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非点源污染源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实证研究——基于陕西省农业投入和废弃物排放的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陈勇 冯永忠 杨改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1-198,共8页
选取了1992~2008年陕西省总化肥投入密度、N肥投入密度、P肥投入密度、K肥投入密度、复合肥投入密度、农膜投入密度、农药投入密度、禽畜粪尿负荷和农作物秸秆负荷9个污染指标的时序数据,并建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分别验证这9个指标... 选取了1992~2008年陕西省总化肥投入密度、N肥投入密度、P肥投入密度、K肥投入密度、复合肥投入密度、农膜投入密度、农药投入密度、禽畜粪尿负荷和农作物秸秆负荷9个污染指标的时序数据,并建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分别验证这9个指标与全省经济增长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并利用EVIEWS 5.0对参数进行估计。其中禽畜粪尿的排放通过排污系数法测算,农作物秸秆产量通过农作物经济系数测算。结果表明,化肥总量投入密度、氮肥投入密度、磷肥投入密度、钾肥投入密度、复合肥投入密度和禽畜粪尿负荷与全省人均GDP成倒"U"形EKC曲线关系,而农膜投入密度、农药投入密度和农作物秸秆负荷与全省人均GDP呈现线性增长的关系。结论:陕西省化肥投入和禽畜粪尿排放随着经济发展有减小的趋势;而农膜投入、农药投入和作物秸秆排放随着经济增长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提前预防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实证研究 农业投入 固体废弃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现状与区域特征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陈勇 冯永忠 杨改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75-83,共9页
【目的】分析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现状和区域差异,为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陕西省2000-2008年及各地区2008年的畜牧业生产情况、作物产量、生产资料(化肥和农膜)投入、农村人口等统计数据,对陕西省及各地区的... 【目的】分析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现状和区域差异,为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陕西省2000-2008年及各地区2008年的畜牧业生产情况、作物产量、生产资料(化肥和农膜)投入、农村人口等统计数据,对陕西省及各地区的农业非点源污染情况进行估算,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从2000年开始,陕西省营养污染物排放量和等标污染负荷均呈快速上升趋势,并于2006年达到最高值,分别为251.15万t和1538.7473亿m3,之后呈下降趋势,2008年分别降为197.02万t和1197.4060亿m3。农村生活垃圾和作物秸秆耕地负荷从2000年缓慢增长后,分别于2005和2006年达最大值,之后呈下降趋势,2008年分别为3054.20和6175.11kg/hm2。农膜和化肥投入的耕地负荷则一直保持增加的趋势,2008年分别达到9.69和582.43kg/hm2。(2)陕西省11个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可以分为4类地区:第Ⅰ类地区包括杨凌1个地区,除农膜污染外,营养污染、化肥污染、作物秸秆污染和农村生活垃圾排放均很严重,属于重度污染区;第Ⅱ类地区包括西安1个地区,属于化肥施用过量型的中度污染区;第Ⅲ类地区包括宝鸡、咸阳、铜川、渭南、汉中、安康和商洛7个地区,均属于中度污染区,各指标排放量呈现中等排放水平;第Ⅳ类地区包括延安和榆林2个地区,属于轻度污染区。【结论】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地域差异明显,陕北的延安和榆林农业非点源污染总体较轻;而关中各地区农业和畜牧业发达,农业非点源污染排放总量较大;耕地面积较少的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耕地负荷较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 农业非点源污染 区域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3
作者 陈勇 冯永忠 杨改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73-181,共9页
针对点源污染虽已得到有效治理,但农业非点源污染已成为全球突出的环境问题的现状,在分析国内外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严峻形势的基础上,着重从当前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中的农业非点源污染定量模型研究、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农户经营行为研究、... 针对点源污染虽已得到有效治理,但农业非点源污染已成为全球突出的环境问题的现状,在分析国内外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严峻形势的基础上,着重从当前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中的农业非点源污染定量模型研究、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农户经营行为研究、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环境经济学研究和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与管理战略研究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指出当前我国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所面临的困境,最后对未来我国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研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非点源污染 研究动态 非点源污染定量模型 污染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临夏北塬灌区农业废弃物沼气化资源潜力及循环农业经济模式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张海成 杨改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5-70,共6页
