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省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阈值识别 被引量:5
1
作者 荀斌 郑莹 +2 位作者 范蓉 郝蕊芳 刘宝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431-7444,共14页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的时空格局变化和关键阈值识别对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的建设和效益评价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已有研究主要关注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带来的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权衡/协同关系的变化,很少将生态恢复的阈值效应考虑...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的时空格局变化和关键阈值识别对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的建设和效益评价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已有研究主要关注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带来的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权衡/协同关系的变化,很少将生态恢复的阈值效应考虑其中。采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构建的生态获益指数,评价了陕西省2000年和2020年净初级生产力、土壤保持和产水服务的协同供给能力;利用地理探测器和约束线方法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协同供给能力的主导影响因素和阈值特征。结果表明:与2000年相比,2020年陕西省净初级生产力、土壤保持和产水服务均有所增加,两两生态系统服务之间总体表现为协同关系,但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协同供给能力明显增加,其中陕北中部和陕南西部提升最为明显。降水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生态系统服务协同供给能力的主导影响因素,他们对生态系统服务协同供给能力的影响具有非线性效应和阈值特征。当NDVI在0.6—0.7之间或年降水量为1100 mm左右时,生态系统服务协同供给能力达到最高,超过上述阈值后NDVI或降水对生态系统服务协同供给能力的促进作用减弱。研究能够为生态恢复效益评价提供参考方案,为陕西省生态保护和恢复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协同关系 生态阈值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乡村地域多功能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2
作者 赵新正 王喆 +1 位作者 史海金 李培庆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9-725,共17页
推动黄河流域乡村地域多功能协同发展是实现片区乡村振兴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关键路径。以陕西省107个县区为研究单元,选取2010、2015和2020年3个时间节点,构建乡村多功能评价体系,运用主客观赋权法与地理探测器,分析功能的时空演... 推动黄河流域乡村地域多功能协同发展是实现片区乡村振兴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关键路径。以陕西省107个县区为研究单元,选取2010、2015和2020年3个时间节点,构建乡村多功能评价体系,运用主客观赋权法与地理探测器,分析功能的时空演化及主导功能类型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①乡村多功能高值区空间格局呈现异质性特征,农业生产功能向“多点散布+团簇状”演化,非农生产功能演化具有“多点镶嵌”特征,生活保障功能稳居关中与陕北非市辖区,生态保育功能“南高北低”并呈现“高低同减”的趋势;②基于优势功能现状与相互作用,将主导功能类型划分为4大类12亚类,组合由单一向多元转型;③单因子探测发现,双功能主导型受驱动因素较少但影响更强,交通、生产条件、市场化等因素是弱综合型功能提升的主要制约。交互作用显示,因子间交互具有显著增强效应,呈非线性或双因子增强特征。研究结果可以为陕西省乃至黄河流域片区未来乡村发展功能定位和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乡村地域多功能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域的陕西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29
3
作者 夏玮静 王宁练 沈月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02-611,共10页
以陕西省9个流域为评价单元,基于宏观指标和综合指标构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分析经济压力、人口压力、承载压力及协调指数,进而对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并探讨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陕西各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差... 以陕西省9个流域为评价单元,基于宏观指标和综合指标构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分析经济压力、人口压力、承载压力及协调指数,进而对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并探讨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陕西各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差异较为明显,其中陕南最大,陕北次之,汉中最小。陕南地区的汉江和嘉陵江两个流域水资源丰富且降水充足,WI<0.6处于承载适宜阶段,但该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HI<0.6,流域人均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以及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陕北地区的河口-龙门、内流区以及北洛河三个流域水资源紧缺且存在水质性缺水问题,处于轻度超载阶段;而关中地区的渭河、泾河、龙门三门峡及伊洛河四个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随着人口与经济的增长进一步加剧,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值WI>1.5,处于严重超载阶段。