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省旅游生态安全时空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黄丽洁 王晓峰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4,共11页
旅游生态安全是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其进行定量化分析与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基于DPSIR模型构建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的熵权TOPSIS法和增强回... 旅游生态安全是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其进行定量化分析与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基于DPSIR模型构建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的熵权TOPSIS法和增强回归树模型,对陕西省2010—2019年的旅游生态安全时空演变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0—2019年陕西省旅游生态安全水平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安全等级从敏感级上升为临界安全级;(2)驱动力系统贴近度呈现波动下降态势,压力系统、状态系统和影响系统整体呈现上升态势,响应系统贴近度呈现先下降再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W”形变化;(3)陕西省各市旅游生态安全在空间上呈现随机分布特征,但逐渐显现出空间负相关趋势;(4)不同因素对陕西省旅游生态安全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环保投入占GDP比重、旅游收入占GDP比重、人口密度、游客接待量与人口比例、单位面积2排放量、森林覆盖率是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SIR模型 旅游生态安全 时空分析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情境实验的红色旅游恢复性效益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延安革命纪念馆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张亮 李君轶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3-156,共14页
红色旅游在我国近年来发展迅速,吸引了众多游客。社会效益是红色旅游的重要功能之一,如何拓展红色旅游的社会功能属性,推动红色旅游体验转型升级,是红色旅游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文章以注意力恢复理论为基础,采用情境实验法,运用调查问卷... 红色旅游在我国近年来发展迅速,吸引了众多游客。社会效益是红色旅游的重要功能之一,如何拓展红色旅游的社会功能属性,推动红色旅游体验转型升级,是红色旅游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文章以注意力恢复理论为基础,采用情境实验法,运用调查问卷和便携式生理设备获取心理生理多维数据,探究红色旅游目的地环境恢复性潜力以及红色旅游对游客恢复性体验的影响。研究发现如下。1)和其他旅游相比较,反思是红色旅游为游客带来的更深刻的恢复性效益。2)红色旅游和其他旅游都可以给游客带来心理和生理层面的恢复性效益。心理层面具体表现为舒缓压力、情感体验中愉悦度的提升与唤醒度的降低、注意力恢复等;生理层面具体表现为脉率值、皮肤电导水平、肌电均方根的降低。3)个人偏好在红色旅游情境和游客自我反思之间发挥显著的调节作用。该研究探索了红色旅游情境下的旅游恢复性,丰富了注意力恢复理论,为红色旅游社会效益提升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旅游 恢复性 反思 情境实验 多维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需求视角下的自驾旅游本体构建——以陕西黄河旅游带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薛瑾 王晓峰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5-208,共14页
旅游本体有助于提升语义层面的信息组织和共享水平,对于依赖信息服务的自驾旅游而言极具研究价值。借助本体思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知识图谱理论,以陕西黄河旅游带为研究对象,基于信息需求自下而上构建自驾旅游本体。研究结果表明:... 旅游本体有助于提升语义层面的信息组织和共享水平,对于依赖信息服务的自驾旅游而言极具研究价值。借助本体思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知识图谱理论,以陕西黄河旅游带为研究对象,基于信息需求自下而上构建自驾旅游本体。研究结果表明:①自驾游客信息需求金字塔从低到高分为安全、交通基础设施、消费及自我信息需求4层;②陕西黄河旅游带自驾游客信息需求包括旅游消费、景区景点、沿线交通、出行安排、自驾游基础设施及天气气候信息6类;③陕西黄河旅游带自驾旅游本体分为4层,确定了6个二级类,21个三级类,42条属性,7种关系等。由结论得出,完善自驾游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打造沿黄旅游风景道等启示,为助力陕西黄河旅游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需求 自驾游 旅游本体 陕西黄河旅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街道及景观特征对游客情感影响的现场实验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成茜 李君轶 张妍妍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49,共8页
