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岭东段不同密度油松飞播林地表可燃物载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赵璇 游玮 +5 位作者 晁志 李书学 卢永民 庞越 吴普侠 王得祥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9-165,共7页
对秦岭东段油松飞播林地表可燃物载量进行系统测定,比较不同密度林分之间的差异,分析林分因子对地表可燃物载量的影响,为油松飞播林可燃物管理、林火预测预报及林分健康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在秦岭东段丹凤县流岭飞播林基地44 a油松飞播... 对秦岭东段油松飞播林地表可燃物载量进行系统测定,比较不同密度林分之间的差异,分析林分因子对地表可燃物载量的影响,为油松飞播林可燃物管理、林火预测预报及林分健康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在秦岭东段丹凤县流岭飞播林基地44 a油松飞播林中设置3个密度梯度共14块样方,调查样方内地表可燃物载量及相关林分因子,通过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得出不同密度油松飞播林地表可燃物载量差异及林分因子与地表可燃物载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秦岭东段油松飞播林地表可燃物载量为19.90~58.08 t·hm^(-2),其中64%的林分可燃物载量超过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的临界条件——30 t·hm^(-2)。各类型可燃物中,下层枯落物载量占比最大。2)不同密度林分地表可燃物总载量由大到小表现为:低密度、高密度、中密度。下层枯落物载量表现为低密度林分显著大于中、高密度林分。灌木枯枝1 h时滞可燃物载量表现为高密度林分显著大于中密度林分。地表枯枝1 h时滞可燃物载量表现为高密度林分显著大于低密度林分。3)地表可燃物载量与林分因子的关系表现为灌木枯枝1 h时滞可燃物载量和地表枯枝1 h时滞可燃物载量与密度呈正相关,与枝下高、胸径、树高呈负相关;灌木枯枝10 h时滞可燃物载量与树高和冠幅呈负相关;草本层可燃物载量与冠幅呈正相关。秦岭东段油松飞播林地表可燃物载量大,有发生较大森林火灾的物质基础。不同密度林分地表可燃物载量差异较大。密度、胸径、树高、枝下高和冠幅对不同可燃物载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该区域油松飞播林进行可燃物调控和林火管理的关键是定期清理林下枯枝落叶和易燃灌草,合理调整林分密度并引进难燃阔叶树种营造结构合理的防火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飞播林 地表可燃物载量 密度梯度 林分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荒漠半荒漠区花棒和杨柴引种栽培可行性分析
2
作者 柳隽瑶 吴普侠 +2 位作者 李军保 马延东 赵国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8期104-108,共5页
[目的]探究高寒荒漠半荒漠区花棒和杨柴引种栽培的可行性。[方法]针对阿里地区荒漠化防治中可利用乡土植被贫乏的问题,结合榆林治沙绿化经验,试验引种榆林治沙先锋植物(花棒和杨柴)至西藏阿里地区狮泉河盆地,并对阿里地区狮泉河盆地和... [目的]探究高寒荒漠半荒漠区花棒和杨柴引种栽培的可行性。[方法]针对阿里地区荒漠化防治中可利用乡土植被贫乏的问题,结合榆林治沙绿化经验,试验引种榆林治沙先锋植物(花棒和杨柴)至西藏阿里地区狮泉河盆地,并对阿里地区狮泉河盆地和榆林毛乌素沙地气候指标、土壤条件与引种栽培植物的相关生态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气候因素是限制花棒和杨柴生长的关键因素,导致引种区花棒和杨柴萌芽期较天然分布区推后约45 d,花期时间缩短近60 d,落叶时间提前近30 d;经过客土改良,土壤条件已不是限制引种栽培植物成活的主要因素,引种区的基质可基本满足花棒和杨柴苗木成活需求;在狮泉河镇引种5年间花棒和杨柴只开花不结实,植被群落更新主要依靠地下萌蘖,克隆繁殖。[结论]花棒和杨柴对高寒荒漠半荒漠区气候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建议加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里地区狮泉河盆地 花棒 杨柴 毛乌素沙地 引种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里地区紫穗槐引种栽培试验效果分析
3
作者 樊华烨 吴普侠 +4 位作者 张麦芳 李军保 李群 董强 赵国平 《防护林科技》 2022年第6期19-22,共4页
为解决阿里地区荒漠化防治中可利用灌草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以陕西省援藏项目为依据,于2015—2018年在阿里地区开展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引种栽培田间对照试验,设置土壤改良(T1)、覆膜加土壤改良(T2)、保水剂加土壤改良(T3)3个试验... 为解决阿里地区荒漠化防治中可利用灌草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以陕西省援藏项目为依据,于2015—2018年在阿里地区开展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引种栽培田间对照试验,设置土壤改良(T1)、覆膜加土壤改良(T2)、保水剂加土壤改良(T3)3个试验区,以阿里地区野外(CK1)和榆林常规栽植(CK2)作对照,系统分析不同处理组和气象因子(气温和降雨量)对紫穗槐成活率、保存率及新梢生长量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阿里地区紫穗槐成活率和新梢生长量T2>T3>T1>CK1,两两差异显著(P<0.05),覆膜加土壤改良条件下,紫穗槐成活率84.81%,新梢生长量32 cm。(2)阿里地区紫穗槐保存率T3>T2>T1>CK1,两两差异显著(P<0.05),保水剂加土壤改良条件下,紫穗槐保存率79.45%。(3)阿里地区与榆林沙区紫穗槐新梢生长量与气温、降雨量均呈正相关关系,阿里地区7—8月雨季期间,新梢生长量主要由降雨量主导。阿里地区引种紫穗槐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里地区 紫穗槐 引种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