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省和山西省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致病力分析
1
作者 李佳琪 王彩叶 +11 位作者 奚柳芸 夏富丽 张嘉乐 李春莲 谢飞舟 尹祥杰 祁伟亮 朱艳天 袁凤平 康振生 韩德俊 曾庆东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8-535,共8页
为了解陕西和山西两省小麦茎基腐病害的病原菌种类组成及其致病力的差异,于2023年春季在这两个省份的35个采样点采集了663份具有茎基腐病症状的病株,对每个采样点随机选择的5株样品进行病菌分离,并开展了形态学及ITS和真菌毒素trichothe... 为了解陕西和山西两省小麦茎基腐病害的病原菌种类组成及其致病力的差异,于2023年春季在这两个省份的35个采样点采集了663份具有茎基腐病症状的病株,对每个采样点随机选择的5株样品进行病菌分离,并开展了形态学及ITS和真菌毒素trichothecene biosynthetic 1(Tri1)序列的分子鉴定,同时随机选取32份假禾谷镰孢菌进行小麦苗期致病力鉴定。结果表明,从175份培养物分离得到138株菌系,菌系的形态学及序列特征分析鉴定得到85株镰孢菌系,其中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 72株(占比84.71%),三线镰孢菌F.tricinctum 7株(占比8.24%),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 3株(占比3.53%),燕麦镰孢菌F.avenaceum 2株(占比2.35%),拟轮枝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 1株(占比1.18%)。不同菌系之间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利用本研究开发的Tri1基因特异性标记能够有效地区分假禾谷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由此可见,陕西和山西两省小麦茎基腐病优势病原菌均为假禾谷镰孢菌,不同样本分离得到的假禾谷镰孢菌菌株对小麦幼苗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 病原菌鉴定 假禾谷镰孢菌 致病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农作物种子苗木检疫工作的成效及建议
2
作者 肖子豪 李哲 王美宁 《现代化农业》 2025年第4期37-39,共3页
为保障农作物种子苗木繁育生产安全,规范产地检疫工作,按照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23年农作物种子苗木检疫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农办发[2023]12号)要求,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高度重视,全面深入开展农作物种子苗木产地检疫工作... 为保障农作物种子苗木繁育生产安全,规范产地检疫工作,按照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23年农作物种子苗木检疫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农办发[2023]12号)要求,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高度重视,全面深入开展农作物种子苗木产地检疫工作,扎实有效化解风险隐患,精准高效破解产地检疫突出问题,不断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水平、创新工作方式、改进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效率,全省种子苗木检疫工作成效显著,现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和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种子 苗木 检疫 成效 建议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猕猴桃枝腐病研究初报 被引量:1
3
作者 高小宁 樊民周 +3 位作者 李春游 钮绪燕 车俊义 黄丽丽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89-92,共4页
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近年来严重威胁陕西省猕猴桃生产的枝腐病进行了调查研究。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该病害主要在秋冬及早春发生,以危害当年的结果枝为主,引起枝条皮层腐烂及整枝枯死。全省各地发病程度在年份间有差异... 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近年来严重威胁陕西省猕猴桃生产的枝腐病进行了调查研究。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该病害主要在秋冬及早春发生,以危害当年的结果枝为主,引起枝条皮层腐烂及整枝枯死。全省各地发病程度在年份间有差异,严重时病株率和病枝率分别达98%和33%。