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中游大型煤炭基地地质环境监测思路和方法 被引量:14
1
作者 范立民 吴群英 +16 位作者 彭捷 迟宝锁 孙魁 王宏科 郭佐宁 宁奎斌 刘水 李成 赵小峰 田水豹 李博 陈建平 高帅 仵拨云 姬怡微 郑苗苗 杜江丽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17-1427,共11页
黄河流域分布着我国9个大型煤炭基地,原煤产量占全国的70%,而且还在快速增长,这一地区地质环境脆弱,尤其是黄河中游区,高强度、大规模煤炭开采的地质环境效应显著,做好地质环境监测,是保障黄河流域煤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研究黄... 黄河流域分布着我国9个大型煤炭基地,原煤产量占全国的70%,而且还在快速增长,这一地区地质环境脆弱,尤其是黄河中游区,高强度、大规模煤炭开采的地质环境效应显著,做好地质环境监测,是保障黄河流域煤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研究黄河中游采煤对地质环境影响分析的基础上,概括了黄河中游煤炭基地地质环境特征,包括煤层赋存的地质环境特、地下水环境特征、地表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特征4个方面,总结了黄河中游采煤对地质环境的扰动及体现指标,包括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泉水断流和干涸、河流流量锐减、水库干涸、黄土沟壑和沙漠区地表损害严重等5个方面。甄别了黄河流域大型煤炭基地地质环境中的敏感要素,包括水文水资源、生态环境、地质灾害、岩层变形监测和其他要素监测,对煤炭开采地质环境扰动强度进行分级,划分出煤炭开采强烈扰动区、一般扰动区和无扰动区,针对不同的煤炭开采扰动程度,对应划分出精准监测、核心监测和一般监测3个监测级别,同时分别制定了不同的监测方法,提出了地质环境监测网的建设思路,设计了监测系统平台,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建设提供了基础。目前已经建成了地下水监测系统、地质灾害监测系统,部分煤矿建成了地表水、地面形态监测系统,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正在建设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监测 黄河中游煤炭基地 保水采煤(保水开采) 绿色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含煤岩系地下水系统关键要素与格架模型 被引量:29
2
作者 焦养泉 王双明 +3 位作者 范立民 吴立群 荣辉 张帆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411-2422,共12页
地下水与含煤岩系矿产资源密切共生,直接制约含煤岩系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长远规划。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盆地,几十年勘查实践表明侏罗纪含煤岩系除具有5套(组)可采煤层外,还伴生有丰富的砂岩型铀矿、砂岩型高岭土和石英砂等... 地下水与含煤岩系矿产资源密切共生,直接制约含煤岩系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长远规划。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盆地,几十年勘查实践表明侏罗纪含煤岩系除具有5套(组)可采煤层外,还伴生有丰富的砂岩型铀矿、砂岩型高岭土和石英砂等矿产资源。基于已往对鄂尔多斯盆地的认知和经验,认为地下水的补给水源和输导通道是侏罗纪含煤岩系地下水系统结构中的关键要素。其中,潜在的地下水补给水源包含3套地下水储层(直罗组底部含水层、下白垩统洛河组含水层和罗汉洞组含水层)和地表水系;地下水输导通道则包含了区域规模的骨架砂体、不整合界面、断裂系统和人工采动裂隙系统等四大类型。含煤岩系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水害”,通常是原有的地下水系统被动揭露或者被破坏的表现,是人为因素连通了地下水水源与人工作业面从而导致地下水的泄漏。聚焦侏罗纪含煤岩系矿产资源的安全开发,一方面需要深入总结地下水系统关键要素的基本特征和分布规律,更进一步则需要揭示地下水系统关键要素与矿产资源的空间配置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含煤岩系地下水的格架模型,以此为煤系资源开发和矿井水害防治提供沉积学-水文地质学基础。在鄂尔多斯盆地,由于构造背景的差异,在不同地区地下水水源类型、输导通道类型、含煤岩系产状、矿产类型组合等都不尽相同,构成的地下水格架模型也因地而异,因此需要区别对待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系统 侏罗纪含煤岩系 鄂尔多斯盆地 补给水源 输导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Q3原状黄土渗透各向异性及微结构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洪勃 李喜安 +1 位作者 王力 李林翠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89-1397,共9页
