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锥颅碎吸并液化引流术超早期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被引量:1
1
作者 杨金锁 张建军 于翔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317-318,共2页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超早期治疗 锥颅碎吸 引流术 液化 脑出血患者 发病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比值与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侯瑞华 吕麦扣 温慧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8期805-809,共5页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脑梗死(young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YACI)患者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比值(D-dimer to fibrinogen ratio,DFR)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4年2月-2020年9月进行了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contra...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脑梗死(young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YACI)患者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比值(D-dimer to fibrinogen ratio,DFR)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4年2月-2020年9月进行了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检查的首次发病的YACI患者为观察组,根据CEUS检查结果将颈动脉斑块分为1~4级;根据NIHSS评分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分为轻、中、重度。另外选取同期进行了颈动脉超声检查且结果正常的体检青年人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的人口学信息、血管危险因素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凝血功能结果中的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计算DFR。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对观察组中DFR与颈动脉斑块分级和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观察组96例,对照组67例。观察组DFR数值高于对照组([102.06±13.05)×10^(-3) vs(71.35±18.13)×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观察组中DFR数值与神经能缺损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716,P=0.038),与颈动脉斑块CEUS分级也呈正相关(r=0.879,P=0.032)。结论YACI患者的DFR数值与颈动脉斑块分级及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有关,可能是判断YACI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病情严重程度的新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比值 急性脑梗死 青年 颈动脉斑块 神经功能缺损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茹则熙 杨金锁 +1 位作者 张改霞 吕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16-617,共2页
关键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 脑卒中患者 致残率高 主要疾病 人类健康 脑血管病 有效方法 重返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首次通过效应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9
4
作者 罗冬 李国梁 王军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9,共10页
目的 研究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首次通过效应(FPE)的关系以及SII对FPE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宝鸡市中心医院自2017年12月至2022年6月在神经内科住院并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 目的 研究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首次通过效应(FPE)的关系以及SII对FPE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宝鸡市中心医院自2017年12月至2022年6月在神经内科住院并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219例,根据取栓装置首次通过闭塞血管后是否成功再通分为FPE组和非FPE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及既往史如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房颤动、吸烟)、实验室指标(同型半胱氨酸、尿酸、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SII)、临床资料[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时Albert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血栓负荷评分(CBS)、是否静脉溶栓、脑梗死类型及血管闭塞位置]、手术相关数据[发病至动脉穿刺时间、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血管再通技术、血管是否再通(以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评估)]和手术预后指标如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患者死亡情况,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得出影响FPE的独立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并分析其预测效能,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进行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AC),评估SII对FPE的预测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相比,年龄、高血压病、心房颤动、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SI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非FPE组相比,FPE组入院时ASPECT评分高,CBS>6分比例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效果及预后指标方面,FPE组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较非FPE组低[116(110,137) min比131(112,147) min],血管再通率高于非FPE组[100.0%(87/87)比79.5%(105/132)],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高于非FPE组[49.4%(43/87)比29.5%(39/132)],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非FPE组[10.3%(9/87)比22.0%(29/132)],术后90 d内病死率低于非FPE组[4.6%(4/87)比12.1%(16/1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962,95%CI:0.922~0.984)、高血压病(OR=0.774,95%CI:0.579~0.941)、入院时ASPECT评分(OR=2.587,95%CI:1.677~3.992)、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OR=0.913,95%CI:0.841~0.975)、CBS≥6分(OR=1.678,95%CI:1.142~6.961)、SII(OR=0.895,95%CI:0.801~0.971)是影响FPE的独立因素(均P<0.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此模型对FPE的预测效能较好,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48。ROC曲线提示SII联合基线模型预测FPE的曲线下面积为0.848(95%CI:0.792~0.904,P<0.05);DCA提示,SII联合基线模型风险阈值在0.01~0.87时有临床获益,单纯基线模型风险阈值在0.01~0.79、0.88~0.92时临床获益,但与单纯基线模型相比,SII联合基线模型临床净获益更高。结论 入院时SII减低是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获得FPE的预测因素,SII预测机械取栓FPE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急性缺血性卒中 机械取栓 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 首次通过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与内皮素-1及丙二醛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温慧军 吕敏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9期934-937,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的关系。方法 11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动脉内膜正常组(12例)、动脉内膜增厚组(28例)及动...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的关系。方法 11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动脉内膜正常组(12例)、动脉内膜增厚组(28例)及动脉斑块组(78例);并将斑块组分为Ⅰ级斑块(21例)、Ⅱ级斑块(25例)、Ⅲ级斑块(32例)。测定各组患者血浆ET-1及MDA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和斑块组血浆ET-1水平分别为(2.34±0.27)ng/L、(3.96±0.38)ng/L和(6.23±0.42)ng/L;MDA水平分别为(4.20±0.48)nmol/ml、(6.18±0.52)nmol/ml和(8.37±0.65)nmol/ml。斑块组及内膜增厚组患者血浆ET-1(P=0.036,P=0.031)及MDA(P=0.046,P=0.022)水平均高于内膜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斑块组血浆ET-1(P=0.040)及MDA(P=0.034)水平高于内膜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斑块组血浆ET-1(P=0.041)及MDA(P=0.037)水平随着斑块的严重程度而增加。结论血浆ET-1及MDA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严重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颈动脉斑块 内皮素-1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