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土地利用的陕西省碳中和时空格局研究
1
作者 黄馨 韩玲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9-280,共12页
【目的】从土地利用视角,分别对2010年和2020年陕西省县域碳源与碳汇规模进行测算,揭示碳中和状态的时空变化格局。【方法】耕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采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和能源碳排放系数进行估算,耕地碳汇采用农作物经济系数... 【目的】从土地利用视角,分别对2010年和2020年陕西省县域碳源与碳汇规模进行测算,揭示碳中和状态的时空变化格局。【方法】耕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采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和能源碳排放系数进行估算,耕地碳汇采用农作物经济系数和碳吸收率来计算,林地、草地和湿地碳汇依据《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试行)》,采用固碳速率法进行估算。【结果】近十年陕西省耕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分别增加67489 t和36473909 t,县域平均增长分别为631 t和340878 t;陕西省碳汇共增加3204196 t,县域平均增长29946 t,其中,耕地和湿地的碳汇总量分别增加了3287178 t和8494 t,林地和草地的碳汇总量分别减少了91028 t和442 t;空间分布上,耕地碳排放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的渭南和咸阳等地,建设用地碳排放相对集中在陕北的榆林,耕地碳汇与碳排放分布格局大体一致,林地碳汇主要在陕南秦岭山区,草地和湿地则集中在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2010年陕西省碳亏规模为3330 t,2020年达33340497 t,碳亏县域从2010年的34个增长至2020年的47个。【结论】2010年陕西省碳源与碳汇基本持平,达到“碳中和”状态。随着近十年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陕北榆林资源型经济和能源化工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关中地区人口与产业的集聚和增长,省域总体能源结构并未明显改善,陕西省整体处于明显碳亏状态,“碳中和”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源 碳汇 碳中和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耕地细碎化空间特征及土地整治对策 被引量:3
2
作者 张亦恒 奥勇 +2 位作者 吴京盛 李雪娇 汪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5-245,共11页
在明确耕地细碎化(cultivated land fragmentation,CLF)会造成的消极和积极影响基础上,构建CLF评价体系,探索以因地制宜为理念差异化解决CLF现象的方法。以陕西省2020年耕地利用现状为例,从耕地的自然资源禀赋、空间聚集程度、利用便利... 在明确耕地细碎化(cultivated land fragmentation,CLF)会造成的消极和积极影响基础上,构建CLF评价体系,探索以因地制宜为理念差异化解决CLF现象的方法。以陕西省2020年耕地利用现状为例,从耕地的自然资源禀赋、空间聚集程度、利用便利程度三个方面构建陕西省CLF程度三维魔方模型,对其CLF空间分异特征进行探索,并提出了改善CLF的策略。结果表明:陕西省CLF指数(CLFI)总体上呈现中间低、南北高的空间特征,CLFI最大值为0.796,最小值为0.020,均值为0.217,高值集中在陕南和关中交界的秦巴山区以及陕北东部地区。基于CLF特征和农业种植多样性、地区经济水平等影响因素以及耕地资源3个属性特征,提出了针对陕西省CLF的优化分区规划,其中包括保持提升区、集约归并区、设施优化区、资源改造区、综合提升区、综合整治区6类乡镇级引导分区,及以地区社会经济指标为基础划分的政策倾向区、加强整治区、资源倾向区、资源适配区4类县级引导分区,并结合两类分区结果的特征提出了不同地区土地整治的主要方向及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细碎化 土地整治 三维魔方模型 空间分异特征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然-社会”视角的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碳核算与演变格局分析
3
作者 奥勇 张龙 +3 位作者 王晓峰 吴彦芸 唐冰倩 张亦恒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06-1317,共12页
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源-汇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平衡的影响,以陕西省为研究区,基于资源清查、土壤调查、能源消费等多源数据,利用簿记模型和GIS软件核算了该省2002-2022年社会间接碳排... 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源-汇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平衡的影响,以陕西省为研究区,基于资源清查、土壤调查、能源消费等多源数据,利用簿记模型和GIS软件核算了该省2002-2022年社会间接碳排放和自然直接碳储量,并引入夜间灯光数据反演,揭示了不同地类及地类内部的碳密度差异与时空格局演变。结果表明:1)陕西省土地利用类型空间特征明显,林地和耕地占全省面积71.7%,2022年与2002年相比建设用地、林地、水域面积分别增加2.67×10^(5)、1.05×10^(6)、7.73×10^(3) hm^(2),耕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减少7.76×10^(5)、3.75×10^(5)、1.73×10^(5) hm^(2);2)研究期间陕西省土地利用相关碳吸收与碳排放严重失衡,土地利用相关年均碳汇量为4.98×10^(6) t,与林地面积的扩大及固碳能力的提升有关,年均碳排放量为3.10×10^(7) t,增长了7倍,与高排放能源的消耗有关;3)研究期间陕西省碳汇量在2007年后开始由负增长变为正增长,2017年后增长速度变快,碳排放量则一直处于高速增长,但受生态保护和减排政策等影响2017年后排放趋于稳定;4)研究期间陕西省地均碳密度表现为陕南秦巴山地>关中平原地区>陕北黄土高原,增长较为稳定的碳密度>60 t·hm^(−2)的地块主要集中在安康与商洛、汉中交界一带,碳排放区域主要集中在关中平原一带和陕西西北部,并在栅格单元空间上呈现扩张趋势。研究还发现,固碳主要依靠林地碳汇,当前陕西省碳排放趋于稳定,如何提升林草地的固碳能力将成为“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核算 地均碳密度 时空演变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气象大模型和区域预训练调优进行日降水预报:以陕西省为例
