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度学习在隧道与地下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1
作者 宋战平 杨子凡 +1 位作者 张玉伟 霍润科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1-255,共35页
为系统分析深度学习在隧道及地下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分别从参数反演分析、施工机械参数预测与优化、施工及运营过程控制与风险评估、隧道安全监测与缺陷检测、隧道结构健康预测、围岩分级、掌子面图像识别与分类等7个方向对深度学习... 为系统分析深度学习在隧道及地下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分别从参数反演分析、施工机械参数预测与优化、施工及运营过程控制与风险评估、隧道安全监测与缺陷检测、隧道结构健康预测、围岩分级、掌子面图像识别与分类等7个方向对深度学习在隧道及地下工程问题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参数反演理论体系的建立已基本完善,结合新型监测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仿真技术,建立多源化智能反演模型是今后隧道及地下工程反演方法的发展方向;2)掘进参数的准确预测对于优化施工机械性能及智能掘进过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且考虑掘进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与差异性可进一步提高预测模型的泛化能力;3)以多源监测数据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高度融合为决策基础,基于数据驱动技术的风险控制分析方法为隧道施工及运营阶段的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提供智能化管理;4)特征融合深度神经网络与自适应像素级分割算法相结合的计算机视觉技术不仅降低了缺陷检测成本,更进一步保障了智慧防灾及安全监测系统与工程现场之间的适用性;5)以结构健康监测方法为核心技术,通过融合物理机制和深度学习算法构建的优化系统保障了隧道稳定性与变形预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6)基于多源信息获取技术的深度学习框架可提取岩体结构面特征参数并转化为定量指标,实现对不同地质环境及施工方法的隧道围岩智能分级;7)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和深度学习算法,能够从复杂的掌子面图像中自动提取轮廓的有效信息,并进行精确的裂隙特征识别和量化分析。基于深度学习在隧道及地下工程中7类应用方向的总结分析,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数据处理实时共享难度大、缺乏模型预测准确度评价标准等问题,并结合隧道及地下空间智能化、绿色化与可持续化建设趋势,针对深度学习理论与其工程应用、隧道结构智能化防灾技术及“双碳战略”下新型隧道建造方式等方面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与地下工程 深度学习 多源监测数据 衬砌病害识别 智慧防灾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介导碳酸盐/磷酸盐沉淀技术修复铅(Pb)污染地下水和黄土的影响机理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秦鹏 郑文杰 +3 位作者 薛中飞 王琳 吕鑫江 何文杰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10,125,共11页
中国西北金属矿藏开发利用虽加速当地经济发展,然而不当的含铅(Pb)废水处置将导致场地污染,对周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该研究分别探究了微生物介导碳酸盐沉淀(MICP)技术和微生物介导磷酸盐沉淀(MIPP)技术修复铅污染地下水... 中国西北金属矿藏开发利用虽加速当地经济发展,然而不当的含铅(Pb)废水处置将导致场地污染,对周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该研究分别探究了微生物介导碳酸盐沉淀(MICP)技术和微生物介导磷酸盐沉淀(MIPP)技术修复铅污染地下水和黄土的潜力,并对二者修复效率和内在影响机理进行深入分析。试验结果发现,巴氏芽孢八叠球菌在酸性条件解脲能力较差导致尿素水解程度较低,得到的修复效率仅为10.82%,且矿化产物碳酸铅(PbCO3)和碱式碳酸铅(Pb3(CO3)2(OH)2)化学稳定性低;而巨大芽孢杆菌在酸性条件下表现出较强的解磷能力,仍可以得到80%以上的修复效率,且矿化产物磷氯铅矿(Pb5(PO4)3Cl)化学稳定性高,微观试验识别的矿化产物是以细菌为成核位点的共沉淀结构(Ca2Pb3(PO4)3Cl矿物与磷酸盐矿物),降低了Pb2+再次迁移扩散的概率。铅污染黄土修复试验中,巨大芽孢杆菌得到修复效率较高且赋存形态主要为铁锰氧化态Pb,相较巴氏芽孢八叠球菌修复后的碳酸盐结合态Pb具有更高的化学稳定性和更低的生态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介导碳酸盐沉淀(MICP) 微生物介导磷酸盐沉淀(MIPP) 铅污染地下水 铅污染黄土 修复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渗透性土中地下结构承受水压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梁泽田 郑山锁 +3 位作者 刘晓航 胡文乐 杜宜阳 宋枳含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3-96,共14页