城市旅游背景下,街道是游客情感体验的空间载体,但街道及景观特征对游客情感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该文基于具身理论,以“身体—环境—情感”融合互动为逻辑线索,通过一项2(游览方式:模拟、实地)×3(街道类型:历史、商业、公园)现场... 城市旅游背景下,街道是游客情感体验的空间载体,但街道及景观特征对游客情感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该文基于具身理论,以“身体—环境—情感”融合互动为逻辑线索,通过一项2(游览方式:模拟、实地)×3(街道类型:历史、商业、公园)现场随机实验,探究城市旅游街道场景中的游客情感体验。结果发现:(1)城市街道游览能引起游客愉悦度、唤醒度和皮肤电导水平(SCL)在时间层面的变化;(2)游客在历史街道、公园街道和商业街道实地游览后愉悦度、唤醒度均高于模拟游览;(3)单一的城市街道景观客观特征不能引起游客愉悦度、唤醒度和SCL变化,而公园街道、历史街道景观感知特征与游客愉悦度、唤醒度、SCL变化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街道 游客情感 景观特征 具身体验 现场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化视角下的全域旅游 被引量:74
5
作者 李君轶 高慧君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4-26,共3页
全域旅游是指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1。全域旅游不是简单的旅游发展空间的扩展,而是从景点旅游向... 全域旅游是指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1。全域旅游不是简单的旅游发展空间的扩展,而是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发展,是区域旅游发展理念的创新。其核心是全行业中全要素的整合,全过程、全时空的旅游产品的供给以及全方位的游客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 旅游体验 区域旅游发展 现代旅游业 游客体验 吸引物 旅游信息化 体验需求 无景点旅游 齐抓共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国家森林公园游客满意度--以太白山、太平和王顺山森林公园为例 被引量:24
6
作者 董楠 张红 张春晖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6-163,共8页
【目的】以陕西省3家森林公园(自西向东依次为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太平国家森林公园和王顺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探讨森林公园游客满意度现状及影响游客满意度评价的关键因素,为森林公园景区发展质量提升提供基础理论借鉴。【方法】在... 【目的】以陕西省3家森林公园(自西向东依次为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太平国家森林公园和王顺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探讨森林公园游客满意度现状及影响游客满意度评价的关键因素,为森林公园景区发展质量提升提供基础理论借鉴。【方法】在有效性改进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划分森林公园游客满意度评价等级,并结合IPA分析影响森林公园发展质量的优劣势资源。【结果】3家森林公园游客总体满意度得分为5.076,处于“有点满意”等级;自然环境满意度评价得分最高,处于“非常满意”等级;旅游设施及其质量、旅游信息与通讯满意度评价等级最低,处于“比较不满”等级;旅游消费价格满意度评价等级为“一般”;景区服务质量与安全、旅游交通与环卫设施以及旅游吸引物满意度评价等级为“有点满意”;IPA分析显示,指标层中的门票价格合理、景区内小交通价格合理、餐饮价格合理、餐饮设施、餐饮质量、住宿质量、外部交通可进入性、景区手机通讯良好、景区无线网络完备、珍稀动植物多样、文化遗存价值高以及紧急救援体系完备位于高重要性-低满意度象限,急需重点改进。【结论】在森林公园景区发展建设中,应重点改进旅游设施及其质量、旅游信息与通讯、旅游消费价格等满意度较低的项目。具体而言,应注重创新旅游吸引物,重点控制景区内小交通价格、餐饮价格,着重改善餐饮设施、旅游通讯设施,提高餐饮质量和住宿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客满意度 森林公园 模糊综合评价 层次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 指标体系 IP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街区日/夜景观对游客情感及行为意向的影响——基于眼动实验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吴思琪 李君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73,共8页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游客情感体验,夜间旅游也逐渐成为旅游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但对于日/夜景观对游客情感体验的影响差异却鲜有研究。该文以西安大唐不夜城景区为案例地,基于自下而上的视觉注意机制与“认知—情感—行为”理论,...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游客情感体验,夜间旅游也逐渐成为旅游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但对于日/夜景观对游客情感体验的影响差异却鲜有研究。该文以西安大唐不夜城景区为案例地,基于自下而上的视觉注意机制与“认知—情感—行为”理论,运用眼动实验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日/夜景观对游客情感体验与行为意向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①旅游街区日/夜景观差异能明显引起游客视觉注意,且眼动特征存在差异;②日/夜景观差异对情感体验有显著影响,夜间景观对情感体验的影响更积极;③吸引程度评价在情感体验(愉悦度、唤醒度)和行为意向之间起中介作用。该研究丰富了游客情感体验影响因素的研究视角,可为旅游街区的管理与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夜景观 游客情感体验 行为意向 眼动实验 旅游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旅游地属性、感知价值、游客欣喜与重游意愿的关系——以陕西关山草原为例 被引量:9