【目的】研究甘肃省临夏县北塬灌区农业废弃物沼气化资源的潜力及以农业废弃物为基础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效益。【方法】在对临夏县北塬灌区9个乡镇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临夏县北塬灌区农业废弃物沼气资源的开发潜力,并对该区典型的... 【目的】研究甘肃省临夏县北塬灌区农业废弃物沼气化资源的潜力及以农业废弃物为基础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效益。【方法】在对临夏县北塬灌区9个乡镇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临夏县北塬灌区农业废弃物沼气资源的开发潜力,并对该区典型的"沼气池-畜禽圈-粮(果、菜)"三位一体的沼气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结构和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临夏县北塬灌区具有丰富的沼气资源,年产农作物秸秆8.90万t,畜禽排放物191.5万t,粪尿产气量占总发酵原料沼气潜力的84.4%,具备建立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条件。【结论】在临夏县建立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能实现资源的多层次循环利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并可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夏县北塬灌区 沼气 资源潜力 农业废弃物 循环农业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刺槐恢复林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累积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美璇 察心雨 +5 位作者 张硕弘 赵雨晴 王珺 韩新辉 杨改河 任成杰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229-3239,共11页
系统地了解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在人工林恢复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评估人工林土壤碳汇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恢复年限的人工刺槐林(14 a、20 a、30 a和45 a)以及邻近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标记物技术明确土壤微... 系统地了解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在人工林恢复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评估人工林土壤碳汇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恢复年限的人工刺槐林(14 a、20 a、30 a和45 a)以及邻近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标记物技术明确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累积和微生物碳泵效率,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揭示土壤微生物生活史策略,并探讨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累积和微生物碳泵效率的关键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刺槐林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呈现上升趋势,而微生物碳泵效率呈下降趋势,表明在刺槐林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的累积效应增强,但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出现降低趋势。随机森林模型结果显示:除土壤养分和水分以外,土壤微生物生活史策略是调控微生物残体碳累积和微生物碳泵效率的关键驱动因素,即:土壤微生物碳泵效率与S-策略微生物呈正相关,与A-策略微生物呈负相关。进一步挖掘得出:S-策略微生物中损伤修复蛋白基因(Damage repair)和渗透调节基因(Osmoregulation)是微生物碳泵效率变异的两个重要预测因子,而A-策略微生物中为脂质代谢基因(Lipids)和木质素代谢基因(Lignin)。总体而言,研究明确了人工林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和微生物碳泵效率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土壤微生物生活史策略揭示其关键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微生物残体碳 微生物碳泵效率 微生物生活史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评价 被引量:38