(2)从承载压力指数分析可以看出,流域调水对缺水地区或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从丰水流域跨流域调水能解决地区性缺水问题,进而解决水资源危机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3)基于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以流域为评价单元,其研究结果更符合自然规律,有利于实现流域间水资源的合理均衡和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水资源承载力 流域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盆地玛曲段末次冰期以来的沉积环境和地表过程 被引量:1
4
作者 白鑫 查小春 +5 位作者 黄春长 周亚利 庞奖励 张玉柱 王娜 韩宜欣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7-1048,共12页
【目的】若尔盖盆地位于气候敏感区域,地表环境十分复杂,揭示若尔盖盆地末次冰期以来地表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以及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广泛考察,在若尔盖盆地玛曲河段的古冰水... 【目的】若尔盖盆地位于气候敏感区域,地表环境十分复杂,揭示若尔盖盆地末次冰期以来地表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以及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广泛考察,在若尔盖盆地玛曲河段的古冰水-洪积扇前沿高台地上,发现一组沉积序列完整的地层剖面,并进行系统采样。基于粒度特征分析以及光释光测年,研究了若尔盖盆地末次冰期以来的沉积环境和地表过程变化。【结果】14.5 ka之前的末次冰期,出自西倾山东端哇日河的冰水-山洪过程活跃,在山麓快速堆积,形成了厚层的古冰水-洪积扇砂砾石层;14.5~11.7 ka的Bølling~Allerød暖期,气候温暖湿润,古冰水-洪积扇前沿的浅洼地形成的淤泥质沼泽环境,发育了灰绿色砂质粉砂沉积物;但在Younger Dryas时期气候恶化,地表冻融作用使灰绿色泥沼土层上部发生了褶皱变形;11.7~8.5 ka的全新世早期,气候相对冷干,风沙活动盛行,在强劲高原面风动力作用下,浅洼地堆积粗粉砂,发育了风沙与泥沼土互层;8.5~3.1 ka气候温暖湿润期,成壤作用强烈,沉积物中黏土含量明显增加并发育为古土壤;3.1 ka以来的全新世晚期,气候相对干旱,风沙活动盛行,沙尘暴堆积物在全新世晚期的后期,因温度和湿度回升而被改造成为亚高山草甸黑土。【结论】末次冰期以来若尔盖盆地的沉积环境和地表过程响应了全球环境变化演变规律,是揭示区域环境演化的重要信息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盆地 玛曲段 黄河 末次冰期 地表过程 环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协调发展时空演变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黄娇 陈海 +1 位作者 王佳宇 白晓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3-355,共13页
在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城镇化等多因素驱动下,恢复力为区域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以陕西省为研究区,基于社会、经济、生态3个子系统,综合考虑系统的脆弱性与应对能力构建指标体系,通过集对分析法对陕西省107个... 在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城镇化等多因素驱动下,恢复力为区域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以陕西省为研究区,基于社会、经济、生态3个子系统,综合考虑系统的脆弱性与应对能力构建指标体系,通过集对分析法对陕西省107个县级行政单元的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进行测度,根据恢复力测度结果,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二元(社会-经济、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及三元(社会-经济-生态)子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从区域层面揭示其2000—2020年的时空演变特征,然后引入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进一步探究二元与三元子系统协调发展度变化的数量及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陕西省社会、经济恢复力增长显著,生态恢复力呈微弱的下降趋势,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由0.303上升至0.779。(2)子系统协调发展度均呈上升趋势,社会-经济子系统南高北低的协调发展差异减弱,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子系统形成中部低南北高的协调发展格局,社会-经济-生态子系统协调发展度整体维持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二元子系统协调发展变化在数量及空间上与三元子系统协调发展变化有较大的正向关联性,以高-高、低-低类型评价单元在省域北部、中部的集中分布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 协调发展 双变量相关性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建成环境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及其空间关系 被引量:3
6
作者 郑殿元 黄晓军 祁明月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5-114,共10页