8
作者 郝萌 张春晖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953-1967,共15页
厘清草原旅游地属性、感知价值、游客欣喜与重游意愿之间的关系,是推进草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认知评价理论,构建“旅游地属性-重游意愿”理论关系模型。选取陕西关山草原为案例地,利用359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结构方... 厘清草原旅游地属性、感知价值、游客欣喜与重游意愿之间的关系,是推进草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认知评价理论,构建“旅游地属性-重游意愿”理论关系模型。选取陕西关山草原为案例地,利用359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研究发现:1)草原旅游地游客重游意愿的形成以游客欣喜为关键直接前因,而且游客欣喜是感知价值影响重游意愿的重要传导机制。2)草原旅游地表达性属性在对重游意愿的作用路径上,具有明显的情感导向特质,是提升重游意愿更为重要的属性。3)草原旅游地表达性和工具性属性影响重游意愿的具体机制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差异特征,说明在“旅游地属性-行为意图”关系中认知和情感因素作用的差异具有旅游地属性层面的结构性原因。研究结论揭示出草原旅游地的表达性和工具性属性分别主要经由游客欣喜和感知价值对重游意愿发挥影响作用的机制,表明对旅游地属性重要性的判断,应在分析各属性的认知与情感路径关系前提下,考察其影响效应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地属性 表达性属性 工具性属性 积极情感 行为意图 认知评价理论 草原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居民旅游活跃度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吴晋峰 石晓腾 贾薇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1-81,共11页
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文章提出旅游活跃度概念和评价指标,应用大样本问卷调查数据,定量研究城市居民旅游活动人群分异规律和群体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城市居... 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文章提出旅游活跃度概念和评价指标,应用大样本问卷调查数据,定量研究城市居民旅游活动人群分异规律和群体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城市居民旅游活跃度人群分布为指数型,案例城市旅游活跃度均值和中位数值都不高,旅游活跃度可作为旅游市场细分的新变量;2)中国城市居民旅游活动人群分异呈“二五规律”和“五八规律”,即旅游活跃度排名前20%的城市居民完成了全部旅游活动的50%,排名前50%的城市居民完成了全部旅游活动的80%;3)中国城市居民中旅游活跃群体和不活跃群体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具有结构上的相似性和偏移性,年龄、收入、家庭生命周期、职业、学历、婚姻等特征属性对旅游活跃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4)同一人口统计学群组的旅游活跃人群可分为4个亚群组;5)中国城市居民中旅游活跃群体比不活跃群体的出游半径大500 km,比新“吴曲线”扩大了100 km,比老“吴曲线”扩大了2倍。研究结论有助于针对性地开展旅游市场细分、需求预测和市场营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居民 旅游活跃度 旅游市场细分 后验细分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区危机事件信息空间扩散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敏 李君轶 陈宏飞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2-100,共9页
以2013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发生在四川九寨沟景区的游客滞留事件、2014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发生在陕西西安大雁塔的照相门事件、2015年6月发生在北京故宫的裸照事件以及2015年10月发生于河北秦皇岛山海关的5A景区资质被取消事件为案例,通过信... 以2013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发生在四川九寨沟景区的游客滞留事件、2014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发生在陕西西安大雁塔的照相门事件、2015年6月发生在北京故宫的裸照事件以及2015年10月发生于河北秦皇岛山海关的5A景区资质被取消事件为案例,通过信息空间扩散率、信息扩散的地理集中指数等分析危机信息空间扩散效应。研究发现:景区危机信息的空间扩散不具有显著的距离衰减效应,而是呈现出事件发生地和北京、上海、广州、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为主要扩散地的特点,且这些地区的信息扩散大约占到整个扩散的50%。利用逐步回归方法研究景区危机信息扩散效应的影响因素,通过对4起案例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扩散地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扩散 危机事件 景区 微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电商平台在线评论的可信度研究——以“阿里旅行·西安东线一日游”旅游产品为例 被引量:30