6
作者 陈豫 杨改河 +2 位作者 冯永忠 任广鑫 李轶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74-279,共6页
为了对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结构、功能和效益进行综合定量评价,该研究结合沼气生态农业模式自身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以生态农业模式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选择了17个指标构建了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均权法确定了沼气生态... 为了对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结构、功能和效益进行综合定量评价,该研究结合沼气生态农业模式自身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以生态农业模式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选择了17个指标构建了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均权法确定了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评价各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运用综合指数法构建了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评价模型。并以宝鸡市2个典型沼气生态农业模式(陇县"沼气池—厕所—畜舍—菜(果、粮)"庭院生态农业模式和千阳县"桑—蚕—双孢蘑菇—畜舍—沼气池"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表明该研究所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具有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气 生态系统 模式 结构 功能 效益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群落多样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关系研究 被引量:67
7
作者 杨丽霞 陈少锋 +5 位作者 安娟娟 赵发珠 韩新辉 冯永忠 杨改河 任广鑫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1-298,共8页
为探讨陕北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的关系,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相关性分析对5种不同植被群落特征、多样性、土壤碳氮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组成主要为菊科、禾本科和豆科,这... 为探讨陕北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的关系,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相关性分析对5种不同植被群落特征、多样性、土壤碳氮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组成主要为菊科、禾本科和豆科,这3大科植物在该区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不同植被类型群落Gleason丰富度指数为30 a撂荒地最大,16 a撂荒地最小,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heldon均匀度指数均为30 a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最大,16a撂荒地最小;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其平均含量在0~30 cm和30~100 cm土层从大到小为30 a刺槐林>30 a撂荒地>16 a刺槐林>30 a柠条林(Caragana microphylla)>16 a撂荒地,30 a刺槐林表现出较好的土壤碳氮累积效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之间显著相关(P<0.05),表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是影响植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关键生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植被类型 群落多样性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与微生物C,N,P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被引量:27
8
作者 吴建平 韩新辉 +3 位作者 许亚东 任成杰 杨改河 任广鑫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83-792,共10页
对刺槐林、柠条林、酸桃-柠条混交林、撂荒地和耕地等植被类型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比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耕地相比,在植被恢复中土壤及微生物C,N,P显著增加,表现为:刺槐林〉柠条林... 对刺槐林、柠条林、酸桃-柠条混交林、撂荒地和耕地等植被类型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比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耕地相比,在植被恢复中土壤及微生物C,N,P显著增加,表现为:刺槐林〉柠条林〉混交林〉撂荒地〉耕地,土壤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微生物量氮(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N),微生物量磷(Microbial Biomass Phosphorus,MBP)含量变化较土壤C,N,P明显。