为合理评估地下结构在使用寿命周期内的抗浮性能,设计一种多功能模型试验系统,模拟不同水力梯度作用下重塑黄土和粉质黏土中孔隙水压力的传递过程,开展竖向渗流条件和侧向渗流条件下两种土体介质中地下结构承受水压变化规律试验;基于修... 为合理评估地下结构在使用寿命周期内的抗浮性能,设计一种多功能模型试验系统,模拟不同水力梯度作用下重塑黄土和粉质黏土中孔隙水压力的传递过程,开展竖向渗流条件和侧向渗流条件下两种土体介质中地下结构承受水压变化规律试验;基于修正K-C(Kozeny-Carman)渗流理论提出用于描述弱渗透性土体介质中孔压竖向传递的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水力梯度作用下粉质黏土中同一测点的孔压值较重塑黄土中小,且趋于稳定所需时间较长;当两种土体介质中发生竖向渗流或侧向渗流时,地下结构承受的水压均比理论静水压力小;所提出的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重塑黄土和粉质黏土介质中孔压的传递过程;在实际工程中,应考虑结构自身对地下渗流场的影响和特殊土体介质对孔隙水渗流的影响,从而实现更合理的抗浮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浮力 地下结构 模型试验 孔隙水压力 阻挡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2+)在HPMC改性膨润土中的吸附和扩散行为
4
作者 王宝 胡业昊 +2 位作者 朱佳佳 张迪 周浩然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7-133,共7页
开展穿透扩散试验(Through-Diffusion Test),研究重金属Cu^(2+)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改性膨润土中的吸附和扩散行为,并与未改性膨润土进行比较。同时,使用污染物运移模拟软件Pollute V7.0定量评估HPMC改性对膨润土截污性能的影响。... 开展穿透扩散试验(Through-Diffusion Test),研究重金属Cu^(2+)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改性膨润土中的吸附和扩散行为,并与未改性膨润土进行比较。同时,使用污染物运移模拟软件Pollute V7.0定量评估HPMC改性对膨润土截污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HPMC的添加量为2%和5%时,Cu^(2+)在膨润土上的吸附量分别减小了40%和46%,而扩散速度分别降低了7%和34%。Pollute V7.0的模拟计算结果显示,添加2%和5%的HPMC,可将膨润土对Cu^(2+)的截污性能分别提高1.32倍和2.58倍。研究结果可为HPMC改性膨润土截污性能评估提供基础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工复合膨润土衬垫 膨润土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扩散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反应墙联合电动修复铜污染黄土试验研究
5
作者 王琳 郑文杰 +1 位作者 薛中飞 吕鑫江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2-90,共9页
文章提出一种改进的电动反应装置,联合电动技术和生物反应墙(PRB),此PRB内引入酶促碳酸盐沉淀(EICP)技术,考虑单次EICP处理、多次EICP处理、pH调控以及氨氮去除,从而缓解电动修复中阴极附近聚焦效应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去除效率,并解决二... 文章提出一种改进的电动反应装置,联合电动技术和生物反应墙(PRB),此PRB内引入酶促碳酸盐沉淀(EICP)技术,考虑单次EICP处理、多次EICP处理、pH调控以及氨氮去除,从而缓解电动修复中阴极附近聚焦效应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去除效率,并解决二次污染。结果表明:PRB与阴极电解液槽两者对去除效率的提升均有显著贡献,使黄土中残余的铜离子减少20%以上。因多次的EICP处理还增加阳极附近碳酸根离子和铜离子结合的概率,反而降低PRB对去除效率的贡献,引入pH调控解决上述问题。多次的EICP处理也因为铜氨络合物的生成缓解阴极附近的聚焦效应,pH调控降低了阴极附近区域的pH值,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该处的聚焦效应,提高阴极电解液槽对去除效率的贡献。氨氮去除不仅解决二次污染的问题,将土中的氨氮降低55%~100%,提高铜离子沉淀在PRB内的百分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诱导碳酸盐沉淀 电动修复 黄土 生物可渗透反应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循环下MICP固化风积砂的性能劣化试验研究