11
作者 张思豆 李君轶 魏欢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74-84,共11页
随着在线旅游产品销量的快速增长,大量在线评论信息也随之生成。文章基于可信度相关理论,探究旅游产品在线评论可信度影响因素及其形成过程。通过实证调查,借助SEM模型剖析了旅游产品在线评论可信度的形成阶段,进一步完善了在线评论可... 随着在线旅游产品销量的快速增长,大量在线评论信息也随之生成。文章基于可信度相关理论,探究旅游产品在线评论可信度影响因素及其形成过程。通过实证调查,借助SEM模型剖析了旅游产品在线评论可信度的形成阶段,进一步完善了在线评论可信度的形成链条,将已有过程的"刺激-感知"改进为"固有感知-刺激-新感知"。其中,评论接受者对在线评论可信度的感知分为两个阶段——固有可信度和最终可信度。在线评论的发布渠道(网站评价)、评论接受者的自身因素(信任倾向、网上购物经验和评论态度)主要作用于第一阶段,在线评论本身(方向、类型)、评论发布者(相似性、专业性、利他性)主要作用于第二阶段。另外,文章将在线评论可信度的概念引入旅游产品中,充实了旅游产品的研究内容,进一步挖掘在线评论的现实意义,对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及商家筛选和利用在线评论具有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评论 可信度 旅游产品 电商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GC文本挖掘的城市旅游客流网络结构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被引量:8
12
作者 陆路正 李君轶 +2 位作者 杨喜平 陈宏飞 常建霞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8-103,共6页
旅游流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命题,理解游客的空间流动特征对城市旅游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穷游网UGC文本数据的挖掘,依托图论理论构建了一种可以同时保留旅游客流的有向性与加权性的流网络结构描述方法,并对西安市区域层面与... 旅游流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命题,理解游客的空间流动特征对城市旅游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穷游网UGC文本数据的挖掘,依托图论理论构建了一种可以同时保留旅游客流的有向性与加权性的流网络结构描述方法,并对西安市区域层面与节点层面的旅游客流网络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旅游的客流存在明显的网络结构特征,客流网络结构主要由区域(节点)的中心程度决定;(2)城市旅游客流结构与旅游主体功能分区高度耦合;(3)区域(节点)主体功能的时空属性也是影响旅游客流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4)通过对区域(节点)净外向程度的分析,可以得到其旅游“集”“散”功能的偏重,可为具体区域的旅游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旅游客流 客流网络结构 图论理论 西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岛旅游文化景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舟山桃花岛为例 被引量:7
13
作者 董朝阳 童亿勤 +2 位作者 薛东前 马蓓蓓 周艳丽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8-107,共10页
依据界定的海岛旅游文化景观内涵和海岛旅游文化景观分类系统,运用定性描述和空间分析方法对桃花岛旅游文化景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武侠文学和宗教信仰文化相结合是桃花岛旅游文化景观的显著文化内涵特征,其中旅游自然... 依据界定的海岛旅游文化景观内涵和海岛旅游文化景观分类系统,运用定性描述和空间分析方法对桃花岛旅游文化景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武侠文学和宗教信仰文化相结合是桃花岛旅游文化景观的显著文化内涵特征,其中旅游自然-文化景观、人文-文化景观和服务关联性文化景观分别表现为宗教信仰文化、武侠文学和海岛特色;旅游自然-文化景观、人文-文化景观分别呈"3-1"和"1-3"形空间结构,重心区域呈相对布局,而旅游服务关联性文化景观呈双核空间结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影响桃花岛旅游文化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旅游 文化景观 文化内涵 空间特征 桃花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产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基于1990年以来国内外的重要文献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馨 高楠 白凯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7-124,共8页