微生物碳增幅62.78%~366.90%;微生物氮增幅85.48%~737.24%;微生物磷增幅67.83%~167.14%,土壤及微生物C,N,P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递减趋势。另外,土壤及微生物C,N,P的化学计量比值也受植被类型和土壤层次垂直分布的影响,表现为C/N为7.21~15.56,均值9.67;C/P为2.36~8.50,均值5.78;N/P为0.26~0.96,均值0.61,MBC/MBN比为5.14~54.34,均值9.36;MBC/MBP比为9.73~40.32,均值28.68;MBN/MBP比为0.19~4.96,均值3.35;且与土壤及微生物C,N,P间均呈显著相关。另外,土壤N/P及MBN/MBP偏低,而磷素含量充足,表明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主要受氮素营养限制。土壤及微生物C,N,P含量变化与植被类型和土壤层次垂直分布存在密切关系且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植被类型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有机磷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生长特性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孙薇 谷洁 +2 位作者 李玉娣 钱勋 王小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9-206,共8页
【目的】从土壤中筛选有机磷降解菌,并对其进行鉴定和生长特性研究,为研制具有降解土壤有机磷功效的生物有机肥提供高效稳定的菌种。【方法】用解磷圈法和液体摇瓶培养法,分别以植酸钙和卵磷脂为惟一磷源,从采自陕西杨凌的农药厂排污渠... 【目的】从土壤中筛选有机磷降解菌,并对其进行鉴定和生长特性研究,为研制具有降解土壤有机磷功效的生物有机肥提供高效稳定的菌种。【方法】用解磷圈法和液体摇瓶培养法,分别以植酸钙和卵磷脂为惟一磷源,从采自陕西杨凌的农药厂排污渠、棉花地、果园、菜地等不同生态类型土壤中分离筛选有机磷降解菌,对其进行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确定其最适生长温度和初始pH值。【结果】从采集的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壤中共初筛分离出了25株有机磷降解菌,复筛选出解磷率较高的Z2-3、Z3-5、Z3-8、Z4-1 4株植酸钙降解菌和L5-2、L7-1 2株卵磷脂降解菌。其中Z2-3、Z3-5、Z3-8和Z4-1在植酸钙液体培养基中的解磷率分别达到64.2%,71.5%,67.2%和58.1%,L5-2和L7-1在卵磷脂液体培养基中的解磷率分别为76.7%和84.1%。生理生化特征测定结果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表明,Z2-3、Z3-5、Z3-8、Z4-1、L5-2、L7-1株菌依次为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和土壤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agri)。植酸钙降解菌和卵磷脂降解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28~35和28℃,最适初始pH值分别为8.0~8.5和7.5。【结论】分离、筛选、鉴定出了解磷率较高的6株有机磷降解菌,获得了其最适生长温度和最适初始pH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降解菌 分离筛选 鉴定 生长特性 植酸钙 卵磷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典型退耕还林区林下草本物种生态位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赵发珠 韩新辉 +2 位作者 杨改河 杜约翰 康乐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090-2099,共10页
基于样方法进行不同资源位的群落调查,并用群落物种多样性、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分析了安塞县典型退耕区16种不同退耕模式及年限群落林下草本物种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乔木林下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高于灌木林。生... 基于样方法进行不同资源位的群落调查,并用群落物种多样性、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分析了安塞县典型退耕区16种不同退耕模式及年限群落林下草本物种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乔木林下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高于灌木林。生态位宽度以达乌里胡枝子和阿尔泰狗娃花最大,它们的Shannon-Wiener(Bs-w,i)和Levins(Bl,i)指数分别为0.89、0.83和0.64、0.58。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种间生态位重叠程度大,如阿尔泰狗娃花、铁杆蒿、长芒草等。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相似比例值并不一致。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小于0.5的种对有174对,约占种群总对数的91.6%,说明种群对环境需求有较大的差异,各种群能较好地共生于群落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群落多样性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生态位相似性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配比猪粪、小麦秸秆混合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楚莉莉 冯永忠 +2 位作者 李轶冰 杨改河 任广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5-190,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配比猪粪与小麦秸秆混合厌氧发酵的产气特性,为提高小麦秸秆利用率和产气效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猪粪、小麦秸秆及其不同配比(干物质质量比1∶1,2∶1,3∶1)的混合物为发酵原料,以沼液为接种物,研究不同发酵原料厌... 