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中灌区小麦吸浆虫防控技术的实践与探索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文禄 吴增争 +2 位作者 董登锋 许明利 张宝民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2年第17期47-48,共2页
2012年,小麦吸浆虫在陕西关中灌区进入新一轮暴发期,严重影响夏粮丰收,形势十分严峻,任务艰巨,小麦产区做好防控刻不容缓。
关键词 小麦 吸浆虫防控 技术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灌区小麦玉米一体化栽培技术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增争 张文禄 +1 位作者 许烨 张宝民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2年第8期56-58,共3页
小麦和玉米是陕西省两大粮食作物,关中灌区又是陕西省小麦、玉米种植的主产区和优势区,2007年-2009年关中灌区小麦、玉米播种面积160.8万hm^2,总产量650万t,分别占到全省粮食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51.88%、61.96%。抓好小麦、... 小麦和玉米是陕西省两大粮食作物,关中灌区又是陕西省小麦、玉米种植的主产区和优势区,2007年-2009年关中灌区小麦、玉米播种面积160.8万hm^2,总产量650万t,分别占到全省粮食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51.88%、61.96%。抓好小麦、玉米生产,是抓好关中灌区粮食生产的“重头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种植 一体化栽培 关中灌区 小麦 粮食作物 播种面积 玉米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机械直收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路径 被引量:8
3
作者 党政平 雷力 刘俊香 《中国种业》 2016年第4期16-18,共3页
透过玉米直收技术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问题及形成原因,提出在现推品种中筛选机收替代品种的方案,主张在加快培育机收品种、提升直收机械设备性能的同时,应未雨绸缪,注重晾晒收储设施建设,借助技术融合、多方力量协作的方式,整体推进玉... 透过玉米直收技术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问题及形成原因,提出在现推品种中筛选机收替代品种的方案,主张在加快培育机收品种、提升直收机械设备性能的同时,应未雨绸缪,注重晾晒收储设施建设,借助技术融合、多方力量协作的方式,整体推进玉米直收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机收品种 机械直收 子粒含水量 技术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旗叶大小及穗部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被引量:5
4
作者 付金梅 党政平 +5 位作者 李波 赵婉莹 赵婉 杨雯晶 刘明宇 闵东红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13-720,共8页
为了发掘更多控制小麦旗叶大小及穗部相关性状的QTL,以兰考906和小偃81创制的133个F6~F7重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在6个环境下利用SSR标记对旗叶大小及穗部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有202对SSR标记被用于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图谱覆盖小... 为了发掘更多控制小麦旗叶大小及穗部相关性状的QTL,以兰考906和小偃81创制的133个F6~F7重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在6个环境下利用SSR标记对旗叶大小及穗部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有202对SSR标记被用于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图谱覆盖小麦21条染色体,全长1 678.93cM,标记间平均距离8.30cM。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30个QTL,分布在1B、2A、3D、4A、4B、4D、5D、6A、6B、6D和7D染色体上。其中,旗叶宽QTL有7个,穗长QTL有9个,小穗数QTL有5个,穗粒数QTL有5个,小穗着生密度QTL有4个,不同环境下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率为4.94%~23.14%,有14个QTL的表型贡献率大于10%,有8个QTL可在2个或2个以上环境中被检测到。其中,Qflw-4A在3个环境中被检测到,贡献率为10.13%~20.77%,是控制旗叶宽的稳定主效QTL;Qsl-4D.2在4个环境中被检测到,贡献率为12.58%~23.14%,是控制穗长的稳定主效QTL;Qker-5D在2个环境中被检测到,贡献率为11.44%~14.32%,是控制穗粒数的稳定主效QTL。这3个稳定主效QTL可作为改良叶宽和增加穗粒数的功能QTL作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重组自交系 旗叶大小 穗部性状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敏感小麦基因型筛选与转化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3
5
作者 周济铭 党政平 +2 位作者 李双勇 丁宽 张小红 《种子》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1-35,共5页