4
作者 王浩宇 韩玲 李良志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8379-8391,共13页
为提高降水预报的精度并解决传统数值模式在预报精度和运算效率上的瓶颈问题,通过结合气象大模型和深度学习后处理方法,对陕西省2008—2018年的降水预报进行实例研究。以FourCastNet气象大模型输出的气象要素场为基础,利用贝叶斯优化的... 为提高降水预报的精度并解决传统数值模式在预报精度和运算效率上的瓶颈问题,通过结合气象大模型和深度学习后处理方法,对陕西省2008—2018年的降水预报进行实例研究。以FourCastNet气象大模型输出的气象要素场为基础,利用贝叶斯优化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LSTM)算法构建气象要素场-区域降水信息的预训练模型,生成高分辨率的日降水预报。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空间分辨率和预报精度上优于传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区域预训练调优预报结果更准确地反映了区域降水的时空分布;基于贝叶斯优化的深度学习后处理算法能够有效缓解初始场偏差对预报的影响。可见,气象大模型结合深度学习后处理算法在降水精准预报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潜力,为防灾减灾、农业生产及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预报 深度学习 气象大模型 预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心村土地整治研究——以陕西省澄城县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同达 赵永华 +1 位作者 韩磊 黄馨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23期197-202,共6页
为了节约土地资源、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土地可持续利用,开展空心村废弃宅基地整治工作十分必要。通过对陕西省澄城县空心村开展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澄城县空心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农民自发改善住房条件和煤炭资源大规模开采导致地... 为了节约土地资源、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土地可持续利用,开展空心村废弃宅基地整治工作十分必要。通过对陕西省澄城县空心村开展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澄城县空心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农民自发改善住房条件和煤炭资源大规模开采导致地形地貌改变。②澄城县空心村的演化过程是由部分空心化向完全空心化转化的过程。③从法律制度、文化观念、技术手段的角度阐明了空心村的整治措施,通过宜耕性评价确定了澄城县空心村应该采用以整治还田为主、土体重构和肥力提升等技术为辅的综合整治方法。④新增空心村规划环节,根据各乡镇的情况划分服务型城镇和发展型城镇,规划不同的发展路线,积极打造中心城镇,以实现中心城镇带动周边城镇的发展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澄城县 空心村 土地整治工程 城镇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耕地碳收支时空变化及公平性
6
作者 马超群 张莎莎 +4 位作者 韩玲 员学锋 任朝霞 弋志强 张硕蒙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87-398,共12页
[目的]探讨区域农业生产碳收支和碳排放公平性的时空演变规律,为制定差异化减排增汇对策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00—2020年陕西省农业统计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全省连续21 a的耕地碳收支进行估算,并构建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从... [目的]探讨区域农业生产碳收支和碳排放公平性的时空演变规律,为制定差异化减排增汇对策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00—2020年陕西省农业统计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全省连续21 a的耕地碳收支进行估算,并构建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从生态承载系数及经济效率系数两个方面分析陕西省耕地碳排放公平性。[结果]①21 a间,陕西省耕地碳排放总量先增后减,碳排放强度增幅达到48.15%,其中化肥是主要的碳排放源。②碳吸收总量持续上升,碳吸收强度年平均增长率13.67%,其中蔬菜的碳吸收贡献率最高。③碳排放和碳吸收均呈现关中高、陕南陕北较低的分布格局,耕地碳排放生态承载能力表现为:陕南>关中>陕北,农业经济效率呈现:陕南>陕北>关中;碳排放公平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陕南和西安市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陕西省其他地区的耕地碳减排压力,而铜川市、宝鸡市、榆林市、渭南市等地区则加重了耕地碳减排压力。[结论]陕西省耕地碳收支动态和公平性区域差异较大,需要针对不同区域情况制定和完善差异化减排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碳吸收 碳排放 碳收支 陕西省 公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山区脱贫户生计韧性评价及其障碍因子——以陕西省蓝田县为例
7
作者 马超群 张硕蒙 +2 位作者 员学锋 张舒媛 王晓峰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0-803,共14页