城市内部地表温度的空间异质性受建成环境的深刻影响。为了深入揭示微观尺度下城市建成环境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及其空间作用关系,以西安市碑林区为例,在30 m×30 m格网尺度下采用多源空间数据,以及多元Logistic回归和空间统计模型等... 城市内部地表温度的空间异质性受建成环境的深刻影响。为了深入揭示微观尺度下城市建成环境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及其空间作用关系,以西安市碑林区为例,在30 m×30 m格网尺度下采用多源空间数据,以及多元Logistic回归和空间统计模型等方法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碑林区地表温度空间集聚特征主要为“高-高”和“低-低”两种类型,在北部形成热岛区,东部形成冷岛区;(2)城市地表温度的增温因子为归一化不透水面指数(NDISI)和建筑密度(BD),降温因子为路网密度(RD)、建筑高度差(BHS)和水体比例(PW),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在有水体的低温区降温效果较差,在无水体的高温区较好;(3)城市路网密度和建筑高度差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性,在高温区更为显著;(4)城市地表温度在空间上存在实质性空间依赖性,在建成环境影响下局部与邻近地表温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扩散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成环境 城市热岛 地表温度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尺度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及生态建设——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9
7
作者 耿甜伟 陈海 +2 位作者 刘迪 史琴琴 张行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0-144,150,共6页
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社会经济数据,并通过标准化及冷热点等方法分析了陕西省所有县级行政单位ES供需的数量匹配和空间匹配特征,并以匹配结果为依据,划分生态建设类型,提出针对性的建设措施。结果表明:陕西省各县市ES供给和需求均... 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社会经济数据,并通过标准化及冷热点等方法分析了陕西省所有县级行政单位ES供需的数量匹配和空间匹配特征,并以匹配结果为依据,划分生态建设类型,提出针对性的建设措施。结果表明:陕西省各县市ES供给和需求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且各评价单元匹配关系较差,其中空间关系表现出明显的供需冷热点空间错位特征,数量匹配一致性也较差。基于评估结果,将陕西省划分五类生态建设区域,并针对各区域供需特征及匹配关系,从生态、产业、人口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建设与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匹配 生态建设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农户生计脆弱性与生态退化的空间关系——以陕西省佳县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叶文丽 王银 +3 位作者 杨晴青 石育中 唐红林 杨新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577-7588,共12页
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间的复杂反馈关系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探究农户生计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黄土高原典型生态脆弱区佳县为例,在对农户生计脆弱性和生态退化度进行动态评估的基础上... 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间的复杂反馈关系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探究农户生计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黄土高原典型生态脆弱区佳县为例,在对农户生计脆弱性和生态退化度进行动态评估的基础上,尝试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理。结论如下:(1)1990—2020年佳县户生计脆弱性和生境退化度呈现持续降低态势,这与农户生计方式转型密切相关;(2)从耦合协调类型上看,衰退失调型和濒临失调型村庄占比均持续降低,基本协调型和高度协调型占比均波动增加。从耦合差异类型上看,生计脆弱突出型和共损型占比均波动降低,生态退化突出型和同步型占比均增加;(3)农户是乡村社会-生态系统的主要行为主体,生态环境为农户提供资源和生存空间,农户作为乡村主要管理主体,其生计活动将对生态环境产生正向或负向影响。不同生计方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性,引导农户生计非农多样化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计脆弱性 生境退化 耦合协调模型 农户生计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评估分析 被引量:30
9
作者 曹叶琳 宋进喜 +1 位作者 李明月 王辉源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17-223,共7页
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基于水量平衡法并结合GIS空间分析与线性回归法,对2000—2014年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动态变化进行科学评估和重要性评价,并以此为方向探讨区域生态红线规划。结果表明:(1)陕西省水源涵养能力南北高,中间低,空间... 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基于水量平衡法并结合GIS空间分析与线性回归法,对2000—2014年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动态变化进行科学评估和重要性评价,并以此为方向探讨区域生态红线规划。结果表明:(1)陕西省水源涵养能力南北高,中间低,空间差异显著,单元水源涵养量为0~800.90 mm;近15年水源涵养功能增加区域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6.71%,总水源涵养量呈“整体上升,局部下降”特征。(2)气候要素与水源涵养量相关性较强,植被类型也影响着水源涵养的空间特性。植被类型中,森林是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的主体,其中,水源涵养能力为: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针叶林。(3)研究区内水源涵养量<200 mm的区域占总面积的65.12%,整体水源涵养生态价值不高;综合划定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77593.31 km2,占总面积的37.70%,主要分布在秦岭中西部高山区、汉水谷地以南以及延河流域以北,生态系统类型以林地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水源涵养 生态红线 水量平衡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的支持向量机模型评估和预测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以陕南秦巴山区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润阳 陈佳 +3 位作者 杨新军 尹莎 徐俐 白玉玲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81-2297,共17页
