雨和小雨,作为潜在气象风险源,综合应用12121气象信息服务电话拨打次数和气象信息,计算出气象风险超越概率,通过对其4次多项式的拟合和求解,定量计算了一般、中、高三等级的气象风险关注度以及对应等级的关注人数。这有利于政府决策者及社会公众在响应气象风险时有较为定量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风险源 超越概率 四次多项式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龙卷、尘卷风时空分布和日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雷向杰 李亚丽 +1 位作者 杜继稳 缪启龙 《灾害学》 CSCD 2005年第2期99-101,共3页
本文整理分析了陕西的7次龙卷天气,重点分析了陕西尘卷风的时空变化特点和日变化规律,并与以前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龙卷天气 时空分布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5年陕西特大干旱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杨新 李士高 《灾害学》 CSCD 1997年第1期77-79,共3页
1995年陕西气候异常,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旱.本文对这场大旱进行了详尽分析.陕西省1995年的干旱超过了建国以来最早的1962年,与本世纪以来最早的1929年相似。是陕西省近65a来的又一个特大于旱年.
关键词 干旱 天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陕西夏季降水主要因子及增量预测方法 被引量:5
16
作者 肖科丽 赵国令 +1 位作者 方建刚 孙娴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8-469,共12页
应用1959—2008年夏季(6—8月)NCEP/NCAR月平均500 hPa高度场、海表温度再分析资料及ERA-40气候指数、国家气候中心74项环流特征量等资料,经普查得到6个影响陕西夏季降水的主要因子,分别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赤道平流层准两... 应用1959—2008年夏季(6—8月)NCEP/NCAR月平均500 hPa高度场、海表温度再分析资料及ERA-40气候指数、国家气候中心74项环流特征量等资料,经普查得到6个影响陕西夏季降水的主要因子,分别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赤道平流层准两年振荡指数、低层越赤道气流指数、大气角动量指数、赤道太平洋海温、赤道500 hPa高度。将这些主要因子的年际增量、距平与陕西夏季降水的相关性及其所建立的预测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因子年际增量具有明显的信号放大作用,增量因子的相关系数平均比距平相关系数高0.1左右;主要因子和夏季降水存在各自的长周期变化,造成其相关性不稳定,经过增量变换后,可以有效滤掉长周期变化,提高因子质量和预测模型的稳定性。前一年秋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增量分布与陕西夏季降水相关密切,当该区域出现正增量分布时,当年夏季(6 8月)700 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偏西,形成陕西夏季多雨的环流形势;反之,当该区域出现负增量分布时,当年夏季700 hPa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偏东,形成陕西干旱少雨的环流形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际增量 距平 陕西夏季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空气球漂移对微波辐射计与探空温度差异的影响
17
作者 董自鹏 李星敏 +3 位作者 彭艳 赵奎锋 杜怡心 白水成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9-541,共13页
为了评估地基微波辐射计对大气温度廓线的探测性能以及探空气球漂移对微波辐射计与探空温度差异的影响,利用陕西省西安市泾河气象站为期两年的微波辐射计和探空资料,分析了两者温度差异(δT)的时空变化特征,提出定量化计算探空气球漂移... 为了评估地基微波辐射计对大气温度廓线的探测性能以及探空气球漂移对微波辐射计与探空温度差异的影响,利用陕西省西安市泾河气象站为期两年的微波辐射计和探空资料,分析了两者温度差异(δT)的时空变化特征,提出定量化计算探空气球漂移引起的探空温度探测误差的方法。研究发现:微波辐射计温度反演值(T_(M))与探空温度(T_(s))的一致性存在着显著的时空变化,两者在春、秋季相关性高于夏、冬季,在低层的相关性高于高层;在同一高度上,环境气温与δT呈显著负相关,气温越高,微波辐射计对气温的低估越明显,反之亦然,导致微波辐射计“高温低估、低温高估”现象,且这一现象的严重程度在高空大于低空,在冬、夏季大于春、秋季;在各个季节,探空气球漂移均导致探空温度高于探空站上空的实际温度,并且探空温度探测误差与环境温度负相关,因此,探空气球漂移造成微波辐射计与探空温度的平均差异幅度被高估,δT离散程度被低估,同时削弱了δT与环境温度的相关性以及微波辐射计“高温低估、低温高估”的严重程度。总体而言,探空气球漂移引起的温度均方根误差以及δT标准差的变化不足2%,其对微波辐射计与探空温度差异的贡献远小于反演算法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辐射计 探空气球漂移 温度廓线 探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旱灾特征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杨新 《灾害学》 CSCD 1998年第2期80-84,共5页
利用1949~1995近47a翔实的灾情资料,就陕西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旱灾成因.