准确测度山区脱贫户生计韧性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可为理解新时期脱贫户生计状况、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借鉴。以地处秦岭腹地的陕西省蓝田县为例,根据环境禀赋、家庭资本、个人能力的层次结构构建蓝田县脱贫户生计... 准确测度山区脱贫户生计韧性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可为理解新时期脱贫户生计状况、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借鉴。以地处秦岭腹地的陕西省蓝田县为例,根据环境禀赋、家庭资本、个人能力的层次结构构建蓝田县脱贫户生计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农户调查数据,采用TOPSIS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比较分析了不同地形区、不同脱贫时间、不同生计策略下脱贫户生计韧性的差异及其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蓝田县脱贫户生计韧性指数均值为0.531,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具有较高水平生计韧性的脱贫户仅占14.81%,3个维度层中环境禀赋均值最高,个人能力是脱贫户生计韧性的短板;(2)不同类型脱贫户生计韧性存在分化特征,河谷阶地区脱贫户、早期脱贫户以及自主经营性和务农主导型脱贫户生计韧性较高;(3)影响各类型脱贫户生计韧性的障碍因子呈现趋同态势,劳动参与、技能培训、务工地点、耕地和林地面积、家庭年收入是阻碍蓝田县脱贫户生计韧性提升的主要因素。针对不同区位条件脱贫户生计韧性的障碍因素,从政府和农户2个层面提出了蓝田县脱贫户生计韧性提升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计韧性 脱贫户 TOPSIS模型 地形分区 生计策略 障碍因素 提升策略 秦岭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12
8
作者 周璐红 曹瑞超 王盼婷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5-130,共6页
土地资源作为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其合理配置对于国土空间开发具有重要影响。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将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作为最终目标,从土地资源的承载强度、承载效益、承载潜力三个维度测算土地资源承载力以及耦合协调度,采用层次分... 土地资源作为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其合理配置对于国土空间开发具有重要影响。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将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作为最终目标,从土地资源的承载强度、承载效益、承载潜力三个维度测算土地资源承载力以及耦合协调度,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体系,选取耕作、供水、气候、生产环境、气象灾害和盐碱化敏感性6个方面18个评价因子,基于土地资源承载力,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省土地资源承载系统耦合协调程度包括初级协调、勉强协调、濒临失调、轻度失调四个阶段,西安和榆林两市土地资源承载力最高,渭南市最低;陕西省农业生产适宜性程度整体上呈现关中平原最高、陕南地区次之、陕北黄土高原最低的分布情况。结合农业生产适宜性等级高低和面积大小,去充分协调农业生产用地与其他类型用地之间的关系,可共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承载力 适宜性评价 农业生产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生态环境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响应 被引量:8
9
作者 王睿 员学锋 +1 位作者 杨悦 赵雨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2-430,共9页
[目的]揭示陕西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阐明生态环境质量对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响应方式,进而为陕西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陕西省为研究区域,基于遥感数据,计算了遥感生态指数以表征陕西省... [目的]揭示陕西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阐明生态环境质量对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响应方式,进而为陕西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陕西省为研究区域,基于遥感数据,计算了遥感生态指数以表征陕西省生态环境质量;利用SBM模型测度陕西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生态环境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响应。[结果](1)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9年陕西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有88%以上的地区属于低效率、较低效率和中等效率等级;(2)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9年陕西省生态环境质量在不断提高,黄土丘陵沟壑区和毛乌素沙地等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空间格局总体上保持“南高北低”不变;(3)陕西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和生态环境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相关关系空间分布具有不均衡性。[结论]陕西省生态环境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协同发展模式并不稳定,还需进一步探索与巩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 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 遥感生态指数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CASA模型的陕西省植被NPP遥感估算 被引量:8
10
作者 赵雪瑞 韩玲 +1 位作者 刘明 宋敏琪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7-256,共10页