6
作者 刘小军 朱芮 +1 位作者 王东亚 孙跃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78,共8页
为了探究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技术(microbial induced calcium carbonate precipitation,MICP)固化风积砂在冻融循环影响下的劣化机理,在微生物加筋联合糖钙固化风积砂的基础上对加固试样进行冻融循环试验,通过分析质量损失、无侧限抗... 为了探究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技术(microbial induced calcium carbonate precipitation,MICP)固化风积砂在冻融循环影响下的劣化机理,在微生物加筋联合糖钙固化风积砂的基础上对加固试样进行冻融循环试验,通过分析质量损失、无侧限抗压强度、压汞试验及微观试验,分析冻融循环对微生物固化风积砂的劣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加固试样在冻融循环过程中,表面剥蚀情况加剧,出现蜂窝、麻面等劣化情况;质量损失率在10次循环后开始收敛;试样强度随着循环次数增加先减小后收敛,到20次时降至最低;试样孔隙随着循环次数增加逐渐增大,整体性能下降;在低次数冻融循环中,主要影响胶结较差的砂颗粒间的碳酸钙晶体,高次数循环后试样表面变光滑,碳酸钙晶体流失,导致颗粒联结减弱,试样强度和整体性能下降。研究结果可为MICP加筋联合糖钙固化风积砂更好地应用到实际工程中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MICP 力学试验 劣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介质理论的偏压隧道地表沉降预测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周鹏远 宋战平 +2 位作者 王军保 张玉伟 田小旭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9-598,共10页
隧道开挖引起地表沉降的各种预测方法均假定隧道收敛模式为对称形式,忽略了隧道非对称收敛的影响。为对偏压隧道引起地表沉降进行预测,提出了一种新的隧道偏压收敛模式,定义了相应的偏压参数θ,γ1,γ3,基于随机介质理论,利用坐标变换... 隧道开挖引起地表沉降的各种预测方法均假定隧道收敛模式为对称形式,忽略了隧道非对称收敛的影响。为对偏压隧道引起地表沉降进行预测,提出了一种新的隧道偏压收敛模式,定义了相应的偏压参数θ,γ1,γ3,基于随机介质理论,利用坐标变换和二重积分的数值化处理,得到了偏压隧道引起地表沉降的预测模型;通过实际工程案例,验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并分析了相关参数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规律。提出的预测模型将传统对称收敛模式拓展至非对称情况,能很好预测地表沉降的非对称趋势,且更接近实际案例的监测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压隧道 地表沉降预测 隧道收敛模式 随机介质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促碳酸盐与磷酸盐技术矿化铜(Cu)污染黄土的试验及内在影响机理研究
8
作者 吕鑫江 郑文杰 +3 位作者 王琳 薛中飞 秦鹏 何文杰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7-97,共11页
文章通过酶诱导碳酸盐沉淀法(EICP)和磷酸盐沉淀法(EIPP)进行铜(Cu)溶液和铜污染黄土的修复试验,并使用Visual MINTEQ软件和XRD微观测试探究沉淀形态,揭示修复机理。在Cu浓度5~50mmol/L,EICP方法中脲酶完全失活,固化效率为0%。添加壳聚... 文章通过酶诱导碳酸盐沉淀法(EICP)和磷酸盐沉淀法(EIPP)进行铜(Cu)溶液和铜污染黄土的修复试验,并使用Visual MINTEQ软件和XRD微观测试探究沉淀形态,揭示修复机理。在Cu浓度5~50mmol/L,EICP方法中脲酶完全失活,固化效率为0%。添加壳聚糖后,脲酶活性有所提高,此时的Cu^(2+)固化效率范围在17.8%~92.3%;而EIPP方法中所用的植酸酶并未失活,Cu^(2+)固化效率在98%以上。通过Visual MINTEQ软件模拟和XRD微观试验可知,EICP中矿物沉淀为孔雀石(Cu_(2)(OH)_(2)CO_(3)),同时伴有铜氨络合物,正是这一络合物的存在降低了Cu^(2+)固化效率,而EIPP中矿物沉淀仅有磷酸铜(Cu_(3)(PO_(4))_(2))。土柱试验中,EICP技术主要将游离态Cu矿化为碳酸盐结合态Cu,EIPP技术则是矿化为更稳定的铁锰氧化态Cu。当Cu浓度为4000mg/kg时,EICP和EIPP的固化效率为77.3%和100.0%,突出了EIPP技术修复Cu污染的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促矿化 酶活性 沉淀形态 固化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温差下乌兹别克斯坦盐渍土力学特性及路基边坡稳定性研究
9