关键词 干旱 陕西 气象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汛期降水年际增量预测新技术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肖科丽 赵国令 +1 位作者 方建刚 王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8-335,共8页
应用年际增量预测方法,通过分析影响陕西汛期降水的物理机制,建立了具有较高预测效能的陕西汛期降水年际增量预测模型。研究表明,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温年际增量、500 hPa高度年际增量与陕西汛期降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当前一年秋、冬季... 应用年际增量预测方法,通过分析影响陕西汛期降水的物理机制,建立了具有较高预测效能的陕西汛期降水年际增量预测模型。研究表明,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温年际增量、500 hPa高度年际增量与陕西汛期降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当前一年秋、冬季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温增量在南北方向上表现为"—+—"分布型时,陕西当年汛期降水偏多,反之,陕西当年汛期降水偏少。当前一年秋、冬季500 hPa高度年际增量在赤道附近呈带状正值分布时,陕西当年汛期降水偏多;呈带状负值分布时,陕西当年汛期降水偏少。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74项环流特征量、陕西省0 cm地温增量因子与陕西汛期降水也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在对预测因子物理意义分析的基础上,用逐步回归方法引入因子,建立陕西10个气候区域的汛期(6~8月)降水总量和各分月(6、7、8月)的降水年际增量预测模型(共40个),汛期降水总量预测模型交叉检验距平同号率达78.4%。对2010—2013年汛期降水总量和各分月降水量进行试报,其准确率PS评分分别达到75.8和66分。增量预测方法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陕西汛期降水预测水平,可作为有效方法投入实际业务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际增量 汛期降水 陕西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区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被引量:15
20
作者 王建鹏 孙继松 +3 位作者 杜继稳 张弦 薛春芳 高维英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4-444,共11页
利用西安及周边14个观测站1966~2005年冬季(12~2月)、夏季(6~8月)平均气温及城市化信息的相关统计资料,以各站与14站区域平均气温的差值(空间距平值)反映城市热岛空间分布,以城区站与区域平均气温的差值代表城市影响程度,探讨了城市... 利用西安及周边14个观测站1966~2005年冬季(12~2月)、夏季(6~8月)平均气温及城市化信息的相关统计资料,以各站与14站区域平均气温的差值(空间距平值)反映城市热岛空间分布,以城区站与区域平均气温的差值代表城市影响程度,探讨了城市影响及城市化指数在气温突变和热岛效应中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1)冬夏季,近城区、平原区、浅塬山区与整个区域平均气温变化一致,表现为大尺度的气候变化特征,而城区和全区变化同步性差,呈现小尺度气候变化特征。2)冬季全区在1977年发生增温突变,这次突变以自然增温为主,与全国(1980年)突变时间基本同步,但略显偏早,比西北区(1984年)偏早7年。夏季全区在1988年发生第一次气温突变增温,比西北区(1993年)偏早5年,偏早原因可能是地形和城市化共同作用。3)冬、夏季平均热岛强度分别为0.65℃、0.46℃,具有典型性。4)城区冬季突变点(1989年)后西安城区的平均气温增加1.3℃,城市影响在气温突变中贡献了0.35℃。夏季突变点(1987年)后平均气温增加了0.4℃,城市影响贡献增温0.39℃,夏季气温突变可能主要是由城市影响造成的。5)城市房屋竣工面积、市区总人口、公共汽车数量等城市化指数与气温空间距平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正线性相关关系。城市化是城区在冬季1989~1995年、夏季1987~1995年间频繁发生突变式增温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际变化 气温突变 热岛效应 城市化进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