[目的]探究陕西省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群落生产状况,分析陕西省植被NPP时空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为准确评估陕西省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实现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达成碳中和目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 [目的]探究陕西省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群落生产状况,分析陕西省植被NPP时空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为准确评估陕西省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实现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达成碳中和目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yness Index, TVDI)对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水分胁迫因子进行改进,从而估算陕西省2010—2020年植被NPP,并利用热点分析法、趋势分析法以及地理探测器对陕西省植被NPP进行空间分布格局、年际变化趋势和驱动因子研究。[结果](1)陕西省NPP空间分布呈现南高北低、冷热点区域差异明显的特征;(2)陕西省2010—2020年NPP平均值介于331.02~416.34 gC/(m^(2)·a),NPP均值在100~600 gC/(m^(2)·a)占比最大,最低值和最高值区间占比不足20%;(3)全省2010—2020年83.3%的面积植被NPP值无显著变化,4.2%的面积呈增加状态,12.5%的面积NPP值呈下降趋势;(4)降水是陕西省植被NPP变化的单因子主导驱动力,太阳辐射量及土地利用类型交互作用下对NPP变化解释力更强。[结论]基于TVDI改进的CASA模型能够有效量化区域植被NPP,且陕西省植被NPP南北分布差异明显,降水、土地利用类型及太阳辐射量是其主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CASA模型 TVDI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时空交互关系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安骐岷 员学锋 +1 位作者 陈锦鸿 赵雨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5-286,共12页
[目的]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生态安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城镇化是影响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因素,厘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为陕西省城镇化开发和促进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陕西省为研... [目的]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生态安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城镇化是影响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因素,厘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为陕西省城镇化开发和促进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基于栅格尺度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在分析2000—2020年每隔五年陕西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格局演变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剖析了二者耦合关系及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2000—2020年间,陕西省城镇化水平总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综合城镇化率提高了111.45%。整体RSEI均值呈稳步上升趋势,生态环境呈现出好转的态势,但地区间的差异依旧显著,整体呈现“北低南高”的分布格局。(2)陕西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陕西省内部各县域的生态环境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长期存在明显差距,但随着时间推移,发展协调的地区逐渐增多。空间格局上以关中地区为核心总体呈现“中部高两边低”的分布特征。(3)陕西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协调存在一定短板,相比之下陕北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呈现相对滞后的情况。[结论]2000—2020年陕西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明显差距但整体呈变好趋势,建议在城镇化的道路上,陕西省能够强化绿色生态发展能力、补齐生态短板、因地制宜,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加快形成区域良性互动格局,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乡村振兴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环境质量 耦合协调度 空间自相关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国土空间适宜性与迫切性评价的国土空间整治分区研究——以镇安县为例
12
作者 周璐红 张怡琳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60,共9页