作者 郑方 宋战平 +3 位作者 王加辉 刘乃飞 张玉伟 王燕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49-153,共5页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亚等丝路沿线国家盐渍土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急剧增加,受特殊气候条件的影响,盐渍土道路工程建设中易出现沉陷、边坡失稳等工程问题。以乌兹别克斯坦A380公路项目为依托,基于大温差冻融循环及...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亚等丝路沿线国家盐渍土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急剧增加,受特殊气候条件的影响,盐渍土道路工程建设中易出现沉陷、边坡失稳等工程问题。以乌兹别克斯坦A380公路项目为依托,基于大温差冻融循环及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研究大温差下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及含盐量下盐渍土的破坏强度及抗剪强度参数的演化规律;对不同含盐量、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的路基边坡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及含盐量下,随着含盐量增加,破坏强度不断减小呈线性衰减特征,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呈二次函数衰减特征;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加,破坏强度及黏聚力不断减小,呈对数函数衰减特征,而内摩擦角呈对数函数的增长特征;盐渍土路基边坡安全系数随着含盐量和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均呈现不断减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温差 盐渍土 冻融循环 抗剪强度 边坡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湿陷对输电塔斜桩基础承载性状的影响
10
作者 朱宇龙 曹卫平 +2 位作者 吕品 王悦 赵敏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9-178,共10页
为提高小角度倾斜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应用,建立3种角度的2×2群桩有限元模型,采用模量折减法模拟黄土湿陷效应,得到加载与浸水顺序对不同倾角群桩承载特性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基于所开展的0、10、15°群桩试验,先加载后浸... 为提高小角度倾斜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应用,建立3种角度的2×2群桩有限元模型,采用模量折减法模拟黄土湿陷效应,得到加载与浸水顺序对不同倾角群桩承载特性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基于所开展的0、10、15°群桩试验,先加载后浸水及先浸水后加载2种工况下,斜群桩承台位移量及桩周地基土沉降量均小于直群桩,且斜群桩受浸水湿陷的影响更小,但斜群桩桩身弯矩和剪力均大于直群桩。与先加载后浸水工况相比,先浸水后加载工况下承台位移及土体沉降量更小,斜群桩桩身内力则较大,而先浸水后加载工况下桩身侧摩阻力较小。倾角较大的斜群桩有着更好的承受荷载及抵抗黄土浸水湿陷能力,对黄土地基作预先浸水处理能有效提升后期群桩基础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湿陷 输电塔 斜群桩 承载力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埋石英砂岩三轴分级蠕变特性研究
11
作者 陈浩哲 邵珠山 +3 位作者 靳冬冬 张喆 孙钰雯 朱意明 《应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8-366,共9页
岩爆发生的时间滞后性与深埋隧洞内围岩的蠕变力学特性密切相关,故本研究采用三轴分级加载方式对不同含水状态下深埋石英砂岩进行了蠕变力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处于高应力水平时,水对岩石的弱化效果更加明显,围压效应的束缚作用降低... 岩爆发生的时间滞后性与深埋隧洞内围岩的蠕变力学特性密切相关,故本研究采用三轴分级加载方式对不同含水状态下深埋石英砂岩进行了蠕变力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处于高应力水平时,水对岩石的弱化效果更加明显,围压效应的束缚作用降低了水的弱化程度以减缓岩石的蠕变失效进程且提升了岩石强度。在干燥状态下石英砂岩的体积变形较饱和状态呈现“锯齿”状的波动演化形态。水的弱化作用使体积扩张变形在随时间的演化过程中表现出延性特征,围压效应则抑制了变形程度并压缩了变形调整空间。应力水平与对数蠕变应变率关系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呈向左移动的趋势,随着围压上升而向右移动。干燥与饱和状态岩石在单轴条件分别呈现出以剪切为主、剪切与劈裂并存的失效模式,围压效应下的干燥试件仍以剪切破坏为主,饱和试件则在剪切与劈裂破坏共存中趋向于剪切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砂岩 蠕变 含水状态 围压 时间滞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软下硬地层拱柱法暗挖地铁车站施工变形规律研究