以13个基因型小麦的幼胚愈伤和新春9号幼胚为受体材料,利用农杆菌菌株C 58C1(含有GUS外源基因)进行侵染,通过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统计GUS基因瞬时表达率,以筛选对农杆菌敏感的小麦基因型及适宜的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优化农杆菌转化的条... 以13个基因型小麦的幼胚愈伤和新春9号幼胚为受体材料,利用农杆菌菌株C 58C1(含有GUS外源基因)进行侵染,通过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统计GUS基因瞬时表达率,以筛选对农杆菌敏感的小麦基因型及适宜的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优化农杆菌转化的条件,为逐步建立小麦农杆菌的转化体系奠定基础。结果显示,不同基因型小麦GUS瞬时表达率在0-95.9%之间,其中新春9号、小偃328和济麦19的GUS基因瞬时表达率均在90%以上;对新鲜幼胚和预培养7d的幼胚愈伤组织分别侵染30min和60min,前者GUS阳性率均为0,后者分别为92.0%和95.9%,说明预培养可以显著提高受体材料对农杆菌的敏感性,提高转化效率;在不同菌液浓度(OD600=0.5、1.0、1.5)侵染时,GUS基因瞬时表达率分别为93.4%、94.0%和87.6%,不同侵染时间(15,30,60min)下,GUS基因瞬时表达率分别为94.6%、92.0%和95.9%。综合考虑认为,适宜的小麦农杆菌转化条件为幼胚经过4~7d预培养,在菌液浓度OD600=1.0时进行15min的侵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幼胚 农杆菌 基因型筛选 瞬时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分子跟踪检测和滚动回交创制转基因矮败小麦抗旱新种质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文静 张增民 +1 位作者 张萌琪 闵东红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423-1430,共8页
以4个T4代转TaEBP、GhDREB、GmDREB1、GmDREB3等抗旱相关转录因子基因的小麦株系为供体,以‘矮败周麦18’为受体,通过温室加代条件下的有限回交、滚动回交途径,应用分子跟踪检测手段,创制转基因矮败小麦抗旱新种质。BC2F2植株目的基因的... 以4个T4代转TaEBP、GhDREB、GmDREB1、GmDREB3等抗旱相关转录因子基因的小麦株系为供体,以‘矮败周麦18’为受体,通过温室加代条件下的有限回交、滚动回交途径,应用分子跟踪检测手段,创制转基因矮败小麦抗旱新种质。BC2F2植株目的基因的PCR检测结果表明,获得了分别聚合不同外源基因于一体的抗旱相关转基因‘矮败周麦18’小麦新种质,其中有TaEBP和GhDREB、GmDREB3和GmDREB1、TaEBP和GmDREB3、GhDREB和GmDREB3分别聚合于同一植株的矮败种质;及TaEBP、GhDREB、GmDREB3三个基因聚合在同一植株的矮败种质。这些转基因新种质为进一步开展抗旱转基因矮败小麦轮回选择育种理论与方法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小麦 矮败小麦 分子跟踪检测 滚动回交 抗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对小麦幼胚培养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康爽 党政平 张小红 《陕西农业科学》 2016年第9期11-13,共3页
以小麦幼胚为外植体,研究了培养基中无机氮含量及不同铵态氮和硝态氮比例对幼胚愈伤组织诱导、胚性愈伤组织形成和绿苗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比例均显著提高了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增加铵态氮含量有利于绿苗分化。
关键词 小麦 幼胚培养 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农作物品种田间试验机械化的思考
8
作者 党政平 李岁劳 +1 位作者 李安民 雷力 《中国种业》 2017年第A01期161-164,共4页
针对目前田间试验用机械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创新品种试验模式的合理化建议,主张通过引进改装设备、借鉴交流经验等切实可行的方法,大力配置小型专用农机,力争部分或全部实现田间试验机械化,以期提高工作效率,尽可能减少品种试... 针对目前田间试验用机械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创新品种试验模式的合理化建议,主张通过引进改装设备、借鉴交流经验等切实可行的方法,大力配置小型专用农机,力争部分或全部实现田间试验机械化,以期提高工作效率,尽可能减少品种试验对劳动力的过度依赖;同时应重点培训试验人员掌握农机技术,鼓励探索,大胆尝试,逐渐摸索出适于机械化操作的试验方法,积累经验,创新试验技术,为区试站(点)今后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 试验 模式 农业 机械化 技术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农作物品种田间试验机械化的思考
9
作者 党政平 李岁劳 +1 位作者 李安民 雷力 《中国种业》 2017年第1期21-24,共4页
针对目前田间试验用机械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创新品种试验模式的合理化建议,主张通过引进改装设备、借鉴交流经验等切实可行的方法,大力配置小型专用农机,力争部分或全部实现田间试验机械化,以期提高工作效率,尽可能减少品种试... 针对目前田间试验用机械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创新品种试验模式的合理化建议,主张通过引进改装设备、借鉴交流经验等切实可行的方法,大力配置小型专用农机,力争部分或全部实现田间试验机械化,以期提高工作效率,尽可能减少品种试验对劳动力的过度依赖;同时应重点培训试验人员掌握农机技术,鼓励探索,大胆尝试,逐渐摸索出适于机械化操作的试验方法,积累经验,创新试验技术,为区试站(点)今后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 试验 模式 农业 机械化 技术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