为推进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县域规划,选择秦岭山区的镇安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三维魔方法、四象限法,进行农业种植、城镇开发与生态保护功能分区,根据整治适宜性与迫切性进行次序分区,叠加识别优势区。结果表明:1)国土空... 为推进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县域规划,选择秦岭山区的镇安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三维魔方法、四象限法,进行农业种植、城镇开发与生态保护功能分区,根据整治适宜性与迫切性进行次序分区,叠加识别优势区。结果表明:1)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中农业种植区、城镇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占比为50.16%、11.87%和37.97%,分别集中于县域东南部、中心交通要塞地带和西部区域。2)国土空间次序分区中优先、重点、适度、暂缓整治区占比分别为23.30%、34.57%、12.08%、30.06%,分别集中于永乐街道、县域西部、县域东南和回龙镇、县域中东部区域。3)综合整治分区结果:农业优先种植区集于中南部,宜高效发展农业生产;城镇优先开发区位于永乐街办,紧邻农业优先发展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生态优先保护区位于木王镇、月河镇,发展农田生态,促进生态保护区建设,达成生态生产经济综合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分区 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三维魔方法 四象限法 镇安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0年黄河流域(陕西段)土地利用格局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骏南 潘博华 +1 位作者 郑文科 张艳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57,共12页
黄河流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承担着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一直以来都是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交互作用强烈的地区。以黄河流域(陕西段)为研究区域,基于多源数据,对其土地利用格局时空演变、重心迁移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PLUS模型对2... 黄河流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承担着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一直以来都是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交互作用强烈的地区。以黄河流域(陕西段)为研究区域,基于多源数据,对其土地利用格局时空演变、重心迁移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PLUS模型对2030年土地利用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1)1990—2020年黄河流域(陕西段)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是旱地、林地、草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也存在与其他地类间的相互流动。2)研究期内黄河流域(陕西段)各土地利用类型重心迁移轨迹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且过程中普遍存在往复和折返的运动轨迹。3)1990—2020年黄河流域(陕西段)不同功能土地利用类型间存在一定的分布和转化规律,关中地区生活建设用地扩张明显,陕北地区以生态保育用地和粮食生产用地相互转化为主。4)预测结果显示,未来10年黄河流域(陕西段)仍会以城镇化建设为重;林草地等生态价值明显的地类面积下降幅度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轨迹弦图 重心转移 PLUS模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覆盖对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功能的约束效应
14
作者 员学锋 陈蓓 +2 位作者 杨悦 赵雨 安健吉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8-297,共10页
[目的]明确植被覆盖与土地利用功能的相关关系和阈值效应,为促进区域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生态修复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表征植被覆盖强度,量化土地利用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借助斯皮尔... [目的]明确植被覆盖与土地利用功能的相关关系和阈值效应,为促进区域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生态修复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表征植被覆盖强度,量化土地利用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借助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和约束线法分析植被覆盖对土地利用功能的影响方式及影响阈值。[结果] 2000—202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呈波动式上升态势,93.29%的区域植被覆盖明显改善,退化区域不足1%;不同土地利用功能空间分异特征明显,生产功能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生活功能主要分布在各区县的中心城区,生态功能表现为南高北低的特征,3种土地利用功能均值变化情况分别为-24.19%,74.70%和25.96%;植被覆盖对生产功能的约束作用无明显阈值,对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存在明显阈值,且研究期间阈值逐渐增加至0.415,0.603。[结论]陕北黄土高原应注重生产、生活、生态三者间的均衡发展,适度规模推进生态工程建设,结合各县域土地资源特点调整生态恢复管理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土地利用功能 约束线 陕北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陕西省县域碳排放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4
15
作者 曹周亮 张欣蓉 +1 位作者 员学锋 陈锦鸿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76-385,共10页