利用常规的病原菌分离培养及接种方法证明该病害为细菌性病害,病原细菌的形态特点及生理生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一种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p.),菌体短杆状,大小为1.0~3.0舯A×0.5~1.0 μm,极生单鞭毛。电镜观察发现,该病原细菌主要分布在枝干皮层细胞间隙,并且在发病后期的组织中易观察到由5~15个菌体集结成团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 猕猴桃 枝腐病 形态观察 生理生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午岭自然保护区藓类植物区系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向川 高之奇 +1 位作者 郭萍 王玛丽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5-80,共6页
分析陕西子午岭自然保护区藓类植物区系组成及分布类型。采用野外采集和室内鉴定的方法。发现子午岭自然保护区共有藓类植物15科41属92种(包括1变种、1变型),其中青藓科、丛藓科、真藓科、羽藓科以及绢藓科5个科为优势科;青藓属、扭口... 分析陕西子午岭自然保护区藓类植物区系组成及分布类型。采用野外采集和室内鉴定的方法。发现子午岭自然保护区共有藓类植物15科41属92种(包括1变种、1变型),其中青藓科、丛藓科、真藓科、羽藓科以及绢藓科5个科为优势科;青藓属、扭口藓属、绢藓属、羽藓属、牛舌藓属、真藓属6个属为优势属,同时具有较多的科中仅1属和属中仅1种的类群。该保护区区系的地理成分中,北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东亚成分第二,中国特有分布位于第三。区系成分较为丰富,具备华北区藓类植物的典型特征,具有强烈的北温带性质,兼有多种成分。也体现出该区藓类植物区系南北过渡和东西交汇的特征。是陕西省境内一个区系地理成分较为复杂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藓类植物 区系特征 子午岭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春季小麦主要病虫草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技术 被引量:2
5
作者 郭海鹏 冯小军 +1 位作者 卫军锋 魏会新 《陕西农业科学》 2013年第5期263-265,共3页
介绍了陕西省春季小麦主要病虫草发生危害特点,提出了主要病虫草害的防治时期和防治技术,为开展春季小麦病虫草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病虫草 危害特点 防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陆生贝类调查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延虹 苏小记 +1 位作者 陈德牛 陈雯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95-300,共6页
1990年-1992年,对陕西省10地(市)46个代表性县(区)连续3 a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陆生贝类普查和系统调查,在采集大量标本的基础上,经过室内鉴定,共鉴定出陕西省陆生贝类76种或亚种,隶属16科、31属。其中包括新种10个,陕西省新纪录... 1990年-1992年,对陕西省10地(市)46个代表性县(区)连续3 a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陆生贝类普查和系统调查,在采集大量标本的基础上,经过室内鉴定,共鉴定出陕西省陆生贝类76种或亚种,隶属16科、31属。其中包括新种10个,陕西省新纪录种20个。这一研究结果对陕西省陆生贝类危害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 陆生贝类 新种 新纪录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麦田化除现状与对策思考 被引量:6
7
作者 李兰 苏小记 张战利 《陕西农业科学》 2014年第2期59-60,共2页
分析了陕西麦田杂草的化除现状:杂草种群发生变化,用药单一,禾本科杂草防治覆盖率低,杂草防治机械化程度低,防治成本高。杂草与小麦争水、争肥、争光,严惩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提倡冬前适期防除杂草,推广专业化、机械化防治,科学安全... 分析了陕西麦田杂草的化除现状:杂草种群发生变化,用药单一,禾本科杂草防治覆盖率低,杂草防治机械化程度低,防治成本高。杂草与小麦争水、争肥、争光,严惩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提倡冬前适期防除杂草,推广专业化、机械化防治,科学安全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麦田杂草 化除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毒麦的发生危害与治理 被引量:1
8
作者 周靖华 张皓 +1 位作者 张吉昌 王雅丽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75-177,共3页
毒麦是一种重要的外来检疫性有害生物,1962年后曾经多次传入陕西省,造成一定的危害.该文回顾了陕西省毒麦发生危害及防治历史,总结提出了以拔除、换种、轮作、耕作除苗等关键技术为主的综合治理对策.