随着人类活动干扰不断加剧,促使我国山区人地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动态评估和预测秦巴山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SESV)的演化与特征,对实现我国山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利用空间显式脆弱性模型模... 随着人类活动干扰不断加剧,促使我国山区人地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动态评估和预测秦巴山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SESV)的演化与特征,对实现我国山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利用空间显式脆弱性模型模型,将SESV分解为暴露风险、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三个维度共48个指标,定量评估了2000—2020年陕南秦巴山区SESV及其各维度的空间分布特征,随后构建支持向量机模型,通过对比三种算法优化后的模型精度选取最优模型并预测2020—2050年陕南秦巴山区SESV及其各维度的时空分布和演化特征。结果显示:①陕南秦巴山区的SESV整体处于中低脆弱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中部高,南北低”的分布格局。②粒子群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模型的准确性最优,且选取合适的训练样本数量能进一步改善预测性能。③预测结果显示,陕南秦巴山区SESV得到了显著降低,社会⁃生态系朝着良好态势发展。其中,暴露风险与SESV具有趋同性且地区间的差异变小,敏感性与适应能力维度均呈现“西高东低”的态势但地区间的差异并未缓解。研究旨在通过中国山区典型案例分析为SESV评估与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系统 脆弱性 支持向量机模型 优化算法 陕南秦巴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及其簇的空间分异——以陕西省米脂县为例 被引量:7
11
作者 白晓娟 陈海 +2 位作者 刘迪 史琴琴 荔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745-2755,共11页
从微观土地利用主体视角量化并明确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空间格局对于改善资源依赖地区农户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以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米脂县为例,基于参与式制图与MaxEnt模型实现10类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空间评估;同时,采用K-means聚类识别... 从微观土地利用主体视角量化并明确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空间格局对于改善资源依赖地区农户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以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米脂县为例,基于参与式制图与MaxEnt模型实现10类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空间评估;同时,采用K-means聚类识别村域服务需求簇,并探究环境变量对服务需求及其簇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如下:(1)各类服务需求空间分异明显。供给服务中粮食和肉类供给均呈现中部高东西低的空间格局,水果供给空间分布规律相反;调节服务中土壤保持和空气净化高需求区均分布于高海拔区域,水源涵养高需求区分布于无定河流域;4类文化服务均呈现高、中、低需求区相间分布的空间格局但各等级需求区面积占比差异明显。(2)研究区有食物供给需求簇、文化娱乐需求簇和生态保育需求簇等3类。其中,食物供给需求簇是当地主导的需求簇,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和南部;文化娱乐需求簇主要集中在无定河两岸;生态保育需求簇在研究区南部紧邻文化娱乐需求簇,在北部则较为分散。(3)影响各类服务需求空间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各不相同;影响食物供给需求簇的环境变量排序为:土地利用>海拔>距水体距离,影响文化娱乐需求簇的环境变量排序为:距居民点距离>距水体距离>距旅游景点距离,影响生态保育需求簇的环境变量排序为:土地利用>距居民点距离>距水体距离。研究结果揭示了资源依赖地区农户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及其簇的空间分异规律,可为该区域生态系统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需求 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簇 MaxEnt模型 K-MEANS聚类 米脂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陕西段多尺度人口收缩格局演变及机制
12
作者 高玮 赵新正 +1 位作者 李同昇 杨励雅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3-849,共17页