[目的]分析2000-2020年陕西省县域碳排放时空变化和影响因素,为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社会经济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构建碳排放估算模型,核算了2000-2020年陕西省县域碳排放总量,分析了陕西省碳排... [目的]分析2000-2020年陕西省县域碳排放时空变化和影响因素,为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社会经济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构建碳排放估算模型,核算了2000-2020年陕西省县域碳排放总量,分析了陕西省碳排放时空分布格局与演化特征,并通过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究了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①总量上,2000-2020年陕西省碳排放量总量呈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3.30×10^(7)t增长至2020年的1.93×10^(8)t,历经“大幅增长-缓慢增长”两个阶段。②空间上,2000-2020年陕西省碳排放量中心逐步向东北方向移动,空间分布范围呈现扩张态势,热点区主要分布在榆林市北部县域、西安市和咸阳市辖区的周边部分县域,冷点区主要分布在佛坪县和石泉县。③影响因素上,人均GDP值、土地利用程度和人均社会零售总额与陕西省各县域碳排放量呈正相关,产业结构与陕西省60.74%县域碳排放量呈负相关,人口密度与陕西省92.52%县域碳排放量呈负相关。[结论]建议通过制定差异性区域碳减排方案,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控制建设用地增长规模,提高公众低碳环保意识等方式促进陕西省县域低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标准差椭圆 土地利用 地理加权回归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西岸陕西段2010—2019年各县(市)林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16
作者 张园圆 卫新东 +6 位作者 王筛妮 员学锋 林良国 张舒媛 孙硕 汪浩敏 李君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93-401,共9页
[目的]评价黄河西岸陕西段各县(市)的林地资源承载力并分析其内在规律,为制定林地资源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模型,借助ArcGIS软件对2010—2019年黄河西岸陕西段各县(市)林地资源承载力进行动态分析。[结果](... [目的]评价黄河西岸陕西段各县(市)的林地资源承载力并分析其内在规律,为制定林地资源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模型,借助ArcGIS软件对2010—2019年黄河西岸陕西段各县(市)林地资源承载力进行动态分析。[结果](1)2010—2019年,林地资源支持力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与各县(市)林地资源结构及生态系统功能价值的高低相关;高达62%的县(市)林地资源支持力低于平均标准,林地资源发展不均衡。(2)2010—2019年,黄河西岸陕西段13个县(市)中,宜川县的社会经济压力明显偏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合阳县、清涧县和府谷县的社会经济压力不断增加,林地资源利用压力亟待缓解。(3)2010年、2014年和2019年的林地资源承载力均值为0.73,0.78,0.71,宜川县显著高于其他县(市)的2倍。整体而言,各县(市)的承载力状态较差,仅宜川县和潼关县较好,为富足和平衡有余状态。[结论]黄河西岸陕西段各县(市)的林地资源承载力水平较低,应提高林地覆盖率与林地蓄积量,优化林地资源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资源 承载力 社会经济压力 黄河西岸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泾惠渠灌区地下水污染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14
17
作者 张艳 徐斌 刘秀花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51-1464,共14页
为了研究陕西省泾惠渠灌区地下水污染特征及人体健康风险状况,采集地下水样品进行分析测定,首先运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污染评价,再利用GIS获取主要污染物As、Cr(Ⅵ)和NO_3^--N的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借鉴美国环境保护署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为了研究陕西省泾惠渠灌区地下水污染特征及人体健康风险状况,采集地下水样品进行分析测定,首先运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污染评价,再利用GIS获取主要污染物As、Cr(Ⅵ)和NO_3^--N的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借鉴美国环境保护署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灌区地下水污染物的人体健康风险做出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中As、Cr(Ⅵ)、NO_3^--N的质量浓度均超标,As对成人的致癌风险最高达3.50×10^(-4),明显超出限值1.00×10^(-4),长期暴露对当地居民带来罹患癌症的健康风险较高;As、Cr(Ⅵ)、NO_3^--N的非致癌风险从大到小排序为Cr(Ⅵ)、NO_3^--N、As,其中Cr(Ⅵ)对儿童的非致癌风险最高,达8.693 7,远超限值1.000 0,危害性最大。空间分布特征方面,As的致癌风险区域面积比例最高,为42.82%,As、Cr(Ⅵ)、NO_3^--N的非致癌风险区域面积比例分别高达69.19%、69.06%和66.55%,水安全问题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污染 人体健康 风险评价 泾惠渠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域尺度耕地质量监测样点布控——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卫新东 王宁 +2 位作者 王筛妮 宋林韩 吴桐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9-558,共10页