关键词 外来有害生物 毒麦 植物检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2009年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和原因分析及今后综合治理对策 被引量:2
9
作者 卫军锋 郭海鹏 +1 位作者 魏会新 梁春玲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10年第2期34-35,共2页
受品种、气象、栽培和越冬及人为因素等影响,2009年小麦条锈病在陕西省中度至偏重发生,陕南局部重发生,从2001—2009年条锈病发生情况来看,认为小麦条锈病今后仍将在陕西省处于重发态势,是小麦安全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小麦条锈病的... 受品种、气象、栽培和越冬及人为因素等影响,2009年小麦条锈病在陕西省中度至偏重发生,陕南局部重发生,从2001—2009年条锈病发生情况来看,认为小麦条锈病今后仍将在陕西省处于重发态势,是小麦安全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小麦条锈病的综合治理将是陕西省农业植保部门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并提出了今后综合治理对策,大力推广抗病品种,实施生态治理,坚持"分区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危害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苹果蠹蛾疫情阻截防控体系建设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2
10
作者 郭萍 吴金亮 王向川 《陕西农业科学》 2012年第3期136-139,共4页
从分析苹果蠹蛾疫情传入陕西省的高风险性出发,描述了近年来陕西省苹果蠹蛾疫情阻截防控体系的建设意义、具体做法和工作成效,指出了阻截防控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完善陕西省苹果蠹蛾阻截防控体系建设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 苹果蠹蛾 阻截防控 体系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陕西省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登科 王钊 谢飞舟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9-65,共7页
对陕西省小麦条锈病的发病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陕西省小麦条锈病预报预警、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基于陕西省2010-2017小麦条锈病调查资料和温度、降水等气象要素资料,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小麦条锈病发生流... 对陕西省小麦条锈病的发病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陕西省小麦条锈病预报预警、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基于陕西省2010-2017小麦条锈病调查资料和温度、降水等气象要素资料,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监测指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筛选关键时段和气象因子;采用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陕西省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规律,建立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监测指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近年来,关中、陕南地区条锈病平均始见期分别为4月18日和1月30日,两地区始见期时间顺序都为由西向东逐步推迟,全省条锈病始见期具有提早的趋势。研究期内陕西省小麦条锈病发病程度变化趋势不明显,秋田发病面积具有逐年减少的趋势,而最终病田面积具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条锈病发生面积扩展过程可用逻辑斯蒂(Logistic)生长曲线来模拟。小麦条锈病始见期的早晚对最终发生面积具有极显著影响,始见期越早最终病田面积越大,始见期越晚最终病田面积越小。冬前条锈病发生面积与最终发生面积的关系不大,初春发生病面积与最终发生面积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陕西小麦主产区条锈病流行取决于春季菌源传入时间和数量。反映小麦条锈病的指标(始见期、流行速率、发病面积、发病程度)与冬季温度、初春降水量关系密切。冬季温度高,有利于条锈病孢子越冬;初春降水多,空气湿度大有利于条锈病滋生、蔓延和流行。暖冬、初春降水多等有利气象条件是陕西省小麦条锈病流行的外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发生流行规律 气象条件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稻水象甲种群发生规律 被引量:7
12
作者 杨少雄 杨桦 +2 位作者 张吉昌 吴金亮 王晖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8-112,共5页
为明确稻水象甲在陕西省水稻主产区的种群发生规律。在汉中市稻水象甲发生区分别选择平川和山区两种不同环境,对稻水象甲不同虫态发育时间进程及越冬场所虫量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稻水象甲在陕西省水稻主产区1a发生1代,以成... 为明确稻水象甲在陕西省水稻主产区的种群发生规律。在汉中市稻水象甲发生区分别选择平川和山区两种不同环境,对稻水象甲不同虫态发育时间进程及越冬场所虫量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稻水象甲在陕西省水稻主产区1a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越冬成虫于3月上旬中后期(温度为10~15℃)开始活动。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幼虫活动盛期,也是大田防治关键时期;不同地理环境下,发现稻水象甲在山区虫态发育较平川晚15~20d左右,初秋时期稻水象甲成虫由田埂向沟渠逐渐转移进入越冬,越冬成虫主要分布在沟渠边0~5cm的土壤中。查明稻水象甲在陕为害寄主作物涉及种类共9科,31种。稻水象甲在陕种群发生规律的明确,为陕西省稻水象甲普查监测与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水象甲 种群 生活史 发生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2020年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特点和原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7
13
作者 郭海鹏 魏会新 +3 位作者 冯小军 文耀东 史静妮 张建国 《陕西农业科学》 2021年第2期89-90,104,共3页