12
作者 王祥 王顺然 +2 位作者 刘宪永 宋战平 吴昊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6-160,共5页
[目的]上软下硬地层条件下浅埋地铁车站施工难度较大,易引起地面沉降、车站变形等工程问题。拱柱法作为一种新型工法,其工序相对简单,安全风险较小,施工效率较高。有必要研究上软下硬地层拱柱法暗挖地铁车站施工变形规律。[方法]对施工... [目的]上软下硬地层条件下浅埋地铁车站施工难度较大,易引起地面沉降、车站变形等工程问题。拱柱法作为一种新型工法,其工序相对简单,安全风险较小,施工效率较高。有必要研究上软下硬地层拱柱法暗挖地铁车站施工变形规律。[方法]对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施工中的地面沉降、隧道水平收敛及拱顶沉降,并与现场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及结论]模拟结果显示,拱柱法施工时车站中线上方地面沉降最大值为13.91 mm;拱部净空收敛最大值为0.66 mm,下部直墙断面净空收敛为1.85 mm;中导洞的拱顶沉降值为0.66 mm,边导洞的拱顶沉降值为0.07 mm。现场监测结果显示,地面沉降最大值为19.75 mm;中导洞净空收敛值为3.25 mm;中导洞的拱顶沉降值为7.07 mm,边导洞拱顶沉降值为3.84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上软下硬地层 拱柱法施工 地面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润土改性砂土工程性质及其在盾构施工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梅源 田新宇 +3 位作者 胡长明 刘建国 杨云飞 朱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14087-14092,共6页
砂性土因黏聚力小、摩擦力大、结构松散等性质常造成诸多工程风险,在盾构施工中一般采用改良剂对砂性土进行处理,但由于对改性砂土的工程性质认识不足,仍存在刀具磨损大、压力舱堵塞、出土不畅等问题。为了研究膨润土泥浆改良富水砂层... 砂性土因黏聚力小、摩擦力大、结构松散等性质常造成诸多工程风险,在盾构施工中一般采用改良剂对砂性土进行处理,但由于对改性砂土的工程性质认识不足,仍存在刀具磨损大、压力舱堵塞、出土不畅等问题。为了研究膨润土泥浆改良富水砂层过程中土体渗透系数、抗剪强度、塌落度等指标的变化规律,对富水砂层土体开展了膨润土泥浆配合比试验、膨润土泥浆改良土体试验及掺合料增效试验,并结合典型工程应用验证了试验结果的可靠性。研究表明:(1)相同质量分数下钠基膨润土泥浆粘度和密度优于钙基膨润土,当膨润土泥浆质量分数大于11.0%时,泥浆粘度随膨化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大,膨润土泥浆最优膨化时间为16~18 h;(2)土体渗透系数随泥浆注入比的增大呈非线性减小的变化趋势,土体内摩擦角、黏聚力及塌落度与泥浆注入比呈线性关系,其中改良砾砂的内摩擦角和黏聚力对泥浆注入比变化最为敏感;(3)膨润土泥浆膨化过程中掺入纤维素钠能改善泥浆性能,在砂土改良过程中掺入Q 3黄土能显著提高土体改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压平衡盾构 富水砂层 土体改良试验 膨润土泥浆 现场掘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地层大直径盾构掘进管线保护及地层加固方案分析与评价
14
作者 周东波 梅源 张钰杭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6,共9页
为了确定大直径盾构隧道地层改良和管线加固最优方案,采用数字地震仪微动检测技术对加固区地层分布和密实度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引入单位掘进能耗技术指标对各加固方案的施工效率进行评价,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加固方案下,盾构掘进... 为了确定大直径盾构隧道地层改良和管线加固最优方案,采用数字地震仪微动检测技术对加固区地层分布和密实度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引入单位掘进能耗技术指标对各加固方案的施工效率进行评价,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加固方案下,盾构掘进时地层孔隙应力的扰动情况和不同加固方法对控制渗流扰动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工法桩加固由于未加固浅层土体,对管线沉降的控制效果最差,袖阀管次之,组合注浆加固则能显著提升对管线沉降的控制效果;通过微动探测可知,袖阀管注浆对浅层黏土地层填充效果较好,MJS工法桩则能有效弥补袖阀管注浆加固的不足,对碎石夹黏性土层与下部粉砂岩层的适应性较好,能有效加强地层密实度,减少渗透系数;分析加固前后的盾构施工效率变化可知,袖阀管加固段的地层均匀性较差,单位能耗、地层实际损失值波动较大,MJS注浆加固后的地层密实度较高、均匀性较好,该加固区工作面也较为稳定,有利于控制地表沉降与隧道轴线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加固效果比选 数值模拟 管线加固 物理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芯吸导水土工布的毛细效应试验研究