中国已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识别及引导人口有效收缩成为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的重要命题。该研究使用第五、六和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OLS线性回归的方法,分别从市县村3个尺度分析了2000—2020年黄河流域陕西段人... 中国已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识别及引导人口有效收缩成为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的重要命题。该研究使用第五、六和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OLS线性回归的方法,分别从市县村3个尺度分析了2000—2020年黄河流域陕西段人口收缩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炼多重尺度下的黄河流域陕西段人口收缩机制。结果表明:①不同尺度人口收缩呈现不同的空间异质性特征,高级尺度空间量化结果不能代表其所辖的低级尺度空间;②陕北形成了东部收缩带以及榆林一延安交界处收缩带的“T”字形收缩区域,关中收缩轴带以西安市主城区及长安区为中心向周围区县圈层式扩散;③在区县尺度上,产业结构是抑制收缩的根本动力,老龄化与人口收缩互为因果,省域集聚与公服水平是县域收缩的相关要素;④在村域尺度上,产业发展是减轻收缩的核心要素,人口结构与村域收缩显著相关,土地集约、小学教育与地理集聚与村域收缩高度相关。该研究结论为黄河流域陕西段国土空间的开发保护提供科学支撑,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尺度 人口收缩 黄河流域陕西段 格局演变 线性回归 收缩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环境微塑料老化和降解的生物与非生物作用研究进展
13
作者 申保收 马源 +4 位作者 郭忠明 杨杰 涂晨 屈建军 骆永明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70-1086,共17页
微塑料已成为全球备受关注的新污染物,土壤是微塑料重要的汇集地。通过围绕土壤微塑料降解的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土壤微塑料的降解技术及其特点。按照是否有生物参与,微塑料的降解技术可分为非生物降解与生物降解技术。非生物降解主要... 微塑料已成为全球备受关注的新污染物,土壤是微塑料重要的汇集地。通过围绕土壤微塑料降解的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土壤微塑料的降解技术及其特点。按照是否有生物参与,微塑料的降解技术可分为非生物降解与生物降解技术。非生物降解主要包括机械破碎、热降解、光降解、氧化降解等技术;而生物降解依据不同生物类型可分为微生物降解、酶降解、动物降解等技术。进一步比较分析了不同微塑料降解技术的过程、机制与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追踪并介绍了目前最新微塑料联合降解技术及其原理。最后,针对土壤微塑料污染治理技术进行了展望,为全面了解土壤微塑料污染治理提供研究思路和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生物降解 非生物降解 降解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乡村振兴战略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及原因研究——以陕西省米脂县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董嘉薇 陈海 +2 位作者 白晓娟 刘迪 张杰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43-655,共13页
从微观层面探讨乡村振兴战略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对于推动政策落实及改善农户福祉意义重大。针对政策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路径以及群体性差异研究不足的现状,该文基于米脂县2018年和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和多元逐步回归,从... 从微观层面探讨乡村振兴战略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对于推动政策落实及改善农户福祉意义重大。针对政策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路径以及群体性差异研究不足的现状,该文基于米脂县2018年和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和多元逐步回归,从农户整体和农户群体2个层面定量评估乡村振兴战略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并以农户行为为中介探究其影响原因。结果表明:①乡村振兴对供给和文化服务均有提高作用,且对各农户群体获取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别和数量产生差异性影响。整体上农户的畜牧业收入和消遣娱乐提升最大,群体上纯农户的畜牧业收入和兼业户的消遣娱乐提升较大。②乡村振兴对各农户行为均有影响,且影响的类别与程度在各农户群体间存在差异。整体上农户的参与培训次数受影响最大,群体上纯农户的养殖投入、兼业户和非农户的种植投入受影响最大。③农户的生产和生活行为分别影响供给和文化服务,且影响各群体获取的生态系统服务的行为不同。整体上农户的果园大棚面积、劳作天数、养殖投入和休闲娱乐频率增加分别是经济作物收入、粮食收入、畜牧业收入和各文化服务提高的主要原因。群体上谷子面积和种植投入增加分别是纯农户粮食收入及兼业户和非农户经济作物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乡村振兴 农户行为 双重差分 多元逐步回归 米脂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上湖旧石器遗址沉积地层记录的环境演化及古人类行为适应研究
15
作者 贾雅娜 李三灵 +5 位作者 赵文杰 朱艳 刘翀昊 涂华 李浩 张玉柱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66,共14页