【目的】研究不同配比猪粪与小麦秸秆混合厌氧发酵的产气特性,为提高小麦秸秆利用率和产气效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猪粪、小麦秸秆及其不同配比(干物质质量比1∶1,2∶1,3∶1)的混合物为发酵原料,以沼液为接种物,研究不同发酵原料厌氧发酵过程中pH值、日产气量、累积产气量、气体成分和干物质产气率的变化。【结果】仅以猪粪为原料进行厌氧发酵时,日产气量的峰值(2 142.2 mL/d)、累积产气量(70.36 L)和干物质产气率(351.8 mL/g)明显高于其他4种发酵原料;在3种混合发酵原料中,猪粪与小麦秸秆配比为3∶1时,其日产气量的峰值(2 011.7 mL/d)、累积产气量(49.08 L)和干物质产气率(245.4 mL/g)明显高于其他2种混合发酵原料。随着厌氧发酵时间的延长,猪粪与小麦秸秆及其按不同比例配比时,所产气体中的甲烷体积分数呈逐渐增加趋势,在厌氧发酵中后期甲烷体积分数达到45%以上;所产气体中硫化氢的体积分数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猪粪所产气体中硫化氢的体积分数较其他处理高。【结论】在厌氧发酵过程中,合理调控猪粪与小麦秸秆的配比,既能提高小麦秸秆的产气量,又能缩短猪粪的产气周期,降低硫化氢体积分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气 混合发酵 猪粪 小麦秸秆 产气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废弃物沼气化资源潜力评价 被引量:28
12
作者 张海成 张婷婷 +1 位作者 郭燕 杨改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4-199,共6页
通过构建农业废弃物沼气化利用潜力估算模型,确定各种农业废弃物沼气化转化参数,估算了2009年中国种植业、畜牧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和人粪尿等生产和生活废弃物的量,结果表明2009年全国农作物秸秆量达到89 886... 通过构建农业废弃物沼气化利用潜力估算模型,确定各种农业废弃物沼气化转化参数,估算了2009年中国种植业、畜牧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和人粪尿等生产和生活废弃物的量,结果表明2009年全国农作物秸秆量达到89 886.75万t、畜禽粪便量达到399 115.6万t,人粪尿达到25 333万t,在35℃条件下沼气化资源潜力为5 832.675亿m3,相当于4.14亿t标准煤。研究种植业、畜牧业等农村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废弃物数量及其沼气化利用的资源潜力计算方法,对摸清我国农业废弃物数量、沼气化利用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废弃物 沼气化 资源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粪与水稻秸秆混合厌氧发酵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文静 张彤 +2 位作者 李伟 李轶冰 杨改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7-143,共7页
【目的】研究温度、原料配比对鸡粪与水稻秸秆混合原料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的影响,为提高厌氧发酵的产气效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可控性恒温沼气发酵装置,以不同配比(0.5∶1,1∶1,2∶1,3∶1)的鸡粪与水稻秸秆为发酵原料,在... 【目的】研究温度、原料配比对鸡粪与水稻秸秆混合原料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的影响,为提高厌氧发酵的产气效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可控性恒温沼气发酵装置,以不同配比(0.5∶1,1∶1,2∶1,3∶1)的鸡粪与水稻秸秆为发酵原料,在总固体(TS)质量分数为8%的情况下,研究各配比鸡粪与水稻秸秆在25,30,35,40℃下的厌氧发酵情况,并用SAS软件对温度、鸡粪与水稻秸秆配比和累积产气量的关系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25~40℃条件下,各配比鸡粪与水稻秸秆均能正常发酵产生沼气,发酵时间随温度上升而下降,鸡粪与水稻秸秆各配比对发酵时间无显著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除鸡粪与水稻秸秆配比为1∶1时的累积产气量升高外,其余配比处理的累积产气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通过模型分析,可知在发酵温度为35.5℃,鸡粪与水稻秸秆的配比为1.86∶1时,累积产气量最大可达9 290.9 mL。【结论】确定了鸡粪水稻秸秆沼气发酵的最佳温度和最适配比,为提高厌氧发酵的产气速率提供了依据,也为秸秆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粪 水稻秸秆 厌氧发酵 温度 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白山几类植物群落灌木及草本层的最小取样面积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任学敏 杨改河 +4 位作者 王得祥 秦晓威 刘振学 赵双喜 白宇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24-1031,共8页