15
作者 彭洋 游志浪 +2 位作者 许健 张志超 GAGARIN Leoni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9-218,共10页
季节冻土区路基冻害频频发生,水分迁移是造成其冻害的重要原因.为了调控路基土体中的水分,自主研发了一种由高韧聚丙烯有纺土工布和芯吸纤维联合组成的新型芯吸导水土工布.通过开展室内毛细上升试验,结合红色染色剂示踪技术,研究了新型... 季节冻土区路基冻害频频发生,水分迁移是造成其冻害的重要原因.为了调控路基土体中的水分,自主研发了一种由高韧聚丙烯有纺土工布和芯吸纤维联合组成的新型芯吸导水土工布.通过开展室内毛细上升试验,结合红色染色剂示踪技术,研究了新型芯吸导水土工布在纯水、不同含水率(15.0%、20.0%、25.0%、30.0%)的细砂和黏土质砂(50%含砂量黄土)中的毛细上升高度和变化规律,同时结合芯吸纤维微结构,揭示了毛细导水的作用机理,分析了其应用前景.结果表明:芯吸导水土工布毛细导水能力受含水率和土质影响明显:(1)随着含水率升高,土体中的自由水含量越来越多,芯吸导水土工布的吸水能力越强;(2)随着土体中黏粒含量增加,芯吸导水土工布的吸水能力越弱;(3)芯吸导水土工布中芯吸纤维的特殊截面尺寸及结构起着吸水的作用,可将路基土体中的自由水与毛细水进行吸收排出.对新型芯吸导水土工布在我国路基工程、边坡工程中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冻土区 芯吸纤维 毛细导水 毛细上升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改良黄土对Pb(Ⅱ)吸附特性的宏细观试验和内在影响机理研究
16
作者 李东风 郑文杰 +1 位作者 文少杰 胡文乐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77-986,共10页
垃圾渗滤液中含有大量重金属离子,在渗滤液的长期渗流作用下,垃圾填埋场衬里材料吸附阻滞重金属的能力因其自身的劣化问题而逐渐退化。为了改善衬里材料对重金属的长期吸附阻滞能力,在天然黄土中添加生物炭,并以Pb(NO_(3))_(2)作为污染... 垃圾渗滤液中含有大量重金属离子,在渗滤液的长期渗流作用下,垃圾填埋场衬里材料吸附阻滞重金属的能力因其自身的劣化问题而逐渐退化。为了改善衬里材料对重金属的长期吸附阻滞能力,在天然黄土中添加生物炭,并以Pb(NO_(3))_(2)作为污染源,通过渗透试验研究生物炭改良黄土对Pb^(2+)的吸附阻滞能力,通过XRD、FTIR等细观试验阐明黄土、生物炭改良黄土吸附Pb^(2+)前后矿物成分与官能团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黄土试样吸附Pb^(2+)主要通过方解石矿物的界面沉淀作用生成白铅矿和石英矿物的专性吸附。通过SEM可看出白铅矿的生成附着于黄土颗粒表面,严重阻碍了黄土对Pb^(2+)的吸附,导致渗透试验后期黄土试样对Pb^(2+)去除效率仅为45%;FTIR试验在生物炭改良黄土试样中检测到大量含氧官能团,为官能团通过络合来吸附Pb^(2+)提供佐证;XRD试验证实生物炭表面磷酸盐矿物吸附Pb^(2+)界面沉淀占有主导地位。生物炭改良黄土衬里材料通过多重作用优先吸附Pb^(2+),缓解了黄土中方解石矿物的消耗,延长了Pb^(2+)吸附时间,使得渗透试验后期Pb^(2+)去除效率提升至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生物炭 重金属 吸附 阻滞 界面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凝胶电极强化铜铅污染黄土电动去除效率的试验及内在机理研究
17
作者 康农波 郑文杰 +1 位作者 胡文乐 王艺涵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84-1493,共10页
以人工配制铜铅污染黄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团队自制新型凝胶电极并结合电动修复技术,研究污染黄土铜铅离子迁移规律,以土工合成材料(EKG)和新型凝胶电极为电动修复的对照组,通过采用新型凝胶电极结合不同强化手段的联用方式下,分析试验过... 以人工配制铜铅污染黄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团队自制新型凝胶电极并结合电动修复技术,研究污染黄土铜铅离子迁移规律,以土工合成材料(EKG)和新型凝胶电极为电动修复的对照组,通过采用新型凝胶电极结合不同强化手段的联用方式下,分析试验过程中电动修复参数的演变规律,揭示不同的强化方法对重金属离子去除效率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结果表明:酸预处理结合阴极酸碱度的自主调控能够显著降低阴极附近的沉淀现象和降低pH值,致使整个环境体系利于阴阳离子定向迁移,从而提高电流和温度,强化电动修复去除效率,进而表明该方法去除铜铅重金属的有效性及强化去除的可行性,而交换电极与点加酸联用手段显著降低阴极附近离子的聚集问题;基于新型凝胶电极的微观机理,该电极具有极小的电化学极化、低电阻和高导电性等方面的优越性能。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采用新型凝胶电极结合新的强化手段提高去除效率的方法,并解决电动过程中“电化学极化”和“聚焦效应”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电动修复 凝胶电极 聚焦效应 去除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外部吸附装置强化铜铅污染黄土电动去除效率的试验及内在机理研究