探究遗址沉积过程与古环境背景对于全面了解古人类生存行为信息具有重要意义。江西上湖遗址是中国南方地区新近发掘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遗址均质红土B层中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表现出小型化特点,年代始于距今约2.6万年前。本研究... 探究遗址沉积过程与古环境背景对于全面了解古人类生存行为信息具有重要意义。江西上湖遗址是中国南方地区新近发掘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遗址均质红土B层中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表现出小型化特点,年代始于距今约2.6万年前。本研究对上湖旧石器遗址沉积地层开展了野外考察和室内土壤微形态、磁化率、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分析,同时对出土的石制品进行了考古埋藏学分析。地学和考古学方法二者相互印证,明确揭示出该遗址区均质红土B层仅受到了低能坡面流水作用,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古人类技术行为信息。推测古人类在MIS2阶段频繁占据和使用上湖遗址等区域,可能与拥有小型石片石器技术的华北地区人群难以忍受该时段北方极端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被迫向南迁徙、从而到达了气候相对干凉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进行生产活动有关。并且上湖遗址古人类采取了偏后勤式流动策略,以应对异常极端气候带来的资源分布不均和可预测性降低等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湖旧石器遗址 地质考古 人类行为适应 小型石片石器 MIS2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巴特困区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关系——以陕西省山阳县为例 被引量:32
16
作者 王昭 刘建红 +2 位作者 李同昇 阮征 武风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908-3917,共10页
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山阳县为例,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对研究区的生态脆弱性进行定量评价,并构建以行政村为单元的经济贫困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分析研究区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山阳县生态脆... 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山阳县为例,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对研究区的生态脆弱性进行定量评价,并构建以行政村为单元的经济贫困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分析研究区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山阳县生态脆弱性整体处于中等偏高水平,生态脆弱性高的地区集中分布在人类活动频繁的河川地带和水土流失严重的低山区;②贫困程度整体较深,地形条件、资源丰度、交通通达性及经济区位的综合差异形成了山阳县经济贫困的空间分布格局;③将山阳县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关系分为失调共损型、失调环境滞后型、失调经济滞后型、协调同步型、协调环境滞后型及协调经济滞后型六种类型,协调同步型行政村比例仅为13.0%,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协调度整体较低;④失调共损型、协调同步型及协调环境滞后型空间分布较分散,失调环境滞后型、失调经济滞后型及协调经济滞后型有明显的集聚区,失调环境滞后型和协调经济滞后型集中分布在低山河谷区,失调经济滞后型集中分布在海拔1000 m以上的偏远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片特困区 生态脆弱性 经济贫困 耦合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不同地貌类型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8
17
作者 庞国伟 山琳昕 +1 位作者 杨勤科 土祥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1-58,76,共9页
为了评价“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工程实施以来陕西省不同地貌类型区的植被覆盖变化,基于2000—2017年MODIS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了陕西省植被覆盖度,研究了不同地貌分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18 a来,陕西省... 为了评价“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工程实施以来陕西省不同地貌类型区的植被覆盖变化,基于2000—2017年MODIS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了陕西省植被覆盖度,研究了不同地貌分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18 a来,陕西省植被覆盖度整体呈增加趋势,其中风沙过渡区、黄土高原区增加幅度较大,秦岭山地、汉江盆地与大巴山地增幅较小,关中平原则呈减少趋势。②全省38.88%的区域植被显著改善,8.49%的区域植被显著退化,黄土高原区为主要改善区,关中平原区及其它地貌类型区的城市周围植被退化。③降水与气温对植被覆盖的影响存在空间差异,黄土高原区植被覆盖度与降水和气温分别以正相关和负相关为主,秦巴山地高海拔地区则均以负相关为主。④相对于地势低缓区域,地势高陡区域植被覆盖度更高,阴坡植被覆盖度较其它坡向高。研究结果将为陕西省生态环境保护分区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 植被覆盖度 气象因子 地形因子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研究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被引量:6
18
作者 黄馨 韩玲 +1 位作者 赵永华 黄晓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892-6905,共14页
耦合自然要素与人类活动的城市社会-生态系统正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研究主题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使得该领域研究仍面临较大挑战,理论基础、分析框架与研究范式尚不统一。在梳理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 耦合自然要素与人类活动的城市社会-生态系统正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研究主题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使得该领域研究仍面临较大挑战,理论基础、分析框架与研究范式尚不统一。在梳理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上,对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进行了系统总结,并从脆弱性、韧性和适应性整合视角提出了开展城市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研究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思路。能为我国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研究提供借鉴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服务 脆弱性 韧性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脆弱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异及其地形梯度分析——以陕西省米脂县为例 被引量:15