耕地质量监测是新时代耕地保护的重要内容,是动态、实时掌握耕地质量变化趋势的重要举措。为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精准化监测耕地生产力和改善耕地生态环境,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从省级、耕地监测区层面系统分析耕地质量监测样点布控。... 耕地质量监测是新时代耕地保护的重要内容,是动态、实时掌握耕地质量变化趋势的重要举措。为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精准化监测耕地生产力和改善耕地生态环境,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从省级、耕地监测区层面系统分析耕地质量监测样点布控。基于陕西省2005~2019年耕地质量等别评价成果,对耕地利用水平分区和经济水平分区进行空间叠加分析,采用分区组合法划分监测控制区,采用空间分层抽样法布控耕地质量监测样点,对比分析不同属性值情况下监测样点的耕地面积比例与数量比例分布趋势。结果表明:陕西省划分7个监测类型区、82个监测控制区,布设757个监测样点,样点代表性与所选取的因素类型分布趋势保持一致,样点分布合理,能够满足耕地质量监测的需要。本研究构建了陕西省耕地质量监测样点体系,以期为全国其他省域耕地质量监测体系构建提供参考,为实现国家粮食安全、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耕地产能提升等提供技术支撑,助力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质量 空间叠加分析 监测样点 监测控制区 耕地保护 粮食安全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演化类型与精明收缩路径 被引量:11
19
作者 黄馨 谭雪兰 黄晓军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3年第5期40-47,共8页
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中国乡村常住人口大幅度减少,但部分地区的乡村人居空间却出现了持续的增长,这种“不平衡的人地关系”严重制约了乡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乡村空间的有序发展。如何应对乡村人口收缩事实,提高乡村土地利用效率,... 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中国乡村常住人口大幅度减少,但部分地区的乡村人居空间却出现了持续的增长,这种“不平衡的人地关系”严重制约了乡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乡村空间的有序发展。如何应对乡村人口收缩事实,提高乡村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乡村空间有序发展,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亟需研究的重要现实问题。本文以陕西省县域空间单元为研究对象,采集乡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数据,利用人居空间变迁弹性系数和GIS分析方法,揭示了陕西省县域乡村人居空间演化特征与类型,并探讨了乡村人居空间的精明收缩路径。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表现为明显的“人缩地扩”特征,2015年以后乡村人居空间收缩趋势逐渐显现;陕西省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关中平原大、中城市主城区周边地域,陕北地区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在北洛河、无定河等流域,陕南地区则主要集中在汉中盆地和丹江河谷;2010—2018年,陕西省县域乡村人居空间演化类型从人减地扩的稀释型向人减地缩的萎缩型和收缩型转变,萎缩型和收缩型县域数量总计为67个,占全部县域总数的62.62%,以撤村并居为主要内容的镇村综合改革是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从增长转向收缩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从分类施策、规划管控、土地管理、乡村治理4个方面提出了乡村人居空间的精明收缩路径。本文可为乡村振兴背景下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的优化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人居空间 农村宅基地 演化类型 精明收缩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干流沿线陕西段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艳 胡征南 +2 位作者 周浩浩 崔国屹 李骏南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58-267,350,共11页
[目的]对黄河干流沿线陕西段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为维护区域土地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为其他类似型区域提供参考。[方法]利用DPSIR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自然断点法和改进后的TOPSIS法对2000... [目的]对黄河干流沿线陕西段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为维护区域土地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为其他类似型区域提供参考。[方法]利用DPSIR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自然断点法和改进后的TOPSIS法对2000—2020年黄河干流沿线陕西段土地生态安全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引入障碍度模型,进行障碍因子诊断。[结果]①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从2000年的0.4487上升到2020年的0.5353,综合安全水平由中级升至良好;②2000—2020年中北部区域由中级上升为良好水平,南部保持中级水平,总体呈现向好发展趋势;③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单项结果各不相同,趋势呈现不同变化;④2000—2020年准则层指标障碍度年变化率,驱动力、状态和压力以年均5.81%,6.81%和5.51%速度增加;影响和响应以年均26.74%和33.43%的速度下降;⑤主要因子障碍度从2000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森林覆盖率变成了2020年的粮食总产量、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和人均生态用地面积。[结论]黄河干流沿线陕西段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分布达到良好水平,距离优质仍有差距。因此,在未来需要找准黄河干流沿线区域定位,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绿色发展,赏罚同行,推进土地生态安全再上一个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DPSIR 改进TOPSIS 障碍度 黄河干流 陕西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