为研究原状马兰黄土的渗透各向异性,以延安削山造地重大工程开挖所揭露的完整黄土剖面中的马兰黄土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变水头渗透试验获取不同埋深不同渗流时长原状黄土垂直向和水平向的渗透系数,并对试验前后黄土试样垂直向和水平向... 为研究原状马兰黄土的渗透各向异性,以延安削山造地重大工程开挖所揭露的完整黄土剖面中的马兰黄土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变水头渗透试验获取不同埋深不同渗流时长原状黄土垂直向和水平向的渗透系数,并对试验前后黄土试样垂直向和水平向SEM(scanningel ectron microscope)电镜扫描结果进行分析,从微观结构上揭示原状马兰黄土结构各向异性的原因。结果表明:原状黄土垂直向和水平向饱和渗透系数具有显著各向异性,且垂直向和水平向渗透系数都随渗流时间的持续而减小,各向异性渗透性能在时间尺度上具有某种衰减关系;同时,原状黄土各向异渗透性能随埋深的增大而逐渐减弱;土颗粒结构的接触、排列方式是导致黄土原生各向异性的根本原因,也是导致渗流初始阶段渗透系数各向异性的原因,而渗流作用产生的次生结构各向异性则使渗透系数各向异性在时间尺度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渗透各向异性 原生孔隙 次生孔隙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奥灰水特性及其浓缩后在奥灰水害防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涛 高颖 陈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B06期262-268,共7页
减少矿井水排放、降低底板注浆费用,以深部奥灰涌出水改性底板注浆材料为研究对象,测试了矿井水的常规离子、悬浮物、微量元素,研究了矿井水加热浓缩后的水质变化特征,对比测试了浓缩矿井水改性黏土浆液和水泥净浆的水理和物理力学性能... 减少矿井水排放、降低底板注浆费用,以深部奥灰涌出水改性底板注浆材料为研究对象,测试了矿井水的常规离子、悬浮物、微量元素,研究了矿井水加热浓缩后的水质变化特征,对比测试了浓缩矿井水改性黏土浆液和水泥净浆的水理和物理力学性能,并基于改性黄土的膨胀界限抗渗强度设计实施了工作面注浆工程。研究结果表明:矿井深部奥灰水有高矿化度、富含悬浮物、其他特殊物质不超标、高永久硬度等特征,其浓缩后有利于改性浆液的钙离子、硫酸根离子、氯离子等富集,不利于浆液改性的碳酸氢根离子浓度降低,用于改性黏土浆液使得双电层结构絮凝,提高了土样抗压强度,降低了渗透性,用于改性水泥净浆,水泥初凝时间缩短,1,3,28 d强度分别提高1.7~3.3,5.3~7.7,8.3~17.1 MPa。改性后黄土膨胀界限抗渗强度提高了19.5%,应用工作面在减少16%的注浆量下安全回采了煤炭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开采 矿井水 底板注浆 黏土浆 水泥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水采煤技术规范的技术要点分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范立民 马雄德 +7 位作者 吴群英 蒋泽泉 迟宝锁 王碧清 王宏科 仵拨云 宋飞 郭亮亮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1-87,共7页
保水采煤是绿色开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西北干旱半干旱矿区煤炭开采与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规范保水采煤工作思路与方法,指导煤矿企业在高效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保护含水层结构稳定,制定了陕西省地方标准《... 保水采煤是绿色开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西北干旱半干旱矿区煤炭开采与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规范保水采煤工作思路与方法,指导煤矿企业在高效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保护含水层结构稳定,制定了陕西省地方标准《保水采煤技术规范》,规定了矿区水资源保护目标层(体)、地质工作要求、导水裂隙带高度确定、保水采煤主要技术以及保水采煤技术论证报告的提纲等。在详细阐述《保水采煤技术规范》研制背景的基础上,对规范的相关要点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和解释,包括:煤层开采使地下水位埋深发生变化时,必须符合最大允许埋深和最小允许埋深要求;煤层开采过程中,矿区及周边河流流量不小于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陕北侏罗纪煤田开采1^(-2)、2^(-2)(榆横矿区为3号煤层)、3^(-1)、4^(-2)、5^(-2)号煤层时,主要目标含水层为第四系萨拉乌苏组含水层、烧变岩含水层和地表水体(湖泊、水库);黄陇侏罗纪煤田开采3、4号煤层时,主要目标含水层为白垩系洛河组含水层和地表水体(湖泊、水库);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开采5、10、11号煤层时,主要目标含水层为包括但不限于奥陶系岩溶含水层。导水裂隙带高度的确定方法主要有探测法、经验公式法、数值模拟和相似模拟等;适于陕西省地质生态环境条件的保水采煤技术包括充填保水采煤技术、分层保水采煤技术、短壁保水采煤技术和注浆保水采煤技术等。为了加快推进矿山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实现绿色开采,应加强保水采煤技术规范的贯彻和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采煤 生态脆弱矿区 含水层结构保护 绿色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