19
作者 刘迪 陈海 +2 位作者 张敏 商舒涵 梁小英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39-244,251,共7页
目前,生态脆弱区已成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以黄土丘陵沟壑区陕西省米脂县为研究区,以2009年、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数据,将研究区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果园、水域、城镇工矿用地和荒地7类土地利用类型,基于... 目前,生态脆弱区已成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以黄土丘陵沟壑区陕西省米脂县为研究区,以2009年、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数据,将研究区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果园、水域、城镇工矿用地和荒地7类土地利用类型,基于干扰度与脆弱度构建生态风险模型,并结合地形分布指数进一步分析了生态风险随高程和坡度梯度的动态变化规律,得出如下结论:(1)米脂县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明显,耕地面积减少3 168.45 hm^2,林地与荒地面积分别增加1 102.95,1 609.47 hm^2;(2)米脂县2009年、2015年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分别为0.221 7,0.228 9,且呈现西高东低,中间高南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Ⅰ级风险主要转化为Ⅱ级风险,面积比例由28.17%降为13.59%;Ⅲ风险达到研究区面积的1/3,主要由Ⅱ风险区转化而来;Ⅳ与Ⅴ风险区面积变化不大,面积比例整体上升3.9%;(3)生态风险等级时空分布随高程和坡度梯度变化显著。Ⅰ级风险向低海拔、低坡度转移的趋势明显;Ⅱ与Ⅲ级风险均向高海拔转移;Ⅳ与V级风险在地形梯度上无明显的风险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 时空分异 地形梯度 米脂县 生态脆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生产潜力变化的区域差异——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莺莺 张依婧 +1 位作者 李飞 吕妍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15-624,共10页
作物生产潜力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亟需针对不同地理单元实施有效应对措施和调控策略。选择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陕北高原、关中盆地和秦巴山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全球生态区模型(GAEZ)分析了陕西省不同地理单元作物生产潜力变化趋势... 作物生产潜力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亟需针对不同地理单元实施有效应对措施和调控策略。选择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陕北高原、关中盆地和秦巴山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全球生态区模型(GAEZ)分析了陕西省不同地理单元作物生产潜力变化趋势,探讨了不同作物生产潜力变化的区域差异,辨识出影响不同作物生产潜力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1) 1980-2015年间,陕西省玉米生产潜力总量增加了150.55×10^4 t,小麦生产潜力总量则下降了402.69×10^4 t。(2)关中盆地的玉米和小麦生产潜力皆最大,陕北高原次之,秦巴山区的玉米和小麦生产潜力皆最小;陕北高原和秦巴山区的玉米生产潜力皆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变化趋势,关中盆地的玉米生产潜力则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关中盆地和秦巴山区的小麦生产潜力都呈下降趋势,陕北高原的小麦生产潜力则有所提高。(3)土地利用变化呈现减产效应,这一效应在关中盆地尤为显著,其次为陕北高原;气候变化导致玉米生产潜力增加,使小麦生产潜力下降;气候变化对不同地理单元的影响也不相同,在陕北高原表现为增产效应,在关中盆地和秦巴山区则为减产效应。(4)在陕北高原,气候变化的增产效应是玉米和小麦生产潜力提高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潜力的影响大于对小麦的影响,耕地向草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的转化是降低作物生产潜力最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因素;在关中盆地,作物生产潜力的变化主要是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小麦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玉米为大,以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为特征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玉米生产潜力的影响大于对小麦的影响;在秦巴山区,土地利用变化是玉米生产潜力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小麦生产潜力的变化主要受气候变化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潜力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 陕北高原 关中盆地 秦巴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