2020年小麦条锈病在陕西大发生,是近三十年来发生面积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危害程度最重的一年。从菌源、品种、气象、种植等因素简要分析了重发原因;结合近年条锈病发生情况,分析今后发生形势,并提出了防控对策。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发生特点 原因分析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2019年草地贪夜蛾防控实践及对策 被引量:10
14
作者 郭海鹏 范东晟 +5 位作者 冯小军 袁冬贞 文耀东 魏会新 张建国 史静妮 《陕西农业科学》 2020年第11期44-45,74,共3页
介绍了陕西省2019年草地贪夜蛾发生以来采取的监测防控措施与取得成效;简要分析了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监测防控工作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防控 对策与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小麦茎基腐病防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魏会新 郭海鹏 +2 位作者 贺亚红 冯小军 史静妮 《陕西农业科学》 2021年第1期1-3,17,共4页
小麦茎基腐病是小麦生产中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可以通过种子传播。小麦药剂拌种是预防小麦土传种传病虫害的有效措施,通过不同拌种药剂筛选试验,探索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有效方法。试验结果表明:27%苯醚·咯·噻虫嗪悬浮种衣剂... 小麦茎基腐病是小麦生产中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可以通过种子传播。小麦药剂拌种是预防小麦土传种传病虫害的有效措施,通过不同拌种药剂筛选试验,探索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有效方法。试验结果表明:27%苯醚·咯·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常规剂量1.5倍灭菌唑悬浮种衣剂、常规剂量1.5倍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或常规剂量1.5倍50%甲基托布津悬浮剂拌种防治小麦茎基腐病防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茎基腐病 药剂 防效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果树主要有害生物调查及综合防治对策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雅丽 严勇敢 +1 位作者 杨桦 周靖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61-163,共3页
在对陕西果树病虫害种类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其发生危害特点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为减轻病虫危害,保护水果产业稳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 果树 有害生物 调查 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小麦重大病虫害“一喷三防”关键技术 被引量:11
17
作者 魏会新 卫军锋 +2 位作者 王转丽 梁春玲 史静妮 《陕西农业科学》 2013年第2期261-263,共3页
"一喷三防"技术是近年来在小麦中后期管理中普遍采用的一项实用技术,陕西省植保站在认真搞好小麦重大病虫监测预报、试验示范的基础上,针对小麦中后期病虫发生特点,采取"一喷三防"技术,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 "一喷三防"技术是近年来在小麦中后期管理中普遍采用的一项实用技术,陕西省植保站在认真搞好小麦重大病虫监测预报、试验示范的基础上,针对小麦中后期病虫发生特点,采取"一喷三防"技术,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防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虫害 一喷三防 防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检疫性有害生物发生现状与防控管理措施 被引量:5
18
作者 吴金亮 郭萍 +1 位作者 杨桦 杨少雄 《陕西农业科学》 2013年第6期266-268,共3页
检疫性有害生物对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贸易、生态环境危害严重。介绍了13种检疫性有害生物在陕西省的发生、分布及危害,探讨了进一步预防、控制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 检疫 有害生物 发生 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佳多频振式杀虫灯杀虫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兰 张战利 雷虹 《陕西农业科学》 2007年第2期69-71,共3页
佳多频振式杀虫灯是通过光、波、色、味诱集成虫,同时配以频振式高压电网触杀害虫的高效低耗物理杀虫工具。2001年至今,我站配合陕西省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在全省引进试验示范并推广佳多频振式杀虫灯3000多台,防治果菜及粮、棉、... 佳多频振式杀虫灯是通过光、波、色、味诱集成虫,同时配以频振式高压电网触杀害虫的高效低耗物理杀虫工具。2001年至今,我站配合陕西省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在全省引进试验示范并推广佳多频振式杀虫灯3000多台,防治果菜及粮、棉、烟草等作物的害虫。累计推广面积6.67万hm^2,控害面积达到2万hm^2。结果表明,频振式杀虫灯大面积防治果、蔬害虫具有良好效果,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量,延缓了害虫抗药性,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佳多频振式杀虫灯 杀虫技术 陕西省 大面积防治 害虫抗药性 高压电网触杀 无公害农产品 保护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小麦吸浆虫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4
20
作者 魏会新 卫军锋 +2 位作者 梁春玲 郭海鹏 史静妮 《陕西农业科学》 2013年第1期130-132,共3页
2012年,在历经近30a后,吸浆虫再度在陕西省广大麦区严重暴发,进入建国以来第三轮暴发周期。针对吸浆虫发生形势,陕西省植保总站组织各级植保部门开展了大量的吸浆虫调查监测及多项试验示范,分析了小麦吸浆虫发生规律、特点、重发原因,... 2012年,在历经近30a后,吸浆虫再度在陕西省广大麦区严重暴发,进入建国以来第三轮暴发周期。针对吸浆虫发生形势,陕西省植保总站组织各级植保部门开展了大量的吸浆虫调查监测及多项试验示范,分析了小麦吸浆虫发生规律、特点、重发原因,提出了适合当前生产实际的"系统监测、穗期保护、分级化防"的防治技术模式,实施"兼防一般田块、普防达标田块、统防重发田块"为主的防治策略,指导各地有效地控制了吸浆虫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吸浆虫 危害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