采用2条非饱和与2条饱和曲线方程对太白山7种类型植物群落(Ⅰ.锐齿栎林、Ⅱ.铁橡树林、Ⅲ.红桦林、Ⅳ.巴山冷杉-牛皮桦林、Ⅴ.巴山冷杉林、Ⅵ.太白红杉林和Ⅶ.头花杜鹃-大毛状薹草灌草丛)灌木及草本层拟合的种-面积曲线,计算研究精度... 采用2条非饱和与2条饱和曲线方程对太白山7种类型植物群落(Ⅰ.锐齿栎林、Ⅱ.铁橡树林、Ⅲ.红桦林、Ⅳ.巴山冷杉-牛皮桦林、Ⅴ.巴山冷杉林、Ⅵ.太白红杉林和Ⅶ.头花杜鹃-大毛状薹草灌草丛)灌木及草本层拟合的种-面积曲线,计算研究精度要求分别为60%、70%、80%、90%时各群落各层的最小取样面积,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群落灌木及草本层最小取样面积均随研究精度增高而增大,群落Ⅰ~Ⅶ灌木层的取样面积分别为96、35、73、63、75、1701、8 m2时,草本层为91、91、57、59、71、657、m2时,可满足精度80%以下的研究要求;灌木层的取样面积为163、62、122、104、120、296、35 m2时,草本层为150、151、109、110、126、1192、9 m2时,可满足精度90%的研究要求.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群落灌木及草本层最小取样面积存在差异,有些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因此,在野外调查时应根据研究精度要求和群落类型合理设置最小取样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取样面积 种-面积曲线 植物群落 太白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温下3种落叶厌氧发酵产气量研究 被引量:20
15
作者 孙树贵 任广鑫 +2 位作者 翟宁宁 王诺菡 霍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10164-10166,共3页
[目的]探求几种常见行道树落叶厌氧发酵的特性,以期为解决城市行道树落叶清扫后的能源化利用提供技术储备。[方法]通过自行研究设计的可控性恒温发酵装置,以城镇绿化中3种常见行道树(三角枫、紫叶李、法国梧桐)落叶作为发酵原料,以常温... [目的]探求几种常见行道树落叶厌氧发酵的特性,以期为解决城市行道树落叶清扫后的能源化利用提供技术储备。[方法]通过自行研究设计的可控性恒温发酵装置,以城镇绿化中3种常见行道树(三角枫、紫叶李、法国梧桐)落叶作为发酵原料,以常温厌氧发酵池的底物为接种物,在20、25、30℃3个温度条件下进行批量试验,研究3种单一原料的发酵产气特性。[结果]3种常见行道树在常温条件下大部分能够正常发酵产生沼气,且持续时间较长。在3种不同发酵原料中,三角枫产气总量最大,产气总量和产气天数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但单位干物质日平均产气量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紫叶李和梧桐的产气总量、产期天数和单位干物质日平均产气量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结论]对城市行道树落叶清扫后进行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是可行的,且可产生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 厌氧发酵 沼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照强度对猪粪、牛粪厌氧发酵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尹冬雪 刘娟娟 +5 位作者 季艳敏 刘伟 杨改河 任广鑫 冯永忠 周小武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28-434,共7页
研究光照强度对猪粪、牛粪厌氧发酵的影响,为沼气池的改进、提高产气量提供参考。试验以猪粪、牛粪为发酵原料,设置0、6、12、24h4组光照梯度处理,在恒温35℃和料液总固体质量分数为8%的条件下进行厌氧发酵。结果显示,不同光照强度下同... 研究光照强度对猪粪、牛粪厌氧发酵的影响,为沼气池的改进、提高产气量提供参考。试验以猪粪、牛粪为发酵原料,设置0、6、12、24h4组光照梯度处理,在恒温35℃和料液总固体质量分数为8%的条件下进行厌氧发酵。结果显示,不同光照强度下同一发酵原料的产气量差别较大,猪粪、牛粪在12h光照条件下的累积产气量分别是0h光照条件下的(黑暗)1.80、2.34倍;相同的光照强度不同发酵原料产气量存在差别,0h光照条件下(黑暗)猪粪的累积产气量为8136mL,牛粪的累积产气量为3282.5mL;光照条件改变发酵料液的理化性质,使累积产气量与发酵料液的碱度、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pH值、氨态氮的相关性呈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粪 牛粪 厌氧发酵 光照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旱区农田防护林防风效应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李永平 冯永忠 杨改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2-98,共7页
【目的】揭示防护林带的疏透度(β)、宽度、高度、风向与林带夹角等因子对农田防护林防风效应的影响。【方法】利用PC-3型便携式可移动自动气象站,采用多点观测方法对干旱、半干旱土壤风蚀区的林带结构和防风效应进行调查,分析不同林带... 【目的】揭示防护林带的疏透度(β)、宽度、高度、风向与林带夹角等因子对农田防护林防风效应的影响。【方法】利用PC-3型便携式可移动自动气象站,采用多点观测方法对干旱、半干旱土壤风蚀区的林带结构和防风效应进行调查,分析不同林带疏透度、宽度、高度以及风向与林带夹角对风速变化的影响。【结果】稀疏型结构的林带防风效应最佳,最高达34.27%,平均为32.69%;疏透型次之,为25.12%;通风型最差,为20.98%。β为0.30~0.50的林带防风效应最佳,且林冠层和林干层疏透度存在差异时防风效应较好。风向与林带夹角的正弦值与防风效应呈正相关;β为0.30~0.50时,宽度为2H^5H(H为林带平均高度)的林带防风效应相差不大,超过5H时林带的防风效应随其宽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弱;当气流进入林网区域后,风速在前4条林带呈减弱趋势,减弱幅度最大的是第1条林带,在第4条林带后风速开始恢复。【结论】林带的疏透度、宽度、高度和风向是决定单条林带防风效应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防护林 林带 疏透度 防风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户用沼气区域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分级标准的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陈豫 杨改河 +2 位作者 冯永忠 包风霞 任广鑫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28-233,共6页