18
作者 康农波 郑文杰 +1 位作者 胡文乐 文少杰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0-90,共11页
以人工配制铜铅污染黄土为研究对象,使用改良的吸附装置并结合电动修复技术,研究污染黄土铜铅金属离子迁移规律,分析以未控制阴极电解液为空白对照组,基于自主研发的改良外部装置在石墨烯与生物炭吸附作用下,通过对电动修复过程中力学... 以人工配制铜铅污染黄土为研究对象,使用改良的吸附装置并结合电动修复技术,研究污染黄土铜铅金属离子迁移规律,分析以未控制阴极电解液为空白对照组,基于自主研发的改良外部装置在石墨烯与生物炭吸附作用下,通过对电动修复过程中力学参数的影响规律及两种吸附材料的内部结构的研究,揭示两种材料对铜铅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率及内在机理。结果表明:石墨烯作为外部吸附装置材料能够显著降低阴极附近的沉淀现象,使得整个环境体系利于阴阳离子的迁移,能够显著提高电导率,从而提高电流和电渗流,强化电动修复去除效率,进一步说明外部吸附装置去除铜铅重金属污染黄土的有效性及强化去除的可行性;基于改良设备下,石墨烯作为外部吸附材料的铜铅离子去除效率高于生物炭,这与其自身的内部结构有关。该文提出的采用石墨烯吸附并结合改良装置是一种新的强化电动去除效率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电动修复 外部吸附 去除效率 石墨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与发展探析 被引量:26
19
作者 崔国静 周庆国 宋战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60-666,共7页
综合管廊的建设可以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率,保障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是城市运行的“生命线”工程,是当前国家重要的民生工程.本文通过对我国综合管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综合管廊项目案例介绍,提出... 综合管廊的建设可以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率,保障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是城市运行的“生命线”工程,是当前国家重要的民生工程.本文通过对我国综合管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综合管廊项目案例介绍,提出我国管廊工程发展历史较早,但目前发展缓慢,并探讨了目前我国综合管廊的发展中存在的施工技术、管线入廊、运营模式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要完善相关立法和标准体系,重视管廊建设规划、运营管理,加强技术创新研究等针对性建议,以期促进国家综合管廊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管廊 建设现状 存在问题 发展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泾阳某黄土滑坡土的分散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郑文杰 蒋鑫 +2 位作者 吕玉蒙 张励 吴艾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7-324,共8页
分散性土一直为岩土工程中的重要研究问题之一,在工程上容易引起管涌、路基失稳等破坏.目前判别土的分散性试验主要有双比重计试验、针孔试验、碎块试验、孔隙水可溶性阳离子试验和交换性钠离子百分比试验等5种,但判别标准和结果各不相... 分散性土一直为岩土工程中的重要研究问题之一,在工程上容易引起管涌、路基失稳等破坏.目前判别土的分散性试验主要有双比重计试验、针孔试验、碎块试验、孔隙水可溶性阳离子试验和交换性钠离子百分比试验等5种,但判别标准和结果各不相同,无法明确判定土的分散性.有学者提出通过赋予各试验方法所得结果不同权重的方法进行综合判别,该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作为公认的多种鉴别方法中最为直接可靠的针孔试验,由其得出的结果比较有说服力.因此,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针孔试验,判断陕西泾阳某滑坡土的分散性,以期望提供治理滑坡灾害方面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性土 针孔试验 判别准则 滑坡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