利用CitespaceⅢ软件对国内外遗产旅游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量化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遗产旅游研究在21世纪初期得到了飞速发展,呈现出由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国家拓展的态势,学科渗透性强、期刊分散,未形成高级别核心作者群;国内外遗产... 利用CitespaceⅢ软件对国内外遗产旅游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量化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遗产旅游研究在21世纪初期得到了飞速发展,呈现出由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国家拓展的态势,学科渗透性强、期刊分散,未形成高级别核心作者群;国内外遗产旅游研究热点主要从遗产旅游地基本问题、遗产旅游者、遗产旅游相关利益群体及遗产地旅游活动四方面切入,遗产旅游者研究是近年来该领域最热门的研究聚焦;遗产旅游研究具有历时性的变化趋势。旅游活化呈现与利用是人类对遗产保护并使之持续存在的重要方式之一,未来应充分关注遗产的生命历程与表征方式及"中国特色"遗产管理模式,为中国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旅游 知识图谱 文献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口碑对乡村旅游行为意向的影响——以西安城市居民为例 被引量:42
15
作者 吕婷 李君轶 +2 位作者 代黎 王萌 杨敏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8-56,共9页
基于乡村旅游热潮的兴起和移动终端的普及,研究关系型虚拟社区的电子口碑对城市居民乡村旅游行为的影响。文章以西安市城市居民为调查对象,以西安周边的泾阳县茯茶小镇、兴平市马嵬驿、礼泉县袁家村的乡村旅游地为案例调查地,以"... 基于乡村旅游热潮的兴起和移动终端的普及,研究关系型虚拟社区的电子口碑对城市居民乡村旅游行为的影响。文章以西安市城市居民为调查对象,以西安周边的泾阳县茯茶小镇、兴平市马嵬驿、礼泉县袁家村的乡村旅游地为案例调查地,以"口碑信任度"为中介变量,基于关系型虚拟社区的特点,从发送者专业性、关系密切程度、视觉线索、口碑偏向性等4个方面着手,研究以微信为代表的关系型社交媒体的电子口碑对乡村旅游者行为的影响及其影响途径。通过问卷调查和人员访谈获取一手资料,运用SPSS 20.0和AMOS 20.0软件分析数据,构建了城市居民乡村旅游的电子口碑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1)关系型虚拟社区电子口碑的4个前因变量(发送者的专业性、关系密切程度、电子口碑的视觉线索、电子口碑的偏向性)均以信任为中介变量,进而影响城市居民的乡村旅游行为意向;(2)口碑信任度在关系密切程度与电子口碑的影响力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关系型虚拟社区电子口碑的视觉线索直接正向影响城市居民的乡村旅游行为意向,电子口碑越形象越直观,越能提高旅游者的旅游意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型虚拟社区 关系密切度 口碑偏向 视觉线索 信任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客城郊旅游认知中的人际传播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建荣 赵振斌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1-115,127,共6页
城郊旅游越来越受青睐,作为主要消费群体的城市居民,其人际传播频次和范围不断扩大。通过网络和实地调研两种方式,应用Excel和SPSS 22.0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和对应分析,发现人际传播成为城郊旅游认知的首要影响因素,知名度、出游时... 城郊旅游越来越受青睐,作为主要消费群体的城市居民,其人际传播频次和范围不断扩大。通过网络和实地调研两种方式,应用Excel和SPSS 22.0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和对应分析,发现人际传播成为城郊旅游认知的首要影响因素,知名度、出游时序以及旅游地类型,促成了人际传播路径和群体关系的明显分异。传播背景的限定性突出了社会技术、旅游地特征和群体关系脉络,而且传播者和受众具有延续性与统一性,体现了传播路径和群体关系彼此之间的交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郊旅游 人际传播 认知 群体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部三大都市圈旅游空间错位影响因素及时空动态演变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宏宇 吴普侠 +1 位作者 冯庆 孙根年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0-116,共7页
以成都、西安、武汉都市圈29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社会经济角度选取影响旅游流的三大因素,通过空间错位指数模型揭示三大都市圈旅游发展情况。结果表明:(1)2009—2019年三大都市圈旅游资源丰度和交通可达性重心整体向南偏移,经济发展... 以成都、西安、武汉都市圈29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社会经济角度选取影响旅游流的三大因素,通过空间错位指数模型揭示三大都市圈旅游发展情况。结果表明:(1)2009—2019年三大都市圈旅游资源丰度和交通可达性重心整体向南偏移,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流重心向北偏移,产生错位现象。(2)三大都市圈内部空间差异加剧,呈现“中心城市高,子城市低”,出现不同层级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3)整体而言,高错位区出现在武汉和成都,其余地级市空间错位指数绝对值集中在0~2;旅游资源、交通可达性、人均收入和旅游流对空间错位贡献值均为负值,表明其对空间错位有正向优化作用,其中交通可达性错位贡献值最大,是降低空间错位现象的最主要的因素。当前区域旅游发展除了重视核心城市对其余城市辐射及溢出作用外,同时应分析旅游要素错位区域及发展趋势,促进都市圈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错位 时空演变 成都都市圈 西安都市圈 武汉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宗教场所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朱利涛 苏惠敏 +1 位作者 张萍 李政委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25-633,共9页