户用沼气的区域适宜性评价是户用沼气合理布局的关键。针对我国农村户用沼气的发展现状,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村户用沼气发展的区域因素,依据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从气候条件、能源状况、社会经济因素3个方面选择了年平均温度、≥10℃持... 户用沼气的区域适宜性评价是户用沼气合理布局的关键。针对我国农村户用沼气的发展现状,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村户用沼气发展的区域因素,依据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从气候条件、能源状况、社会经济因素3个方面选择了年平均温度、≥10℃持续天数、生物质资源量、商品能源获取的难易程度、户年均收入、国家投资和农民平均文化水平7个评价指标,构建了农村户用沼气区域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农村户用沼气区域适宜性分级标准,其中适宜性总分值大于等于80的区域,为最适宜区,适宜性总分值在80-60的区域,为适宜区,总分值在60-40的区域,为次适宜区,总分值小于40的区域,为不适宜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户用沼气 区域适宜性评价 指标体系 分级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糟和果渣厌氧发酵产沼气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邢颖 李菽琳 +1 位作者 石艳 任广鑫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8-90,共3页
酒糟和果渣的优化处理是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基础。探求酒糟和果渣厌氧发酵特性,以期为解决酒糟、果渣的清洁处理及再利用问题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自行研究设计的可控性恒温厌氧发酵装置,分别以工厂产生的果渣和酒糟为原料,常温... 酒糟和果渣的优化处理是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基础。探求酒糟和果渣厌氧发酵特性,以期为解决酒糟、果渣的清洁处理及再利用问题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自行研究设计的可控性恒温厌氧发酵装置,分别以工厂产生的果渣和酒糟为原料,常温厌氧发酵池的底物为接种物,在25~45℃温度范围内,每5℃设1个温度梯度进行试验。结果表明:2种原料在所设温度范围内均能够发酵产生沼气,但二者产气量峰值出现时的温度不同,在1 000mL发酵壶内,酒糟在30℃时累积产气量最大,为10 122.4mL,25℃时的累积产气量次之;果渣在35℃时累积产气量最大,为11 113.3mL,40℃时的累计产气量次之。可见用酒糟厌氧发酵生产沼气以25~30℃为佳,而果渣以35~40℃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渣 酒糟 厌氧发酵 沼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家山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基本化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瑞英 谭胡燕 +2 位作者 杨改河 任学敏 王得祥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8-23,共6页
研究秦岭辛家山9种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基本化学性质,为进一步探讨该区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森林植被规划提供基础数据。选取代表性标准样地(20 m×25 m),在其内对角线布点法采集土样,分析基本化学性质。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不同... 研究秦岭辛家山9种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基本化学性质,为进一步探讨该区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森林植被规划提供基础数据。选取代表性标准样地(20 m×25 m),在其内对角线布点法采集土样,分析基本化学性质。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不同森林类型之间土壤养分状况,并对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森林土壤养分,pH值都存在显著差异;3个土层(0-20、20-40、40-60 cm)下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养分和pH也存在显著差异;9种森林类型土壤pH值介于4.75-6.22之间,土壤pH多表现为表层低于下层。森林土壤有机质均为表层含量高于下层;9种森林类型中,华山松林下土壤的全效养分含量均为最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全氮与有机质、碱解氮、全磷含量达到极显著正相关;碱解氮与有机质、全磷显著正相关;pH与全氮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效磷含量与土壤全磷量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家山 不同森林类型 土壤养分 土壤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