青海省宗教发展历史悠久,宗教旅游资源丰富,宗教场所的空间分布特征对青海省区域旅游格局有重要影响.对青海省宗教场所旅游资源进行了统计,分别从空间分布模式、差异性、密度等方面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洛伦茨曲线、核密度方... 青海省宗教发展历史悠久,宗教旅游资源丰富,宗教场所的空间分布特征对青海省区域旅游格局有重要影响.对青海省宗教场所旅游资源进行了统计,分别从空间分布模式、差异性、密度等方面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洛伦茨曲线、核密度方法对其空间格局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利用空间回归分析法探讨了其分布与海拔、坡度、交通、水系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青海省宗教场所旅游资源呈"东多西少"的集聚分布态势,空间差异显著,旅游资源集中在青海省11%地区;空间分布密度呈由东向西辐射(型)的分布趋势;空间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的地区宗教场所旅游资源较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场所旅游资源 空间分布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巴山区旅游资源分布与旅游经济耦合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常建霞 李君轶 +1 位作者 李振亭 吴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0,共10页
基于秦巴山区旅游资源调查数据及各市(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数据,分析秦巴山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构建旅游资源和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模型,测度秦巴山区旅游资源分布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并探究其空间分布规律及... 基于秦巴山区旅游资源调查数据及各市(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数据,分析秦巴山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构建旅游资源和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模型,测度秦巴山区旅游资源分布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并探究其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研究发现:秦巴山区旅游资源空间集聚明显,形成了沿江河和山系分布的“一带三区”旅游资源富集区,且人文类旅游资源多沿江河分布;秦巴山区旅游发展业绩与资源总体分布格局呈现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以高度耦合和中度耦合为主;旅游资源分布和旅游经济还没有完全在空间上达到良性共振,旅游资源滞后型、旅游经济滞后型均存在;秦巴山区旅游资源分布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等均存在显著的地域空间差异,呈现从东向西逐渐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资源 旅游经济 耦合协调 空间差异 秦巴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疫情居家约束下虚拟旅游体验对压力和情绪的影响 被引量:35
20
作者 成茜 李君轶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3-23,共11页
新冠肺炎疫情下,居家防疫成为常态,疫情以及各种信息的披露导致人们的压力增大、焦虑情绪激增。在外出旅游成为奢望的情况下,虚拟旅游成为行业热点。居家防疫之际,虚拟旅游体验能否改善居民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理论和现... 新冠肺炎疫情下,居家防疫成为常态,疫情以及各种信息的披露导致人们的压力增大、焦虑情绪激增。在外出旅游成为奢望的情况下,虚拟旅游成为行业热点。居家防疫之际,虚拟旅游体验能否改善居民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文章以环境心理学的恢复性理论为基础,以大理古城和仙境鲁朗的虚拟旅游为案例,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实证检验了虚拟旅游体验对居家人群压力和情绪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疫情期间,6~8分钟的虚拟旅游体验有助于缓解居家人群的压力和消极情绪,并能够诱发积极情绪。(2)自然类虚拟旅游体验的恢复效果显著高于城市类虚拟旅游体验。(3)居住地差异(农村和城市)影响情绪恢复,农村居民参与虚拟旅游更有助于缓解消极情绪。研究结果为特殊情况下虚拟旅游体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疫情期间缓解居民压力、激发积极情绪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情 虚拟旅游体验 压力 情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